长平之战,如果赵王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赵国能打败秦国统一中国吗?

山花嫣然


输的更惨,廉颇一直在退,再退就到城下了,而且粮草也不多了,没粮食败的更快了,秦军的粮食就比赵国多,但也是相对的,长途运输消耗的也快,最后拼的是谁粮食多


风卷大地


我认为长平之战即使赵王不换赵括,以廉颇为主将,依然会输。

一.廉颇的能力

古今往来,无数人对赵孝文王换赵括而不用廉颇扼腕叹息。

仿佛廉颇就是战神,只要任用廉颇长平之战就不会输。

廉颇一生除对秦用兵之外,几乎说是战无不胜。

廉颇活跃在赵国军坛的40余年中,克齐十城,魏四城,坡十燕国割让五城,可谓战功彪炳。

但廉颇对秦国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阏与之战中赵王曾让廉颇与乐乘出战,廉颇认为这场仗不好打,拒绝了。

赵奢即赵括的父亲临危受命,结果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赵奢因此被封马服君。

同年廉颇受命救援魏国幾城,败秦军,但是史料中没有记载廉颇斩了秦国哪位将军,事后廉颇也没有因为此次战役受到较大的封赏和重用,所以据我推测,这并不是一场较大的战役。

但是这却是廉颇一生对秦国用兵的唯一胜利。

然后是上党之战,上党之战可以看做是长平之战的前奏,廉颇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丢失丹河以西上党的所有领土。

随之长平之战,因为上党之战的失利,故廉颇在上党以东筑起防线,与秦军对峙三年。

至此,廉颇对秦用兵一小胜一大败一持平。

二 赵国为什么换将?

长平对持三年中,赵王一再催促廉颇进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因为照顾国内的经济与农业,并不支持长平的持久作战。

而廉颇与其副将乐乘固守不出,不与秦军主力对碰,三年中,赵国后方粮草供应压力很大,而且彼时燕国,六十万大军枕戈待旦。

所以赵国无论从粮草还是民生角度都需要速战,所以这时候换上主战的将领是有必要的。

三 赵括在长平打的怎么样?

赵括到了长平之后,先是整顿三军,制定作战计划,初次领兵的赵括指挥40余万人,依旧有条不紊,可以看出,赵括有大将风范。

整顿军队完毕,赵括随即出城作战,反击初期,赵括,渡丹水,攻秦军,秦军节节败退,攻到光狼城处,秦军设下壁垒,赵括久攻不下,决定撤退。

白起何等人物,立刻展开反击,阻止赵军渡河,但是赵括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主力仍然成功渡河,但是这时候两支秦军已经绕过赵军主力,分别堵住了长平与邯郸、长平与粮仓大粮山的联系,之后白起多次向这两路秦军增援,力图困死赵军。

但这时赵括并没有突围,因为他已向邯郸求取援兵,雁门等地的赵军赶来不过几天的事情,但是此时赵国境内确实没有粮食了,赵王多次派人向齐国魏国求粮,诸国皆不予。

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将河内郡百姓皆赐爵一级,进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男丁,组成一支约有十五万左右的秦军,放置在赵军与邯郸之间,在外围进行二次包围。

此时赵括在这种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依然能稳定三军组织突围。

《史记》记载赵括突围:“为四队,四五复之。”意思是分为四队轮番突围,每队突围达四五次之多,共计突围近二十次。

不过白起到底是白起一生战无不胜,秦军据山川之险,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赵括的突围。

此时赵括已然绝望,亲自带队突围被乱箭射死,这时45万赵军仅余20余万,而秦军伤亡30万之多。

赵王给赵括的任务是结束战争,为此哪怕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也行,但是赵括并不知道秦军主将已换成人屠白起,20余万赵军投降之后皆被坑杀!

长平之战赵括的表现堪称一流,渡丹水作战,遇到堡垒并不强攻减少无所谓的伤亡。

绝境之中能稳定军心,组织有效的突围反攻,更是身先士卒,勇力奋战打出了1比1.5的战损比。

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粮草和援军不足,又加上对手是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故此战失利情有可原。


前度刘郎今安在


七国争霸长平之战是在山西省的高平县展开的。纵观历史,长平之战是秦统一中国的其中一次战役。客观靠近实际的分析,不管赵国用什么大将谋士都会失败的。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和结果。赵国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抵抗入侵之敌,赵括皇家内部人员,无才无谋,指挥失策,一败涂地,将士死伤惨重。如果赵王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也是失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廉颇比较保守死守城池,可能要多坚持点时间,少死点将士。无力阻挡秦国的强盛和进攻。秦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结果。


晋万田zst


有心移九鼎的只有秦国和楚国,事实最后时期打楚是比较难的。只不过秦手段比较阴,连楚王都捉了。楚被秦吞,楚人多数心里不服的,屈原就是个例子认为这样强大国家被人玩残是非常可悲的,痛恨对手也对统治者失望。虽然如此楚的恨意化为力量也推翻秦这是报应也是因果,所以统一根本无赵国什么事。

秦国想移鼎不是一天半天的了,其中一个明来挑战周威权举鼎终砸脚而亡,秦也和他一样惊人相似,举鼎力有余持续力不足二代而亡。秦吞天下是有长之规划的是一代一代努力积累的结果其志向恒心让其没有一个昏君相反楚赵齐等国根本没有长久规划只是个别有为君子一时兴起的目标并非长期目标 没有长期目标君主在一代接一代易迷失臣子也难团结,一盘散沙下迟早被秦吞并的。这是老虎有心吃无心,实力和战术决定了结果。廉颇李牧最后有心无力证明不是一两个人可以解决的,一群猪样队友足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再利害也顶不住背后捅刀子。吴起白起尚是如此何况廉颇!


人生六十


答案只有一个,那是不可能的,如若长平之战赵王一直任用廉颇,不用赵括,那么相信以廉颇的实力,长平之战赵国不至于太落下风,(参考长平之战前期双方对局)但这一切都只能是在减缓赵国被灭的时间而已,若任用廉颇作为大将,也许赵国就不会是第二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了。但若想统一打败秦国那是不可能的了。

我们都知道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日益强盛,到始皇这代统一早已是大势所趋,再加上李斯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统一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了,因此绝非是任用一两个良将就能改变走向的事情。





猿人鉴史


长平之战,是战国最后八十多年,为谁统一全中国而进行的大决战。当时,大周王朝名存实亡,七大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唯有秦国和赵国,有实力统一天下,所以,有强秦蛮赵之称。

第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列国之首,而且,变法最为彻底。

第二,赵国经胡服骑射,重商农,也强大起来,虽然变法不够彻底,但仅次于秦,与秦,绝对有一战之力。胜败,两可之间。

但赵弱在,国土、人口和资源、兵丁这个综合国力,只相当于秦的三分之二弱。所以,赵国跟秦国耗不起。

其实,长平之战时,赵国最有利的打法,就是跟秦人决战,以死换死,最后迫使秦国退兵,两败俱伤之局。当然,最后也成为了这个局面。

可是,廉颇不愿意拿65万赵兵,以死换得赵国存国,而赵孝成王是贤明的大局观大王,几次催廉颇,廉颇不干,只好换了他,用上赵括了。

赵括以死换死,用不到30万人,生生打死秦人35万,把白起都打怕了。但好在赵括牺牲了。

剩下的赵王族副将,不继续领着35万人跟秦人死拼,却降了,放弃武装,导致被全部坑杀,坑杀过程中,仅造成秦人死亡3万。

所以,秦国是惨胜,精锐也全部打光,剩下老弱。

这时候,一方面赵国谈和,拖延秦国步伐;另一方面,秦国确实也是大受损伤,继续打不打犹豫了;第三方面,韩国出兵,又让秦国损失27万人。秦国只剩下30万人,黯然退兵,上党地区,又归了韩国。

这样,赵国得以休生养息,后来又跟秦国对峙了几十年。后来,因为赵王迁和公子嘉争夺王位,李牧站队错误被杀,赵军心大乱,才最终被秦所乘而灭了。

赵国,是死于内乱啊。

所以,赵孝成王启用赵括,是英明的决定。


董江波


大家都知道,自从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不断壮大。从那时起,秦国就对周边其他国家虎视眈眈。因为通过改革,秦国兵强马壮。长平之战,不管是赵括还是廉颇?赵国都不可能打败强大的秦国。如果赵国使用廉颇坚壁清野,守城不出。坚持防御战。不派兵出去以秦国展开决战。我想可能会打得平局,或者秦国攻陷赵国几座城池,以谈判收场。赵国伤亡不会那么大,损失40万兵马吗?有的人会说赵括这个人是庸才,只会纸上谈兵。不是秦国大将白起的对手。但是大家想想看,如果赵括纸上谈兵。赵王还派他出去与白起对抗,不是白白送死吗?但是通过历史的考究,赵国的领兵的人物赵括并不是蠢才或者庸才。只是他遇到的对手太强大了。有秦国战神之称的白起。再加上秦国兵马训练有素,国力强盛。让白起能在僵持阶段最后战胜赵国。赵国在赵括的带领下,虽然稳扎稳打,以秦国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由于赵国没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充足,供应,僵持久了,人心涣散,再加上物资匮乏。士兵斗志全无。也是赵括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不是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铁木真165163663


长平之战,如果赵王不用赵括一直用廉颇,赵国不可能打败秦国,更不可能统一中国长平之战,如果赵王用廉颇,其结果最多是保持不败,赵国再苟延残存几年。

<strong>

因为长平之战,双方都耗不起,如果不主动出击,坚持凭险驻守,一般不会出现几十万将士被坑杀的局面,赵国不会大伤元气。


最后两种结果,一是秦国撤军,无攻而返。算是秦军败了。另一种是赵国放弃上党,秦国战领上党。

说到统一中国,赵国没有那一个国力,赵国的国王赵孝成王也没有那一个魄力。凭赵国的实力,兵力运用得当,可以有招架之功,绝不还手之力。

秦能灭六国的原因

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有着很大一个后方,供应粮食,对后勤起巨大的保障作用。

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秦国的变革最为彻底,彻底走向富国强兵之路。

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这些条件,是赵国不具备的。尽管赵国还有名将李牧、廉颇,但是秦更是将星云集,不主动打你就烧高香吧,赵国还想灭秦,一旦是赵挑起事端,其他五国一定做坐壁上观。


国内ERP专题


不换一样的结果,赵王其实也不傻而且应该还是一个不错的君主,只是被秦国光辉掩盖了,赵括虽然输了但是才能应该是胜于廉颇略差白起的,如果再等十年真的不好说了,很多书把赵括说的一无是处,信得才是白痴,一般人让你管四十个人你都不一定管的好吧,赵括四十万大军还能和当世也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战神打的你死我活,而且没有失败,只是被迫投降。输得最终原因应该是国力比秦差,赵王魄力不够,如果可以早点联合其他五国或者调回边境大军谁胜真的不一定,我们现在才是纸上谈兵,因为两千年前的具体情况我们都不知道。


清风大哥哥m


秦国和赵国都困难,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伐兵对峙三年,要攻破彼此坚固的阵地,是很困难的,赵国最好的出路是合纵其他六国,迂回攻击函谷关,武关,才能调动秦军,在野战中发挥骑兵的优势。或许有些胜算!只可惜赵国没有张仪这种伐交的顶尖高手,赵孝成王也没有秦庄襄王全局谋划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