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鳶飛九天2018


宋太祖趙匡胤共育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因長子趙德秀早亡,老二趙德昭順勢就成為最有機會繼承趙匡胤位置的人。然而趙匡胤從公元960年黃袍加身登基為帝,到公元976年突然暴斃。在位16年之久,卻一直不肯立趙德昭為太子,以至於最後便宜了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趙匡胤為啥不肯立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為太子呢?

《宋史》中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即金匱之盟。說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和母親杜太后商議,在趙匡胤百年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給弟弟趙廷美,趙廷美再傳回到趙匡胤的兒子。這樣皇位就輪迴來了。如此麻煩的做法唯一的好處就是防止主少國疑,因為老宋家是從後周柴家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天下,所以趙匡胤和母親杜太后擔心這一點也正常。這件事被記載在《宋史·杜太后傳》中,但可疑的是宋太宗趙光義登基時並沒有這種說法,而是在六年後才提出來。不說金匱之盟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幾分,單說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當時的年齡(已經有20多歲),完全不存在“主少國疑”的說法。所以《宋史》中這樣去解釋未免牽強。那趙匡胤遲遲不肯立趙德昭為太子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幾乎所有的皇帝都不願意過早的立太子

這不是瞎說,縱觀歷朝歷代,真正願意在自己身體好時立下繼承人的皇帝少之又少。秦始皇讓扶蘇監國也沒立扶蘇為太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也是換了又換。可以說不到皇帝駕崩那一刻,是絕對不願意選出繼承人的。趙匡胤便是這樣,後來弟弟趙光義也是這樣。在儲位空缺時,馮拯等人曾經上疏要求早立太子,趙光義立刻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這在宋朝基本上是對文人最重的懲罰。於是從此就沒人提這件事了。可見趙光義對立儲一事的反感。後來他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自知時日不多,無奈之下下立了自己的三兒子趙元侃為太子。趙元侃當上太子那天走上街頭,京城百姓都為太子歡呼,趙光義居然因此感到十分失落,經宰相寇準勸說才釋然。天家無父子,過早的立下太子,太子難免有更近一步的想法,而更進一步就意味著皇帝身死。所以太子這各看似光鮮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高危職業,能順風順水繼承到皇位的太子比例並不高。

趙匡胤是一個重感情的人,歷代開國皇帝對待勳貴權臣的鐵血清洗只有在宋朝選擇了比較和平的方式解決。對待臣下如此,對待兒子就更是了。趙匡胤不願父子間相互猜疑,且在駕崩前一天仍然請弟弟趙光義喝酒,可見其身體狀態還很不錯,不立太子,是十分正常的舉動。

趙匡胤駕崩前,宋朝建立初期的國內複雜形勢

宋朝建國初期,國內形勢是十分複雜的。國家仍然處於分裂狀態。北方有契丹和北漢,南方有南唐等國家割據一方。甚至到趙匡胤駕崩後,北方的政權北漢仍然存在。一直到太宗趙光義統治時期,北漢才被真正滅亡,形成統一的局面。在群雄紛戰時期,趙匡胤對趙德昭的能力是有懷疑的。而弟弟趙光義跟著自己南征北戰,是有在亂世中一統天下的能力的。所以趙匡胤是有可能考慮過讓弟弟繼承位置的。因為某種意義上來講,趙匡胤寧可讓兒子當一個太平王朝的富貴親王,也不願意當一個亂世的亡國之君。

趙匡胤不立趙德芳為太子的後續政治影響

最大的影響當然就是儲君不明,讓弟弟趙光義鑽了空子。“燭影斧聲”的說法自古有之,趙匡胤在和趙光義單獨呆了一晚上後突然死亡,而得利最大的是弟弟趙光義,趙匡胤的真正死因不得不令人懷疑。且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在跟隨趙光義出征時,只因趙德昭提出封賞有功之臣,趙光義就訓斥道:“等你當了皇帝后再說吧!”這樣的誅心之言,逼的趙德昭退朝後自刎而死,年僅28歲。而趙匡胤另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趙德芳也在22歲時英年早逝,《宋史·宗室傳》中,僅僅用了“寢疾薨”三個字描述其死亡,其真正死因也不得而知。

按照金匱之盟的後續說法,在趙光義離世後,應該由弟弟趙廷美繼承其皇位。不過這時候得到了便宜的趙光義顯然不願意再把皇位傳出去,這引起了趙廷美的不滿。公元982年,趙廷美想要篡奪皇位的陰謀敗露,正中下懷的太宗趙光義罷免了趙廷美的職務,將其遷居外地。不久趙廷美就憂憤成疾,吐血而亡,年僅38歲。

趙匡胤一脈重新掌權

處理了所有能對皇位有繼承權的人物,趙光義終於能名正言順的將皇位永遠留在自己這一脈。但人算不如天算,皇位傳到了宋高宗趙構手裡時,發生了繼承危機。其實趙構的皇位也不是傳來的,是在靖康之難後,金兵俘虜了趙構了父親和兄長,趙構在文武大臣的擁護下在河南稱帝,改元建炎,成為了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趙構本來有一位皇子可是三歲就夭折了,沒有繼承人的趙構開始在宗室中尋找繼承人作為養子。其實當時趙構是可以在太宗一脈選擇繼承人的,可是文武大臣們都傾向於從太祖(趙匡胤)一脈中選擇,大概是認為太祖皇帝當年能南征北戰結束亂世,希望其血脈後代能和祖先一樣反攻金國吧。於是趙構選擇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可謂天道輪迴,皇權又重新回到了太祖一脈。


木劍溫不勝


宋太祖在“斧聲燭影”之夜暴死,由於他沒有立太子,弟弟趙光義先下手為強,登上皇帝寶座。這樣,大宋王朝的政權落到弟弟之手,而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便與皇帝寶座交之交臂了。那麼,為什麼宋太祖沒未雨綢繆,提前選立接班人呢?

第一,宋太祖趙匡胤當時正值壯年,身強體壯,不急著立太子

首先,當時趙匡胤的身體還棒棒的,誰也不會想到他會突然暴斃。

趙匡胤崛起於行伍之間,他不僅身體條件特棒,還是一個武藝驚人的武林高手。後世流傳的“太祖長拳”,據說就是趙匡胤所創。不要說暴死,他連小病都很少得。直到五十歲時,他仍然身強體壯。對宋太祖來說,立太子一事並不是那麼急迫的事,就算哪天病倒了,死神要奪走他的生命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完全有充足的時間來佈置接班人的事。

然而,歷史總出人意料。一向無病無災的宋太祖,竟然一夜暴死,因而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之謎。由於他未提前立太子,便給了弟弟篡位的機會。

第二,宋太祖遲遲不立太子的原因,是擔心五代舊事的重演

宋太祖是從亂世中過來的人。唐朝解體後,中國歷史進入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國階段。五代的歷史,就是一連串的政變史。什麼仁義道德法律人權,在這個時候統統失去價值了,剩下來的只是原始的本能,只有征服與被征服,殺人與被殺。甚至連父子、兄弟之間的親情,在權力面前也不值一提。

比如說五代的第一個政權後梁,朱溫篡唐後建立後梁政權,五年後,朱溫被兒子朱友珪所殺,弒君者還沒坐暖皇帝寶座,便被弟弟朱友貞幹掉了。父子靠得住嗎?兄弟靠得住嗎?五十年的時間,光是中原政權就換了十四個皇帝,其中有一半是以發動政變、兵變的形式奪權。皇帝被打倒、被推翻、被趕下臺,甚至被殺,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這是防著自己的結義兄弟、親信,其實宋太祖不僅提防武將,連自己的兄弟、兒子也一併提防。因而他遲遲不立太子,就是擔心太子黨坐大,從而威脅到自己。

第三,宋太祖之死,或與不立太子有關

我們從現存的史料分析,宋太祖之死,很可能與弟弟趙光義有關。因為他死的那一晚,只有弟弟趙義光在場,而且兩人還一起喝酒。從‘斧聲燭影’的記錄看,喝酒過程中似乎宋太祖對弟弟表達強烈的不滿。在趙光義離開後,宋太祖當夜暴死。這就成了一樁歷史謎案。

接下來的故事同樣離奇。

宋太祖死後,皇后緊急讓大太監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登基,但王繼恩沒去找趙德芳,而是跑去找趙光義。更離奇的是,王繼恩到趙光義家時,還遇到一個人在門口溜達,這人是趙的親信程德玄,史書特地記下他“善醫術”。大半夜的不睡覺在馬路上溜達,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我們把宋太祖之死與趙光義下毒聯繫起來,一切就合理了。趙光義從親信、善醫術的程德玄那兒弄來毒藥,與哥哥喝酒時下了毒。宋太祖在弟弟離開後,中毒暴死,大太監王繼恩早就被趙光義收買了,因而直奔趙光義的晉王府。程德玄在開了毒藥方後,內心忐忑不安,大半夜在晉王府門前溜達,想打聽消息。

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那麼宋太祖之死,就是政治陰謀。而政治陰謀之所以能得以實施,就是因為宋太祖未立太子,這才給了趙光義予可乘之機。


君山話史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在位16年,始終沒有把長子趙德昭立為太子,這其中的難言之隱,恐怕也就只有趙匡胤能夠真切感受。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趙匡胤發出了一個訊號,就是內定接班人為趙光義,為什麼有兒子,並且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兒子,趙匡胤還要選著傳位趙光義呢?

其實,趙匡胤很早就想傳位給趙光義,有跡象表明他有這樣的想法!要知道,在趙匡胤時代,是沒有設立太子的,所謂太子就是儲君,不設立太子,難道趙匡胤不想要儲君嘛?當然不是。其實宋朝的儲君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親王尹京”,這是一種沿襲五代時期的制度。“親王尹京”就是指親王擔任首都行政長官,同時就具有儲君身份。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就冊封了“親王尹京”,此人就是趙光義。

“親王尹京”雖然沒有太子之名,但已經具備繼承繼承皇位的資格與條件。而可憐的嫡長子趙德昭,雖然樂善好施且禮賢下士,但在朝中仍舊做著使相的職務。論能力,趙德昭是有的,論血緣,趙德昭合情合理,那為什麼趙匡胤不直接讓趙德昭出任太子,而是讓弟弟出任“親王尹京”呢?

其實,趙匡胤有他的難處,也有他的打算!

眾所周知,宋朝主體為後周。當年的趙匡胤還是一個將軍,突然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回來就繼承了後周的產業。建國初期平定四方,趙匡胤回頭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因為他怕手下人來個故技重施。趙匡胤如此做,保證了自己的皇位,但卻只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子孫後代只能聽天由命!

趙光義作為趙匡胤的好弟弟,一直是宋太祖的好幫手。從陳橋兵變開始,緊隨趙匡胤前後。趙光義個人能力突出,南征北戰,戰功卓著,為人禮賢下士,趙匡胤一直把他當做二把手來培養。當時的趙德昭只是一個孩子,趙匡胤也是全心全意致力於基業創建之上,兄弟來年各個上下齊心,終有大宋天下。

定鼎天下之後,趙光義的職務確定了趙匡胤對他的希望,他就是內定的接班人。從這一點來看,趙匡胤的確是為了大宋江山殫精竭慮。如此一來,依靠趙光義的實力與威信,完全可以讓宋朝延續。 趙匡胤難道就沒有私心嘛?當然有,但他又能怎麼做呢?杯酒釋兵權自斷臂膀,立趙光義為“親王尹京”確立其地位,如果在後期貿然立趙德昭為太子,結果只會是叔侄之爭,沒有他路,到那時候,這場鬥爭,趙光義必然獲勝,趙德昭必然失敗,與其內鬥削弱宋朝實力,不如索性傳位趙光義,豈不是大宋長治久安之良策?

只可惜,趙光義還是弄死了趙匡胤的兩兒子,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保住皇位。但從長遠來看,趙匡胤的確成功了,因為宋朝得延續,內鬥得以平息!


秦風漢韻論古今


趙匡胤也算是比較倒黴的皇帝,雖然成了皇帝,但是其膝下子嗣卻非常單薄,一共四個兒子有兩個早亡,好不容易也就老二趙德昭還有老么趙德芳活得久一些,也因此趙德昭成為實際上的皇長子,地位尊崇。然而,趙匡胤在位16年,卻始終沒有將趙德昭冊立為儲君,而後太宗繼位,趙德昭不久後也自殺離世。

宋太祖在位多年,遲遲不肯冊立趙德昭為儲,為何:

  • 第一,大多數皇帝都不喜歡過早冊立儲君,尤其是五代亂世時期;

  • 第二,趙德昭未必有能力做皇帝;

  • 第三,趙匡胤傳位給弟弟,未必是假,趙匡胤想要保住血脈。

電視劇裡經常都會出現,朝臣要求皇帝早立太子以安國本,然而實際上,沒幾個皇帝樂意早早就將儲君之位給定下來的。早立太子意味著什麼?皇帝要撒手了?換句話說皇帝還春秋正盛,離退下來還早得很得情況下,太子並不是什麼必要的,而且早立太子也有很多的弊端。儲君人選過早確立,容易看走眼選錯人,而且太子一立,可能引發前朝人心思變,對皇權不利。

趙匡胤雖說是武將出身,以武奪位,可這並不代表他不懂得這些道理。五代時期天下動盪不休,太子提前確立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最終能不能做皇帝還另說呢。趙匡胤膝下雖說子嗣單薄,可也不能彎到籃子裡就是菜啊。趙匡胤登基的時候,趙德昭才九歲,而趙匡胤當時也還是其他子嗣,趙德昭並非唯一人選。

再者說,趙德昭並非就有能力繼承皇位。典籍記載之中的趙德昭,喜怒不形於色的同時,卻又是個烈性子,無論是趙匡胤還是趙光義他都敢頂撞,這些記載倒是感覺非常奇怪。而讓趙匡胤最擔心的,恐怕還是趙德昭過於寬厚仁慈。五代時期烽火處處,趙德昭的性子要是擱在太平時還是個明君,可在當時,這樣的性情可不是啥好事情。

陳橋兵變宋代後周以後,趙氏兄弟在各地南征北戰剷除割據,太祖在位時期的天下也並不算安寧,而這一時期的趙德昭還是在從懵懂少年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在朝堂還是在沙場,都沒什麼功勳,也沒什麼實力。趙匡胤本身就是欺後周孤兒寡母沒有依靠,雖說趙德昭在太祖晚年已經成年,但從本事上來說,未必就能坐得穩皇位。

歷史上,有著名的“金匱之盟”,說得就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勸說太祖,認為主少國疑,將來太祖應該傳位給弟弟趙光義,才能保得住宋朝的江山。且不論此事是真是假,金匱之盟中杜太后所說就真的沒有道理麼?肯定是有的。太祖的親弟弟趙光義相對於年少的趙德昭來說,不僅功勳卓著而且能力突出,自然更有能力也更有資格成為未來的皇帝。

再者,趙光義本身就不是什麼善類,若太祖真的執意傳位趙德昭,將來要是趙德昭被人拉下來還算是好的,恐怕連他在內其子嗣性命都無法保全。與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傳位給趙光義,要知道趙匡胤繼位沒多久就冊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而這個位置在五代與宋初,都是留給儲君的。當年趙匡胤始終沒有冊立趙德昭為儲君,或許真是想保住他,也是想保住宋朝江山,只可惜趙光義登基後未久,趙德昭就莫名其妙的掛了。


澹奕


趙匡胤死的時候已經49歲,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成年,按照中國古代的帝王傳統,立兒子為太子,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何他沒有這樣做呢?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死後,不是他的兒子繼承了皇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匡胤遲遲不立太子,是不是也從側面印證了“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呢?



想要搞明白這件事,不能按照現在人的思維去揣度,而應該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具體情況來分析。 縱橫總結出兩方面原因來解答,大家可以慢慢品。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合夥創業模式,讓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趙匡胤是歷史上典型的權謀大師,在他設計的宋代政治體制下,幾乎從根本上消除了權臣,武將,地方勢力對皇權的威脅。

有人卻說趙匡胤百密一疏,沒有消除宗室子弟對皇權的威脅,最後導致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奪了去。

其實,我倒是認為,不是趙匡胤沒有想過“削蕃”,而是趙光義實在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這樣趙匡胤也投鼠忌器,不敢把削掉趙光義的權力,甚至不敢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大家看有關趙匡胤的事件時就會發現,趙匡胤能夠發動陳橋兵變登上皇位,背後操控和執行的人都是趙光義,可以誇張點說,沒有趙光義的支持,趙匡胤不一定有膽量篡位。

趙匡胤登基之初,北宋政權並非十分穩定,也是一片混亂的局面,這個時候帶兵出征的人,還是趙光義。

簡單來說,趙匡胤的這個弟弟太牛了,而且也十分優秀,正因為如此,可能也導致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兄終弟及傳位方式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流行,趙光義本身也是皇位繼承人

由於很多人懷疑趙光義皇位來源的合法性,以至後來趙光義不得不拿出“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太后臨死前,讓趙匡胤答應她在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口說無憑,還讓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所以就被稱之為“金匱之盟”。



很多人會說,哪有這麼不靠譜的媽,因為寵愛自己另外一個兒子,就敢指定皇位繼承人,而且還留下證據,肯定有假。

“金匱之盟”真假難辨,但是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在五代十國以來極為流行。

因為亂世,所以容易出現非常規的事情,比如五代十國的假子制度就很流行,這些養子不但被委以重任,甚至還擁有繼承權。

五代只有幾十年,但是假子出身的皇帝就多達三個。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葩局面,就是因為局面太混亂,搞不好自己就被人整死了,自己的兒子太小繼承不了皇位,就得依靠自己扶持起來的養子來撐局面。

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利於長期發展的,但是五代十國太混亂,幾十年太久,只爭朝夕。

後周世宗柴榮就是郭威的養子,郭威死後,柴榮繼承大權,柴榮死後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由於年幼,這才被趙匡胤取代。



趙匡胤當時兒子也不過二十多歲,北宋又處於內憂外患之下,在趙匡胤死後,如果沒有一個強力的領導人物支撐的話,宋代未必不是五代的尾子。

連養子都能夠繼承自己的權力,自己的弟弟會沒有機會?

如果趙匡胤再活得久一點,或許趙德昭與趙光義的皇位爭奪會更激烈,但是當時來說,是沒有任何與趙光義爭奪的資本。

縱橫還是那句話,分析歷史事件,不能憑藉現代人的思維去揣摩,而是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去分析。


史論縱橫


趙匡胤在位16年不立太子是諸多方面造成的,主要是大環境,早期是不能。晚期是突然駕崩來不及。由此也推導出燭影斧聲的存在,趙光義得位不正。當然從大環境來看,自唐朝覆滅以後,五十多年梁唐晉漢周相繼篡位登基,幾乎都是二世而亡。太子實在是個太“遙遠”的歷史了。趙匡胤不能立。

封建時代,父傳子家天下。趙匡胤有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趙德昭在趙匡胤死的時候的職務是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德芳是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都是虛職,都沒封王。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卻封晉王了。職務開封府尹,中書令,同平章事。這是一般是儲君才能擔任的職務。趙德昭和趙光義僅相差12歲。不算大,但趙匡胤不喜歡兒子但卻很喜歡弟弟。在各個方面培養培養弟弟趙光義的實力。趙匡胤死時50歲,屬於突然死亡,趙匡胤始終沒有對太子的人選做出任何明確和暗示的指定。當時趙德昭已經26歲,趙德芳也已經18歲了。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他們都成人了。是有能力和條件當皇帝。

應該說,趙匡胤有讓弟弟趙光義接班的意圖,五代十國的混亂以及趙匡胤自己也是篡位登基的緣故。使得趙匡胤深知國賴長君的好處。如果自己突然駕崩,難道就不會有人學自己黃袍加身嗎?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情況,必須有一個年長的君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在趙匡胤的培養下趙光義勢力的發展壯大。在部分朝臣的眼裡,趙光義是儲君無疑。但隨著北宋強大和穩固,以及時間的推移,晚年的趙匡胤應該是有立兒子趙德昭的意思。意圖遷都洛陽就是最好的證明。但趙光義不樂意了,逗我玩嗎?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趙光義都必須爭取儲君之位。



而此時趙光義實力龐大,周圍聚集了巨大的利益集團。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趙匡胤在短時間已經無法培植兒子趙德昭。趙匡胤原本以為時間在自己這裡。可以徐而圖之,但誰也沒有想到,趙光義狗急跳牆害死趙匡胤篡位登基。在趙光義登基第三年就趙德昭被趙光義逼死。趙光義得位不正是確鑿無疑了,而且登基當年改年號都是證明。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答:宋太祖趙匡胤是個雄謀大略之人,他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將兒子趙德昭立為太子,是因為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

首先,所謂的“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坐了六年龍庭之後,和趙普合夥炮製出來的。這個以前我已專門論證過了,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

不過,不可否認,“金匱之盟”裡杜太后的擔心,趙匡胤是有的。

畢竟,五代亂世,改朝換代快得如同走馬燈,誰也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

趙匡胤自己的江山是從周世宗兒子那兒搶來的,周世宗死的時候也不過才38歲,趙匡胤登位這年,他已經33歲了。而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才9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

一旦自己有什麼意外,乳臭未乾的趙德昭怎麼保得住江山不被別人奪了去?!

好在趙匡胤和周世宗不同,他有兩個弟弟,趙光義和趙廷美。

所以,趙匡胤是在兩個兒子尚處自幼階段,把弟弟趙光義當作備胎用的。

到了乾德二年,趙德昭17歲出閣了。

咦?趙匡胤為什麼不冊封他為太子呢?

主要是趙光義在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一股勢力,一旦趙匡胤在這時突然定儲,可能會引起趙光義不適,不定出什麼亂子。

而且,這時的趙匡胤已經到了41歲,過了周世宗死亡的那個坎,人也老練了,心也穩定了,不再像早幾年那個瞻前顧後了,他也覺得趙德昭毫無政治經歷,嫩,需要歷練。於是,不但沒有冊封太子,而且沒有按照規矩以皇子身份封王,而是循序漸進,到了開寶六年,趙德昭的職務已經上升到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然,為了照顧趙光義的情緒,趙匡胤也在這一年晉他封為晉王。

有人仍然覺得奇怪,為什麼不同時給趙德昭封王呢?

但必須要注意,趙光義封王前已呈尾大不掉之勢,權壓宰相。

趙匡胤給他封王,卻也同時提升趙廷美和趙德昭的職位,加趙德昭任同平章事,增強他在中樞的影響;趙廷美則兼任侍中。另外,又把與趙光義相得甚歡的趙普解任,提升盧多遜為參知政事,成為副宰相。

這麼一來,趙光義雖然封王,名義在宰相之上,但實際勢力並沒有得到增長,原來的一元結構被打破,他已經遭受到了一定的鉗制。

也在這一年,呂餘慶、沈義倫、薛居正等人先後為相,可以說,趙光義慌得一逼。

如果趙匡胤不是在開寶九年突然遭遇了“斧聲燭影”,趙德昭封王、冊封為皇太子,那是鐵板釘釘的事。

唉,趙匡胤老謀深算,算來算去,算不過天,算不過命,帝位落到了趙光義手上,可惜了。


覃仕勇說史


(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從公元960年上位,公元976年去世,最後有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接了班。當時,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了,為什麼趙匡胤不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趙匡胤的經歷,告訴他,成熟的君王更容易穩住江山

(趙光義)

趙匡胤出自軍人世家,兄弟三個感情不錯。


特別是對於弟弟趙光義,趙匡胤非常的照顧。

在趙匡胤年輕的時代,正處於五代十國的局面,世界很亂,國家改朝換代如同家常便飯。不說離得遠的,趙匡胤自己的老領導郭威,就是因為被下屬披了個黃旗,就把後漢給取代了,建立了後周。

而趙匡胤自己,在柴榮去世後,一個陳橋兵變,就把老柴家的江山據為了己有。這些都說明,一個不成熟的皇帝,很有可能被輕易取代。

於是,趙匡胤上任之後,做了兩個舉動,一是“杯酒釋兵權”,讓功臣們都回家養老了;二是確立了“重文輕武”的政策。

(趙光義)

這些做完之後,趙匡胤還是擔心自己不在人世時,有”陳橋兵變“的事情發生。如果那樣,趙匡胤的一生就會變得和柴榮一樣,辛辛苦苦打拼的江山輕易歸了別人,這不是趙匡胤願意的。

因此,趙匡胤有意培養一個成熟的接班人,這個人非“趙光義”莫屬。這是為何?原因有兩個,一是趙光義跟著趙匡胤經歷了不少,成熟,能穩住;二是陳橋兵變時,趙普和趙光義是最用心的兩個人。

接下來,趙匡胤處處培養趙光義,並且在後期讓趙光義做了“開封府尹”,封晉王。開封府尹+晉王,就是儲君的標配,當年的柴榮就是如此,後來的宋真宗也是如此。

《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

金匱之盟,讓太后給趙光義加持

對於“金匱之盟”一直存在爭議,這對趙光義皇帝的合法性影響很大。

什麼是金匱之盟?

說,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前將趙普召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此事,寫在司馬光的史料裡。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太祖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皇太后崩。……疾革,召普入受遺命。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啥意思?杜太后問趙匡胤:“為什麼你能得到天下?”趙匡胤哭了,不能回答。杜太后說:“哭有啥用,我問你事呢!”於是,趙匡胤答道:“託祖宗的福氣,才有瞭如今的大宋。”杜太后說道:“並不是,而是柴榮的兒子太小了。如果柴榮有個大一點的兒子,還能有你什麼事?你和光義都是我生的,你傳位給他,我趙家的江山才會長久。”趙匡胤答應了。於是,趙普把這個太后遺命記錄了下來,裝到了一個盒子裡,最後寫上了三個字“臣普記”。

從“金匱之盟”發生現場來看,有四個人,一個是趙匡胤,一個是趙光義,一個是趙普,還有一個是杜太后。

杜太后讓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的理由是,趙光義成熟,這樣傳位,趙家皇位不會落入他人之手。在病床前,趙匡胤答應了此事。

如果真有“金匱之盟”存在,那麼趙匡胤將皇位傳給趙光義,合情合理。

但是這東西真的存在嗎?很難說,因為在趙光義當皇帝幾年後,趙普才說有這事。如果真有這事,趙光義為什麼不第一時間拿出來?

總之,金匱之盟可能是影響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的原因之一。當然,這只是“可能”,因為無法完全確定它的存在。

趙德昭能力有限

傳位給像趙光義這樣成熟的接班人,這事沒錯。但前提是,皇帝的兒子必須小。

趙匡胤剛當皇帝時,趙德昭只有9歲,這時候趙匡胤將趙光義當作接班人是正常的。但是,趙匡胤死的時候,趙德昭已經25歲了,之前,趙匡胤為什麼不快速立了太子呢?

仔細看趙匡胤的履歷,你會發現此人並不迂腐,有大局觀。

起初,把趙光義作為培養對象,完全正確,這是預防自己的身體突然出現狀況,趙光義及時頂上再合適不過了。可以這樣說,趙光義是趙匡胤準備的一個超級備胎。如果不是備胎,早就正式立為皇太弟了。

備胎什麼時候轉正?就看那個正式的能不能經受住考驗。

事實證明,趙德昭本來就是那個正式的接班人,最有可能被立為太子,但遲遲沒有讓趙匡胤滿意。後來的事實證明,趙德昭很脆弱,竟然因為受宋太宗訓斥,自殺而死,死時才28歲。這樣的人,這樣的心理素質,就算上位了,能經受住各種紛繁複雜的事務嗎?很難。

在面對自己孩子越來越大時,趙匡胤應該是矛盾的,一面是趙光義的步子越來越穩,人脈越來越廣;另一方面,趙德昭卻仍然不像個理想的接班人,所以這個正式的太子一直沒立。也許趙匡胤想繼續觀察觀察,看小一點的趙德芳能不能成熟。

如果給趙匡胤再多點時間,也許太子就會被正式立了,但趙匡胤死得太突然,讓孩子們完全失去了機會。

從這點看來,趙德昭並沒有讓趙匡胤滿意,為了趙家的大好江山,趙匡胤沒有正式立他當太子。

既然如此,趙匡胤死後,培養多年的趙光義,順利上位成了必然。

雖然沒有正式的詔書,但大家對趙光義的認可度遠遠高於趙德昭和趙德芳,趙光義的上位,讓政權交接也是非常順利。

(趙匡胤劇照)

綜合來說,趙匡胤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沒有傳位於他,有三個原因:一是以往的經歷,讓趙匡胤多有顧忌,而成熟的趙光義是個不錯的選擇;二是很可能受了“金匱之盟”的影響,那可是母親遺命;三是趙德昭的能力,並沒有讓趙匡胤滿意。


藍風破曉


《老規矩:一個欺負孤兒嫂子寡母的故事》

有個年輕的小夥子早年時期遊走於天下,說白點就是無業遊民,後來得到一位恩人賞識提拔得以施展才華,還和恩人的兒子成了過命的兄弟,恩人過世後恩人的兒子做了家主,這個年輕人也成了大管家,可惜得是兄弟死的早啊,臨死前把自己的妻子和年幼得兒子交給他照顧,嫂子對他十分信任,家裡大小的事情都交給他,剛開始這個年輕人本本分分照顧嫂子和侄兒,可是權力的誘惑太大了,他安耐不住內心的慾望假惺惺的演場賊喊捉賊的戲就仗著孔武有力霸佔了兄弟家產,還把兄弟的兒子趕到了偏僻的惡劣之地讓他自生自滅。

這個恩人是郭威,兄弟是柴榮,這個年輕是??

說正事兒:老趙家一家人那是老謀深算得一家子人兒啊,要知道那時候得宋朝也不是像我們大家現在認知中的一樣,建立得時候大家壓根兒不相信它可以存在300多年,趙匡胤那是怎麼建立得宋朝,那是欺負自己老主子死後留下得孤兒寡母建立得這個國家,那時候皇帝和武將的關係更像是一種合作,只是手底下的兄弟沒想到剛剛把大哥捧到皇帝的位子上,老大就使軟刀子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可是這些人影響力還在啊,隨時可以舉旗造反的,那天你老趙家剩下孤兒寡母的時候,說不定就來個你老趙第二,就許你欺負別人孤兒寡母,我也可以欺負你孤兒寡母。


沒有什麼手足情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所有一切都是老趙家兄弟的算計罷了!

各位看官大家仔細琢磨一下,五代十六國時期,多少個政權從建立到消失都只是幾十年得事兒,趙匡胤那是什麼人,他能不清楚自己手底下這些兄弟得想法,他倒是想立自己得兒子做太子,下面兄弟可不會服氣這個剛剛才十歲得男孩子,至於為什麼過了十六年還是沒有冊封自己得兒子而是讓兄弟做皇太弟,這也是老趙兄弟兩的謀劃,因為老趙篡位的時候,他兄弟怎麼著也是參與了的,在軍隊裡有一定威望,這樣一來下面兄弟一看咱是玩兒不過老趙兄弟的,安安心心做個本分臣子吧。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統一全國的是他弟弟趙光義!

造化弄人!造化弄人!你逼死手足兄弟之後,你手足兄弟逼死你的兒子。

最關鍵的是:老趙他沒有想到自己會死的這麼早啊,他死的時候才49歲,算不得高壽吧,如果再給他十年時間那可能情況就不一樣了,老趙死後他的二兒子被趙光義逼死“按史書記載,是被趙光義責備後自盡而死”!


老龍史社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之時他的嫡長子趙德昭就已經十歲了,然而宋太祖在位共計十六年中,他都沒有冊立太子,甚至他的兩個兒子(次子趙德芳)都沒有被封王。然而,在太祖即位的當年征討李重進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便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隨後又改封東都留守,封晉王。

趙匡胤的這種厚此薄彼,顯然是不正常的。另外,“親王尹京”的地位在五代十國時期本來就等同於皇位接班人。再加上後世流傳的“金匱之盟”,我們有理由相信,趙匡胤最初就有傳位給皇弟趙光義的計劃。他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可能於公於私有兩點考慮。

第一、五代時期戰亂頻繁,王朝更迭如同走馬觀花。後晉的承德軍節度使就曾經直言不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所以在趙匡胤生活的年代,最忌諱的首先就是主少國疑,最忌諱的首先就是這個政權缺乏強有力的領導者。趙匡胤出於對這個剛剛建立的王朝的責任感,避免它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而決定傳位給武功一般但文治頗強的弟弟,因為他知道宋朝現在最缺的是一位守成之君。

第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也是避免宋朝內耗的一種方式。趙光義在宋朝建立前後就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權利,並且工於權術,如果讓仁義甚至堪稱懦弱的兒子趙德昭即位的話,則可能無法避免叔侄相殘導致國家內耗的結局。所以,趙匡胤只有兩個選擇——除掉 趙光義或者傳位趙光義。他顯然無法選擇前者,而選擇後者直接傳位給趙光義的話,有保全兩個兒子的可能性,事實證明趙匡胤看錯人了,但這也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