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芘律IzGT6401


诚邀,如题。春秋末年,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扩充军备,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削弱,而当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成为了事实上的摆设,天下也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魏国凭借着晋国的底子,在魏文侯魏武侯的领导下首先强大起来。此后各国都开始了转型,战争规模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这就是战国的名称来源。在战国七雄中,无论是从地盘还是人口,韩国都是最为弱小的一个。在战国后期,韩国面临着秦国的军事压力,是怎么能撑这么久的呢?

其一,七国之间的连横与合纵

七雄之间相互制衡,比如战国前期,魏国强盛,想要吞并韩赵,齐国、楚国、秦国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帮韩国和赵国,因为如果魏国吞并了韩国、赵国就会更加强大,对其他国家威胁更大。说白了,五国不会看着秦国吞并韩国,否则秦国东进,它们谁也跑不了。

其二,韩国自身实力不弱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强大的属于自己的力量,盟友也不会帮你。实际上韩国虽弱,到它能跻身战国七雄中就一定有他过人之处。自韩国建国以来,韩国历代国君都知道自己国小民弱,所以积极加强军工器械制造技术,当时韩国有许多富铁矿,所以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正是凭借着武器优势,韩国军队才能以少敌多,保卫国家。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韩国确实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却不是战国时期最弱的国家。说韩国弱,只是相当于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位而言。

不过,即便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韩国,也抵挡了秦国20多年的进攻。除了秦、齐、楚、赵、魏、燕、韩这战国七雄以外,战国时期还有越、宋、中山、鲁、卫、巴等其他诸侯国。那么,韩国为什么能够阻挡秦国东进呢?

在整个战国时期,秦、楚、齐、赵、魏这五国都有各自称雄的时候,即便是燕国也领导过一次“五国伐齐”,只有韩国的表现实在是马马虎虎。

在韩国最强盛的韩哀侯至韩昭侯这段时期,最著名的事就是“韩国灭郑”和“申不害变法”两件,此后韩国一直是中原舞台上的边缘国家,先后沦为齐魏争霸(桂陵之战)、秦赵争霸(长平之战)的筹码。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太起眼的国家,也抵抗了秦国多年的进攻。韩国之所以能够抵抗秦国的进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有着先进的制造业,在当时能够盛产精锐的武器。与偏居西北、杂居戎狄的秦国相比,韩国一直掌握着先进的中原文明。

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等等溢美之词不难看出韩国武器的优越性。此外,韩国制造的刀剑、戈矛也相当锋利,“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韩国最大的问题是地处中原腹地,缺乏战略纵深,所以一直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在中间, 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

相比之下,秦国能吞巴灭蜀、赵国攻灭强国中山、楚国灭强国越国、齐国灭“五千乘之劲宋”,而韩国除了灭掉了一个体量和自己相当的郑国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观的战绩。即便是能抵抗秦国一时,终究也挡不住一世。



历史的荒野


这个理解是问题的。题主想要问的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30年这段时期韩国面对秦国的事。我们先来看看这20年前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

一、这二十年里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254年,韩王入朝面见秦王,毫无疑问的是求和来了。



公元前247年,秦国进攻魏国,报邯郸之仇。魏国信陵君组织五国联军与秦国决战,大败秦军,攻至函谷关下,使秦国不敢出关。而后秦国十年,秦国处于内政交替时期,无暇东顾,正在内战中,一直到公元前336年,秦始皇取得朝政大权,才有空开始制定灭六国大计。

公元前241年,以楚国为首的五国联军进攻函谷关。楚国孤军深入,被秦国歼灭。随后,在函谷关外大破联军,此战合纵五国彻底丧失了与秦国正面对抗的局面。而韩国正是参与了这两次攻秦大战。



公元前236—公元前230年,秦国的主力与心思一直在秦赵战场上,可以说赵国替韩国先挨了几年的刀。在秦国看来,韩国不足为虑,而赵国的战斗力与秦国半斤八两,生怕赵国恢复元气。于是,六年的战争中,秦赵伤亡都比较惨重,于是秦国暂停进军赵国,把目光转向了韩国。

公元前233年,韩王向秦国俯首称臣,派韩非入秦。公元前231年,韩国向秦国献南阳地。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十万大军,突袭韩国,不用吹灰之力灭掉韩国。从这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可见,后期的韩王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与秦国对抗,直接请为藩属,然而秦国推行郡县制,自然不会使藩属存在,出兵灭韩国进军东方更合适。




二、韩国面临的国际形势

韩国虽小,五脏俱全;韩国虽弱,圆滑至极。韩国自立国以来,就一直处于四战危机之中。它的地缘政治最差,周边的邻居都是有野心有实力的霸主,魏、齐、赵、秦都揍过它。然而,魏、齐、赵只是为了称霸而征伐,相对来说是小打小闹,整个战国时代大多以联盟关系为主。而秦国不一样,因为韩国挡在了秦国进军东方的要道,势必要发动战争。

而韩国本身实力弱小,自然也在秦国欺负的名单内。尤其是范睢的远交近攻大战略,直接将韩国列入首要的黑名单。秦国进军东方的首要对手便韩魏,六国中就属韩魏割地最多,也是这两国求和平的主要方式。日削月割下,到了公元前230年左右,韩魏只剩下环都城的几座城池,最后一战打得甚是轻松。



三、韩国圆滑的外交

韩国地处四战之地,唯一的自救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外交,这也是它主要的手段。战国初期,韩国完美地学习了郑宋的墙头草精神,屁颠屁颠地当霸主的小弟,从而避免连年战事。苏秦的到来,简直就是韩国的救星,缓解了韩国面临秦国的压力,因为与六国正式建立合纵联盟,大家的关系相对比较平等。合纵联盟核心目标是对付秦国,实现攻守同盟,具体表现为五次五国攻秦,韩国都在积极参与。



秦国张仪在外交上出征,一手促成了连横集团。首要拉拢韩魏,尤其是公元前312年,秦韩联军进攻楚国,一战歼灭楚军八万,随后蓝田大战,秦魏韩齐联军再次击破楚军,楚国彻底失去汉中。这段时期,可以说是秦韩蜜月期,韩国在这一阶段站队成功。随后参与五国攻齐,在国际大势上紧跟大队伍。

四、韩国的内部自救

韩国的自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战争,一个是内部改革。对外战争主要表现为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迁都于郑,地盘上有所扩大,对于失去的领土在前期有所止损。同时,在变法期间,增加对东周、楚国的进攻,获得不少城邑。



内部改革主要是申不害变法,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37年,申不害为相,对韩国进行政治、军事上改革,加强了韩王的权力。这十几年里,韩国国势太平,兵强马壮,变法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韩国拥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最先进的武器。但是兵员素质不行,只能凭借武器勉强与六国相争,这也是它保命的王牌。


慵懒国王


题主所指的应该是韩国,不过说起来韩国并不算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只能算是最弱的一个梯队,在战国末期韩国、燕国、魏国、齐国普遍实力都不算是特别强盛,只不过韩国所处的位置格外的不好,而且还是最先被灭掉的一个,所以会让人觉得韩国是最弱小的一个。

而且在韩国灭亡之前的二十多年,也不是韩国独自抵挡的秦国,应该是除齐国之外的五国联军合力的结果,而在这几大国之中,又以赵国牺牲最大。

在韩国被灭之前的二十多年,可以从长平之战开始说起。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但是秦国同样也好不到哪去,也是牺牲很大,而且秦军的滥杀和赵国的危急也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于是在信陵君、春申君的带领下开始联合攻打秦军,秦军自感吃力,于是退兵,但是在这之后,东方六大诸侯国已经不再是秦军的对手。

在这之后,秦军先后攻打赵、韩、魏,夺去了大片土地,而后众国恐慌,除齐国之外的五国再次联合攻打秦国,五国联军在函谷关被秦军击退。

在这之后,秦王政六年,粉碎了最后一次诸侯国的联合进攻,在这之后,其他六国基本上再也没有反攻秦国的机会和实力了。

从秦王政九年开始,嬴政平定了嫪毐之乱,开始了横扫六国的战争,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灭,成为了秦灭六国第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所以纵观最后的二十到三十年,并非韩国独自抵挡了秦国的进攻,韩国也没有这个能力,是几个国家联合起来,才延缓了六国的灭亡。


晓天讲历史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战国七雄的纷争之中实力最弱的韩国在一次次的角逐之中,国土面积可以说是越磨越小,乃至没有与任何其他一个国相抗衡的实力。

随着秦王扫六合的步伐不断迈进,看似羸弱的韩国却在虎狼之圈中迟迟没有被灭,反而抵挡了秦国的进攻长达二十年之久。

这就不禁令人感叹实力弱小的韩国为何能抵抗秦国那么久呢?

韩国建国初,其地理位置独特,位于秦、齐、楚、魏四大强国的包围之间,周边任何一个国家欲进攻韩国则必先思虑自己后方是否安全,以免其他邻国坐收渔利。

一颗种子再顽强,冲不出土层它就只能永埋地下,限制在天下纷争的角落中的韩国一直也没有找到扩张领地的机会,又恰因处于四国交汇,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故其他国家交战之际,就会牵涉到他。

魏挟韩攻秦,秦挟韩攻楚等战例比比皆是。如此往复,韩国本就不强的国力,在一次次的消耗之中,愈加孱弱不堪。可以说韩国是其它六国交涉的缓冲之地。

宝剑强弩出韩国。

作为一个腹背难安的国家,韩国要想自保,就必须得有自己的立国之本。打铁还需自身硬,韩国也确实做到了名器之国,韩国的军备锻造与改良在七国中算得上是一流了。与其浑浑噩噩的熬在邻国的威吓当中,还不如集中精力去强化自身。

出色的冶炼能力,让韩国制造出了顶级工艺的强弩与名剑。其他诸国也确实青睐韩国的军备,同时也忌惮自己的对手使用韩国的武器,这就为韩国的恢复争得了时间。

同时韩国在一批忠良谋士的佐助下,一步步地奠定国力基础,韩非子、申不害等人主张韩国变法,行效之下韩国很快安定下了政局。

(韩非子画像)

朝纲有序,百姓丰衣足食,韩国很快就调整到了发展的绝佳状态。外交上,结交诸侯,争取到许多军事同盟,做到不与他国交恶,也不轻易显露自己的真实国力,保存好自身的实力。

而秦国昭襄王“远交近攻”的策略,恰恰破解了韩国的“安隅之道”,使韩国面临了导致灭国的巨大威胁。

漂亮的是,韩国在战略上采取了信陵君的合纵连横之术。杀伐来临之际,公元前265年韩上党将自己的郡县送给赵国,改降于赵,于是挑起了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

长达2年之久的长平之战,最后秦国虽然获胜,但是也元气大伤,之后信陵君联合五国联军,对秦函谷关守地发起进攻,秦国的实力又被大大削弱。

信陵君此举给了秦国舍命一击,硬是将秦国扫六合独占天下的时间,往后推延了20年。这就是韩国,没有笑到最后,但却坚持到了最后。


大国布衣


以国力论,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因为还有燕国。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人口比较少,经济也不发达,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到战国中后期,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多数都是被动的。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一心只想自保。

燕国不仅国力弱,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把王位禅让给宰相,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马上进攻了燕国。燕昭王登基后,招贤纳士,招来了乐毅,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燕国一开始很顺利,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撤换了乐毅,齐国乘机反攻,最后又复国了。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燕国的实力大损,倒是无所谓,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相互不信任,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也就是说,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

韩国从立国开始,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当然是定期放血,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也就是说,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而且来去自如,韩国毫无反击能力。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但除了燕国,也就是韩国最弱了。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来进攻赵国和魏国。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只有捆绑在一起,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否则,无论齐国还是秦国,都够三晋喝一壶的。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比较强大的时候,韩国主要依附于秦国和赵国,以抵抗魏国,否则魏国也不会留着韩国让秦国当成进攻魏国的前进基地。到秦国和魏国强弱对比形势翻转之后,韩国就基本上和赵国与魏国捆绑在一起了。但在纵横家的时代,韩国受秦国的蛊惑,不断的把自己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避免秦国的进攻,也就是赂秦。这对赵魏两国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但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所以也只能听之任之,而韩国一旦被秦国进攻,赵魏两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又不能不全力救援。

虽然韩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三晋之间也并不团结,经常被秦国分化瓦解,尤其是国小力弱的韩国,经常在赵魏与秦国之间来回摇摆,这也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韩国成了秦国以逸待劳的打击和削弱赵魏两国的诱饵。因为秦国总是先进攻韩国,吸引赵魏两国来救援,然后击败并削弱赵魏两国的实力。这个状态下的韩国,对秦国最有利,而对赵魏两国都非常不利。

这个局面就好比欧盟的状态,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是并没有统一财政,所以形成了德国必须维持欧元,所以必须不断救助欧盟各国,但其他欧盟国家并不完全受德国控制,从而形成了其他国家挖坑,德国被动来填坑的局面。一旦德国不肯填坑,其他国家的债务危机就要爆发,对欧元的冲击就会非常大。也就是说,欧盟各国自行其是,并不受德国控制,但是德国却必须为他们兜底,承担最后责任。

韩国也是这样。虽然韩国必须依赖于赵魏两国才能存在,但是赵魏两国并不能完全控制韩国的行动,所以韩国经常挖坑,而最后却必须由赵魏两国来填,尤其是赵国。秦赵长平之战就是这样发生的,韩国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又主动提出宁可归附赵国,最后赵国不得不出动大军来和秦国进行战略决战。而当赵国战败后,魏国也必须全力救援,否则三晋都要被秦国消灭。

反过来说,如果秦国在国力尚不能对三晋合起来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如果贸然彻底吞并韩国,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这就等于秦国必须在韩国的地盘上长期驻扎大量军队,随时准备与赵魏两国打仗,而且有可能是关东六国的联军。对秦国来说,在潼关防御,显然比在韩国的地盘防御的胜算要大得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留着韩国是有利于秦国的长期利益的,可以不断削弱三晋,而自己又处在可进可退的状态,掌握着主动。

这个做法很像后来1958年金门炮战时中国的绞索政策。也就是说,在当时国民党军已经撤退而美军也已经不敢再来骚扰的情况下,解放军如果要登陆攻占金门,可谓易如反掌。但中央却决定不攻占金门,而是把金门留着,作为一个诱饵,当有需要在台海方面有所动作的时候,就可以在金门做文章,而台湾方面一定会来救援。只要台湾来救援,美军就不能作壁上观。这就是当时中央所说的,让金门成为美国和台湾的一根绞索。


萧武


都别抢,我来答。

虽然韩国能够抵挡秦国,但它也是战国中第一个被消灭的国家。

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以后,再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韩国这个新兴国家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亡。

它一共存在将近两百余年的时间,可见用独自抵抗秦国这种表述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战国时代形势复杂,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单打独斗的国家,就连强大的秦国也想为自己笼络几个盟友,何况像韩国这样弱小的国家。

韩国地理位置不佳,当初分地的时候没有分到一个好位置,被其余六国团团围住,几乎可以说没有发展空间。

其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力维持国家不被其他诸侯吞并。

而韩国能够压制和欺负的就只有同样弱小的郑国、宋国和东周公国,灭郑攻宋伐东周,这是韩国唯一能够扩张的领土。

韩国虽然疆域狭小,但是并不代表它不堪一击。

苏秦相韩时就说:

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

由于国土狭小,无法培养大规模的军队。

所以韩国另辟蹊径,制造出了非常厉害的弓弩和利剑,强弩利剑等硬核装备弥补了人数上的短板。不过尽管这从另一方面说明韩国实力强大的一面,但韩国作战的历史基本上是败多胜少。

苏秦相韩的时代正是秦惠文王在位,这时候的秦国在经历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渐变得强大起来。

但是这时候的韩国也不差,和秦孝公同时代的韩昭侯通过重用申不害变法,使得韩国的势力达到巅峰,可见这时候的秦国想要一口吃掉韩国是不现实的。

而且秦惠文王时代秦国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处境,先是发生了五国攻秦,后来西边的义渠也很不老实的侵扰秦国边境。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秦国只能暂时放下东进战略,先是用张仪在东方破坏合纵之约,在西边则重用司马错攻打蜀国和义渠。

韩国的命运改变是在秦昭襄王时代,由于远交近攻政策的出台,使得韩国面临的来自于秦国的压力剧增,这个挡在秦国东进道路中间的小国无疑承受了来自秦国最多的军事压力。

在伊阙之战中,韩国损失惨重,后来秦国再次出兵占领韩国的上党,由此引发了长平之战。

战争的结果以秦军大胜而告终,赵国元气大伤,应该说这是赵国替韩国承受了一次来自秦国的暴击,倘若没有长平之战。

相信韩国会更快的灭亡,而且这时候的秦国已经具备了消灭韩国的实力。

但为什么直到秦始皇时代才消灭韩国呢?

其实就是因为秦昭襄王以后的两代君主都英年早逝,秦孝文王不必说了,刚即位三天就驾崩了。秦庄襄王即位三年以后,还没有来得及大展宏图也驾崩了。

秦王嬴政即位,这才拉开了消灭六国的大幕。

所以,说韩国能够独立抵挡秦国是不现实,秦国并非没有能力消灭韩国,只不过因为当时风云诡谲的社会形势以及秦国内部面临的一些现状。

使得韩国能够苟延残喘到秦王嬴政时代才被消灭,但是翻看秦王嬴政以前的韩国历史,就会发现韩国是通过不断的割地议和的方式换取了一时的安全。

但秦王嬴政上台后,加快了统一战争的步伐,而且韩国只是顺手被秦国消灭。

当时秦国的战略重心是放在魏国和赵国身上,而韩国是因为自己的折腾,它起初通过献出南阳,向秦国称臣换取了一时的和平。

后来看到秦国将军樊於期被赵国名将李牧击败,韩国于是又倒向赵国,结果就被秦国派出军队给消灭了。

可见秦国当时根本没有把战略重心放在韩国身上,而韩国也只不过是通过不断的割地议和以及称臣的方式生存到了秦王嬴政时代。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知识~


围炉谈史


战国有七雄,但战国却不仅仅有着七雄,在南方的吴越两国灭亡以后,战国时期的重点很自然的便放到了北方。

题中提到,韩国抵挡了强秦进攻二十年,是怎么办到的,要说是怎么办到的,需要从两方面谈起。



韩国有强弓劲弩,天下之强攻劲
弩皆从韩出。

韩国很弱小,战国七雄中,韩国永远是最弱的一个国家。但即使是韩国这样的弱国,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韩国的弩箭很强,坚不可摧,力大无穷,对敌人的打击是致命的,韩国之所以能够自保,强弓劲弩占了一半功劳,在于强秦对决的过程中,强弓劲弩发挥的作用是无穷的。

韩国处事圆滑,在七国之中最擅合作。

韩国对抗秦国那几年,前几年韩国知道了秦国要攻打自己,韩国国君连忙就敢去求饶,因为当时秦国刚刚经历了邯郸之战,国力强盛不再,而且他们战斗的重心一直放在赵国身上,韩国得以逃过一劫。

战国时期,最有能力跟秦国掰腕子的就是赵国了,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上大败,但也让秦国元气大伤,再加上邯郸保卫战,战国更是将秦国的国力大大削弱,于是秦国即使想要进军,实力也是略显不足的。

韩国参加过两次对秦的联合作战,一次是邯郸保卫战,另一次将秦军打到了函谷关下,因为联军内部矛盾突出,导致了联军大败。但这也足以令强秦存进不得。


在内外的共同努力下,韩国得以延续下来。

秦国内部在那几年里,不仅元气大伤,还经历了权利的更秩,这才是让韩国得以苟延残喘的根本原因。

始皇登基,不仅仅意味着秦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更意味着,韩国的末日到了。

强秦有猛将王翦,指挥能力超群,率众直接击溃了赵国,没有了赵国的牵制,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又靠什么跟秦国对抗呢?只能去向秦国求和,韩国派出韩非子,妄想秦国饶他一命,谈判结果很顺利,韩国付出了一半的土地,换来了暂时的苟延残喘。


秦国怎么可能容忍韩国挡在自己向东方进军的道路上呢?于是,在看似抵抗了二十年后,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也惨遭灭国。

韩国是晋国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本身地理位置就差,还跟强秦紧邻,这一切早已注定了韩国的结果,韩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魏青衣


明明是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何能独自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三家分晋后春秋时代结束,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而在战国七雄中,秦、楚、齐、赵明显强于其他三国,这其中又以韩的位置最为尴尬,国力最为弱小。那么,弱小的韩国为何能抵挡强盛秦国20多年?其实不是韩国强大,而是秦国的战略规划才让韩国存在了这么久!

一.韩国是四战之地,战国初期秦国的实力并未强到可以应对多国联合的地步,所以韩国此时扮演调和缓冲的角色

我们都知道战国有个著名的军事和外交政策“合纵连横”,分别是苏秦游说六国共同攻秦,秦国的张仪游说六国诸侯横向联合秦国攻灭其他国家。这说明秦国此时很强,但远远没有强到能应对6国联军的地步,甚至只要临近几国联合起来,秦国就有灭国危险!

那么韩国的地理位置又十分尴尬,对于此时还不算特别强大的秦国来说,占领韩国意味着要面临来自赵、楚、魏、齐的夹攻,成为众矢之的;所以韩国才能安然无恙,不仅是秦国,其他几国对于韩国也是同样的顾虑!

二.韩国没有发展空间,威胁性小,土地贫瘠食之无味丢之可惜

按照正常道理来说。秦国一直奉行“远交近攻”的政策,韩国应该是最适合秦国吃下的国家,但是韩国周边尽是强国,自身狭小的疆土和人口让它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它对周边的国家都构不成威胁,也就没人会想先收拾它。

其次,韩国强弓劲弩在战国确实是出了名的,秦国当然有信心打赢,但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攻灭一个小小的韩国,得到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土地,有什么价值吗?而且攻灭韩国极有可能挑动楚国、魏国、赵国的神经,把秦国置身危险境地,所以韩国确实不能动!

三.韩国国君施行的政策让秦国暗地里笑出声,六国猪队友反身打邻居

秦国的地理位置其实非常劣势,这在春秋前期秦国弱小就可见一般,不仅要面对邻国的威胁,还要面对蛮夷的侵略,所以一直发展不起来!后来秦国痛定思痛先打服了蛮夷,内部改革强兵才渐渐强盛起来,但战国初期秦国地理位置的劣势依然没有改变,此时韩国忽然伸出“援助之手”。

说起韩国,那就要提它邻近的魏国。魏国和韩国本来一向交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格局的变化,魏国想要强盛起来,吞并韩国变成了唯一的选择(魏国周边是赵、秦、楚、齐),于是魏国和韩国开始互相掐架,这时候虎视眈眈的秦国当然看到机会,就帮韩国揍魏国,这样韩、魏关系越发紧张。

等到魏国被打服了,秦国又假装要打韩国,韩国国君心里慌啊,又和邻居魏国握手言和,加上联系赵国大哥一起打秦国...就这样秦国不断的在韩、魏、赵之间制造矛盾,渐渐和秦国邻近的几国都变成了“孤国”,这个过程中韩国被迫扮演里很重要的角色!

四.秦国时机成熟攻灭魏国,进而攻灭韩国

其实秦国一开始的战略就很清晰,赵、楚都还强盛,秦国要打就要伤筋动骨,动不动有灭国的风险,韩国和魏国才是秦国这段时期真正想吃下的。韩国太小国内资源又少,吃下韩国得不偿失,如果能先吃下魏国,韩国也是囊中之物!

等到秦国离间了赵、魏、韩,秦国先灭了魏,后反身灭韩,韩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就被灭了国,所以韩国所谓的挡住里秦国20多年,不过是秦国针对六国下的一盘大棋!韩国只是秦国统一路上一颗重要的棋子,没用了也就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所以你们觉得韩国是真顽强还是像我说的只是秦国的棋子呢?


关注历史密探零零壹,专注新奇角度说历史,每日更新历史趣闻故事!


历史密探零零壹


尴尬的韩国

战国七雄中,韩国无疑是最为尴尬的一个国家——熟知战国地图的朋友可能知道,在战国格局图中,韩国的面积姑且不说和秦、楚这样的大国相比,即便是和燕国相比,韩国的领土也小的可怜。

并且,在后世历史上,很多割据政权在根据地理位置为自己命定国号的时候,都不曾考虑以“韩”做国号,秦灭亡后,项羽分封六国贵族为诸侯王的时候,唯独没有册封韩国的公子成为王——这些都反应出韩国的虚弱和尴尬。

并且,在秦灭六国前夕的地缘上,韩国和秦国是紧邻,在战国地图上,将韩国形容为强秦嘴边的一块肉也不为过。

但即便这样,韩国依旧独自抵抗秦国的进攻长达二十年时间,直到秦王政兼并六国的行动开始。

韩国,依靠什么,独立抗秦二十年?小编认为:

军工

在战国时代,虽然号称“七雄”,但实际上在七国之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国家——比如宋、卫。

韩的面积虽然小,但能跻身“七雄”,是因为韩有着一大过人之处:那就是弓弩的生产工艺。

有军事学者认为,几千年来,人类兵器的进化史,可以视为攻击范围、射程的扩张史。在先秦时代,弩和战车,是衡量一个国家武器装备的硬指标——因此有万乘之国(形容能武装起上万辆战车)、千乘之国的说法。

韩国的弓弩,曾经领先于其他六国,此外,韩国的刀剑冶炼工艺也曾经居于七雄榜首,因此韩国有“劲韩”之称。

因此战国时代,韩国周围都是强国,导致韩国无力对外扩张,但因为军工发达,让韩国在自保方面不存在问题。

间谍活动

当然,韩国军工发达的同时,秦、楚等国也在日夜研究如何赶超韩的兵器优势。一旦兵器优势丧失,韩国覆灭指日可待。这一情况,韩国的君主深深知道。

战国后期,楚国在遭到秦国的哄骗以及武装入侵以后,实力大不如前,因此对韩来说,主要的外患来自秦国。

如何防止秦吞并韩?寄希望于正面战场迎击无疑不现实,于是韩国想到了间谍活动——即派人去秦国忽悠秦人修郑国渠,将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在郑国渠上面,没有精力吞并韩。

事实上韩的目的达到了,但却坑害了其他五国——因为郑国渠确实拖住了秦吞并韩的脚步,为韩赢得了十六年的喘息时间。

但郑国渠竣工后,为秦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让秦可以在吞并韩之后,一举吞并其他五国,提供了物质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