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還有哪些國傢俱備統一的實力?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認為,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外,最具備一統天下實力的諸侯當屬魏國。別看魏國在戰後後期,基本上都只有捱打的份,但人家在戰國前期可是最強的霸主,將周邊國家都挨個揍了個遍,秦國更是被它直接按在地上來回摩擦。

戰國七雄中,最新推行變法的是魏國;

戰國七雄為了爭霸,都相繼通過變法,來實現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而這其中,最先推行變法的諸侯正是魏國,可謂是敢為天下先了。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李悝推行變法,獎勵耕戰、打擊貴族,進一步增強魏國實力,從而奠定了魏國的百年霸業。而魏國的李悝也因此成為後來各國變法的藍本。

通過變法走向富強的魏國,憑藉其魏武卒的強大戰鬥力,真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就連虎狼之師的秦軍,在魏武卒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在陰晉之戰中,魏國僅以魏武卒五萬人,就把五十萬秦軍給擊潰,使秦國長期被其壓制在河東以西。

戰國頂級人才,十有六七出自魏地;

而魏國之所以能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首霸,除了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外,也離不開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很多朋友都說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強敵環伺,地理位置十分惡劣。但實際上,魏地可是人傑地靈,人才濟濟啊。李悝、翟璜、西門豹、樂羊、尉繚子,商鞅,張儀,范雎,吳起,龐涓,公孫衍,魏章......可以說,戰國的頂級人才,十有六七出自魏地。

因此,魏國才是最先具備一統天下能力的諸侯。如果魏國的後世君主能充分利用人才優勢,能夠如秦國那樣“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那麼魏國是完全有可能代替秦國,成為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諸侯。

可惜,後來的魏惠王是固步自封的人。他依託祖父兩代君主半個多世紀的國力積累,心安理得的享受著自己的霸主生活。他在位期間,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至此,魏國的百年霸業徹底毀於他的手上。此後,魏國便快速淪落成一個三流諸侯,成為和韓燕一樣的弱國。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不簡單,答案卻很簡單,就只有半個——趙國。

理由很簡單,戰國七雄的對抗,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秦國的最終勝利,並不在於他對比其他對手如何“先進”,而在於其特殊地緣位置而“輸得起”和“等得起”。

其餘六國,在戰國時代都曾強盛一時,卻因為各種原因而中衰,而這種強盛,距離能夠統一天下,又相去甚遠。

具體來說:

魏國

戰國初年,魏國最為強盛,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國由東壓齊,西破秦,南御楚,走向三個方向紛紛落敗,並不是因為它的國力已經達到單挑六國的水平,而是從魏文侯時代就確定了“和合三晉”的戰略,三晉聯軍對抗齊、楚,西河之地獨立對抗秦國。

然而,魏武侯時代,魏國不滿足於這種“後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而是轉為拓地之戰,其對手也轉向了三晉內部,取得了一些戰果,也破壞了原本牢固的“三晉聯盟”。

到魏惠王繼位時,韓國和趙國的干預,險些讓魏惠王喪命,也將魏國本身的“雙政治中心”問題暴露無遺,魏惠王時代開始,魏國併力東南,拋棄了原本需要經過“三晉”借道的黃河運輸線,而轉向對宋國、楚國的侵攻,以大梁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時代,哪怕魏國最強盛時,哪怕對付楚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需要聯合三晉,自己一家是不足的,而它始終不具備滅亡七雄中任何一個的能力,齊國“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的戰例,都說明了這一點,魏國沒有真正的兩線作戰實力。

楚國

楚國非常有意思,自春秋被吳國攻破都城之後,一直與吳、越在長江上拉鋸,自己內部也不斷髮生王室內訌,乃至區域性的叛亂。

在吳起南下楚國之後,楚國短期內消滅了陳、蔡的獨立勢力,又向南、向東打敗了越人,短期內凝聚了力量,北上直至梁門,打到了黃河邊上,楚王甚至在洛陽王畿中尋找建設新都的地點,這可以說是楚國整個戰國時代爆得最大一次進取。

短短一年後,楚王死去,吳起被殺,接下來50年,楚國不復向北。

直到楚懷王的時代,楚國與秦國反目,國君被扣,鄢郢被佔,根基在江漢流域的楚國被驅逐到了江淮流域,原本橫跨東西,西到巴蜀,東至於越的大國被打斷了脊樑骨,成為避居江淮的二流國家(人口大幅削弱)。

楚國的根本問題在於封君太眾,地盤很廣,離心力太強,甚至出現了莊蹻之亂,讓楚國裂而為三四,自己的統治問題尚且沒解決,更何況滅國大戰後的消化。

齊國

齊國是春秋以來的傳統強國,卻在戰國初年發生了“田氏代齊”,內亂頻仍,反而被人按在地上打。等到政治基本穩定,也就到了齊威王的時代。

齊威王之後,建立了五都、四鄙的兵制和地方管理體制,以五個大邑作為動員中心,實際上是自守的體制,並嚴重依賴於都市的商業發達。

所以,在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的強盛時代,齊國趁著燕國內亂,可以短暫佔領燕國,最後在趙國的外部壓力和燕國內部的反抗下,灰溜溜地退出,最強的時代,還需要聯合魏、楚才能瓜分掉二等強國宋國,當然,這個聯盟也是與秦、趙、宋三國聯盟的對抗。

即便如此,齊國在整個戰國時代,極少有勞師遠征的案例,也缺少對應的動員能力,更是直接提供了滅國失敗的案例。

趙國

趙國的崛起,卻與上述幾家完全不同,其基礎是趙襄子之後,繼承人大戰以及大宗小宗之間的爭鬥,持續了近100年,直到趙肅侯的時代,趙國才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折騰,開始走向正軌。

而趙國的一步步強盛,恰恰是踩著被滅亡國家的屍體進行的,包括準一等強國中山國,二等強國代國,草原民族林胡、樓煩,甚至在五國伐齊的戰爭中也是主導者,更是燕昭王復國的後臺老闆。

歷史課本上往往過度放大有“改革”之名的胡服騎射,這也是近40年教科書編撰的常例,而趙武靈王最強悍的,並不是換一條有褲襠的褲子,而是他高超的外交手腕,與秦、宋的互相結盟,穩住燕、齊,大規模向北擴張,到趙惠文王的時代,經歷了“沙丘之變”動盪的趙國,又介入了對東方霸主齊國的滅國之戰,形成了事實上的燕、趙聯盟。

哪怕是在長平之戰大敗,損失了40萬青壯後,仍舊能夠在鄗代之戰中大敗燕國的60萬大軍,在邯鄲之戰中重挫秦軍,其實力和底蘊絕非其他五國可比。

然而,正是長平之戰的大敗,讓趙國失去了秦國對等爭雄的能力,所以,它也只能算“半個”有統一可能性的國家。

至於其餘的韓國、燕國,地峽人寡,沒有任何可能性完成統一的逆襲,能活下來就不容易了。

而秦國,正是由於有山河之固,才能避免與關東各國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爭鬥,得以好整以暇地出關奪地,哪怕戰敗,也只是讓人堵住函谷關就到頭兒了,關中根本不丟,仍可以休養生息捲土重來。

所以,關東各國的滅亡,根本上是地緣政治的劣勢,並不是秦國就比他們先進了多少個世代,從社會複雜程度和文明發展來說,秦國更是落後了不知道幾條街。


劉三解


魏惠王前期的魏國;楚威王后期的楚國;五國伐齊前的齊國;還有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這四大強國都有一統天下的實力,魏.楚.齊三國曾經打遍天下無敵手,這三個強國都比秦國強,秦國不敢與之單挑,只能群毆,魏國被齊.楚.秦.趙四國聯合暴打了幾頓,這才打敗魏國,使得魏國國力嚴重下滑,論為二流國家;楚國也被秦.齊.魏.韓四國聯合起來暴打,垂沙之戰,把楚國給揍趴下了,從此以後,楚國就一蹶不振,國力被嚴重削弱,但就綜合國力來說,仍然比魏.韓.燕三國強,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最可惜的是強齊,齊閔王時期的齊國打敗過秦國,打遍天下無敵手,結果被秦.趙.燕魏.韓五國合縱伐齊,雖然後來田單復國,卻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實力,;最後說趙國,趙國是唯一一個秦國敢於與之單挑的強國,長平之戰,一戰定天下,這一戰也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戰,四場大戰絕定天下歸屬,這四場大戰分別是,馬陵之戰.垂沙之戰.五國伐齊.長平之戰,最終是大秦帝國笑到了最後,結束了自平王東遷後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的亂世,開創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終極生命體


戰國時代歷經250年,在這段時間內,除了秦國之外,曾經有三個國傢俱備挑戰秦國的能力,只可惜最後都走向沒落。這三個國家分別是魏國、齊國、趙國。分述如下:

第一,魏國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在魏文侯時代,魏國勢力最為強盛。魏文侯繼承晉國的政治遺產,奉行與趙、韓結為戰略同盟。向西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向北滅掉中山國,向東力壓齊國。魏文侯時候最著名的將領就是吳起,按照吳起的戰略構想,是先滅掉秦國。不過,魏武侯聽信諂言,吳起最後被迫出走,滅掉秦國就成為遙遙無期的夢想了。


魏國的衰落有三個原因:第一,魏武侯後期干涉趙國內政,導致三晉聯盟破裂,魏與趙、韓陷入長期苦戰;第二,魏武侯去世後,魏國陷入內戰,大大削弱其力量;第三,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遭到周邊列強的輪番打擊。

第二,齊國

齊國從齊威王時代邁向超級強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重創魏國後,取而代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齊國背靠大海,無後顧之憂,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在齊宣王時代,齊國曾創造奇蹟,以五十天的時間滅掉七雄之一的燕國;在齊湣王時代,又滅掉實力僅次於七雄的宋國。


齊國最終沒落,一個重要原因是外交水平低。在滅掉燕國後,遭到多國的干涉,被迫吐出肥肉;在滅掉宋國後,引來五國伐齊,最後齊國在五國打擊下,幾乎亡國,從此一蹶不振。

第三,趙國

趙國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開始,邁向超級軍事大國之列。在趙武靈王晚年,為了集中力量開疆拓土,他遜位致力於軍事。然而,意外的政變竟然使趙武靈王死於非命,這對趙國來說,是無可挽回的損失。即便如此,趙國仍是唯一可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國家,在軍事力量上處於伯仲之間。


如果說齊國的弱點是外交,那麼趙國的弱點應該就是情報戰。在決定秦趙乃至整個戰國曆史命運的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人之計,以趙括代替廉頗,遂使最精銳的四十五萬大軍灰飛煙滅。此後,趙國已無力同秦國對抗了。


君山話史


既然可以稱為七雄,每個國家在一定的對應的時間內都有統一天下實力,只是部分曇花一現,時間過短,忽略不計;

1,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實行變法,團結三晉,陰晉之戰更是以五萬魏武卒挫敗秦國五十萬軍隊。

時間:魏文候到魏惠王前期。

機遇:陰晉之戰後向西吞併秦國,團結三晉,齊楚亦難與之爭鋒。

2,楚國,在戰國開啟悼肅宣威懷(前)時代,中期齊秦楚三大勢力之一。

時間:楚悼王后期到楚懷王前期。

機遇:懷王前期承宣威之基礎,在公元前323年楚魏襄陵之戰奪魏國八城後,連齊逼迫韓魏西伐秦,打殘。之後齊楚爭鋒,步步蠶食,鯨吞天下。

3,齊國,戰國中期齊秦楚三大勢力之一,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

時間:齊威王到齊閔王前期。

機遇:公元前298年,齊國在孟嘗君的策劃下,聯合韓魏攻破函谷關之後,及時擴大戰果,打殘秦國。時楚國以衰,趙國未起,天下徐徐圖之,最終可得帝業。

4,趙國,戰國後期名將輩出,唯一可以抗衡秦國的國家。

時間: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到趙孝成王長平之戰前。

機遇:長平之戰時以李牧為將,同時給各國示弱,勸說韓魏楚在其他邊境給秦國製造麻煩。一戰打殘秦國,之後諸侯再難與爭鋒。


歷史如明鏡


這個問題很簡單,答案更加簡單,就是在秦滅六國以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取代秦國完成統一。


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作為現在的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縱觀整個歷史發展的規律,不要只僅僅侷限於戰國時期,更不要只看哪個國家是否兵多將廣,地域大小,變法是否成功,君主是否賢明等。

在我看來,秦國為什麼能夠完成統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擁有關中之地,在古代,以小農經濟為主,而關中這片千里之沃,地大物博,正好成就了秦國的掘起,為日後開疆闊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兩個佐證中得到答案,他們分別是劉邦建立的漢朝和李淵建立的唐朝。在楚漢之爭期間,劉邦為什麼能夠打敗項羽?還不是劉邦先前就佔領了關中,蕭何以關中為大後方,為劉邦發動楚漢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馬和糧草。


隋朝末年楊廣大興土木,常年征戰,致使民怨沸騰,各地反王林立,其中最著名的兩路反王,分別是瓦崗軍的李密和唐國公李淵,就在李密是否出兵關中攻佔長安,而猶豫不決時,李淵父子聯手攻佔長安,奪取關中穩固根基,開創大唐霸業!
在以後朝代的更迭中,“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話,幾乎成了戰略家和謀略家平定天下的依據!


泰坦66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統一了天下,但戰國時期並不只有秦國一個強國,戰國七雄中還有幾個國家也有不弱於秦的實力,他們輸就輸在強盛不持久。

我們按照時間大致將戰國分為幾個時期:初期、中期、後期以及末期,分別來看這幾個強國的興衰。

魏國:一家獨大,東西失利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此時魏國的國君是魏桓子之孫魏文侯。

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四面皆是敵人,很容易被四面圍攻,難以兼顧。

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先通過外交保證魏國的安穩,他聯合韓趙,打出三晉一家的旗號,同時又交好於齊國田氏,幫助田氏代齊,使得魏國三方安定。

隨後魏文侯對內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對外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將魏國霸業再上層樓,對西面的秦國一頓接一頓地揍,奪取秦國大量土地。

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初期是魏國最強盛的時期,魏惠王也因此稱王。可盛極而衰,魏惠王即位之初韓趙舉兵攻魏,三晉聯盟瓦解,同時田氏已經穩住政權,不願受魏國操控,尤其是志不在小的齊威王上位,魏國東面告急。

與此同時,西面的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大漲,誓要奪回失地;而南邊的楚國也上來撈兩杯。所以在魏惠王統治中後期,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到了戰國中後期,完全就是打醬油的角色。

齊國:威王霸業,愍王失國

田齊是代姜齊而建國,初期因為魏國幫助而以魏國為主,但齊國畢竟富庶,經過數十年的治理,田氏穩固住了國內,明君出世,齊威王將齊國帶上了霸業通途,成為七雄中的佼佼者。

齊威王以後,齊國的君主開啟敗家之路,肆意耗費國力,齊宣王派兵攻燕,在燕國境內燒殺擄掠,激起燕國全國的仇恨,後來在趙國的干預下,齊宣王退兵。

齊宣王之子齊愍王同樣好大喜功,與齊國互相稱帝,還派兵滅宋,激起五國聯軍攻齊,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齊愍王自己也客死異鄉。

雖然齊國後來復國了,但是實力大不如前,而且傻乎乎地跟秦國搞聯盟,眼看其他國家滅亡都不出手,最後被秦國順手滅了。

趙國:起起落落,終為秦滅

趙氏在分晉之際是三家最強,但隨後陷入奪位內亂,勢力大損,三晉的老大成了魏國,趙國只能做起了魏國的小弟。

魏國衰落以後,趙國可算是獨立自主了,隨後迎來了輝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軍力大增,攻滅中山國,使得趙國國土合一。但趙武靈王在立儲問題上犯了大錯,自己也死於內亂。

內亂平定後,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將趙國帶上了巔峰,連秦國也奈何趙國不得。但等到趙惠文王一死,繼任的趙王沒幾個像樣的,屢敗於秦國。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戰俘,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楚國:一直強國,還是被滅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個刺頭,大肆吞併小國,敢與晉國爭鋒,即便到了戰國時期,論土地、人口、軍隊人數,楚國皆為七國之冠,可以說是除了秦國以外最有可能統一的國家。

但楚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變法!變法是戰國時期的時代主流,但楚國卻死抗時代洪流。楚悼王支持吳起搞了一段時間,結果楚悼王一死,吳起立刻就被頑固派幹掉了,新法也被廢除。

而且楚國後期昏君迭出,像著名的楚懷王,一次又一次被秦國騙,最後死在了秦國。正是由於這些君主,楚國的家底被他們一敗再敗,由東可抗齊、西可御秦的超級強國衰落成無力對外征戰的普通國家。

即便無比衰弱,但秦滅楚還是打了兩次,而且是傾全國之力才完成此舉,可見楚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平沙趣說歷史


戰國時期,除了秦國,我認為魏國和趙國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業。 魏國不消說,最先崛起。在魏文侯時期,廣納賢士,吸引了大批人才來投。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有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吳起幫助魏國建立裡一支聞名天下的軍隊-魏武卒,並且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李悝是法家的開創者,幫助魏文侯在秦國進行了變法。李悝給魏文侯提出了選拔官吏以才能為標準、賞罰分明的策略,給出身不好的人提供了上升的途徑。在法治方面,著有法經。在農業方面也幫助魏文侯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農民生產。 魏國變身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可以說上天把一個很好的機會擺在了面前。如果魏國接下來的君主能把變法堅持下去,廣納賢才,發展經濟,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秦國了。可惜魏國三代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如果魏文侯打分是90,那麼魏武侯智能打80分,至於魏惠王只能勉強及格。 大批人才從魏國流失。吳起在魏武侯時期遭到排擠,去了楚國。商鞅早年投身於相國公叔痤門下,公叔痤死之前向魏王舉薦了商鞅,但是魏王根本沒有聽進去,商鞅去了秦國。張儀也是從魏國出去的,提出的連橫破了蘇秦的合縱。范雎在魏國和人結了仇,也去了秦國,並且將仇恨發洩到了魏國身上。 還有樂毅、孫臏,這幾個人留下哪一個不能把魏國的強盛延續幾十年。 趙國是戰國中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超級大國,長平之戰即是明證。白起統兵但是還是把長平之戰打成了消耗戰,為什麼呢,因為當時趙國廟堂清明,不乏能臣良將,國力強盛。長平之戰的統帥一開始是以防守聞名的廉頗,守的滴水不漏。秦王壓上全國之力,並且親自上陣負責後勤供應,並且配合金元策略加上反間計才拿下長平的趙軍。長平之戰戰敗的消息傳回去,趙國舉國恐慌,白起看到了滅國的可能性。但秦王沒有聽取,命令白起班師。後續秦王再有想法時,白起拒絕出戰了。後續的歷史也證明了,趙國沒有那麼好拿下。 最後的滅國之戰中,趙國還是有李牧這樣的良將,如果不是後方鬧亂子,秦國能不能打贏這場仗還真不好說。



一程山水一程歌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戰國時期包括周朝滅亡前,周朝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歷史上公認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戰國七雄中,秦、楚、齊、燕是老牌的諸侯國,魏、韓、趙是由晉國分化而來。

在這七個國家裡韓國最弱一直在秦、魏、趙的夾縫中生存,雖然有過申不害的變法圖強讓邊境十五年沒有戰爭,卻也沒有改變國土面積小的根本,再加上週邊強國林立始終也翻不了身。

燕國是最老牌的姬姓國家,居於邊陲,始終默默無聞。只有在燕昭王時大將樂毅聯合五國攻齊國,讓齊國只剩下莒墨二城。燕昭王死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換逃往魏國。齊人田單很快復國,燕國也是曇花一現。


楚國卻是有可能統一的。一,幅員遼闊。楚國春秋時楚莊王就是第一個成稱霸的,自那時起也是最大的諸侯國。二、人才輩出。楚國曆史上也是人才輩出,有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三、文化深遠。楚國開國八百年有著很重的文化,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就是楚國人。在秦始皇滅六國時,王剪 認為非六十萬不能破楚,李廣的先祖李信帶二十萬軍隊果然沒有攻破。而埋葬秦國的人也都出自楚國。最終因為楚懷王用人不當導致最終走向滅亡。


魏國,是戰國是最先崛起的國家。魏文侯文用李悝開啟了變法的先河,吳起創立“魏武卒”讓魏國的軍隊所向無敵,佔領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近百年,孔子門生西夏創立“河西學派”為魏國吸納了來自各國的濟世之才。魏國稱霸近百年之久。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齊國,本是姜子牙的封地。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春秋末年,被田氏所代史稱“田氏代齊”。田齊第三代國君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孫臏為將,齊國遂變得強大。前353年,齊國大敗魏國於桂陵(今山東菏澤境內)。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登上霸主之位。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


趙國,是和秦國同宗的。魏國衰落後,齊國又收到燕國的洗劫,而此時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的趙國卻開始嶄露頭角,往北收復樓煩、林胡,南面收復中山國,再加上一支所向披靡的騎兵部隊,已經稱霸天下了。要不是和秦國的長平之戰的博弈中輸了,歷史就會改寫了。

孟子曾經預言天下必然歸於一統,他想去完成這使命,他先去了正在鼎盛時期的魏國,卻失望的離開了,又去了最有希望的齊國,最終也沒有看到天下統一的時刻,更不會想到會是秦國統一天下。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我覺得趙和楚是有實力的。

趙的不利條件是,四戰之國,無險可守,這樣,先天限制了它的發展。然而,從秦的爭霸史來看,基本上秦的每一步都是在與趙作鬥爭,長平之戰,幾乎把秦都拖垮了,而兩年後的邯鄲保衛戰,又讓秦吃了大虧。趙為什麼這麼厲害?主要是趙武靈王的改革,使趙在軍事、政治和社會方面都有巨大的進步。武靈王曾有想法,從秦國背後直攻老巢,一舉滅掉秦國。如果真實行了,勝負頗難預料。奈何廢長立幼,導致自己餓死沙丘,另外連著兩三個趙王,一個比一個次,失掉機會。趙國,直到滅亡前,還有李牧這樣的大將,讓王翦不能北上半步,秦國助攻郭開,殺李牧以對得起秦送給他的錢財,然後,趙國滅。說不盡的悲哀。

從地緣環境上看,楚也具備實力。人口眾多,地盤廣大,有迴旋餘地。可惜楚王大都比較菜,扶不起來。

有的人可能覺得齊國也有統一中國的實力。其實不然,齊國自從搞了稷下學宮之後,學術空前繁榮,但是也養成了吹牛逼的習慣,好大喜功,好吹牛逼,好搞虛假宣傳,而且自我感覺良好。之所以最後被滅,就是離秦國遠而已。要說實力,基本不值一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