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有多大?

小何雜談


讓曹爽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乾死司馬懿,這本身就是大司農桓範的建議。可惜曹爽沒有聽從。如果曹爽聽從了桓範的建議,那就沒司馬懿和司馬師、司馬昭什麼事了。但是曹爽很難壓制那些起兵勤王的大佬。

這些大佬乾死司馬懿之後,一定會和曹爽發生衝突,到時候曹爽還是免不了一死。所以曹爽的結局其實很清楚,要麼死在司馬懿手裡,那麼死在那些起兵勤王的大佬手裡。

對曹爽而言,他當然是相信司馬懿多一點,因為司馬懿當時是四朝元老,對曹魏資格最老的大臣,而且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曹爽畢竟和司馬懿同為輔政大臣,一起共過事,雖然關係不是那麼好,但畢竟是老熟人,所以曹爽自信司馬懿不會殺他,頂多是罷了曹爽的官。

而那些起兵勤王的大佬,和曹爽並不熟。曹爽之前默默無聞,是被突擊提拔輔政的。對於這樣一個被突擊提拔起來的輔政大臣,本身也沒有什麼政治才華,大佬們當然不會買他的帳。

曹爽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司馬懿,當然無可厚非。只是司馬懿翻臉太快,明明答應饒他不死,卻最終滅他三族,就不在曹爽的考慮之中。


袁衛宇


許多人認為,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深得人心,只要大旗一揮,曹爽立刻就會束手就擒。因此,即使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也難有勝算的可能。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曹爽輸就輸在沒有看清楚形勢上,如果曹爽聽從謀士勸說,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果斷與司馬懿對抗,司馬懿必死無疑,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高平陵政變時真正的形勢是怎麼樣的?當時曹爽帶領弟弟曹羲、曹訓、曹彥陪同皇帝曹芳去拜祭魏明帝之墓,三人中曹曦和曹訓是最重要的,曹曦為中領軍,直接統管中壘、中堅兩營校尉,而曹訓是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兩人幾乎掌控了所有禁軍。

曹爽帶走這兩個人,直接導致了禁軍首領暫時空缺的局面,所以當司馬懿和司馬師以三千死士攻擊洛陽時,遇到的抵抗是很微弱的,為什麼呢?

司馬師曾經擔當過中護軍,對禁軍部隊相當瞭解,因此,當他領兵出現時,洛陽京師大門很快淪陷。這時雙方形勢開始涇渭分明,本來不佔優勢的司馬懿開始擁有一定的實力,什麼實力呢?

司馬懿聯絡了當時朝廷德高望重的司徒高柔和太尉蔣濟,這使他在穩定群臣上有了一定的優勢。為了取得道義上的支持,司馬懿搬出被曹爽拋棄的郭太后,以郭太后的名義發佈詔書,說曹爽禍亂朝綱,免去曹爽、曹羲、曹訓的官職和兵權,特令他們立刻離開皇帝,不得滯留。

從表面看,司馬懿頗佔優勢,一來籠絡住了群臣,二來有皇太后撐腰,還掌握了禁軍,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事實上,司馬懿膽戰心驚,生怕曹爽帶著皇帝逃跑,為什麼呢?

我們看看曹爽有什麼實力?曹爽當時擁有一部分屯田士兵用來警衛,還挾持了皇帝,而皇帝是最重要的。那麼曹爽缺什麼呢?缺謀士。曹爽的心腹丁謐、何晏、鄧颺此刻都被司馬懿圍困在洛陽城,無法外出。那麼有其他人幫曹爽嗎?還真的有。

當時時任大司農的恆範跑了出來,他見到曹爽後立刻說道:司馬太傅要謀反,趕緊帶領皇帝前往許都,然後號令各地部隊勤王。那麼當時朝廷各地的部隊會來勤王嗎?我們逐一看一看就知道了。

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首先說北方,當時的鎮北大將軍是呂昭,此人是先帝曹叡的舊部,跟司馬懿不親,跟曹爽也不親,但是呂昭聽皇帝的,這就是曹爽的優勢,聽皇帝就是聽自己,因為他在皇帝身邊。

再看南方,當時督管荊州、揚州軍事的是王凌,王凌是司徒王允之侄,在王允被殺後逃出,被曹操所救,因此他對皇室極度忠誠。在曹叡時期,王凌是兗州刺史。等到曹爽當了大將軍,為了籠絡王凌,他升王凌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換句話說,王凌是曹爽的人。你說曹爽出事了,他會站到那一邊呢?

再看離洛陽最近的青州和徐州二地,很巧,恆範曾經擔任過徵虜將軍,持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即使被免官了,但是朝廷並沒有派新的將領。所以,如果曹爽當機立斷,讓恆範再次持節去青、徐二州領兵,也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

最後就是西部關中地區,當時夏侯玄任徵西將軍,鎮守長安,統管關中幾萬軍隊。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如果曹爽讓他勤王,他肯定跑的最快。

綜合起來就是,以許都為中心,東方的青、徐二州,南方的荊、揚二州,西方的關中地區都是曹爽的勢力,而北方的幽州、冀州持中立態度,肯定聽皇帝的。而皇帝此刻在曹爽身邊,因此,如果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一聲令下,四周的部隊就會立刻前來勤王。而且曹爽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什麼呢?

恆範不但帶來了計謀,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大司農印,而大司農掌管天下錢糧漕運。因此,四方勤王之師來到,有了兵。擁有大司農印,又有了糧,有軍又有糧,還怕他司馬懿做什麼?

司馬懿有什麼?太尉、司徒、太傅雖然都站在司馬懿這一邊,但是他們都是閒職,並不掌兵權。而被司馬懿臨時拉來的郭太后也早被曹爽軟禁在後宮,沒什麼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在曹丕時期就曾經有過明確規定:太后不得干政。所以,司馬懿看起來挺佔優勢,其實他心裡最清楚自己的實力。

正是因為這樣,司馬懿才焦急的派尚書陳泰(陳群的兒子)前去勸說曹爽趕緊投降,見曹爽沒有反應,又讓太尉蔣濟給曹爽寫信,擔保曹爽不會失去性命,只是解除軍職罷了。

兩人都沒有奏效的情況下,司馬懿找到曹爽的心腹中校尉尹大目,當著尹大目的面指著洛水發誓,如果傷害曹爽性命,人神共憤,天誅地滅。

於是,在眾人接二連三的勸說下,本就惶惶無主的曹爽終於下定決心投降。投降的理由很天真:即使回去,我也仍然可以做一個富家翁,繼續快活的生活。可惜,曹爽還是太嫩,被奸猾的司馬懿所騙。政變結束後,司馬懿就將曹爽交給廷尉,判了處斬,並夷三族。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挾持皇帝去了許都,然後號令天下勤王,那麼西邊的夏侯玄、南邊的王凌、北邊的呂昭和東邊的青、徐二州肯定會立刻響應,因為他們都是曹爽的人。所以,司馬懿害怕夜長夢多,派了三波人輪番勸說曹爽。而曹爽太嫩,無應變能力。沒有聽恆範的勸告,投降了司馬懿。最後落了一個被處斬、夷三族的下場,怨誰呢?明明一副好牌讓他自己打爛了。你覺得呢?


每日趣評


很多人都僅從曹爽和司馬懿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卻忽略了最有決定權的曹芳,這個存在感不強的大魏天子。在洛陽的時候,曹爽大權在握,可以不考慮天子。出洛陽的時候,京師一片祥和,仍舊可以不考慮天子。但是當司馬懿擺明車馬,將彈劾曹爽的奏疏送到曹芳面前時,還能無視這個天子嗎?

僅從邏輯上推理分析,第一,當司馬懿奏請懿旨,上疏天子的那一刻起,曹芳的地位就變得史無前例的重要起來。第二,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可以得到保障,曹爽不能也不敢廢立或者弒君。

既然自己皇位無虞,而司馬懿又把彈劾曹爽的奏章交給了自己(陳志《三少帝紀》:太傅司馬宣王奏免大將軍曹爽、爽弟中領軍羲、武衛將軍訓、散騎常侍彥官,以侯就第。 ),是不是就表明,自己有了做決策的權力,可以不再當傀儡了。

那麼曹芳是如何看待曹爽和司馬懿二人的呢?先說司馬懿,四朝老臣,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先帝託孤,哪怕被曹爽排擠,也沒有露出反心。

再看曹爽,同樣是託孤的輔政大臣。先是兄弟並掌禁軍,曹芳心裡會不會想昭伯叔不是我不信你,但是這樣子朕很沒有安全感啊。然後飲食,車馬和衣服都是違禁品,這也是小事情。軟禁太后,雖說不是親生母親,但是太后乃一國之母,朕這個一國之君如何自處?納先帝才人做妾,已經17歲的曹芳心裡會怎麼想,誰也不知道。但誰也不可能會認為曹爽把先帝的六、七個才人帶回宅府是當菩薩供起來。昭伯叔你這是要當王莽,當我的先祖曹操啊!

最後再從曹爽的角度看這個小皇帝如何?只有一個詞形容,燙手山芋。現在在洛水邊,由自己的親兵控制住,可保無事。但是一旦到了長安,到了許昌,小皇帝總歸要跟大臣接觸。而彼時還有個擺明車馬,得百官信賴的司馬懿在洛陽搖旗,自己的權力已然受到了動搖。夏侯玄會幫自己嗎?打個問號先,他是幫大魏的,不是自己的門下走狗。曹芳就有藉此機會親政的危險。那麼是投降司馬懿好,還是讓曹芳(只是有這個可能,但是幾率不低)親政好。如果他是王莽,那就好了,可惜他做不到謙恭。如果他是曹操,那就更好了,可惜他沒有曹操那樣控制住大魏的一整套班子。他的權力來源就是這個小皇帝。他就只能是竇憲,是董卓。小皇帝親政之後,第一個殺的肯定是自己。偏偏此時司馬懿的彈劾到了,他要的只是權力,而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蔣濟指著洛水為誓,司馬懿身居太傅,信譽還是可靠的。如果投降司馬懿,不失為一個富家翁。

所以司馬懿贏了。

以上絕不是以後來結果推理前因,絕不因後來司馬懿殺了曹爽一家,而忽略當時他在朝中的威望。絕不因司馬師廢了曹芳,而忽略當時經過司馬八達的經營,苦苦維持起來的司馬氏族的信譽。


聞人見月


應該說勝算還是很大的。

桓範逃出洛陽之後,對曹爽說的一席話很有代表性:現在皇帝在我們手裡,軍隊、糧草也觸手可得。大司農印信在我手裡,可以調集天下糧草。只要我們護送皇帝到許昌,以聖旨召集軍隊勤王,司馬懿豈有不死之理?


桓範的計劃,的確有很強的可行性。因為當時的司馬懿,說實話真沒有什麼力量。之所以能夠發動兵變,靠的就是自己養的幾千死士。洛陽的駐軍在太尉蔣濟的勸說下沒有反抗,但是他們對司馬懿顯然是沒什麼忠誠度的。

司馬懿靠的,也就是一個時間差,在曹爽猶豫的那一段時間中擊垮他的心理防線。如果曹爽猶豫個十天半個月,司馬懿形勢就大大不利了。

但是桓範的計劃,真的就一點瑕疵都沒有嗎?

顯然不是。

桓範的計劃,是當年何進故事的重演。

大家不要忘記,東漢是怎麼垮的?

黃巾大起義,沒有動搖東漢的根本。東漢亂政的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何進跟十常侍火併,何進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結果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來了就不想走,開啟了東漢大亂的時代。

而高平陵之變的形勢,與當年的形勢如出一轍——皇帝年幼,曹爽與司馬懿火併,曹爽力量不足,召天下諸侯入京勤王,結果……

可以肯定的是,曹爽的確可以召開諸侯乾死司馬懿,但是乾死司馬懿之後,天下也不可能是他曹爽的了。



在曹真死後,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沒有能夠統治大軍的將領了。高平陵之變時,曹魏的三大軍事集團:雍涼、荊州、淮南集團,都掌握在外姓人手裡。

雍涼是司馬懿的根據地,不支持司馬懿就不錯了。淮南素來不爽司馬家族,後來司馬家掌權之後還反了三次。荊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荊州集團的態度很難說。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這些人夾槍帶棍的來勤王,滅了司馬懿之後,曹爽怎麼獎賞他們?這些大將本來就已經位極人臣,帶著幾萬大軍跑這麼一趟,總不能加個官賞點錢就打發了吧?

而且你曹爽昏庸無能,本來就沒啥功勞,全國的門閥都看你不順眼,現在鬧出這麼大的亂子,你又不是皇帝,你這個位子是不是要讓出來?

私以為,這才是曹爽最終投降的真正原因。按照司馬懿答應的,他還可以長享富貴。但是如果各路諸侯進京,他能不能繼續活命就很難說了。

如果桓範的計劃執行不好,搞不好又是一次天下大亂。

桓範的計劃很有可能導致曹魏內戰。

司馬懿之所以贏得這麼順利,跟洛陽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司馬懿在當時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個門閥集團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鐵了心的跟洛陽火拼,那麼他就是在跟所有門閥決戰。

前面說司馬懿的實力只有幾千死士,那是在曹爽猶豫的時間。如果把時間延長的幾個月,那麼洛陽門閥們能調動的力量顯然不止幾千人。

或者再暢想一下,如果支持司馬懿的雍涼集團與支持曹爽的淮南集團爆發一場內戰,那將是怎樣的圖景?

別忘了,那是三國時代而不是西晉,東吳和蜀漢都有一口氣呢,連孫權都還沒死。大敵當前搞內鬥,搞不好落得個玉石俱焚的下場。

所以說,曹爽如果真的去許昌調動天下諸侯勤王,的確有勝算,有可能滅掉司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帶上曹魏的整個江山社稷,順便還終結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進去。

所以,懦弱的曹爽慫了,他選擇了放棄。不過這種選擇也並不能算是明智,如果當時的情況換做他爹曹真,司馬懿早就被滅的連影子都沒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是一個像曹真一樣的人掌權,司馬懿又怎麼敢反呢?


小約翰


如果各位是一個忠於“曹魏”(注意我說的是曹魏!)的軍區司令,手握大軍。又不偏不倚為人公正。那麼突然聽說首都發生兵變!同時接到兩道詔書:一曰:“司馬懿私養死士發動兵變,已佔據帝都,挾迫太后!詔天下各路兵馬速速勤王!”二曰:“曹爽素懷不軌之心,今趁天子年幼誘其出獵,競挾持天子以令天下!詔天下各路兵馬共討逆賊!”大家這個時候如果既不是曹家人也和司馬家沒關係,會選擇相信8歲天子的詔書呢還是相信太后的詔書?


曹爽不抵抗的結果歷史已經給出了,身首異處夷滅三族,如果曹爽聽從桓範的建議護送皇帝到許昌詔天下軍士勤王,司馬懿必定死無葬身之地,曹爽雖是草包,但手下的文臣武將能人不少,天下未必不能安定,曹爽的結局肯定是另外一個結果。

如果,劉邦當年疑人不用,陳平遲早會取而代之,看看劉邦有哪個兒子中用的,還有陳平在運用政治這方面手段,我敢說初漢三傑加起來都不是他對手…… 其實,司馬懿跟陳平一樣,不過彼此遇到的待遇不一樣。曹操的缺點就是疑人不用,看看五大謀臣的下場,司馬懿也是被逼出來的,約逼越狠,最後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了,一能坐擁天下,二能保全司馬家,司馬懿覺得如果他再不動手,以後就再無機會了,曹家遲早要司馬家絕戶……

曹爽並不是沒有軍隊,還有忠於曹氏的後代,還有一個夏侯霸,雖然外姓將領多,但是願意踩著別人屍體上去的還有很多,皇帝不是擺設,魏國皇帝在當時是很有號召力的,司馬懿也是窮盡三代才消除皇帝的巨大影響力,所以曹爽真聽恆範的話,移駕許昌舊都,召天下將領勤王,司馬懿必死,然後進行一次封賞,則天下可定,曹爽是做權臣還是做名臣就看他自己了。

第一,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實在太強,曹爽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第二,雖然曹爽手上有曹芳,但是司馬懿手上有郭太后,可以用郭太后的名義另立一個皇帝。第三,司馬代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曹魏的大士族戰勝了寒族,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有那麼多重臣支持。

曹爽智謀不行,但曹爽的手下有高人,比如大司農桓範就很有智謀,如果曹爽聽桓範的建議,司馬懿一定完蛋。曹爽成功機率99%,但曹爽放棄了,氣的桓範說,曹子丹一世英雄,怎麼他的兒子蠢的跟豬沒有區別。如果是曹家其他人或者是夏侯家的人輔政,司馬懿根本就不敢發動政變。

只要用人的本性去分析,司馬懿謀反,必滅九族!只需要看一樣:實力!司馬懿3000死士,洛陽一城!不要和我談關係,這種實力造反,什麼關係都是在扯蛋,關係再好沒人願意陪你去滅九族!況且對方還有皇帝在手!一道聖旨就玩完!司馬懿佔據洛陽的時候,手裡握著一張王牌,就是曹爽的家人。如果曹爽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就應該有政治家的厚黑,不應該管家人的死活,置死地才能後生!作為一名普通人,如果你的父母妻兒,你最愛的女人生命握在別人手裡,我相信你也是方寸大亂!如果強行從別處調兵鎮壓,對手很可能魚死網破,把你的親人,把你最愛的女人,當著你的面像宰小雞一樣一個一個殺了。因為絕大部分人心不夠厚黑,所以你無法忍受這樣的結果,所以你很可能就受制於人,你會寄希望於對手放過你的家人一馬,所以你就妥協了!

當時支持司馬懿是魏國元勳,他們向曹爽保證只要兵權不要性命,這些人曹爽是信的,一個世家公子耳根子軟是正常的,但是萬沒想到,司馬懿居然出爾反爾,一拿到兵權,轉身就把曹爽殺了! 曹爽自然是完全想不到:諸位老元勳萬無一失的擔保,也可能失效?司馬懿居然可以如此狠毒,如此不要臉?保人們也愣了,這麼一鬧,把我們當什麼?這麼狠毒。這幾位後來下場最後也是很不好啊!


司馬懿成功是因為士大夫集團的默許,從曹操時期潁系士族就與曹氏宗族不怎麼對路,士大夫在曹爽掌權這些年裡一直需要一個機會削弱曹氏的權利,而司馬懿就是一個契機。但是士大夫本身不是想要改朝換代的,這一點曹爽也是看的很明白,同時他身居高位那麼多年,一直壓制司馬懿,早就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所以他只能選擇相信司馬懿。從士大夫集團看來,司馬懿幫他們除掉了曹爽,但是沒想到葬送了曹氏的皇權。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晉朝無疑是士大夫階層最喜歡的一個朝代,家族權利極大,但是魏晉兩個朝代的制度也無疑是五胡亂華的主要原因。


歷史深度揭秘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也不大。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司馬懿發動高陵之變並不是要篡奪曹魏的政權,而是清君側。曹爽成為顧命大臣的表現比較糟糕,除了和司馬懿等人奪權之外缺乏建樹,特別是在他主持的幾次對蜀對吳的交戰中都是損失慘重,又遲遲不肯讓曹芳親政,因此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得到了郭太后和朝中元老重臣的廣泛支持。其中蔣濟協助司馬懿控制了中軍,成為決定勝負的籌碼。

而曹爽這邊則只得到了大司農桓範的支持,按照幹寶《晉紀》的記錄,此時他手裡也沒有部隊,因此不得不臨時“發屯甲兵數千人”作為護衛,這點兵力顯然是無法和司馬懿控制的中軍對抗。

而在地方軍裡,魏國當時五大地方軍統帥分別是揚州都督王淩,荊豫都督王昶、豫州都督毋丘儉、雍涼都督夏侯玄、河北都督(幽州)程喜,其中又以揚州、荊豫和雍涼三地兵力最強。

這五個人裡只有雍涼都督夏侯玄是曹爽的心腹,但是司馬懿也曾經長期掌管雍涼軍務,夏侯玄能控制多少兵馬是一個問題。而荊豫都督王昶是司馬懿的心腹,這裡也是司馬懿長期任職的地方,所以肯定支持司馬懿。

關鍵在於其他三大軍區的態度。有些人從後來王淩、毋丘儉反對司馬一家認為王淩、毋丘儉也是曹爽的人是不正確的。王淩、毋丘儉效忠的對象是曹魏皇帝,而非曹爽,所以不是司馬懿掌權以後清洗的對象。他們和司馬家族對立,只是反對司馬篡魏而已,而在司馬懿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高平陵之變之時他們並不會和曹爽走在一起。

所以此時曹爽面對的局面是朝中無人支持,自己身邊沒有可靠部隊,唯一可能支持自己的夏侯玄,因為司馬懿帶兵“出屯洛水浮橋”,切斷了西進之路,也不可能去投奔。即使他想反抗,帶著曹芳能不能安全抵達許昌都是問題,加上性格懦弱,所以最終選擇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不少人替曹爽惋惜。

高平陵之變中,假如曹爽堅決不投降,而是聽桓範的話,帶著少帝曹芳來到許昌,然後以少帝名義號令天下勤王,到底勝算有多少呢?


桓範逃出洛陽之後,對曹爽有過一番勸諫:“咱們有皇帝在手,軍隊、糧草啥的都不成問題,況且我偷出了大司農印信,只要有了這個,就可以調動天下糧草了。”

曹爽疑慮不定。後來,司馬懿派來了特使,對曹爽一個勁地安撫道:“只是免了你的官職而已,福利待遇一概不變,你可以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美女、美食、美酒管夠。”並指了洛水為誓。

此時曹爽的一家老小都在洛陽城,倘若他“造反”,那麼一家老小必定慘遭屠戮,權衡再三,曹爽終於痛下決定,投降了。

然而,等待曹爽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誅滅三族。相信政治家的嘴,不如相信鬼,二選一,曹爽選錯了。


倘若曹爽不投降,而是按照桓範的建議與司馬懿死磕到底,勝算有多大呢?

我認為勝算不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雖然只有區區三千死士,但利用郭太后的名義下了詔令,關閉了城門,佔領了武器庫,並派兵守住了洛水浮橋,等於控制住了整個洛陽城。

二、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的時候,曹氏子弟幾乎都去了,如曹爽、曹羲、曹訓等等,曹爽的親信也去了,留在洛陽的沒有曹爽的親信了,所以沒人肯冒著殺頭風險反抗司馬懿的。


三、曹爽的性格優柔寡斷,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料,蔣濟曾對曹爽有過一語中的評價:“曹爽就是一匹“劣馬”,屬於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根本不能幹大事。”

四、司馬懿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群人,他是士族門閥的代言人,他的背後有實力雄厚、背景深厚的士族門閥鼎力支持,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五、桓範偷出來的大司農印信到底效用多大?這是要打個問號的,倘若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發一道詔令,宣佈大司農印信無效,那麼這個大司農印信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六、曹魏不缺皇帝,倘若曹爽帶著曹芳去了許昌,司馬懿大可再立一個姓曹的皇帝,那麼曹芳政權合法性就不存在了,何談什麼政治優勢?

綜合來看,就算曹爽不投降,和司馬懿對著幹,也依然勝算不大,除非他像夏侯霸一樣投降劉備,或許能安度餘生。


一半秋色


公元249年,註定是三國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真正執掌曹魏大權。而之前掌握10年大權的曹爽,卻選擇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後功敗身死,讓後來的人十分遺憾。

公元249年,三國已經進入後三國時代,曹魏經過長達近30年的休養生息,其綜合國力遠超吳蜀兩國。這一年,蜀漢的諸葛亮已經去世了15年,後繼乏人,自守有餘而無進取之心,後主劉禪只願安享偏安之福。東吳的孫權也行將就木,雖然君明臣強,但早已沒了席捲天下之心。曹魏面臨的外部環境是非常不錯的,曹魏碾壓吳蜀的時代才真正來臨,人才輩出,鍾會、鄧艾、夏侯玄以及司馬兄弟,皆是人中龍鳳。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戰神級的人物早已去世,經過曹丕、曹叡兩代清洗,曹魏宗室闇弱,給司馬懿剪除了最大威脅。

高平陵政變後,擺在曹爽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投降,一條勤王。後來人反對曹爽投降,因為我們知道曹爽投降後的結果就是司馬懿背信棄義、抄家滅族。當時的曹爽基本沒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僥倖心理,司馬懿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不斷派人去勸說投降。如果曹爽遷都許昌,公佈司馬懿造反,號召天下兵馬起兵勤王;司馬懿立即會公佈曹爽造反,挾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沒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沒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沒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諸侯會擁兵自立,坐鎮長安的夏侯玄會出兵,坐鎮壽春的王凌會出兵,李豐、張緝、毋丘儉、諸葛瞻等可能都會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煙四起,魏武帝曹操創下的基業會重回群雄割據時代,五胡亂華只會提前到來,行將就木的司馬懿佔不到便宜,至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就看他們在群雄割據中能不能佔據一席之地,如此,吳國會乘勢北伐收復淮南或荊州北部,而蜀國姜維會出兵關中,後三國時代就變成了東漢末年。

為什麼會天下大亂,因為司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勢均力敵,甚至曹爽更佔優勢。司馬懿手裡只有個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為魏帝曹芳已經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繼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響。這種格局跟司馬家族執掌曹魏大權後,挾天子令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如果曹爽短時間在軍事上打不過司馬懿,而司馬懿在短時間內沒有足夠兵權導致不敢離開洛陽老巢,結局只會群雄並起、天下重新大亂。

所以,曹爽若選擇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馬懿都佔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當年賈詡“文和亂武”一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和司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於司馬懿和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千古流芳為萬人敬仰,而司馬懿的曾孫晉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導致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司馬家族成了歷史罪人,至今無法翻案。



笑傲江湖149553812


曹爽如果有一點政治頭腦的話絕對有反敗為勝的機會。那為什麼就輕易投降了呢?因為他根本不懂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不懂政治鬥爭從來就是你死我活。

想必曹爽帶小皇帝出城掃墓肯定未帶家小。司馬懿首先會把他的家小扣為人質,如果不投降要殺他全家。這時曹爽就虛了,想的是老婆孩子和父母,還有自己的家業。司馬懿又同意他放下權力做一個富家翁。曹爽這時完全是自私自利,沒有考慮皇上和大魏的江山。從這一點看曹氏的基因經過自然選擇一代一代弱化的真快。輸在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曹爽又犯了第二個錯誤相信了敵人。結果被屠三族。如果曹爽有膽有識的話能有翻盤的機會嗎?



答案是肯定有。第一司馬懿所有軍隊多為家奴,死士,不是正規軍,而曹爽出城帶著御林軍。未提雙方是否有主要大將。第二司馬懿也是破釜沉舟,呈拼命狀,搏一把,自己都覺得未必有勝算。要不還幾次送信談判幹嘛?追上來一殺不就完了。第三最有利的一點手上有皇帝,謀士桓範也給他分析了情況,可這傢伙猶豫不決,最後選了不歸路。

其實當時天下未必擁戴司馬家。曹氏,夏侯氏的後人也不少。還有各地的將軍。最著名的毋丘儉後來不就反對司馬家嗎?還有當時的鐘家也都擁護曹氏。恐怕連司馬懿都未想到輕易地奪取權利。



其時這些也都是慢慢積累的結果。一方面曹氏三代皆託孤於司馬懿,明知道其有害都不防備。另一方面司馬懿利用權力不斷削弱曹氏力量。例如張郃,徐晃皆是被司馬懿害死。曹氏有恩的人多被其害死。

總之,曹爽如有武帝一半的基因估計司馬懿都難成大事。


劍指歷史


從單純的紙面實力上說,曹爽如果採納桓範的策略,擁天子反抗,局勢尚有可為。不過,個人能力上的差距,註定了曹爽依然是要敗的。

雙方的的基本盤對比

合法性:曹爽佔優。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廢立)。曹爽是正宗的輔政大臣(先帝遺詔)。

與挾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親,又是先帝留下的輔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權威!

而司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與天子沒有直接血緣關係,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義控制禁軍,但在天子能夠發佈命令的情況下,太后之令顯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軍事力量:司馬懿佔優。

司馬懿政變後,迅速派親信高柔、王觀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軍。而曹爽所能調集的,僅只有數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陽不可能了,如果要對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強調的是:曹魏的禁軍不僅僅只是一支宿衛的力量,也是戰略機動部隊,十分精銳。當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騎、許褚虎衛都是這隻禁軍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軍之力,司馬懿就已經非常強大了。

外圍力量立場分析

當時外軍的實力派,一共有以下幾股。

1、東線,揚州都督區。

該區的實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檢、諸葛誕、文欽等。

不必多說了,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們或者早已防備司馬懿(老朋友王凌),或與曹爽、夏侯玄親密。

顯然這些人會站在曹爽一邊。而且,很可能不會像後來淮南三叛時一樣“分時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擁護。

2、北線,河北都督區。

該區此時的實力派人物是:鎮北將軍程喜、幷州刺史孫禮。

鎮北將軍程喜的立場暫時判斷不了。他似乎與兩派都關係不太大。

但是,幷州刺史孫禮是司馬懿的絕對擁護者!

孫禮甚至曾對司馬懿遲遲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說幹曹爽,他是雙手支持的!

因此,該區的立場略微傾向於司馬懿。

3、南線,荊州都督區。

該區的領導人是:王昶。

該區是司馬懿的絕對地盤。

前任都督司馬懿,現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權期間,司馬懿依然可以指揮該方向的對吳戰爭。

高平陵之變後,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議,看來,他對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針早已不滿!

4、西線,雍涼都督區。

該區的實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該區的情況比較複雜。

<strong>該區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馬懿在這裡當了12年都督,司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親)又在這裡管了4年。

但總的來說,該區的將領們與司馬懿的關係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駱谷之戰後,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該區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動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與夏侯霸只能考慮“入朝還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奪權戰爭全面展開的情況下,就難說了。

如果曹爽與司馬懿公然對抗,該區的立場比較微妙,但略微傾向於曹爽。

畢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詔書,郭淮們還不至於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該區的經濟凋敝,糧草依賴中原補給,而大司農印在曹爽手中!


從這些立場看,四大軍區中,明顯傾向於司馬懿的一個(荊州),明顯傾向於曹爽的一個(揚州),略微傾向於司馬懿的一個(北線),略微傾向於曹爽的一個(雍涼)。

雙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畢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詔書更有合法性,因此,總體局勢對曹爽略微有利。

桓範的建議,可以給司馬懿製造麻煩,但改不了大局

桓範給曹爽的建議是:帶天子到許昌,發天下兵來討伐司馬懿。同時,以大司農印來調集天下糧草。

從“合法”的角度來看,桓範的建議,看到了點子。

兵馬調動,糧草先行。

試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態度的後勤體系官員都只得聽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馬懿的軍隊,連糧草都得不到。

但是,權力鬥爭到了這樣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還有什麼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採納桓範的舉措,確實有可能在爭取外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但是,許昌距洛陽不遠,司馬懿怎麼可能坐視曹爽、桓範慢條斯理地調集力量呢?

司馬懿極可能像當年平定孟達一樣,迅速發兵,閃電戰解決問題,迎回天子。

因此,我認為:如果曹爽舉兵反抗,在道義上將佔據優勢,在全國軍事力量的爭取上,也將取得優勢。

但是,以司馬懿與曹爽個人才能上的差異,曹爽沒有機會翻盤。

無非,也就是讓司馬懿再麻煩一點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