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司馬懿的威脅更大,為何曹操殺的卻是楊修呢?

夏奎星


說司馬懿威脅更大是因為我們站在了上帝視角,就是說,相對於曹操我們像上帝一樣能預知他身後將近2000年的事。

  • 司馬家屬於河內郡世家大族,不屬於東漢頂級豪門,但是楊修出身的弘農楊氏屬於頂級豪門。

曹操本身出身不高,甚至有人稱他出身“贅閹遺醜”,他的祖父曹騰是宦官,曹丕稱帝后,追封曹騰為皇帝,因此曹騰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有皇帝稱號的太監。


曹操的父親雖然位列三公,做過太尉,那是花錢買的,“銅臭”一詞,就始於曹操的父親花錢買官。

世家大族,頂級豪門看不起曹操,大部分都投考了袁紹,袁術,曹操起兵之初遭遇的最大危機,差點因此丟了根據地兗州,就是因為士族子弟陳宮發動的叛亂。因此,曹操對於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一直心存疑慮,特別對於頂級豪門,有種“昨天你對我愛搭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感覺。”


但是,做官需要用讀書人,當時能讀書的大都是世家子弟,因此曹操就喜歡用次一級的世家子弟,比如說出身穎川荀氏的荀彧,荀攸,出身司馬氏的司馬防,司馬懿。司馬防所擅長的,也不是頂級豪門所追求的六經學問,司馬防精通的是漢書的“名臣傳”,後來司馬炎稱帝后,標榜詩書傳家,實際上是給自己家族臉上貼金。這些次一級世家大族,威望勢力大部分侷限於一郡之地,想要入主東漢朝廷也需要曹操的支持,二者之間的合作還是成功的。

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況且,曹操出仕時曾經受過司馬防的舉薦,因此,司馬家和曹家關係不錯,反而是楊修出身高門實際上不受曹操重用,不能出任實權部門長官,只能充當主簿一類的秘書工作。

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馬宣王之父。

  • 楊修不知深淺,過多的介入立儲之爭,而且是個大嘴巴,喜歡四處標榜自己的聰明才智。


司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但是並不像軍事聯盟演的那樣,參與曹丕奪嫡,司馬懿和曹丕的交往以及輔佐都是出於曹操的允許,甚至直接擔任太子中庶子稱為曹丕的屬臣,楊修則不是,他是曹操的主簿屬於曹操的秘書班子,因此他消息靈通,為了謀奪太子之位,在一次曹操考校曹丕,曹植時,楊修直接對曹植洩題,被曹操知道,深為記恨楊修。


有一句話叫“君失其密則失臣,臣失其密則失身”,楊修這種做法等同於找死。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曹操修了個園子,在門口寫了個活字,只有楊修能猜出曹操的意思,曹操晚上口令設置成雞肋,他就能猜出曹操想退兵,把領導的心思摸的這麼準,又參與奪嫡之爭,楊修必死無疑。


醉美木瀆


《道德經》中有句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不可否認司馬懿和楊修都屬於聰明人。兩個人智商相仿,但是情商相去甚遠。要說就是司馬懿屬於那種看透卻不點透,悶聲發大財的類型。相反楊修就有些鋒芒畢露。

司馬之興

司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曹丕在世便已經譽響朝野,曹丕死後更是成為託孤大臣。可是你會發現在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懿並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事蹟。真正讓他開始展露頭角反而是在年歲大了之後和諸葛亮棋逢對手的交鋒。很可能在曹操眼裡司馬懿就是一個識時務的俊才,完全不會讓曹操感到任何的威脅。曹丕時代他又是曹丕的親信,只能獲得更大的重用。曹叡登基,司馬懿的野心逐漸膨脹,卻也已經算是碩果僅存的重臣,再加上本身便是能頂半邊天的人物。不但保住了身價性命,還變的權柄日重。曹叡是既要用他,也要防他。所以他成為了重臣,卻也輕鬆便被曹爽解除了一切職務。總之就是開始的司馬懿看著無害,等到露出爪牙的時候已經不是輕易能夠去除的。

楊修之亡

楊修則不同。《三國演義》中對於他的才智的描述很多,比如“門活為闊”“一合酥”以及“雞肋”的典故。我們由衷的感覺到楊修此人的聰明。可惜他這只是小聰明,缺少大的智慧。曹操也不是因為感到威脅而殺了楊修。只是心中對其感到厭惡。再加上當時漢中之戰失利,曹操正是鬱結於心,進退維谷的時候。楊修的冒頭,既給了曹操宣洩心中不爽的方式,又讓他找到了退兵的藉口。

楊修確實聰明早就看出漢中的戰局是“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這時候聰明的做法應該是保持沉默,服從領導的安排,偷偷準備。而不是表現自己般大肆宣揚。所以說楊修這個人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智慧。也許在曹操心目中,他根本算不上威脅,甚至可以說是死得其所。


歷史的拐點


司馬懿與楊修兩個,個性大不相同,楊修外露,而司馬懿內斂!

楊修本無奪權的資質,也沒這個野心,但表現出來的就是萬事通,光注重小事上面各種表現賣弄,但他遇到的是曹操這種本就心比天高又唯我獨尊的人,表現來表現去,已經令人反感,更可氣的是還總在指引曹操的兒子去做曹操肚子裡的肥蟲,去揣測曹操思維,曹操生性本就多疑,這就等於犯上,所以殺他隨便什麼理由都是小菜!便殺之!

而司馬懿本身來說才幹是有,野心勃勃在內心深處藏著掖著,最怕別人看出來,因為他的心裡本就雖有才幹,但謀略、政治戰爭,比起三國裡面其他人,也是遜色了不少。

打仗不如曹操,治國不如諸葛亮,識人不如劉備,謀略不如郭嘉、賈詡,勇猛不如關羽、張飛,魅力不如孫策、周瑜……所以對於這個看起來沒什麼大風頭蓋世的人物,讓曹操總有殺他的打算,但行程安排常常一再忽略,直到曹操死,都沒來的及殺!

而後在曹丕手裡,一有殺他之心時,他裝瘋賣傻,裝聾作啞,很難找到殺他的理由,而他之所以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一是能隱忍,二是長壽,三是有兩個好兒子,綜合把曹魏那幫老牌熬死差不多,才算得到馬拉松賽跑冠軍!


歷史復活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為何要一刀把自己頗為器重的楊修殺了呢?

史書給出的公開理由是,曹操“以修袁術之甥,惡之,乃發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即曹操之所以殺楊修,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曹操“惡之”;二,楊修捲入曹丕與曹植的奪嫡事件中去,暗中與曹植來往,屢次洩漏曹操的機密以幫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查。

我以為,史書給出的這兩個公開理由都是欲蓋彌彰,並非是曹操殺楊修的主要原因。

首先,曹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絕不會因為楊修是袁術的外甥而殺了楊修。

張繡曾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和親衛典韋,但當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重新向曹操投降後,曹操並未因此記恨張繡,而是不計前嫌,對張繡禮遇有加,還任命張繡為破羌將軍,封宣威侯。

曹操連殺子仇人張繡都可以容納,何況楊修只是袁術的外甥,與曹操並沒有什麼直接的深仇大恨,他怎會容納不得楊修呢?

其次,楊修確實是捲入了曹丕與曹植的奪嫡事件中去,犯了為人臣子的大忌。但這也並非是曹操一定要殺楊修的主要原因。

理由很簡單,當時參與支持曹植與曹丕爭奪魏太子大位的,除了楊修之外,還有丁儀等人。如果說曹操是因為楊修參與曹植與曹丕奪嫡事件而被曹操殺了,那麼,曹操為何只殺了楊修而沒有把丁儀也殺了呢?

或者我們反過來說,曹操沒有因為參與曹植與曹丕奪嫡事件而殺了丁儀,也就不太可能以參與曹植與曹丕奪嫡事件為理由而殺了楊修。

那麼,曹操殺楊修的背後,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楊修才思敏捷,是個極其聰明的人,很善於揣摩上意、窺探人心。

曹操在正在修建的相國府大門上寫個“活”字,楊修立刻猜到曹操這是嫌門太大,馬上讓人把門拆了重新修建;曹操在酥餅盒上寫個“合”字,楊修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讓在場的人一人一口全吃了……

楊修的才思敏捷,善於揣摩上意、窺探人心,如果只是用在這些“猜字謎”的小把戲上,倒也無傷大雅,曹操知道了,頂多一笑了之,絕不會對楊修生出殺心。

令曹操起殺心的是,楊修善於揣摩上意、窺探人心卻又不懂得收斂,把這種本領用在了政治投機上。

建安二十四年春,曹操親率大軍從長安出發,穿過斜谷,想要一舉拿下漢中,卻遭到劉備的猛烈狙擊,雙方對峙了一個月,曹軍有許多士兵趁機逃跑。

曹操陷入“進不得,退無功”的尷尬局面,想要退兵,卻又心有不甘,難以啟齒,便以“雞肋”為夜間巡視口令。

部下們聽說曹操以“雞肋”二字為夜間巡視口令,都不知所謂,唯有楊修一聽就明白了曹操的心意,說:“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馬上讓人打點行裝,準備退兵。

通過“雞肋”之事,曹操很快就意識到,楊修之所以支持曹植,並非是出於公心,而是出於對自己的心意準確揣摩的政治投機。

丁儀支持曹植反對曹丕,是因為曹丕曾反對曹操把女兒嫁給丁儀,還情有可原。

但在崔琰、毛玠、賈詡、司馬懿、陳群等朝中大小群臣都明確表示支持曹丕的情況下,在曹丕刻意與楊修結交的情況下(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楊修為何還要選擇支持曹植反對曹丕呢?

唯一的解釋是,楊修提前揣摩到曹操的心意——曹操認為曹植多才多藝,更像自己,很喜歡他(植性機警、多藝能,才藻敏贍,操愛之)——以為曹操最終會立曹植為王位繼承人,故而進行了政治投機,與丁儀合謀一起支持曹植。

楊修善於揣摩上意、窺探人心的本事,確實十分了得。但這對曹操來說,卻是不可容忍的。

一方面,曹操在楊修面前幾乎是一個透明人,毫無秘密可言。這令曹操感到不安,甚至令曹操感到恐懼。而像曹操這樣的大人物,心裡又豈會沒有一些秘密是不容他人窺探的呢?

俗話說,只有死人,才能守口如瓶。曹操要保守心中的秘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恐懼,楊修必須死。

另一方面,通過上述種種事件,曹操完全有理由進一步懷疑,楊修在擔任丞相主簿期間“總知外內,事皆稱意”並非是因為能力出眾,而是因為善於揣摩上意、窺探人心;並非是出於忠心辦事,而是進行政治投機。

一個通過揣摩上意、窺探人心來進行政治投機的人,顯然是十分不可靠且十分危險的。這樣的人,在曹操看來,也必須死。

總之,在史書給出的曹操殺楊修的公開理由中,曹操討厭楊修是真的,但曹操討厭的理由卻不是因為楊修是袁術的外甥,而是因為楊修太善於揣摩上意、窺探人心,讓曹操成為沒有秘密的透明人;楊修“交關諸侯”捲入曹植與曹丕奪嫡事件是真的,但在楊修“交關諸侯”的背後,是楊修太善於揣摩上意、窺探人心,“前後漏洩言教”,進行了違背忠誠的政治投機。

於是,在發生“雞肋”之事的當年,即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隨便找了兩個理由,一刀把楊修殺了。而在這兩條公開的理由背後,實際上還有兩個理由,只是這兩個理由,曹操是無法宣之於口、公之於眾的。

曹操殺楊修,並非嫉賢妒能,而是自有苦衷,或許我們知道的只是片面,曹操畢竟是一代奸雄,而楊修只是他南征北戰的一個插曲而已,若說可惜,只能怪楊修糊塗一時,只看曹操愛才,而不揣摩主公之性,說簡單一點,只能怪他選錯了明主罷了。








曹操沒有開上帝視角,自然無法預料司馬家會奪曹家的江山。他只是以他當時所處的環境看人,在曹操看來,楊修是個非常不太靠譜,非常有點討厭的傢伙。

而司馬懿則低調得多,況且在曹操手底下的司馬懿,並不出眾,也沒有擔任重要職務。司馬懿走上歷史舞臺,是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一手提拔的。

曹操未立世子時,楊修高調介入儲君之爭

曹操兒子眾多,在他當上魏王之後,立誰為世子,就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雖然曹操非常喜歡曹衝,就稱象的那位,但是曹衝很早就夭折了。另外曹昂也深受曹操喜歡,但是在徵張繡時已經身亡。餘下的兒子,最具有競爭力的是曹丕和曹植。

曹丕和曹植為了當上魏王世子,展開了明爭暗鬥,各自都有支持者。曹丕的支持者有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而曹植則比較慘,雖然也有支持者,但是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楊修。

但是楊修無論是智謀還是思維,都被曹丕陣營的人碾壓。

而且楊修雖然支持曹植,但他和曹丕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楊修曾經送了一把劍給曹丕,曹丕非常喜歡。曹丕當上皇帝之後,有一次拿出那把寶劍,細細把玩,對眾人說,“這是當年楊德祖送我的寶劍,可惜他現在已經不在了”。感慨萬千,還特地找到了鑄劍之人,給予了他非常多的賞賜。

所以從這個事情看,楊修有點兩邊押寶的意思,他不一定全力支持曹植。問題是楊修太高調了,不像曹丕的太子四友那麼低調,引發了曹操的反感。

對於儲君之爭,應該是越低調越好,但是楊修卻異常高調,生怕大家不知道他支持曹植。所以曹操殺他,也是為了警醒其他人。

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曾提攜過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曹操還只是個無名小卒,而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字建公)當時是洛陽令,是洛陽的父母官,當時司馬防的朋友向司馬防推薦了曹操,說曹操是可用之人,司馬防於是任命曹操為洛陽北部尉,這也是曹操的第一份公差。

曹操當了魏王之後,請司馬防喝酒時,還特地提到了此事:

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馬宣王之父。

既然司馬防對曹操有提攜之恩,那麼曹操善待司馬防的兒子司馬懿,也合情合理。

楊修出身豪族,本身就不對曹操的胃口

楊修是太尉楊彪的兒子,而楊彪則是當時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弘農楊氏作為當時的頂級豪族,非常有名望,影響力巨大。

而曹操出身低微,他對頂級豪族是非常反感,甚至厭惡的,他希望提拔一批和他一樣,出身低微的,又有才華的人,為他所用。在《讓縣自明本志》裡,曹操的這個理念就表述地很清楚。

曹操早年打天下時,豪族對曹操愛搭不理,不相信曹操能取得天下,豪族喜歡的是“四世三公”的袁紹、漢室宗親的劉表這樣的人。

反過來,曹操對豪族出身的人,也是不太感冒的,甚至對豪族保持警惕。就像楊修在曹操帳下工作,但是一直擔任的是秘書之類的工作,並沒有讓楊修出任高官要職。
楊修這樣的出身,導致曹操一直對他不太放心。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殺掉算了。但是曹操也沒有牽連楊修的家人,只是把楊修殺了而已。


袁衛宇


司馬懿,這個人非常的厲害。不但智謀,家世都是一流的。就連壽命在一眾英雄豪傑中也是拔尖的。作為西晉的實際奠基人,他絕對是個非凡的人物,雖然他的作為可能不那麼光明,沒有曹操自主創業顯得那麼英雄氣概。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叫什麼《司馬懿吃三國》,裡面的內容記不太清楚,不過核心意思就是司馬懿從沒幫曹操之前就已經和司馬家族在謀劃奪天下了,連給劉備推薦臥龍的司馬徽也是司馬家族放到荊州地區的高人,目的就是暗中支持孫劉聯盟,阻礙曹操一統天下。達到自己家族奪取天下的目的。

雖然是部小說,但還是想說,太扯,太能扯。要寫小說自己編個人物,別用歷史人物去亂搞。

如果論威脅大,楊修當時的威脅遠遠大過司馬懿。

首先論家世背景。楊修的弘農楊氏勢力比司馬家族強大的多,並且楊氏和袁氏還有聯姻。楊修的母親是袁術的女兒,袁術是楊修的外公。袁氏當時雖然已經沒落,但畢竟曾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而楊氏本身的實力也不低於袁氏。《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其次政治立場和思想。楊修和曹植是鐵桿盟友,他全心投入曹丕曹植的奪嫡之爭中,他也為曹植的上位盡心盡力。而曹操最終選擇了曹丕,所以這時候楊修就成為了阻礙曹丕順利登位的最大威脅,加上楊修後面顯赫的家族背景,曹操有理由相信,在他死後,即使曹丕名正言順,楊修還是會鼓動曹植作殊死爭鬥,那樣的話,最後不管誰勝誰輸,傷害最大的還是曹氏家族的統治根基。這是曹操最大的顧慮。至於雞肋,猜曹操心思什麼的只是曹操打擊這股政治勢力的說辭而已,畢竟士族不是隨便就殺的。




再加上楊氏和袁氏的這層關係。說曹操毫無介意是不可能的,且楊修父親楊彪本就不是支持曹氏之人,對曹操來說始終是一大隱患。何況楊修也確實是極為聰明。不然也不能年紀輕輕就做了曹操的秘書。

因此楊修之死,是他深深介入了曹丕曹植的太子之爭中,且他的支持者曹植還失敗了。因為他龐大的家族勢力以及和曹植關係太過親密的原因,曹植的失敗就意味著他的失敗,他們早已深深的綁在了一起。


至於說司馬懿威脅大,說句不好聽的,只不過是後人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所感慨的心理而已。說馬後炮也不為過。

歷史雖有一定規律可循,但更多的是非人力可為。古人說,盡人事,知天命。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就好比諸葛孔明,他也懂得北伐是不可為,但必須為之。

而責怪曹操沒有儘早除掉司馬懿,那是太過於“計較”了。因為你不能指望曹操算得出曹丕只活了四十歲,當了六年(或者七年)皇帝。曹叡活了三十六歲,當了十三年皇帝。而司馬懿拼死了他們三代。並且出現了一個像曹爽這樣的草包宗親,而且還是曹叡臨死託付的掌權人……


這根本不是曹操靠著所謂的智慧閱歷所能顧及的啊。這是在天上看著凡間的神仙才可以做到的事。要不然後世也不會繼續有類似的事發生,可見“前車之鑑”很多時候並不能阻止相同事情的發生。

再有,司馬懿穩健長壽如老龜一般,遠沒有楊修那般張揚,智慧卻更在楊修之上。處處小心謹慎 毫無把柄可拿。在那個士族力量極大的社會,即使曹操掌握最高實權也沒辦法隨便殺士族。楊修還是好不容易找到的理由殺了。等於是楊修自己犯錯誤被抓住了。



並且司馬懿支持曹丕,也支持曹丕當皇帝。曹丕是曹操選定的接班人。支持曹丕等於就是支持曹操。

結論:穩健低調有本事,自家也是世家大族。關鍵當時也不是實權派,並且還支持曹丕和曹氏政權。誰是曹操也預料不到這樣的人會竊取了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後代如此短命,宗親如此孱弱。


集論社


我是徐聊,我來回答。

司馬老兒和楊修,一個城府極深,懂得隱藏,一個喜歡裝逼,畢露鋒芒。二人都富有才華,但是命運卻截然不同。一個成功發動高平陵政變,將曹氏江山歸為司馬氏,眾口傳揚;一個多次觸怒曹操而不自知,被砍了頭顱,貽笑大方。論威脅,司馬懿絕對超過楊修,為什麼曹操要殺楊修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司馬懿雄才大略不遜諸葛,懂得審時度勢,善於隱藏

一、曹操愛才如命,對司馬懿極為敬佩。

司馬懿在正式得到曹操重用的時候,屢次獻奇計,因此曹操對司馬懿非常的敬佩。首先是勸曹操進攻益州,不要與劉備在漢中進行大戰。曹操拿下漢中時候,漢中人心並不歸附於曹操,司馬懿敏銳注意到了這點。曹操沒有聽取建議,導致漢中之戰大敗,後悔的腸子都青了。再是司馬懿建議曹操聯合孫權,攻取荊州。這一次曹操聽取了意見,結果關於敗走麥城,最後死了。曹操深刻意識到司馬懿的雄才大略,愛財如命的他捨不得殺司馬懿。

二、司馬懿“忍”功無人能及,善於隱藏自己的野心。

早期的時候,司馬懿竟然兩次拒絕曹操的徵召,可以看出他非常的能忍。他知道自己的本事,也知道曹操是一個喜歡猜忌別人的人。於是,當曹操找到他要讓他出謀劃策的時候,他竟然兩次都拒絕了。在《晉書 宣帝紀》中描寫了司馬懿為了打消曹操對他的顧慮:帝於是勤於吏職, 夜以忘寢, 至於芻牧業之間, 悉皆臨履, 由是魏武意遂安。即使曹操對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之相極為擔心,但是還是消除了一些憂慮吧。

三、司馬懿懂得籠絡曹丕,善於自保。

司馬懿一直侍奉著曹丕,因為他敏銳地覺察到曹丕才是那個繼承曹操大統的人物。曹植雖然滿腹經綸,但他的身份以及性格不適合做統治者。因此,司馬懿每次都積極的幫助曹丕,讓他得到曹操的認可以及信任。同時,司馬懿也贏得了曹丕的極度信任。所以,每次當曹操想要殺司馬懿的時候,曹丕都會出來維護司馬懿,這才使得司馬懿化險為夷。

楊修恃才放曠,在作死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惹怒曹操

一、自以為是地解讀曹操。楊修把曹操的一盒酥,解讀為一人一口酥。在曹操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把這東西分給下人吃,當曹操問他的時候,他還洋洋得意地說是曹操這麼吩咐的,實在是裝逼的裝的令曹操難以忍受。其次,解讀“雞肋”,弄得軍心渙散,曹操終於找到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把楊修宰了。一個下屬,天天解讀領導,把領導的內心還堂而皇之地說出來,此乃職場大忌啊。

二、行事張揚,捲入曹氏家族內部紛爭。

如同司馬懿服侍曹丕,楊修是服侍曹植的。他對曹植盡心盡力,當曹操共同考驗曹植和曹丕真本事的時候,楊修幫助曹植順利通過了考驗。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幫曹植的事情被曹操知道了,這引起了曹操內心的極度厭煩,也為楊修後來的死亡埋下了伏筆。司馬懿也在幫助曹丕,但是他懂得什麼時候該隱藏。楊修該向司馬老兒好好學學!

結束語

司馬懿絕對比楊修對曹氏家族更有威脅。但是司馬懿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審時度勢,隱忍多年,最終一飛沖天;而楊修卻落得個被曹操砍頭的下場,皆因不懂收斂。

裝逼一時爽,一直裝逼可能會引來殺身之禍哦。所以,不管多有才華,低調做人才是上策。




<strong>


徐聊


司馬懿和楊修皆是人才,但司馬懿懂得隱忍,楊修卻只知道表現,作為一個君主,軍師可以幫我出謀劃策,可以給我提供建議,但絕不能在氣場上壓住我,楊修次次故作聰明,會錯曹操之意,很是喜歡在曹操面前展露才能,一副我比你聰明的架勢,曹操為人謹慎,雖愛才,但是觸及到自己的地位和麵子,就算有再大的才能,也不會輕易放過。

司馬懿雖才能很大,曹操非常忌憚,也很是猜疑,但司馬懿才不外露,功不唐捐,低調內斂,曹操抓不動把柄,且司馬懿軍事才能確實非常過人,魏國的發展和壯大都離不開他,曹丕在皇位爭奪上站了上風,需要司馬懿這樣的人才輔佐其繼承和發展自己的軍師勢力。


吞天曆史


俗話說的好:"亂世出梟雄"。三國時期軍閥割據,百姓民不聊生,在這亂世之中卻顯現出來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北魏的曹操就是這麼一位,被世人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那麼憑藉他的一己之力,能一統北方嗎?回答當然不是,這和曹操手下的精英團隊是分不開的。



司馬懿和楊修簡介

司馬懿和楊修這兩個人是曹操手下有名的大臣,他滿腹韜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對曹操一直有謀反之心,心懷曹魏的天下。曹操心裡早就明白。楊修聰明絕頂,能猜出他的主子曹操的心思,但是最後卻被殺害!他是一個比較忠誠的人!


明明司馬懿威脅最大,為什麼楊修最後被曹操殺害?

一、司馬懿這個人,能屈能伸,是一個大丈夫,最主要的是他擅長隱慧顯拙,就是指他擅長把自己的聰明隱藏起來,把自己笨拙的一面展露出去。這樣的人誰不喜歡呢?畢竟人性就是喜歡和自己弱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獲得優越感,變得自信起來。

二、楊修恰好相反,他想方設法的猜測自己主子的心思,唯恐身邊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多麼聰明,他的聰明比過了曹操,曹操怎麼會容納下他呢?畢竟當領導的不喜歡自己的下屬比自己還聰明,誰都會害怕自己的下屬有一天頂替自己的位置,必然要把他壓下去的!

三、司馬懿謀略深,有更大的價值。


經驗教訓

通過楊修和司馬懿結果的對比,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一些和領導相處的技巧,我們要學習司馬懿,首先不要在領導跟前耍小聰明。再者,不要去猜領導的心思。最後要學會在領導跟前裝糊塗,只有這樣,才會得到領導的喜歡,不至於大禍臨頭!

歡迎轉載、評論,本文為悟空問答首發,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注小馬論古今,每天聽你不知道的歷史老故事!

小馬論古今


這道題得這麼分析!

首先,曹操為什麼殺楊修?



我們學的語文教材給出的原因是:“字謎事件”,“闊字事件”,“合字事件”,“雞肋事件”逐步累積,楊修的小聰明最終觸怒了曹操的底線,而慘遭殺害。

如果因為這幾件事就把一個人才幹掉,那也太小看魏武帝了!



那麼,真相呢?等會說!

其次,司馬懿的威脅大嗎?

後人當然知道!當時曹操知道嗎?知其鷹視狼顧,不知顛覆曹魏。有人會說,曹操識人了得,必定知道。那麼我只能說太高看魏武帝了!話又說回來,他知道這麼大威脅,還留著,他是不是傻?

那麼,真相呢?最後說!

最後,真相只有一個。

曹操晚年曾為立儲煞費苦心飽受折磨,在曹丕與曹植之間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更像自己的曹丕。

楊修站隊曹植,司馬懿站隊曹丕!

曹操作為曹魏政權創始人,他的所作所為,出發點只有一個:政權穩定,國祚綿長。

痛下殺手之時,心中已認定曹丕為繼承人,那麼留著大才楊修,無疑是給政權穩定埋雷。既然楊修作為一顆暴露的明雷,那麼我來親手爆掉好了;至於留下同樣有心智謀略的司馬懿,一是,為了排除其它暗雷;二是,曹丕登基需要像司馬懿這樣的肱骨輔佐;三是,認為曹丕很像自己可以繼續壓制司馬懿;四是,認定司馬懿不至膨脹到爆!

顯然,曹操看走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