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被後世誤會較深的一位,數次立功晚年被貶,因何吐血而死

​公元762年,唐寶應元年的三月,滿頭白髮的宦官高力士聽到李隆基去世的消息後,悲痛到口吐鮮血,隨之去世,享年79歲。此前因侍從李隆基登長慶樓,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黔中道。不久遇大赦迴歸,到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談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經駕崩。作為李隆基身旁最重要的親信,加之特殊的宦官身份,在歷史上留下了巨大爭議,甚至將安史之亂歸咎在他的頭上。

高力士:被後世誤會較深的一位,數次立功晚年被貶,因何吐血而死

高力士影視形象

在唐朝時,就已經開始了對高力士的批判“明皇不鑑石顯之事,而寵任力士,失君道甚矣。其後李林甫、楊國忠,皆因力士以進,跡其禍亂所以從來者,漸矣。”《唐鑑》

高力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是如同大部分宦官一般陰暗奸詐,抑或手掌乾坤翻雲覆雨的強權人物?高力士原姓馮,名元一,比唐玄宗還大一歲,其祖上是官宦人家,​他的父親馮君衡做到刺史,“家雄萬石之榮”。然而,僅僅數年,就因為犯罪被“籍沒其家”,連同十歲的馮元一被閹割為奴,五年後,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帶到神都洛陽,並改名力士,可知身體遭遇摧殘後,依舊希望成為強壯之人。不久高力士作為小太監還服務過女皇武則天,後來又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因此改姓為高。

一、遇到李隆基成就了高力士的人生第一個華麗轉身。

李隆基做藩王時,“力士傾心奉之,接以恩顧”,此後隨著李隆基的水漲船高,高力士的影響愈發明顯起來。

高力士:被後世誤會較深的一位,數次立功晚年被貶,因何吐血而死

影視劇照

先天二年,高力士以內給事的身份參與誅滅太平公主,為李隆基立了大功,也正因此,在李隆基做了皇帝后,對他的使用程度無以復加,“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之,我寢則穩。’”經歷過數次殘酷宮廷鬥爭的李隆基自然知道風險無處不在,卻因為高力士的妥當安排,能夠讓他睡個安穩覺,這種讚譽確實異乎尋常。多年後,高力士也曾深情回憶君臣這段長達三十年的共事經歷:“臣生於夷狄之國,長自昇平之代,一承恩渥,三十餘年,嘗願粉骨碎身,竭誠盡節,上答皇慈。“《高力士外傳》

雖然得到李隆基眷寵,高力士卻越來越謹慎謙和,絲毫沒有膨脹之態。在他看來,通往帝國的高處,唯有謹慎、忠誠。高力土當時雖然“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但這僅僅是奉旨行事,所以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高力士固然“小心恭恪”,可卻非“唯諾”之徒,在任賢納諫、崇尚儉樸、調節君臣關係等方面敢於進課,曾起過一些積極作用。

高力士:被後世誤會較深的一位,數次立功晚年被貶,因何吐血而死

高力士脫靴

開元初,“救時之相”姚崇曾面奏評定郎吏事宜,玄宗未予理會。事後高力土進諫:“陛下新即位,宜與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應,非虛懷納誨者”。玄宗解釋說自己正在考慮其他大事,並非不同意姚崇奏議,高力士馬上告訴“悸不自安”的姚崇,使其放心地改進吏治,“由是 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

開元十四年,“發明典章, 助成文治”的張說被李林甫等人誣陷,高力士奉詔巡視後彙報:"說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懼待罪。”又進言,張說以往納忠於國,立有功助,深深打動了玄宗,故只罷其中書令而保留其餘職務,這種公正的作法,有利於君臣和衷共濟。

高力士:被後世誤會較深的一位,數次立功晚年被貶,因何吐血而死

李隆基楊貴妃畫像

開元十七年,高力士跟隨玄宗謁拜昭陵,他在寢宮看到唐太宗遺留下的小梳箱中僅有柞木梳、黑白篦、草根刷子,感慨地告訴玄宗:“先帝首建義旗,新正皇極十有餘載,方致開平,隨身服用,惟留此物,將欲傳示孝孫,永存節儉。”國這無疑對玄宗當時焚珠玩、倡儉約有一定的影響。

二、高力士到底與李林甫有多大矛盾,在關鍵時刻,能夠主持正義,堅持原則。

開元晚期,李隆基明顯老了,甚至他對帝國的治理早已經失去了興趣。而這樣的時候,高力士起得作用往往是正面的。越到晚年,玄宗就越離不開高力士,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此時他們更像一起經歷人生的老朋友。以至於有一次李隆基深情地對高力士說:“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這裡沒有任何責怪的意思,相反是一種信任。

高力士:被後世誤會較深的一位,數次立功晚年被貶,因何吐血而死

影視形象

宦官干政從來都是歷史痼疾,他的危害無不讓歷代君王深深不安,從管仲開始,宦官註定成了一種陰暗的代名詞,他們一旦竊取權力,便進行瘋狂式報復與發洩。然而,高力士成功避免了這一劣質傳統,而他的影響力更多來源於唐玄宗對他的信任。

人與人最怕的就是久處,如此會形成一種依賴,無疑唐玄宗也並不能例外,只不過高力士卻內心一直清醒。然而,權力周圍的他,想要徹底與敏感人物和事權避免完全不可能,因為李隆基離不開他。當李林甫如日中天時,想要排擠掉張九齡,玄宗徵求高力士的意見,沒想到,高力士竟然十分同情張九齡。後來雖然堅持罷免張九齡,卻可知,高力士考慮問題是站在唐玄宗的角度上的。天寶十五年,玄宗逃往四川,曾後悔地對高力士說:“吾取張九齡之言。不至於此。”

高力士:被後世誤會較深的一位,數次立功晚年被貶,因何吐血而死

劇照

天寶三年,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務實,朕欲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如何?”高力士明確提出反對,認為他長期欺騙皇帝,卻“軍國之柄,未可假人,威權之聲,振於中外,得失之議誰敢興言,伏惟陛下圖之。”然而這次李隆基非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並批評他說:“卿十年已來不多言事,今所敷奏,未合朕心!”高力士因此檢討說:“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玄宗安慰他說:“朕與卿休慼與同,何須憂慮。”,《舊唐書》以“: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的不誤惋惜的筆調記錄下高力士的耿介。該怎樣評價高力士呢?大量事實表明,“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史綱評要》由於高力士早年數次在防範李隆基的重大危機時刻作出了突出貢獻,加之畢生謹慎無大過,唐朝對他的評價基本趨於正面,成了歷史上宦官中少見的賢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