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胡女"為妃,為了國家利益還是個人享樂?

01.引言

在《大明風華》裡,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的後宮裡有一位樸妃,來自當時的朝鮮,令人驚異。其實,這種現象在明朝的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在明朝前期皇帝的後宮裡,經常會見到異族妃嬪的身影,特別是在朱棣和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期間,宮中的妃嬪中來自朝鮮的美女更多,通常將這些來自朝鮮的女子稱為貢女。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在明朝前期的宮中經常出現異族妃嬪的身影。

作為漢族皇帝,忘掉了華夷之辯,納異族美女入宮,他們是為了國家利益還是貪圖享樂呢?初衷是為了穩定北方的局勢,後來淪為滿足皇帝個人的私慾。

02.朱元璋開創了漢族皇室納"胡女"為妃的先河。

在明朝之前,漢族皇室受正統的華夷之辯的影響,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幾乎沒有娶異族女子為妃的例子。

①有些人可能對華夷之辯不太瞭解,簡單介紹下:

<strong>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著先進的文明,而周邊的民族發展的較為落後,逐漸產生了以文明禮義為標準,分辨人群的觀念,華夏對周邊的各個少數民族國家則以夷、狄、戎、蠻稱之。這些稱呼過去有人認為是汙衊的稱呼,其實不盡然,例如"夷",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

"夷,平也,從大,從弓,東夷人也。"

只是表明東夷是最早使用弓箭的部族,不具有輕視的意味

在歷史上,"華夷之辨"的標準大致有血緣、地緣和衣飾、禮儀等。在華夏面臨生死危亡的關頭,血緣及地域的標準會成為主流觀點,目的是維護華夏族群的生存。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昭君出塞。

歷代漢民族建立的王朝,統治者出於緩和周邊民族的關係的目的,通常採用"和親"的方式,即將公主嫁給少數民族首領,如漢朝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入藏均屬於此類。漢族皇室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聯姻的方式,只有外嫁沒有外娶,只有輸出沒有輸入,是受"華夷"的影響。如果異族女子入宮為妃,生下的皇子擁有異族血統,如果這個皇子有繼承權的話,恐怕會引起大動盪。

這種傳統在明太祖朱元璋時被打破了,他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②朱元璋為什麼敢於突破傳統的禁忌,納"胡女"為妃呢?

首先,朱元璋不是一個墨守陳規的人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出身貧農,做過和尚。在社會上闖蕩過幾年,積累了豐富的閱歷,在底層社會摸爬滾打多年,身上不免多了些流氓習氣,行事不講規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當了皇帝后的許多措施都帶有這種色彩,如廢除了存在將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建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大肆屠戮功臣宿將等等。在形勢需要的時候,朱元璋作出納胡女為妃的事情合乎他的行事準則。

其次,為了削弱蒙古的勢力,朱元璋有意拉攏招撫蒙古的高層。

1368年8月,徐達率軍攻佔大都,結束了蒙古人統治中原地區近百年的歷史。但是蒙古的勢力依然很大,時刻威脅著北方邊境。雖然在洪武初期,明軍在同蒙古的戰鬥中屢屢獲勝,但是在1372年5月,徐達、李文忠、馮勝率領的北征軍被蒙古重臣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擊敗,死傷數萬人。

這次北征的失敗,朱元璋開始反思對蒙政策,認為短期內以武力不能剷除蒙古的威脅,開始轉變對蒙戰略,轉為以招撫為主,在軍事上則採取了積極的防禦戰略。

例如,朱元璋非常欣賞擴廓帖木兒,他曾對人說,常雲春雖然是人中豪傑,但已為我所用。擴廓帖木兒是奇男子,不能臣服於我,有些遺憾。為了能招降王保保,朱元璋讓二子秦王朱樉迎娶了王保保的妹妹為正妃。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倚天屠龍記》中,王保保的妹妹趙敏和張無忌浪跡江湖,歷史上卻是嫁給了朱元璋的二兒子。

大家對擴廓帖木兒比較陌生,他就是《倚天屠龍記》中趙敏的哥哥王保保的原型,劇中的趙敏和張無忌浪跡江湖,歷史上卻是做了秦王妃。四子燕王朱棣迎娶了遼東建州女真首領阿哈的女兒。

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經將一些俘虜的元順帝的宮人納入後宮。後來進宮的蒙古女子,有據可查的是翁妃,出自蒙古貴族甕吉剌氏。查繼佐的《罪惟錄》中記載了蒙古族甕吉氏的女子14歲入宮,很受朱元璋的寵愛。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第三,為了拉攏高麗(1392年,李成桂即位,改高麗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朱元璋曾多次要求聯姻。

明朝初年,內憂外患,蒙古人控制著漠南、漠北以及雲南、遼東、四川、陝西等地區,隨時有蒙古鐵騎的威脅。此時高麗位於明朝東北邊域,軍事地理位置異常重要,成為了明朝積極爭取的對象。

朱元璋認為武力征服高麗得不償失,他向元朝學習,和朝鮮聯姻成為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

明初,朱元璋的後宮裡出現了朝鮮籍妃子。據史料記載,太祖的第14個女兒含山公主的母親,就是高麗妃子韓氏;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高麗判繕工寺事周英讚的女兒周氏也是太祖朱元璋的寵妃之一。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這些妃子都是元朝時期高麗進獻給元朝的,後成為徐達的俘虜,成為太祖的後宮。

<strong>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多次派使者到高麗及李氏朝鮮,表達結兒女親家的意思。朝鮮擔心明朝想通過聯姻影響朝鮮的政治,因此,以孩子年齡小為由拒絕了對朱元璋的提議。

03.明成祖時期,朝鮮貢女延續半個多世紀。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為帝,在消滅蒙古殘餘勢力的過程中,朝鮮的態度非常重要。為了密切明朝和朝鮮之間的聯繫,明成祖對父親朱元璋做親家的策略進行了修改,將皇族之間的聯姻改為貢女,從官宦及平民階層中徵選處女,做自己的妃殯。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歷史上成祖非常寵愛權賢妃。

朱棣的對徵召的女子提出了比較高的條件:

  1. 官宦之家的女人才有資格參與;
  2. 要貌美如花;
  3. 必須是處女。

明成祖時期,永樂六年(1408)、七年(1409)和十五年(1417)三次從朝鮮徵召女子入宮,被冊封為妃、昭儀、婕妤的不乏其人。如權賢妃,是朝鮮嘉善大夫權執中的女兒。她入宮時,因為長相純美,擅長吹簫,被冊封為賢妃。在徐皇后去世後,朱棣讓權妃掌管六宮。可見她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在明成祖朱棣的後宮裡,獲得封號的朝鮮美女還有很多,如麗妃韓氏、惠妃崔氏、淑妃楊氏等數人。可知在成祖的後宮中朝鮮女人不少。

明成祖朱棣徵選朝鮮貢女,表面上是滿足個人慾望,背後則隱藏著政治目的。

前兩次徵選貢女的時間,在成祖第一次北征蒙古的前夕。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把工作重點放在北方,為了防備朝鮮在征伐蒙古時趁虛而入,需要搞好和朝鮮的關係。同時明朝需要朝鮮的貢馬作為軍需。因此,永樂六年及七年借徵選貢女的機會,試探朝鮮的態度和刺探情報的目的顯而易見。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明成祖朱棣(劇照)

此外,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就開始醞釀遷都。成祖先是改北平為北京,提高其政治地位,從永樂十四年公開遷都的計劃,到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朝鮮的地位越發顯得重要,無疑成為明朝重點拉攏的對象,納朝鮮女子為妃的政治目的昭然若揭,朱棣的這一做法實現了爭取和牽制朝鮮的目的。

04.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徵召貢女的目的轉變為以享樂為主。

在明成祖打擊下,北方蒙古勢力逐漸衰弱。此時朝鮮貢女的政治目的逐漸退居次要地位。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宣宗時期,開始徵召會做飯的貢女入宮。

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徵召貢女,開始追求享樂,他在位時期從朝鮮進貢的女子,條件放寬了,既有美貌的處女,還有擅長朝鮮料理的婦女和歌舞伎,甚至還包括了太監。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即位後,將宮中朝鮮籍的乳母、婢女等50多人送回家,之後,明朝皇帝再沒有從朝鮮徵召過美女。

<strong>到了明武宗(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時期,他為了追求個人享樂,後宮裡出現了回回、色目女子。

05.小結

明宣宗之後,明朝的外部生存環境大為改善,蒙古勢力衰弱,中朝之間日趨穩定,納胡女為妃失去了政治土壤。特別是朝鮮貢女的悲慘處境引起了朝鮮社會的牴觸。

從朱元璋到朱瞻基,納

朱瞻基(劇照)

明成祖時,因宮女內訌而爆發了"呂魚之亂",朱棣前前後後處死了3000多名宮女,大批朝鮮貢女受到牽連,即便僥倖躲過此案的貢女韓氏、崔氏最後在成祖去世後也被殉葬。

明朝中後期,蒙古殘部數次南侵,東北女真逐漸興起。外患的增加,使得"華夷之辨"思想抬頭。為了強調漢族政權的正統性,明朝皇帝不再選擇"胡女"入宮,民族融合的腳步停止。

明代宮廷中的"胡妃"從出現到消失,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朱元璋敢於打破"華夷之辨",納胡女為妃,具有開創性,這一舉措增強了明、蒙、朝之間的聯繫,但作用有限。例如,王保保雖然把妹妹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他本人卻沒有投降明朝。

<strong>對"胡女入宮"的態度,從主動索取變為拒絕,表面看是明代後宮制度的改變,背後折射出,明朝國力從鼎盛走向衰落,對外交往從積極轉為自閉的事實。

1.《明史》

2.肖春娟《明朝初期朝鮮貢女研究》

3.崔靖《明代後宮異族妃嬪與明、蒙、朝三方關係》

4.叔人 《明成祖時後宮兩起冤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