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棣為什麼都不願意把皇位傳給跟他們更像的朱棣跟朱高煦?

山西太行園林設計


朱元璋不願意把皇位傳給跟自己很像的朱棣,朱棣也不願意把皇位傳給和他一樣能征善戰的朱高煦,究其原因是差不多的。一是兩人繼承皇位於禮法不符,二是兩人並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原因。中國古代是嫡長子繼承製,上到皇位,下到王侯爵位,都要遵循這一制度。雖然很多時候因為特殊原因,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但這一禮法制度卻是是深入人心的。歷朝歷代的君主也大都希望嫡長子能夠繼承自己的皇位。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這一禮法制度的忠實遵從者。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笑了,朱元璋的皇位是農民起義自己打下來的,朱棣的皇位就是從朱元璋的嫡長孫手裡搶來的,他們沒一個遵循這個制度的。是,雖然他們的皇位都不是因為禮法制度繼承來的,但他們卻特別希望他們的後代能遵循這一制度。


先說朱元璋,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對兒子們的教育也是中國最傳統的忠君忠父。他從一開始便把兒子們的位子安排的好好的,嫡長子朱標當太子,繼承皇位,其餘兒子藩屬邊境,保衛大明朝的邊疆。而且他在剛剛登基為帝后便把這些都安排好了,此時的他的兒子們都還不大,看不出誰有才能。但是他不管那麼多,既便太子不是最有才能的,他還可以培養,總之太子之位就是朱標的,其他人他連想都沒想。

再說朱棣。朱棣自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本無緣皇位,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裡搶來的。所以他為了不受世人詬病,總是在強調自己的正統性。他即位以後,把建文帝的各項改革都全盤否認,所有的法律、政策都恢復到和朱元璋時期一樣,以示自己是父親朱元璋的傳承人。同時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還說自己的母親是馬皇后,自己是嫡子,但史學家們大都認為他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所以朱棣的生母是誰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朱棣稱帝以後,有朝臣建議立在靖難之役中屢建戰功的嫡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朱棣卻堅持立朱高熾,因為朱高熾不僅是嫡長子,還是朱元璋在世時親封的燕王世子,正統性勿容質疑。


其實朱棣和朱高煦都有過當太子的機會,但都被他們的老爸否認了,為什麼呢?這就說到了第二個原因,兩人都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

朱棣的機會發生在1392年,這一年朱元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去世了。朱元璋在萬分痛心的同時,也面臨著選誰做繼承人的困擾。朱棣是他的兒子中最優秀的一個,在保衛北部邊疆上戰功赫赫,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也很大。而朱標的長子朱允炆仁愛賢德,口碑也非常好。古時皇帝的共識就是亂世需要的是能征善戰的雄偉之君,而治世需要的是仁德之君。朱元璋從1368年建立明朝到1398年去世,這三十年的時間裡,雖然也有戰事,但總體時局還是穩定的。所以朱元璋認為,當時的時局需要的就是朱允炆這樣的賢仁之君,朱棣雖然優秀,但朱允炆更合適,禮法上嫡長孫也比其他兒子更正統。而且如果傳位給朱棣,他肯定不會善待朱標的後代,事實上朱棣當皇帝后,對朱標的兒子也確實不好,朱允熥和朱允熞都被貶為了庶人。所以,朱元璋最後還是沒有選擇朱棣,而是把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朱高煦的機會源於靖難之役。本來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撤藩,朱棣不發動靖難之役,朱高煦也就一輩子做個富貴王爺了。但是世事難料,他的父親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多病的世子朱高熾留守在北京,朱高煦跟著父親在外征戰。朱高煦作戰勇敢,累立戰功,幾次救了處於困境的父親。有一次朱棣被襲擊,正在絕望的時候朱高煦率兵趕到,朱棣大喜,並且扶養他的背說:“努力吧!世子常生病!”朱棣說這話或許只是為了鼓勵朱高煦,但這對朱高煦來說卻是赤裸裸的暗示。等到朱棣登基後,他思慮再三還是立了世子朱高熾為太子。他跟朱元璋的想法一樣,朱高熾除了是禮法正統外,他的賢仁也比朱高煦的能征善戰更適合當時的時局。而朱高煦雖說很像老爸朱棣,但也只是個低配的朱棣,除了勇武以外,其他的都不怎麼樣。他不上進好學,整天遊手好閒,還恃寵而驕,毆打官員。因為朱棣沒有把他封為太子,心裡也是非常不滿,不願意到封地去就藩,還多次謀害太子,對太子不敬,並且自比唐太宗(唐太宗都沒他高調)。朱棣一看,這不行啊,太子仁厚,將來他要是成了第二個自己可不行。於是對他嚴加責備,強令他去藩地就職。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他只當了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朱瞻基繼位。朱高煦果然跟他的父親朱棣一樣,造了侄子的反,但當聽說朱瞻基親自征討他之後,又嚇的不戰而降了。朱高煦投降後,被帶到京都,不久被處死。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他們選擇繼承人都是為了江山社稷能夠更加穩固、富強,而不是看誰更像自己。


孔六十三


大家看明朝的歷史,確實存在這樣一個現象:朱元璋嗜血成性,他的幾個兒子中,朱棣最象他,也是十分的殘忍好殺,而太子朱標早死,朱元璋偏偏寧可選擇性情柔弱的朱允炆繼承皇位,也不願意讓與他更相似的朱棣來繼位。

朱棣也是這樣,他手上沾滿了鮮血,他的次子朱高煦與他一樣,刻薄而殘忍,喜好殺戳,而朱棣沒有將皇位傳給朱高煦,而是傳給了那個胖得連路都走不動的朱高熾。

那麼,是朱元璋和朱棣操好心嗎?當然不可能,主要還是因為自私,活著殺人無數,死了還想在史書上留下個好名聲。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非常嗜血,動不動就殺人,當年起事的時候就到處殺人,和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他們互相攻殺。建立明朝以後,那些和他一同打天下的夥伴們被他宰了個精光,官員、功臣、戰友逮住就殺,毫不留情,經常一殺就是幾萬人頭落地。


如果他傳位給了同樣嗜血的朱棣,史書上會怎麼描述朱家王朝呢?象紅樓夢描述的那樣:“胎子裡就帶著熱毒”,一代接一代的殘忍暴虐。朱元璋肯定不想留下這樣的名聲,就必須選個性情仁慈的繼位人,但太子朱標死得早,殘存的這點“仁心”就沒有繼位成功,於是朱元璋就選擇了柔懦的長孫朱允炆。為了保住朱家的這點“仁”的安全,朱元璋大開殺戒,把所有可能威脅到龍椅的文臣武將們殺了個罄盡。這樣史書就會記載,雖然朱元璋殘忍好殺,但他最起碼選了個“仁慈”的繼位人,還是有一丁點良知的。


朱棣也是這樣。如果他選擇了和他同樣殘暴的朱高煦繼承皇位,那麼在明朝的記載上,朱家就最起碼的是連續三代血沃青史,後人們翻開明朝的史書,前面的所有章節都將是血淋淋的,無法卒讀。


所以朱棣和他老爹一樣,仍然是選擇性情柔懦的朱高熾繼承大統,這樣的話,史書上就會說,朱棣雖然很殘暴,但他最起碼還是選了一個有“仁心”的君王繼位,說明朱家整體上殘忍暴虐的基因中也有一小節“仁慈”的片段。

但有些事情真的很難改變,我們發現明朝的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有點人性的皇帝或繼承人都活不長或坐不穩。


比如說朱標善良,死到他爹前頭了;朱允炆殺人少,坐不住龍椅;朱高熾仁慈,當皇帝很快就死了;和平主義者朱瞻基也沒活多久;朱祁鈺善良,也活不長;後面的弘治、隆慶這些不愛瞎折騰的,都沒有在位時間長的。

這也是明朝的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


饞嘴肥貓鏟史官


立長立嫡是大事,開了壞頭可能影響了帝國根基。在歷朝歷代,太子都是國之根本,如果立儲不當,會產生巨大影響。

立儲為什麼自古要立長、立嫡

關於儲君確定的宗法制,在西周開始逐漸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皇帝或者爵位可以世襲的高階人士,對於自己的法定繼承人一定要非常慎重。在一大群孩子裡,如果沒有規矩,就會產生變亂。

周幽王時期,廢了嫡子立庶子為儲君,結果遭來後黨的反攻,天下瞬間大亂,最後周幽王被推倒,嫡子姬宜臼重新當上了太子。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沒有立長、立嫡的規矩,導致諸侯國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國將不國,而且皇室始終處在勾心鬥角甚至你死我活之中,兄弟鬩牆讓國家存亡在旦夕之間。

為了避免禍起蕭牆,君王開始給立儲定規矩,長子或者嫡子在必須確認為繼承人,雖然這種規矩並沒有以法律的形式出現,但若是君主罔顧這種定律,那諸大臣一定要據理力爭。

只有明確了繼承製度,其他皇子也不會心生聯想,就不會動搖國之根本,做好自己的事情根本就不用想啥“自行車”了,國家穩定、江山太平。

明朝出現的幾次繼承人風波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得太早,雖然朱元璋還有好幾個兒子,但為了明確規矩,就一定要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的幾個兒子什麼狀況,他比誰都清楚。這位平民帝王一生裡共生育了26個兒子(另有16個女兒),太子朱標、二子、三子都在朱元璋之前死去,朱棣是他死前年齡最大的兒子。朱棣對江山的覬覦,朱元璋也知道。雖然喜歡朱棣,但他如果把帝位交給4兒子,那其後的那些子嗣們是不是也要爭天下?索性給了皇太孫,也算給後世江山立下樣板。

《大明風華》裡,朱棣奪下侄子的江山後,天天害怕死後見到父親罵他忤逆,雖然永樂也是一代明君,但篡位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體胖身虛且不良於行,朱棣對經常跟自己出外征戰的朱高煦非常喜歡,曾有一次出征時對他說,將來可以把江山交給他。就是這句話讓朱高煦對帝位生了貪念,也引起了很多麻煩。

在大臣的建議之下,朱棣忍痛還是沒有更換太子,一方面大臣的勸解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他也怕自己對侄子做的事情,將來再發生在兒子身上。

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也有立儲的原因。萬曆曾跟自己的寵妃有承諾,要廢長立幼,結果遭到顧憲成等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於是圍繞立誰為太子的國本爭奪戰就此爆發,並持續十五年之久。

因為不能立長、立嫡,清朝險些出了大麻煩

康熙帝號稱千古一帝,但在立儲的問題上他的猶豫不決而處理不當,九子奪嫡兄弟相殘,連最後他的死都成了千古之謎。

康熙長子因為參與奪嫡被圈禁,太子胤礽兩度被廢黜,三子、四子、八子、九子、十三子、十四子都參與到了奪嫡之爭。

康熙最後的遺詔到底怎麼寫的眾說紛紜,關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

有一種說法,康熙為了江山傳承有序,讓四皇子胤禛收養了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晳,為的是把江山讓雍正代管,之後再傳承到嫡孫弘晳的手裡。

雖然此事沒有明顯證據,但後來雍正始終不公佈繼承人,搞了個正大光明匾後藏遺詔的所謂傳統習慣,或許就是有這方面的原因。

同時,乾隆年間有一次著名的弘晳逆案,手無寸鐵的廢太子嫡子為什麼要挑戰皇權,不會沒有理由的。同時,雍正繼位後為自己尋找吉地(墓地),建了個清西陵,很多人也認為是雍正沒聽父親的話,死後不敢見康熙。

因此,帝位傳承必須堅持立長、立嫡的傳統,才能保證江山的穩固。


歷史轉角359度


這兩對父子,只有朱元璋和朱棣比較相像。朱棣和朱高熾父子只是在勇武上貌似相像而已。

朱元璋和朱棣兩位歷史上地位比較高的帝王,其文治武功,雄才大略,是已經被歷史證明了的。從文治方面來說,朱元璋雖然幼年貧困,沒有接受過教育,但是起兵以來禮賢下士,多親近文人儒士,通過自學在文化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書法可觀,《大軍帖》雄強無比,在書法史上很有地位,留下不少詩詞文章,文采不凡,並親注像天書一樣的《道德經》收入《道藏》。在群雄逐鹿時,他注重網羅人才,這是他能夠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登基後,開科舉,興學校,在縣府及中央設立學校,制定完備的學校及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至此臻於完備,被明清兩代沿用五百多年。

至於武功方面,太祖是極高明的軍事家,在平定江南時眾將多主先平張士誠,再平陳友諒,但太祖則反之,認為先平張則陳必趁火打劫,先平陳,張耽於安樂,必不為患。後果如其言。滅元時,眾以為直下大都,太祖則認為,先取河南北,山東,則取大都如高屋建瓴,否則久攻不下,各地勤王之師,於己不利。可以說太祖在統一之路上,戰略之高明歷史上罕有其匹。

朱棣與兄弟們出生時朱元璋已經成為一方軍閥,所以他從小就收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朱元璋也有意識的磨練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實幹能力。在文治上,朱棣登基後繼續開科取士,延攬人才,並命人編纂了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其書之精美,《四庫全書》絕難望其項背。

武功方面,朱元璋把他分封到戰略位置最重要的北京,說明朱元璋是很認同他的軍事才能的。朱棣也沒有辜負父王的信任,在一次與周王統兵出征蒙古時,只有他獲得了勝利。他是歷史上少有的在和平統一的大王朝時期造反成功的藩王,靖難之役時他親自衝鋒陷陣。在位時五次深入大漠親征蒙古,試問歷代帝王,誰這樣在強悍的遊牧民族年前牛掰過?至於徵滅越南,使其重回中國郡縣制,就不用說了。

然而,為啥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呢?主要有一以下幾點。一,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封建王朝保證權力交接順利最有效的方式,誰讓我們生得晚呢?必須得服。這個規則是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認同的,除非嫡長子有嚴重的過錯,失去威信和支持。二是朱棣能,太子標也不差啊。太子仁賢友愛,深得士民之心,眾兄弟也服。可是你要捨棄合法的太子立朱棣呢?朝局就得一片混亂。首先,其他兄弟就不服,way?他行我就不行?他才第四。其次明朝出了名不怕死的官員們就得把太祖爺煩死,你打板子,砍腦殼我們都不同意?不信問問萬曆爺。三是為國家大局著想,量才器使。對於後世朱元璋有很深的考慮,太平盛世主要需要的是文治,太子標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太祖恢復實分藩王的制度,就是希望藩王們衛護皇帝,保衛邊境,這主要看重軍事才能,朱棣是不是最合適的人才。這個佈局合不合理?可惜,太子標先太祖而去。可是這個時候為什麼不立朱棣呢?除了以上三點外,我揣測一是由於痛愛子早逝而憐孫,二是老年人隔輩親的愛孫觀念。

朱高煦因為跟隨朱棣在靖難之役時作戰勇猛,數次救朱棣於危難,總被後世誤認為深肖朱棣,其實不然。他只是個猛張飛,有勇無謀。小時後就因為舉止輕佻,不為太祖所喜。平居多不法,桀驁不馴,但又野心勃勃。朱棣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靖難之役時,朱棣在一次遇險被朱高煦救下後,對他說了句意味深長又深具誘惑力的話:好好幹吧,世子身體不好。從此朱高煦像打了雞血一樣,更勇猛了。

對於立太子,朱棣是很矛盾的。世子朱高熾是太祖親封的,而且深通經義,實幹能力也特別強,靖難時,以一萬之眾留守北京,李景隆五十萬眾久攻不下,穩定了大後方。功勞一點都不比朱高煦小。其治國才能在位不到一年即為後世稱道。但他身體不好,跛腳,作為最高統治者,形象確實不如人意。而朱高煦呢,其雖然在軍事方面表現不錯,但其無人君之氣度。所以雖然朱高煦得到了老戰友丘福等武臣的支持,但文官集團普遍支持朱高熾,所以最後還是朱高熾勝出了。在太子職位上,朱棣每次出征都是太子監國,表現突出。雖然屢經朱高熾讒毀,最終還是化險為夷。而朱高煦呢,因為野心太過暴露,逐漸失去了朱棣的信任。朱高煦在宣宗時造反,其表現滑稽可笑,為侄子朱瞻基生擒。最不可思議的是在朱瞻基看望囚禁中的他時,他竟然使個絆子把皇帝侄子給絆倒了。下場可想而知。從此事看就知道他是個什麼貨色了。朱棣怎麼可能把大位傳給他呢?

大位不傳給朱高煦而傳給朱高熾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熾有一個出色的兒子朱瞻基,朱棣喜歡的不得了,解縉的一句‘好聖孫’,就美什麼朱高煦的戲了。





閒話趣史


今天是2019年12月31日,2019年的最後一天,本來想偷懶不寫的。但是,善始善終是我一貫的做法,必須寫一個,來一個高質量的奉獻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提前感謝!預祝大家元旦快樂!心想事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按照一脈相承的“立嫡立長”的原則,立了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建成作為太子,自然開始處理國家大事,秦王李世民則一直在帶兵打仗,立下了赫赫戰功。李淵對兩個兒子都是喜歡的,因為建成和世民都很有能力,如果說差別的話,就是長幼之別了。估計李淵怎麼也不會想到在自己的愛子之間,會發生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吧?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通過政變的形式,登上了皇位,並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李承乾因病腿有點瘸,後來又非常奢侈的大搞建設,同時,還蓄養男寵。而李泰更得李世民的喜歡,甚至是一天不見,李世民都想得慌。後來,李泰也想來一場奪門之變,效仿一下父親李世民的做法。李世民及時制止了這場血案,李承乾與李泰均沒有達到各自的目的,老九李治坐收漁翁之利,成了最大的贏家。

而朱元璋則建立了大明朝,他也是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立了朱標為太子。朱標為人寬厚,有理政的能力,有親和力,是一位非常理想的國君。或許朱元璋為了以後朱標能更好地治理國家,於是把功臣們如同除去杖棘一樣解決掉,以便讓朱標更容易坐穩龍椅。而朱標則不認可父親朱元璋的暴虐的做法,經常為此和朱元璋意見不合。朱元璋一生氣還會擊打朱標,反正朱標過得不快活,最後鬱鬱而終。

朱元璋此時肯定後悔了,自己精心培養的兒子朱標就這樣掛了。為了表示自己對兒子朱標的內疚,還是因為自己太喜歡朱標呢?朱元璋反正做出了讓皇太孫朱允炆當太子的做法。從後來朱棣起兵後,朱允炆不讓人傷他的四叔的做法來看,朱允炆也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國君。

但是,朱元璋千算萬算,估計就是沒有算到自己的兒子會起兵造反吧!朱棣造反,成了皇帝。他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永樂盛世”。由此看出,朱棣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國君。


(朱元璋劇照)


如果朱元璋直接傳位給朱棣,應該也不錯。反而避免了靖難之役,避免了朱允炆的下落不明。但是歷史沒有假設,那麼雖然朱棣能征善戰,綜合能力突出,性格等方面也跟朱元璋很像,那麼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他呢?歷史漫談君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立嫡立長”的思想的影響。朱標一脈才是正統,朱允炆又特別合他的心意。

朱高煦看似握有一把好牌,但是有明顯的缺點,所以被排除到了皇位繼承人之外。

朱棣成功上位之後,他對兒子朱高煦是更喜歡的,因為性格的原因,他更像自己。而且,在多次的外出征戰過程中,朱高煦是朱棣的左膀右臂,朱高煦勇猛異常,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還曾經救過父親朱棣的性命。

朱棣對朱高煦的喜歡是溢於言表,曾經他對朱高煦說,“勉之,世子多疾”。這句話就是說,你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朱棣這是為了激勵朱高煦好好努力,讓他加油,讓他等待,更是令他想入非非,覺得哥哥朱高熾掛了,自己就是皇位的繼承人。



反觀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呢?他胖且瘸,瘸且胖,走路都要人扶,騎馬都不行。當然,在靖難之役中,他也立下了戰功。對朱棣來說,肯定覺得這樣的兒子窩囊。但是,朱高熾有兩點是朱高煦所比不了的,一是朱高熾的身份,他是嫡長子,這個在明面上,誰也奪不了去。二是朱高熾在治理國家方面是一把好手,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朝無廢事。朱高熾登基後,糾正了一些冤假錯案,廢除了許多苛政。他修整武備,停止了大規模用兵。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我們再看一下朱高煦。

朱高煦初被封為高陽郡王,後被封為漢王,藩國雲南。他卻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謀取太子之位,縱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繼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在宣宗親征後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後與諸子相繼被殺。

朱高煦生性不愛學習,彪悍,言行輕佻,為明太祖所不喜。雖然朱高煦立下了戰功,但是其人魯莽,屬於有勇無謀的那種,有什麼想法,就立即表現出來,就怕別人不知道,屬於毫無城府的那種人。要說朱高煦與朱棣相像的地方那就只有一點,能征戰四方,有武力值。但是朱棣的治國的能力,他是一點也沒有遺傳到。

按照朱棣的設想,自己的皇位繼承人有備胎,朱高煦就是備胎。他的想法是如果朱高熾早早掛了,他就立朱高煦為太子。可惜,朱棣死在了朱高熾的前面,事情就不是朱棣說了算了。但是朱高煦卻等不及,他開始誣陷太子朱高熾,還縱容士兵做違法亂紀的事情,還不肯就藩,就怕離開京城,自己的機會更少了。最後,不得已,朱高煦迫於壓力,還是去了山東就藩。


(朱高煦劇照)


朱高熾繼位後,國家一派祥和,蒸蒸日上。可惜還是因為身體的原因,繼位僅僅才十個月,朱高熾就死了。朱瞻基繼位,是為明仁宗。這時候,朱高煦就舉大旗造反了。就一如當年,他的父親朱棣造反侄子的反,製造靖難之役一樣一樣的。

朱瞻基卻沒有像當年的朱允炆一般柔軟而用人不當,他御駕親征,果斷出擊。而朱高煦的人馬卻是一些烏合之眾,有囚犯,有老百姓,有地痞無賴,毫無戰鬥力。就連朱高煦自己,一聽到朱瞻基把自己團團圍住後,也慌了神,立即投降了。

朱瞻基對自己的皇叔朱高煦是仁慈的,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把朱高煦父子給囚禁了起來。不時的,朱瞻基還去探望他們。在一次朱瞻基去探望時,朱高煦竟然趁其不備,一伸腿把朱瞻基給絆了個狗啃泥。通過事情表象看本質,朱高煦竟然作為階下囚還這樣能作,是可忍孰不可忍,朱瞻基徹底受不了了。

於是,朱瞻基讓人找來弄來一口重大300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給罩住了,朱高煦竟然雙手把銅缸給舉了起來。這是示威嗎?或許,此時,朱高煦說兩句好話,朱瞻基就把他給放了。但是,那就不是朱高煦了。於是,朱瞻基一不做二不休,就讓人銅缸外面點火烘烤,把朱高煦給烤死了。朱高煦也成了歷史上唯一被烤死的王爺。

像朱高煦這樣的能作的兒子,朱棣能放心把皇位傳給他嗎?

綜上:

朱元璋、朱棣都不願意把皇位傳給跟他們更像的朱棣、朱高煦,一是因為身份的不同,而是因為能力的區別!

歡迎大家留言,關注!感謝!


歷史漫談君


朱元璋、朱棣和朱高煦這爺仨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朱棣很早就跟著父親打天下,在朱元璋的幾個兒子中無疑是最優秀的,連朱元璋都認為四兒子最像自己。

朱高煦也和他父親一樣,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而且力大無窮,在兇悍殘暴上比他爹還要更勝一籌。可在立太子時朱元璋還是立了長子朱標。朱棣同樣還是立了他不喜歡的長子朱高熾。


朱元璋和朱棣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有傳位與自己很像的兒子?這裡面有許多原因,並不是單純的都要傳位與長子那麼簡單。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為了他的子孫後代可以說是嘔心瀝血,能做的幾乎都做了,子孫沒想到的他都想到了,目的就是要將所有對朱家不利的各種因素都消滅在萌芽狀態,為此還率先制訂了一套“皇明祖訓”,規定在皇位的繼承上要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訓。

古代嫡子的地位是明顯高於庶子的,只有正妻也就是皇后生的兒子才叫嫡子。而宮中那些妃嬪、宮女、小妾生的叫庶子。在選擇繼承人時要先考慮嫡子,如果無嫡子,然後才能選擇“庶子”。 當然他也不能保證他的子孫後代所娶的皇后都能生兒子,只有在皇后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能在庶子中立年長的繼承。

不能不說朱元璋想得確實周到,連皇后有沒有兒子事先都安排好了。朱元璋定這套“皇明祖訓”就是先把規則定在那,免得日後子孫後代為爭皇位反目成仇,手足相殘。 所以雖然朱標死的早,朱元璋還是沒有把皇位傳給朱棣,如果他跳過老二、老三選擇四子,那二子三子肯定不服,這無疑會給大明的穩定埋下隱患。

朱標死後,就算按嫡子的順序來排,朱棣上面還有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所以,無論如何,在選擇皇位繼承人時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四子朱棣的。

朱元璋選擇朱標,也有他喜歡朱標的原因。可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最後還是傳給了長子朱高熾。朱高熾體態肥胖,腰長數圍,平時連走路都困難,朱棣很不喜歡他這個大兒子,覺得二子朱高煦更像自己,尤其是在武力上。

次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生得虎背熊腰,力大無窮,曾多次救朱棣與危難之中。 “靖難之役”時,燕軍在“浦子口”被朝廷軍隊擊敗,在燕王無計可施,感覺前途渺茫時,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大喜,並對他說:“好好幹吧,太子常常生病。”朱高煦聽後大受鼓舞,覺得太子之位已經開始向他招手,於是便指揮軍隊,奮力衝殺,終於反敗為勝,擊敗了南軍。

可在“靖難之役”結束後,在立誰為世子時,朱棣權衡一下各方利弊,最後還是立了長子朱高熾。 朱高煦對沒有被立為太子心尤不甘,便也想效仿他爹那樣,擊敗朱高熾,來一個篡位。在朱棣那裡經常尋找機會攻擊太子,還把太子身邊的那些支持者一個個都捉拿下獄。

為了爭太子位,始終不願離開京城。朱棣原先把他封到雲南,可他就是不去,覺得自己是被流放,還說“我何罪之有,把我斥往萬里之遙”。後來又把封到山東青州,他又說:“我有何罪,把我放到那種貧瘠之地”。趁明成祖北伐不在京城時,在南京胡作非為,並用鐵錘擊死兵馬指揮使後拋入江中。

朱棣回京後聽到他在南京的惡行要把他廢為“庶人”,還是在太子的勸說下才逃過一劫。 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可也只坐了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朱高熾死後,他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這時朱高煦篡位之心徹底的暴露無遺,也想學他爹,可惜卻沒有他爹那麼好的命。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9月,朱高煦在他的封地山東廣饒分封官職,開始起兵叛亂。為了鼓舞士氣,平息叛亂,明宣宗御駕親征。由於朱高煦兇悍殘暴,不得人心,連手下士兵都想把他綁起來獻給宣宗,嚇得朱高煦只好出城投降,被押回京城。這次平叛只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這就是歷史上的“高煦之亂”。

朱高煦被押回京後,宣宗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全家都囚禁起來。要說明宣宗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可朱高煦呢,不僅不思悔改,還借宣宗去探視他時,趁宣宗不備,伸腿絆了宣宗一跤。這下徹底激怒了明宣宗,便命人用銅缸把他罩住。

朱高煦仗著力大,竟把重達三百斤的銅缸給扛了起來。宣宗又命人把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然後點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了銅缸裡。朱高煦死後,他的家人也被處死。像他這樣不思悔改又作惡多端的人死了也是罪有應得,可愚蠢的是死時還要連累自己的妻兒老小。


書古論今談史官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不是傻子,相反,朱元璋很精通權力的門道。

朱元璋一生戎馬打下大好江山,坐上皇帝的寶座,又馬上馬不停蹄開始清除開國元老,肱骨重臣。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這一手是要背上惡名的,在他的一手操作下,那些軍方大佬,朝堂大員,連帶他們的家族和黨羽,被連根拔起,徹底剷除。

血腥手段之下,必有怨言,這些怨言如果不但積累,終究是會把明朝給壓垮的。

所以,朱元璋狠烈,朱元璋的下一任接班人就要寬仁,要去安撫一下那些被打壓的群體。

這就叫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

所以,朱元璋一開始最中意自己寬厚仁和的大兒子朱標,而不是朱棣,儘管朱棣各方面都像朱元璋,朱元璋也很可能很喜歡朱棣,但是朱元璋不會讓朱棣作為接班人,因為朱棣直接繼位的話,並不適合。

注意,無月這裡說的是直接繼位。

朱元璋把朱棣放在燕京當燕王,目的就是讓性格像極了自己的朱棣去對付蒙古人,這一首安排是很正確的。

那麼朱棣不選朱高煦的理由,就不用再贅述了。

但是,後來朱棣起兵反朱允炆,一來是因為朱允炆立足未穩,還沒建立起足夠的威信和收穫足夠的愛戴,二來也是因為朱允炆的政策有所偏失,所得支持不多。

而朱棣騎兵的過程,相當於把一切推倒重來,讓朱允炆背去了所有之前的惡名,朱棣自然輕鬆了。

而朱棣自己造的惡果,當然要換成性格相反的兒子來繼承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農村有句俗話叫做“皇帝愛長子,百姓喜么兒”。

其實話雖如此,卻並不是說明皇帝一定愛長子。既然如此,為什麼封建王朝的傳位規矩一定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呢?

這有幾個原因:

第一、禮法需要,所謂君臣父子,長幼尊卑。以此來作為規矩,符合禮數與公平。防止傳位無序,而人人覬覦,橫生禍亂;


第二、長子畢竟相較其餘子嗣更為老成,理論上也更有威信,對父親的擔當和理解也更深刻一些,作為當家人,起碼在邏輯上更容易服眾。

所以,從封建王朝誕生以來,就立下了傳長不傳幼的規矩,其實並不是皇帝真的就更愛長子一些。歷朝歷代,為了保持傳承有序、朝政穩定,一般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敢輕易更改這樣的規定。

無論朱元璋還是朱棣,都動過換太子的心思,正因為他們動過這個心思,所以才讓朱棣、朱高煦不能安分守己,心生覬覦之心。包括唐高祖李淵,也是因為犯下了這個錯誤才導致了玄武門政變的發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人立下傳長不傳幼這個規矩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翻看歷史,大多數手足相殘和政變的發生,都是因為皇帝自己動過換儲的心思或者在行為上讓人誤以為他要換儲。比如趙雍廢公子章又想復立,秦始皇放公子扶蘇到前線軍中,隋煬帝圈禁楊勇等等。

那麼是什麼力量讓朱元璋、朱棣欲做還休呢?一是朝臣的勸諫左右了他們的決斷;二是對太子的歉疚與情感影響了他們的判斷;三是孫兒的乖巧讓他們最終決定越代相傳,夢想旺三代。


謝金澎


前言:朱元璋從放牛娃做到了大明的開國皇帝,是歷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之一,在江山一統之後,他著眼的重要待處理事項中,太子人選無疑是其中之一。被確立為太子的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比較受到朱元璋的喜歡。奈何朱標早逝,於是朱元璋將未來的皇位繼位人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為什麼沒有選擇其他兒子?無獨有偶,他的兒子朱棣篡奪建文帝皇位後,他的太子人選也是長子,不過他的長子似乎不是朱棣首選,但是最後朱棣還是選擇了長子繼位,沒有選擇跟自己做事風格很像的朱高煦,就像當年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一樣,雖然自己跟朱元璋做事風格就很像,那麼朱元璋與朱棣,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考慮,沒有選擇跟自己想象的兒子呢?

基於當時的朝廷環境因素

贊曰: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

朱元璋在長子朱標去世後,將皇太孫朱允炆立為繼位人選,其實朱允炆並非朱標長子,在朱允炆之前還有個哥哥朱雄英,可惜早早夭折了,這樣的情況下似乎立自己的兒子更為合適,因為立嫡立長痘已經不存在,既然還有其他兒子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孫子呢?


朱元璋的大明江山建立後,依靠《大明律》已經處置了一批功臣勳貴,其目的原本是為朱標的仁政打基礎的,如果按照立嫡立長都不存在,順延其他子女的原則,皇次子朱樉有很大機會了,可是朱元璋要的是與民更始,不是需要殺伐果斷的帝王,最好的執行者原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倒是頗為合適。

《明史》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

朱棣呢,其長子除了了體型偏胖外,其功績也是不容小覷的,要知道在靖難之時,留守燕京的朱高熾居然能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這樣的皇子可不是單純的驍勇就有可以的,更何況在朱棣北征之時,他負責監國,朝中的政務及口碑都是上乘的,既然長子朱高熾能勝任儲君之位,為何一定要選擇做事風格像自己的朱高煦呢?征戰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又是另外一回事,採用懷柔的治國政策不僅與民休息,更能起到德化萬民的作用,特別是對靖難遺孤更應該採取仁義之法。

朱棣與朱高煦的作用因素

《明通鑑》記載,“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在朱元璋的兒子中,除了長子朱標外,燕王朱棣與寧王朱權兩人,應該算得上朱元璋兒子中的優秀者,大明初定北元雖然頹敗,卻未能盡數剿滅,朱棣作為燕王戍守燕京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朱元璋的長子病死之後,被他即將屠戮殆盡的武將已經凋敝不堪,燕王的軍事指揮能力放在輔佐新君上正合適,讓朱允炆行仁治,大明的江山才能穩固,因為有他朱棣的支持,可以堵住其他藩王的嘴巴,這樣的話其他藩王還有什麼話說?

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說得是朱棣在當年靖難之役時,燕王軍隊與建文帝軍隊在白溝河交戰,朱高煦在朱棣兵敗之時,率領軍隊擊退南軍,將朱棣救出的事情。勉之!世子多疾。這六個字看似是在告訴朱高煦你得努力,你大哥身體不好,有釋放立太子之嫌,可是不要忘了朱棣說這話時的環境,是在朱棣兵敗之時,說了這話後的效果是明顯的,就是朱高煦力戰,終將南軍擊退。


雖然世子多疾是事實,但是單純理解為有意立他為太子,除了牽強之外還有拋誘餌之嫌。朱高煦的英勇像極了當年的自己,朱棣很清楚就朱高煦人品將來為君,大明還有沒有將來?所以朱高煦屬於可以善加利用,但是絕不可重用的那一類。

總結: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自己皇位怎麼來的,又為何導致有靖難之變,朱棣心裡清楚,在太子治國無虞的情況下,光靠自己的喜好至大明的未來於未知,這肯定不是朱棣所希望的。既然朱高煦有著諸多的毛病,而太子有無明顯失德的地方,為什麼一定要改立?


相關史料:

1.《明通鑑·卷十三》

2.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3.張廷玉·《明史·本紀第八·仁宗》


農夫說歷史


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父子,在諸多方面非常相似,他們都對待群臣心狠手辣(非貶義),對外(主要是蒙古)強硬,治理國家的理念都是以嚴刑峻法。然而,朱元璋並沒有將大明帝國的皇位傳給朱棣。朱元璋最鍾愛的兒子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絲毫沒有考慮朱棣;與朱元璋相似,朱棣靖難奪權後,也沒有將皇位傳給與他性格特點相似的二兒子朱高煦,而是立以“寬仁”著稱的皇長子朱高熾。那麼,這對父子,為何都不喜立與自己相似的兒子為繼承人?

朱元璋最初立朱標為太子,可謂是無人不服。朱標不僅僅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擁有自古以來皇位繼承人應當具備的宗法層面的合原則性,就其個人素質而言,在諸多皇子之中也堪稱第一。在政治上,朱標極具天賦,他不僅很早便開始協助朱元璋處理政務,積累了不少經驗,並且能極為出色地處理軍國大事,協調大臣之間的關係;在處理與兄弟的關係方面,朱標是能夠富中的老大哥,在朱標的示範和領導下,諸位皇子,包括後來的明朝祖朱棣在內,兄友弟恭,對朱標非常順服。所以說,立這樣一位既能治國,又能安家的太子,朱元璋做的毫無問題。

然而,朱標死朱元璋卻直接跳過了自己的兒子輩兒,直接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很令人費解,按理說,朱元璋這種人精,應當知道小孩子難以服眾,將來即位後很有可能遭到自己兒子們的反對,但他依然這麼做了,原因何在?實際上從,從朱元璋訂立皇明祖訓,便能看出,朱元璋在極力恢復皇室內部的宗法秩序,強調朱氏子孫內部的一種秩序,太子一系,永遠是皇位的繼承者;藩王一系,永遠是拱衛帝國的屏障,雙方共同構築起朱氏一族對政權的控制網絡,如此便能保證朱氏江山永固。

秩序,尤其是皇族內部的秩序,是朱元璋所追求的。在此理念下,只有朱標的後代,才有資格作為大明的皇帝。

朱棣立朱高熾,則又是另一回事。朱棣在起兵之時,曾經承諾過朱高煦,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朱高煦這個人,雖然在打仗方面比較有天賦,但其他方面接近白痴。雖然朱棣最開始考慮過立他為太子,但這個想法未來得及實施,便遭到了群臣,尤其是文官的反對。同時,朱高熾雖然有殘疾,但此人在治國理政方面的能力,瞎眼可見要高出朱高煦幾個檔次。朱棣不是一個昏庸的君主,經過權衡,為了適應大明帝國未來穩定的需要,王朝未來的君主應當是一位有執政能力,寬厚仁愛的君主,自然,朱高熾滿足在個條件。

基於現實原因的考慮,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相似的父子,都出人意料地將皇位傳給了各方面與自己迥異的繼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