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時東方六國在幹什麼?

大漠孤峰1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至公元前338年被殺,前後十八年。這段時間,東方六國在做什麼呢?

下面,我把這一段時間東方諸國重要事件梳理一下。

第一,齊國崛起於東方

在商鞅變法前一年,即公元前357年,齊威王以鄒忌為相,大力改革內政。鄒忌入主內閣後,給齊國政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齊國言論自由的風氣,開百家爭鳴之先河。

齊威王是齊國走向超級強國的關鍵人物,他不僅在政治上清明、從諫如流,對人才也極其重視。由於齊國的開明政策,儒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形形色色的人才湧入齊國。在這些人才中,有一個對齊國崛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人便是一代兵法家孫臏。

公元前353年,齊國正式挑戰魏國霸權,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大破魏軍,孫臏成為光芒四射的軍神。公元前342年,齊國又一次在馬陵之戰取得對魏國的完勝,殺魏國太子申及主將龐涓,殲滅魏軍主力十萬人。此役正式終結魏國的霸權,齊國由此邁向超級強國。

第二,魏國喪失霸主的寶座

魏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霸主,然而在商鞅變法前夕,國力已經走下坡路了。

魏國處四戰之地,自三晉反目後,與趙、韓兩國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為了集中精力向中原發展,魏惠王遷都到大梁,西線對秦國採取守勢。在商鞅變法前兩年,即公元前258年,魏國在西陲築長城以防備秦國。魏國戰略東移,讓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外部環境。

公元前354年,魏國大舉進攻趙國。魏趙戰爭整整持續四年之久,儘管齊國出兵救趙,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仍未能阻止魏師攻破趙國首都邯鄲。公元前351年,在魏國的壓迫下,趙國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此時魏國的兵力達到最盛,總兵力達到七十萬人。泗上十二諸侯,包括魯、宋、鄒、滕等國,皆朝於魏國。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朝天子為名,糾集眾小國,謀攻秦國。秦王以商鞅之計,以支持魏國稱王為誘餌(此時魏惠王還未稱王),誘使魏師退兵。魏惠王是戰國時代第一位稱王的諸侯,然而,這只是魏國霸業的迴光返照罷了。兩年後,魏國在馬陵之戰慘敗給齊國,同時在西線慘敗給秦國。魏國的霸業,就此畫上句號。

第三,趙、韓、燕、楚四國概略

先說說趙國。公元前354年-351年的魏趙戰爭,令趙國損失慘重,首都邯鄲一度淪陷,被迫屈服於魏國。然而,趙國對魏國只是陽奉陰違。在馬陵之戰後,魏國遭到重創。趙國認為機會來了,於公元前341年及339年,連續兩度發動對魏國的戰爭。

再來說說韓國。韓國在一代雄君韓昭侯的統治下,以申不害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治兵強。隨著韓國實力的增長,韓昭侯擺脫魏國控制的意願越來越強烈,韓、魏最終兵戎相見。公元前344年,魏、韓戰爭爆發,韓國不敵魏國,只得向齊國求援。齊軍故意等到韓軍五戰五敗後,方才參戰,在馬陵之役大破魏師。經此一役,韓國倒向齊國。

第三是燕國。燕國基本上沒有存在感,此時是燕文公統治時期,超然於世外。僅僅在公元前354年,燕國與齊國發生過一次戰爭。該年齊國攻燕,戰於泃水,齊軍遁。

第四個是楚國。楚國同樣沒什麼存在感。公元前353年,楚宣王乘魏、趙戰爭,打著救援趙國的旗號,派軍隊偷襲魏國,奪取睢水帶的土地。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楚威王繼位,他是戰國時代楚國最有雄才的君主。


君山話史


作為秦國崛起的關鍵,商鞅變法共分兩個階段,從公元前356年開始,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歷時近二十年。而商鞅變法之所以如此成功,相對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至關重要,那麼商鞅變法的同時,東方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無人關注秦國的變化呢?我們不妨逐一分析一下:

魏國: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戰之後,魏國國勢開始衰敗

歷經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主的努力,魏國得以在戰國初期成為中原霸主,然而隨著魏惠王的繼位,以及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戰的爆發,魏國國力開始迅速衰敗。

△《大秦帝國》中的魏惠王魏罃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而衛國乃是魏國的保護國,魏國於是聯合宋國出兵反攻趙國,魏、衛、宋三國聯軍一路攻入趙境,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無奈之下只得向齊楚兩國求援,而以魏國為主導的聯軍則圍困邯鄲,意圖一舉攻滅趙國,從而破開被諸侯圍困的死局。

結果,不僅秦國趁著魏國主力不在的機會奪取了少梁。齊威王更是在將軍段幹朋的建議下,待魏趙兩國相持一年多,在兩國兩敗俱傷的情況下,才命令田忌率兵出戰。而在孫臏的建議下,齊軍直逼魏國大梁,迫使魏國回援,並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擊敗魏國回援主力。不過,魏國雖然遭遇伏擊,但傷亡並不嚴重,且實現了攻破邯鄲的目的。

△“圍魏救趙”中的桂陵之戰

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戰敗齊國,迫使齊楚求和。前350年,魏國則反攻秦國,將秦孝公包圍於定陽,迫使秦國戰敗求和。

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由於韓國對魏國稱王不服從,魏國於次年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則遣使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在徵求了孫臏的意見後,再度坐山觀虎鬥,直到魏韓雙方兩敗俱傷,這才委任田忌為主帥,田嬰為副帥,孫臏任軍師,率領齊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又上演了一出“圍魏救韓”。

△“圍魏救韓”中的馬陵之戰

魏國為了避免“圍魏救趙”的覆轍,於是停止進攻韓國,將主力撤回之後,任命太子申為上將軍,以龐涓為將,統率十萬魏軍攻向齊軍,意圖與齊國決戰。齊軍軍師孫臏則採用“減灶誘敵之計”,誘使龐涓率軍追擊,魏軍最終於馬陵遭遇齊軍伏擊。

馬陵之戰,魏國十萬主力幾乎被全殲,此戰過後魏國實力遭到嚴重削弱,從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開始淪為二流強國。

齊國:齊威王任用鄒忌變法,齊國開始崛起

前391年,田和將齊康公流放,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並於前386年被周安王承認,史稱“田氏代齊”。至此,田齊開始步入歷史舞臺。

△齊威王田因齊

齊國傳至齊威王手中後,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實行改革,在鄒忌的主持下,齊國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不過,齊國的改革卻沒有秦國那般徹底,更多是從政治層面的吏治改革。

在“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兩戰之後,魏國國力大受損傷,而就此揭開了齊國、秦國爭霸的序幕。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

△《大秦帝國》中的孫臏

不過,齊國雖然崛起,但由於距離秦國較遠,雙方並無什麼厲害衝突。同時,在齊威王統治晚期,齊國陷入了國相鄒忌和將軍田忌的權力之爭當中,使得齊國政壇出現了一定波動。

楚國:吳起變法國力有所增長,但主要在向南方發展

楚國在楚悼王任用吳起推行變法後,楚國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在楚悼王去世之後,吳起隨即被殺,楚國的變法至此夭折。楚肅王繼位之後,七十餘家宗親權貴因“毀壞王屍”之罪而被屠戮,使得楚國政局變得動盪不安,楚肅王為了穩定統治,只好採取對外妥協退讓的策略。

△楚宣王熊良夫

到了楚宣王時期,趁著秦、魏激戰正酣,楚國沿漢水西上奪取褒漢之地,並一度將勢力伸入巴蜀地區。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在齊國“圍魏救趙”的同時,楚宣王採納景舍的意見,派景舍起兵救趙,不但奪取了魏國的土地,而且和齊、趙交好,楚國又一度為中原各國所畏懼。

不過,楚國雖然趁著魏、齊、趙爭戰時期向中原地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滲透,但楚國在吳起變法之後,發展的主要方向仍然是南方,對於北方中原地區的爭鬥,楚國基本採取了作壁上觀、以待時機的策略。

趙國:在魏國攻擊下國力大損,恢復之後向魏國發動反攻

韓趙魏三家分晉初期,趙成侯先是於前358年與魏惠王在葛孽會盟,後於前356年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趁著外部環境較為穩定,趙國國力一度得以快速發展,並適當的對外進行了擴張。

△趙肅侯趙語

前354年,趙國因攻打衛國而觸怒魏國,遭到魏、宋、衛聯軍的攻擊,都城邯鄲被圍攻長達一年多的時間,並最終被攻破,趙國國力大損。直到前351年,魏國才將邯鄲歸還給趙國,兩國在漳水之畔締結和約。但同年,趙國藺地便遭到了秦國的進攻。

趙成侯去世之後,太子趙語在與公子趙緤的爭奪中勝出,繼承趙國國君,是為趙肅侯。趙肅侯在位期間,趙國先是奪取了晉君的封地端氏縣,將晉君遷居到屯留(今山西屯留南),後又平定了公子趙範的叛亂。

在內部統治穩定之後,趙肅侯開始向外擴張。前344年,趙國攻打併奪取齊國高唐,前343年、前340年、前339年、前333年,趙國先後四次攻打魏國。

在秦國忙著變法的同時,趙國由於遭到魏國攻打的原因,國力大損,而在恢復國力之後,便開始頻繁向魏國發動反攻,對於秦國自然是顧不上理會。

韓國: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卻因魏國進攻而毀於一旦

三家分晉之後,韓哀侯滅鄭國,並將國都遷至新鄭。不過,韓國由於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國力始終得不到大幅提升。

△韓昭侯韓武

為了強大國力,不至於被其他國家攻滅,韓昭侯於前351年開始任用法家申不害為相,在韓國實行變法。申不害雖然是法家人物,但其卻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使得官吏各司其職,相當於官吏的任免考核制度。

申不害通過整頓吏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此後,申不害又開始為韓國訓練新軍,其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一戰將申不害變法成果毀於一旦

經過改革,韓國國力的確得到大幅度提升,堪稱國富軍強。強大起來的韓國自然不願繼續做魏國的小弟,結果沒想到卻遭到魏國的攻打,在魏國進攻之下,韓國損失慘重,變法成果幾乎毀於一旦,再度淪為了打醬油的角色。

燕國:仍然在打醬油,崛起還要等20多年

燕國乃是戰國七雄中出身最為高貴者,是周天子同宗封地。然而,燕國又是七國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那一個,一方面源於燕國自視甚高,既看不起逐漸衰落的同宗周天子,又看不起其他出身低微的諸侯;另一方面則源於其相對較為弱小的國力。


△燕昭王之前的燕國基本在打醬油

前380年,秦、魏兩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表面上答應了救援韓國,實際上卻秘密集結軍隊,對燕國發動了進攻,一舉攻佔了桑丘(今徐水縣東南)。此後,一直到前355年,齊國和燕國之間幾乎是交戰不斷,但雙方卻一直沒能取得什麼實質性進展。

秦國在變法圖強的同時,燕國仍然在打醬油,而他的崛起要到燕昭王時期,也就是秦國完成變法20多年後。


綜上所述,在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的同時,齊、趙、韓、魏打成了一鍋粥,結果魏國從霸主打成了二流強國,齊國雖然崛起但距離秦國較遠,趙國、韓國則被魏國打的元氣大傷;楚國則仍然在憋發育,依舊在向南發展;而燕國則仍然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香茗史館


秦孝公即位後,因為他的父親秦獻公在與魏國河西之戰中失敗,秦孝公被迫割地求和,之後秦孝公在天下七國範圍內發佈求賢令,決心改革圖強。


之後,商鞅因在魏國仕途受阻,前往秦國,然後為秦孝公提出了秦國強大的《強秦九論》,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些列整套變法改革的策略,與秦孝公談了三天三夜,深得秦孝公的信任,被授予左庶長。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後兩次實行商鞅變法,變法內容分別涉及到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


而在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商鞅變法的這段時間裡,山東六國都在幹嘛呢?


齊國——整頓吏治,對外用兵,走向霸業


公元前356年,齊桓公死後,兒子齊威王即位。齊威王剛即位,趙魏韓就一起攻打齊國,真是可恨。


齊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齊威王採納鄒忌諫言並任鄒忌為相,開始整頓吏治。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魏國圍困趙國國都邯鄲。公元前353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於是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讓坐在帶著蓬帳的車子中出謀劃策。十月,齊軍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


齊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齊威王開始貪圖玩樂,不理政事。


齊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衛國攻打齊國,齊築長城。


齊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趙國攻打齊國,佔領齊國的甄城。


魏國——前腳打人,後腳被打,走下坡

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魏國稱霸。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魏國圍困趙國國都邯鄲。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戰敗。


公元前352年,秦軍進攻魏國,奪取魏國安邑與少梁。同年,魏惠王面西修築長城以抵禦秦國。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趙國——捱打,公子奪嫡

趙肅侯找不到圖片,只能用地圖了


公元前356年,趙成侯與齊國、宋國在平陸會盟,與燕國在阿地會盟。


公元前355年,魏國貢獻給趙國建築良材榮椽,因而用它來修建檀臺。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公元前351年,魏國將邯鄲歸還給趙國,趙魏兩國結盟。 同年,秦國進攻趙國。


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與太子趙語爭立君位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


韓國——申不害變法,諸侯不來侵伐

公元前357年,韓昭侯攻打東周,佔領東周的陵觀、邢丘。


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丞相,力行變法,實行改革。申不害運用法家的權術,內政修明,加強中央集權,以“術”治國,使韓國國內得到治理,諸侯不來侵伐。

公元前352年,韓昭侯前往秦國與秦孝公會見。


楚國——趁人之危,攻城略地

前358年,楚伐魏,決河水以攻長垣。

前354年,魏軍攻圍趙都邯鄲,楚軍援趙。並向西侵入巴地。


前353年,楚伐魏。魏拔邯鄲,楚取魏睢濊間地。



燕國——沒事開會

公元前356年,燕後文公與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


商鞅變法十幾年之後,前334年,蘇秦來到燕國,遊說燕後文公,而後初使趙國,聯合六國合縱攻秦。

這是後話。


以上就是秦國在商鞅變法期間,山東六國正在做的事,除了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整頓吏治之外,其他四國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爭霸戰爭打的不亦樂乎。


題主的問題無外乎是想問,在秦國商鞅變法的時候,山東六國為何不能效法秦國也變法,其實,從上面的羅列也不能說明山東六國的短視,只能說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情,不過那段時間秦國確實獲得了戰略上的安全期,不僅沒有山東六國侵略,還出兵攻打過趙國和魏國。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也,勢也,更在人為也!


我是擺渡人日記的萌主,歡迎閱讀擺渡人日記的獨家原創答案,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擺渡人日記


戰國初期,各國新興地主階級雖然已奪取了政權,但國內的舊勢力舊傳統影響仍然很大,封建制尚不完備。為了進一步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鞏固和發展封建制度和封建經濟,增強在激烈兼併中的軍事力量,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各國都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

1、李悝在魏國的變法這是戰國時期最早的一次變法。李悝是法家的鼻祖,子夏的學生。魏文侯即位後,他被任用為相,推行變法。

李悝改革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新興地主階級的願望,因此變法後魏國經濟迅速發展、政權逐漸鞏固,國力日益強盛,成為戰國初年最強的國家。

2、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吳起是戰國初期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他在魏27年,曾協助李悝改革。魏文侯死後,因受猜忌,離魏入楚。楚悼王十分賞識他的才幹,於公元前382年任命他為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認為,楚國貧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變法的重點是打擊奴隸主貴族的勢力和整頓吏治。

但吳起變法侵犯了舊貴族的特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楚悼王一死,他們便聯合圍攻吳起,吳起後遭車裂而死,新法也被廢除,變法天折。

3、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秦國地處西陲,比較落後。從秦獻公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他布“止從死”,廢除了野蠻的人殉制度;又“初行為市”,允許國內從事商業性活動;還實行“為戶籍相伍”,將個體小農按五家為一伍編入國家戶籍。這些改革為商鞅變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子即位,他就是有名的秦孝公。他為了改變“諸侯卑秦”的局面,決心變法圖強,下了“求賢令”。在這樣的背景下,商鞅來到秦國。商鞅,衛國人,也叫衛鞅,後因在秦變法有功,封為商君,故歷史上稱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歷時20多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執行。使封建制度在秦國得到發展和鞏固,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為以後秦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然而,商鞅變法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奴隸主舊貴族的瘋狂反抗。如在變法中,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唆使太子犯法,進行干擾和破壞。商鞅以“罰不諱強”的精神,對公子虔、公孫賈分別處以黥刑和劓刑,還處死了反對新法的舊貴族700多人,確保了變法順利推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公太子駟即位,舊貴族趁機誣告商鞅“謀反”,將商鞅以車裂的酷刑處死。但“商君雖死,秦法未敗”,由於新法推行多年,深入人心,所以商鞅死後,新法繼續實行,變法取得了成功。

戰國各國的變法運動中就數秦國的商鞅變法是諸國變法成功的典範,也為後來的秦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情感職場說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商鞅的獎勵耕戰、賞罰分明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

那麼此時的東方六國正在幹什麼呢?

1、魏趙韓三駕馬車開始瓦解

戰國初年,魏趙韓三晉聯手東破齊,南卻楚,西敗秦,稱霸中原,時間在公元前400年左右。

當公元前386年趙烈侯去世時,魏武侯妄想趁機控制趙國,魏武侯的野心導致了三晉同盟的瓦解,從此魏國成了真正的四站之地。

之後公元前361年,魏惠王擊敗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秦獻公病逝,魏國遷都大梁,魏惠王想要重新恢復霸業。

與此同時,魏國也迎來了一位名將,一位想要成為天下第一名將的龐涓。

魏惠王在國境西部築了一條長城阻擋秦國東進,然後專心與齊國爭霸中原。

2、齊威王西進,與魏惠王爭霸

商鞅變法的同一年,齊威王即位,任用名相鄒,名將孫臏,齊國重新強大起來。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便比較熟悉了——孫臏戰龐涓。

公元前353年,齊國孫臏圍魏救趙,之後在桂陵以逸待勞擊敗魏軍,龐涓束手就擒。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與齊國修好,贖回龐涓,第二年又修好與趙國。

3、魏惠王西進,大戰秦國

與齊國修好後,魏惠王的霸主夢並沒有就此破滅,他轉身向西,於公元前350年開始進攻秦國。

此時秦國變法初成,商鞅連敗魏國,之後商鞅主動與魏國講和,開始了第二次變法。

這一次變法,商鞅組建了“秦銳士”,一個堪與當年吳起在魏國組建“魏武卒”媲美的職業軍人,同時遷都咸陽。

向東遷都咸陽,標誌著秦國正式有了吞併天下之心。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十二路諸侯大會逢澤,共伐秦國,商鞅以身犯險,親赴魏國,說動魏惠王稱王,魏惠王大喜,霸主夢是魏惠王的弱點,商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解除了秦國的一次危機。

假如不算楚國,這是諸侯正式稱王之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4、圍魏救韓,齊國敗魏,魏國永遠失去了霸主之位

公元前342年,剛剛成為名義上的霸主的魏惠王派龐涓攻韓,孫臏故技重施,圍魏救韓。

馬陵一戰,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全軍覆滅,龐涓兵敗自殺。

之後,齊國和趙國聯合夾擊魏國,魏國大敗,從此一蹶不振。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公元前340年,商鞅在西河擊敗魏國公子昂,佔領了整個河西之地,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

同年,秦孝公去世,兩年後,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車裂、滅族

5、楚國、韓國、燕國

楚國最後一次強大起來是在商鞅變法之前的吳起變法,時間在公元前386年,早於商鞅30年,但不為楚國貴族所容,隨著吳起被殺,楚國再也沒有成為戰國時代左右時局的國家。

韓國,唯一一次雄起就是齊國“圍魏救韓”之前,申不害在公元前351年在韓國開始變法,但韓國國力剛剛有些起色,魏國龐涓便攻了過來,當然這一戰不僅打掉了韓國的強國夢,也斷送了魏國自己霸主夢。

燕國,其在戰國時期的存在感比韓國略強,魏國中衰之後,齊、秦最強,商鞅去世50年後,燕軍曾經在樂毅率領下幾乎滅了齊國,齊國後來復國,但從此衰落。


心向青山


秦國,是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變法的。

引言:變法的需求

隨著諸侯國戰爭規模的擴大,舊的朝廷運作體系已經不能調動更多士兵(資源)來滿足戰爭的需要,這時,誰的辦法(變法)能有效的調動更多的士兵,勝利的天平將傾向於誰。

軍備競賽的開端

(公元前400年)魏國的李悝變法:第一個變法的諸侯國,搖身一變成了戰國前期的強國,並擊敗過秦國。

飛輪效應啟動

“修昔底德陷阱”,一個國家的崛起,必然挑戰到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將會回應這種威脅。各諸侯國開始抵制魏國,同時也紛紛變法,來威脅制衡。這個歷史的車輪已經開啟,無法逆轉。

最後但最有效的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內容,我就不細說了,商鞅變法更好的整合了國家的資源,更有效的提高軍隊戰力。

同時秦國地理位置優異,易守難攻,坐看六國相互制衡(坐山觀虎鬥),並看準時機,侵佔他國。

回答

秦國在商鞅變法時,諸侯國其實都有變法,不同的是各國認準的思想家不同而已,秦國把法家思想用到了極致。


龍毅小聖


商鞅變法的時間是在公元前356年開始的,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孝公。在此期間六國都在幹什麼呢?

燕國

燕國在整個戰國時期基本上都是處於一個配角的角色。當時燕國與南方的齊國發生衝突,基本上沒有關注遠在西方的秦國。

韓國

當時的韓國在商鞅變法的第二年公元前356年,在韓昭侯的支持下通過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申不害變法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成效,但其中也存在的許多的不足之處。只能說當時的韓國只能做到“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而已。面對迅速發展強大的秦國,韓國還是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幹涉的

趙國

趙國自三家分晉以來就被魏國所壓制,沒有進行過變法改革。直到後來的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才逐漸發展起來,在商鞅變法期間趙國與魏國曾發生過數次戰爭,當時魏國是天下第一強國,趙國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對付魏國上面去了,自然沒有多餘的時間來關注秦國的變法了。

齊國

由於春秋時期,齊國受到晉楚兩國的壓制,齊國一直與兩國不斷髮生戰爭,直到戰國時期,晉國解體後魏國通過“李悝變法”又強大起來,齊國又開始與魏國爭霸。在此期間,齊國的主要目標還是魏國。

楚國

從春秋時期開始秦楚兩國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友好的,很少有戰事發生。加上當時的楚國的國力相對較弱,楚國的主要戰略還是魏國和齊國,同時與南方的越國發生戰爭。對商鞅變法的關注度不是很高。

魏國

商鞅變法之所以會發生,魏國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當時的魏國已經嚴重威脅到秦國的國家安全了,商鞅原名叫衛鞅,他曾去過魏國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但沒有受到魏惠王的重用,從而來到了秦國。當時的魏國是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也使得魏惠王居高自大,忽視的對秦國的關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與齊國的爭霸中去了。


阿尤短文


在商鞅變法剛剛開始時,魏國是戰國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他是名副其實的霸主。魏國是各國中最早變法的國家,使得他們國家一家獨大,擁有現役的訓練有素的軍隊50萬,這還不包括他緊急徵發的兵員數量。而且他剛剛接手了秦國的函谷關等地(實際上他們本來聯合山東五國分秦,只是被秦國從中作梗使得盟約解散才未能得手),加之剛剛與齊國大戰勝利,同時剛剛滅了中山國不久,實力空前強大,財力民力等其他國力方面也是無與倫比的。但是由於公叔痤老丞相的病亡,使得朝政落入新丞相公子昂手中,公子昂與上將軍龐涓聯合,摒棄了爭霸中原的戰略,取而代之的是統一中原的大業,也就是不再以自身的強大實力來秉持中原各國的均衡狀態,而是向各國表示好戰姿態。雖然龐涓力主滅秦,在這一點上與公子昂不合,無奈魏惠王聽取了公子昂的意見,也輕視秦國,轉而在中原地區四面出擊,這就導致魏國喪失人心,與其他五國關係越來越差,終於勢同水火。這一階段齊國韓國相繼變法,國力也大大增強。魏國為了保持其霸權,先後發動了對趙國和韓國的戰爭。但是由於齊國的援救,使得魏國先後大敗,這也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者更是使得上將軍龐涓兵敗人亡。期間魏國還動用大批人力物力來營建他們的新都城;而其他幾國相繼變法也是的他們的經濟優勢慢慢衰退。這一切都使得他們的國力漸漸空虛。這期間秦國還收回了原來割讓給魏國的河西地區,但是沒有引起魏國的足夠重視。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取代了他成為新的霸主,威加天下。這之後不久秦國變法大成,向魏國開戰,魏國此時已經完全沒有實力與之抗衡,只有拉來老仇人韓國,捐棄舊惡,組成聯軍與之抗衡,最後還是失敗了,接下來的事基本就就知道了。山東開始合縱共同抗擊秦國。







香橙味的小夥子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一直處於悲慘的情景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是截然不同的,在我們的印象中春秋時期的秦國在秦穆公等歷代秦王的帶領之下國力還是很強盛的,實力強到甚至能與東方強國晉國掰手腕,當時的秦穆公還是非常有抱負的,他一直想要率軍東進,以擴大秦國的領土面積和國家影響力,但是此時的秦國一直無法跨越晉國這座大山。


到了戰國時期,晉國內部出現了矛盾,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魏,趙,韓三個國家,歷史上將這次事件稱為"三家分晉"。當時的秦國一度非常高興,認為強大的晉國已經不復存在,秦國可以實施東進戰略了。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

此時的秦國國力相較於春秋時期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此時的秦國內部充斥著大貴族,可以這麼說,有能力的大貴族掌握著秦國的朝政,君王只能在某種程度上依附他們。當時秦國內部的貴族勢力為了爭奪權利打的不可開交,常年的內部鬥爭使得秦國國力大為衰減。



戰國初期,魏國的魏文侯第一個拉開國家變發的序幕。魏國在進行改革之後國家生產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國力非常強盛,在這一期間還誕生了"魏武卒"這一橫行天下的精銳部隊。強盛的魏國因為河西之地與秦國拉開了戰爭帷幕,沒想到魏國的吳起僅僅率領數萬魏武卒就將大秦幾十萬軍隊打的丟盔棄甲,經此一站後,秦國元氣大傷,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的霸主。之後的秦國經常被楚國魏國等戰國強國欺辱,一時間秦國甚至快要到了國破家亡的地步了。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秦孝公廣納人才,希望秦國能夠走向強盛

商鞅這個人物終於在秦國得到了重用,商鞅變法的實施使得秦國變得國富民強,商鞅變法非常注重國家的生產,生產多的人甚至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而且商鞅還在秦國實施了"軍功制度",在戰場殺掉越多的敵人,軍銜就越高。這一制度為秦國打造了一批虎狼之師。

秦國在實行商鞅變法時,東方六國在幹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說魏國,魏國在多次打敗秦國之後非常瞧不起它,認為他只是一個蠻夷國家,魏國高層盲目自大的行為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種子。當時的魏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與齊國和楚國的爭霸上面,長時間的爭霸和魏國名將的流失使得魏國國力衰減,這也為秦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展好時機。秦國在商鞅變法實行數十年後在第五次河西之戰中大敗魏國,使得魏國一蹶不振,徹底走向了衰落。

第二個是趙國,戰國前期的趙國是非常累弱的,他一直被秦國、魏國和齊國欺負,秦國商鞅變法時期趙國和魏國的關係變得惡化,這兩個國家一直忙著內鬥,哪有時間管秦國啊。

燕國處於東北角,與秦國沒有任何交集,再說了燕國挨著一個強大的齊國就已經夠鬱悶的了,哪有功夫管秦國變法啊。

齊國的確十分強大,但是齊國高層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決斷葬送了齊國君臨天下的大好機會。齊國沒有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還經常於魏國掰手腕,齊國在燕國國力最弱的時期曾在燕國境內大規模的少殺搶掠,這也導致了後來燕國與齊國的長時間鬥爭。當時的齊國眼力根本就沒有秦國,它只不過是一個蠻夷國家罷了。


楚國的基本目標就是與齊國共同聯合對抗魏國,再加上秦國是他的手下敗將,它也不將秦國放在眼裡。

韓國就更不用說了,雖然韓國在戰國初期也進行了改革,改革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韓國的國力,但是韓國土地太小了,而且資源較為匱乏,只能守衛住自己現在的國土,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幹涉他國內政。


湯姆貓談歷史


題主所問商鞅變法時期,東方六國在幹什麼?



商鞅變法是在什麼時候

商鞅變法可以說是當時秦國曆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非要重要的一件大事。商鞅變法革除了秦國的積弊,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為後來秦國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回答不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我不做過多贅述。

商鞅變法(此處不計算商鞅為變法做準備工作的時間,只計算變法發生的時間節點)發生在秦孝公六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周顯王十三年和周顯王十九年,換算成公元紀年,就是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商鞅變法時期”這個概念我們不能單單說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這兩個時間節點,鑑於各國的政策都有一定的持續性,我按照秦孝公在位期間其他國家在位的國君來講一下。

東方六國在秦孝公時代之間發生過什麼大事

魏國魏惠王

之所以先講這個大哥,因為就是這個大哥不重用商鞅,把商鞅放到秦國的搞變法的。

農業上,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幹了一件大事,他用人工開闢了鴻溝,就是後來楚漢爭霸時期那個大名鼎鼎的鴻溝。鴻溝連通了黃河淮河水運系統,使得黃淮平原地區的灌溉有了極大的進步,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軍事上:重用龐涓,大力發展軍事,成為了中原強國,不過也為後來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準備了最一手的素材。

魏惠王還是比較兼顧發展的,農業、軍事兩大塊古代國家的硬實力,他是一個都沒少。

齊國齊桓公和齊威王

這個年代的齊國正處在權力交替階段,齊桓公在公元前357年去世,齊威王繼位。商鞅變法時期大致就是齊威王初期。

齊威王初期的時候沉迷於酒色,聲色犬馬,一副和其他六國各安天涯的樣子。

但是這老哥身上也發生一件需要高中生背誦的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也有一件廣為傳頌的“齊王召即墨大夫”。“田忌賽馬”也是這老哥時期發生的。政治上,這個時候的齊威王算是譭譽參半了,畢竟他的崛起是在稍微晚一點的時候。

軍事上重用孫臏,和魏國搞軍備競賽,最終打出了圍魏救趙的成語,使魏國一蹶不振。

燕國燕後文公

燕國這個時期存在感極其低,除了後來稍晚時期的合縱連橫,燕國在這個時期除了吃飯睡覺,跟著大國的屁股後面玩一玩,沒有什麼大事。

楚國楚宣王

這老哥一輩子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做內部改革,當然了,他的改革比不上商鞅變法那麼有名。對外“廣闢土地,著稅偽財”就是這個老哥弄出來的。

虛懷納諫啊,教育臣下啊,對外小規模戰爭也不少。打打蔡國,穩定一下巴蜀啊這是基本功。“狐假虎威”這個成語就是這個老哥教育臣下的時候說的。

趙國趙成侯

這個哥們一輩子基本不是在打人的路上,就是在被人打的路上。軍事記錄遠比政治記錄要精彩。比如前面提到的“圍魏救趙”,救的就是趙成侯。不過最後還是和魏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韓國韓昭候

韓國,從戰國到現在都是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偽強國。不過,韓昭候算是韓國國君裡邊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了。昭候繼位之初,韓國內政混亂,軍事比至於其他國家也是弱旅。但是昭候任用了歷史上也很出名的法家大腕申不害為相,在公元前355年進行政治改革,和商鞅變法一前一後。申不害變法也取得了相當好的成就。

太史公在《史記》中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小結

商鞅變法時期,東方六國除了韓國同時進行了申不害變法,其他五國的工作的主要重心還是在打仗或者發展農業,其目的主要是爭霸中原。

當然了,由於時代的限制,當時的英雄豪傑不可能開上帝視角看到未來國家的發展歷程,也由於其他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選擇了那個階段對自己政權比較有利的發展方案。

但是,上天是眷顧秦國的,賜給了他商鞅這種改革家,也賜給了他秦孝公這種明君,更賜給了他反商鞅穩定人心、不廢變法穩定局勢的後代。最終才有了“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英雄故事,拉開了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的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