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後為什麼康熙不滅了沙俄?

아 자신의 가장 좋은


這個問題問的真是有意思。

雅克薩位於黑龍江上游左岸,漠河縣額木爾河口對岸。公元1689年清俄之間在此爆發了雅克薩之戰,而這一戰清軍出動3000人的軍隊,有水路兩師,在雅克薩包圍了俄軍450人,俄軍投降,雅克薩城被毀。

兩年之後的1685年,沙俄捲土重來,莫斯科援軍600人來到尼布楚,之後再次流竄到雅克薩,這一次清軍出兵2000人,再次圍困雅克薩,826名沙俄侵略軍大部分病死,最後只剩下66人,雙方最後不得不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回顧兩次戰役的經過,不難發現,俄軍從莫斯科派軍前往遠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增援的軍隊都才有600人。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橫亙在遠東和沙俄歐洲部分之間廣闊的西伯利亞地區,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無論是從行軍的角度,還是後勤補給,都難以支撐千人以上的軍隊。

正因為這一區域人跡罕至,所以沙俄可以輕而易舉征服,隨之一步一步來到遠東築城,實現駐軍統治。這種極其艱難的自然條件,限制了俄國的同時,對於清朝從這一區域遠征俄羅斯同樣難以實現。

彼時清軍最大的威脅來自西北,噶爾丹雖然敗亡,但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為臺吉後,領導下的準噶爾依然是橫亙在大清和中亞之間最大的威脅。1718年,準噶爾出兵西藏,佔領了拉薩,一直到了1760年,乾隆時代,才算徹底滅亡了這個強大的汗國,奠定了清朝的版圖。

與清朝相鄰的準噶爾,都花費了接近100年的時間,才算徹底解決,何況是遠在歐洲的沙俄?我們首先來看看歷史上蒙古的第二次西征,即拔都大軍佔領俄羅斯全境的那一次,以此來對照,如此才能滅亡沙俄。

蒙古第二次西征,走的是西域路線,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鐵騎大多比中亞軍隊要耐寒,但他們也不敢說從西伯利亞這片區域出兵直抵沙俄統治核心。西伯利亞這個詞最開始就是蒙古人命名的,意思是泥濘之地,可以想象,這片區域環境十分不利於行軍。

而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建立在第一次西征滅掉西遼、花刺子模的基礎上。兩個中亞大國的消亡,使得蒙古的疆域直接與當時的沙俄諸公國接壤,大軍西征能夠究竟解決一路上的補給問題,同時也不會受到惡劣的天氣而影響。由此蒙古騎兵可以快速抵達伏爾加河,消滅諸公國。

蒙古的成功,除了擁有雄厚的基礎,前期統治中亞的原因,同時也敵人俄羅斯一盤散沙,公國林立,即便團結起來也各自為戰,心思太多,消滅他們只需要一戰打垮信心就可以了。

而康熙面對的是彼得大帝統治下的強權沙俄,中央集權高度集中,新興的沙俄帝國已經可以跟當時歐洲諸強爭雄,康熙出兵滅沙俄,唯一理想路線,就是先滅準噶爾汗國。而歷史上滅亡準噶爾已經是80年後的事情了,那時候清朝的國力雖然還算強盛,但是十全老人乾隆怕是也沒有那個魄力沿著準噶爾去滅哈薩克汗國,再兵力伏爾加了吧。

綜上,清朝要滅沙俄,先要解決準噶爾,再滅哈薩克汗國,這個難度,無疑是地獄模式。


稚君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說一下中國曆朝歷代的疆域極限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我大學時期和同學討論過的。

一般來說,歷代王朝往西的極限大概是在新疆一帶,歷史上只有唐朝和元朝越過了蔥嶺,唐朝打到了中亞地區,元朝打到了歐洲。

從亞洲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從新疆地區再往西,包括新疆地區,以及北部一直到西伯利亞地區,都是廣闊的無人區域,或者說,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就意味著軍隊一旦開到那裡,很難獲得補給(因為只有這麼多人,或者說人很少,說明這個地方的物產只能養活這麼多人)所以補給很大程度上需要從內地運輸。

按照唐朝的相關記載,從河南地區運糧食過太行山到北部長城地區,大約1700公里,每運送一公斤糧食要消耗270公斤左右的糧食。所以可想而知,打下新疆地區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從內地運輸糧食到新疆的話,在古代,甚至到了清代的時候,都是不現實的。所以軍隊過去只能就地解決補給問題,而當地人少,所以也就決定了過去的部隊人數不會太多。

所以這就是歷朝歷代為什麼疆域基本限制在新疆地區的原因了——主力部隊過不去。

比如唐朝時期,高仙芝曾經率領3萬唐軍過了蔥嶺,在葛羅思與阿拉伯帝國的15萬大軍開戰,結果失敗,而區區三萬人馬的損失,就使得當時西域都護府精銳幾乎喪失殆盡,可見當時西域都護府的兵力實際上並不多,估計最多也就5萬人左右。以少量的部隊要征服大片地區,有時候還會遇到強大的帝國,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元朝之所以能打到歐洲,是因為當時蒙古騎兵出征的時候,他們是帶著大群的牛羊出征的,所過之處有著大片的草原,所以補給能夠就地解決,所以他們的主力部隊能夠過去,從而征服了中亞、西亞以至於歐洲的大片地區。(蒙古主力西征人數一般在15-20多萬)

那麼話題回到雅克薩之戰上面來,當時滅亡俄國實在就是天方夜譚了。要知道,打敗俄國很難,要越過西伯利亞地區,當時的清朝連準格爾部落的問題都沒解決,還要動員主力部隊,要征服俄國至少也需要20萬軍隊吧,這20萬軍隊越過西伯利亞地區,需要多少補給呢,從國內運輸過去在當時來說是不可能的,5000多公里的補給線,除非是用現代交通工具了,否則牛車馬車之類的,還要解決天寒地凍的問題,估計20多萬軍隊開過去基本是送死的了,所以不現實。

說白了,就是清朝要滅了俄國,需要出動至少20萬人的主力部隊,但是20萬人的主力部隊不可能開到歐洲地區。


老威觀史


題主顯然對雅克薩之戰缺乏最基本的瞭解,不然問不出這麼離譜的問題。雅克薩之戰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戰役,俄軍不過數百人的規模,優勢兵力的清軍打的很不順利。雅克薩之戰對沙俄來說不過是萬里之外的武裝探險隊稍微受到點挫折。

雅克薩是沙俄武裝遠征隊擴張到黑龍江流域時,建立的一系列據點中的一個。雅克薩吸收了一些西方軍事建築技術進步的成果,但總體來說只是個土木結構的簡易據點,規模很小。

雅克薩有兩層圍牆,內堡面積為18x13俄丈,摺合公制1066平米;外堡面積為44x40俄丈,摺合公制8014平米。內堡在外堡內部。單純以面積大小來說,雅克薩比現在隨便一個小規模的小區都小得多,也比不上當時規模比較大點的地主大院。

雅克薩之戰分為兩次。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發生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軍兵力為3000多人,雅克薩的沙俄總人數約八百多人(包括少量婦女兒童)。清軍攻城後,沙俄在損失100多人後投降。投降的沙俄軍700多人被放歸尼布楚,清軍只沒收了沙俄軍的大炮,沙俄軍走時保留了一切武器和財物。有40多俄兵願意加入清軍,後來被編入滿八旗,居住在北京成為滿八旗軍。清軍對沙俄軍強悍的戰鬥力印象深刻,給予非常高的優待。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清軍還算打的比較順利。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結束後,清軍也從雅克薩撤軍,只對雅克薩進行了最簡單的燒燬破壞,甚至連雅克薩城外種植的快要成熟的糧食也沒有收割或破壞。沙俄軍很快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進行了重建,加強了防禦。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底開始,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爆發。清軍約3000人,俄軍兵力約800人。清軍圍攻數月,始終未能攻下雅克薩。在1686年11月份,由於雙方開始談判,清軍停止了對雅克薩的進攻。小規模的雅克薩據點,在5個月的時間裡成功擋住了優勢清軍的進攻。1687年8月份,清軍為顯示談判誠意,徹底從雅克薩撤軍。

1689年9月7日,雙方達成了《尼布楚條約》。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在戰場上相當不順利,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

(雅克薩之戰)

兩次雅克薩之戰的俄軍,只是沙俄的武裝遠征探險人員,並不是沙俄正規軍隊。在雅克薩之戰和之前的一些列戰鬥中,沙俄武裝人員表現出了比清軍強大的多的戰鬥力。願意投降留在中國的40多名俄軍被編入滿八旗給予極高優待,可見清軍對沙俄戰鬥力印象深刻。

當時的沙俄還未經歷彼得大帝的改革,在歐洲國家中屬於相對比較弱小落後的,並不是以後國力相對強大的沙俄。弱小落後的沙俄的少量非正規武裝人員在遠東已經顯示出很大優勢,也是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的信號。


仁勇校尉


雅克薩,唐代為治下渤海國管轄,元朝屬遼陽行省統轄,明至置奴兒干都司,清設駐地黑龍江將軍管轄,從歷史沿革來看,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的雅克薩有著無可辯駁的主權管轄。

然而,在1858年5月,清政府以一紙《中俄璦琿條約》文書將統轄1000多年的雅克薩等東北地區悉數劃歸沙俄領土,從此,雅克薩有了阿爾巴津鎮這樣一個俄文名稱。

其實在三百多年前,雅克薩這塊面積不大的小鎮上曾經上演過影響後世的雅克薩之戰,這場戰役與其說是清朝與沙俄的武力對決,倒不如說是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鐵血雙雄間的較量。

戰爭背景

13世紀末期,莫斯科公國誕生於東歐平原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國,此後,莫斯科公國國勢日漸強盛逐漸吞併周邊城邦國家,並接受了來自歐洲草原北部欽察汗國的冊封,取得代徵全俄貢納的絕對權力。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一舉擊潰了由欽察汗國分裂而來的金帳汗國,並以莫斯科為中心逐步統一了東斯拉夫地區,承繼王位的伊凡四世馬不停蹄繼續東擴,相繼滅亡了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成吉思汗後裔建立的各大汗國,並一路東進,伊凡四世也由此加冕為俄國沙皇。

繼承帝位的彼得一世開啟俄羅斯西化運動先河不久,沙俄的國力有了質的飛躍,彼得一世傾盡沙俄艦隊與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展開激烈的戰爭,並最終以《尼斯塔特和約》取得了對瑞典的絕對完勝,彼得也因此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稱號。

這一時期的沙俄綜合國力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效應下得到了逆天的增長,沙俄勢力藉此加強了東擴的步伐,並於大明崇禎五年翻越外興安嶺抵達黑龍江流域,多次展開罪惡滔天的殺戮和禽獸般的食人行為,當地邊民稱其為“食人惡魔”。

然而,此時的中國正值改朝換代之際,明廷和大清在山海關外的寧錦附近展開著激烈的廝殺,雙方都無法顧及在背後捅刀的沙俄勢力。

比至1636年,滿清入關順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清王朝正式在法理上取代了明王朝。然而,此時的滿清尚未完全平定中原大地,彼時的華夏九州仍舊出現了以永曆帝朱由榔為首的南明、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和張獻忠為首的大西政權,外加此後不久出現的三藩之亂,清王朝初期始終陷入內戰不斷的泥潭,因此無法分身顧及北部邊疆問題。

而面對沙俄殘匪肆無忌憚地侵吞東北的黑龍江流域,康熙皇帝所能做的唯有多次警告和抗議,但此時的俄匪卻已經憑藉著先進的火器在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建立了堅實的據點,並以此為前進的橋頭堡步步蠶食東北黑龍江流域的領土。

戰前準備

1681年,滿清王朝歷經八年平定三藩之亂,意識到東北沙俄殘匪頑疾的康熙皇帝遂於次年親自巡視黑龍江流域,同時派出以郎坦和彭春為首的將領北上暗中偵查雅克薩附近地形和民情,經過大量前期偵查準備工作,康熙皇帝確立了恩威並用、剿撫兼施的指導方針。

即派兵駐守沙俄增兵通道、斷絕俄匪援軍,屯兵永戍黑龍江流域與雅克薩據點的俄軍形成戰略對峙的態勢,同時,斬斷蒙古車臣汗部和尼布楚附近居民與雅克薩據點俄匪的貿易斷其外援,並派出兵士收割雅克薩城附近俄匪種植的莊稼徹底剝離其生存物資。

在作完上述部署後,康熙皇帝還下令加緊趕製攻城火炮,沿路修建驛站負責後備軍糧的輸送,同時開闢水路交通線,建立一條穩定的後續軍需供給鏈條。

康熙皇帝鑑於此前“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 邊民不安”的俄匪游擊戰特點後作出了定點清除的方針,即採取派出大軍逐個擊破雅克薩周圍的俄匪營寨,並以“鐵壁合攏”的方式逐漸迫使雅克薩徹底陷入孤城一座的局面。

戰爭經過

截至1683年9月,康熙皇帝對盤踞在雅克薩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殺的善意警告後,據守雅克薩孤城的托爾布津自恃城高牆厚拒不投降。康熙皇帝遂令彭春為統帥攜戰艦、鳥槍和火炮以及藤牌軍等各式輕重武器和軍種採取水陸並進的方針進抵雅克薩城外。

而此時的雅克薩城內俄匪頭目托爾布津以450名訓練有素的哥薩克騎兵和3蹲火炮以及300支鳥槍為依託嚴陣以待清軍的到來。

清軍以陸軍佈於城南,戰艦集於城東南,列炮於城北採取三面圍困的方式在黎明向困守雅克薩城的俄匪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俄軍傷亡慘重,託布爾津乞降不得不退出雅克薩城,其後,清軍夷平雅克薩城,並分派兵力駐守璦琿、墨兒根等地,班師凱旋。

然而,不甘失敗的俄匪頭目託布爾津,於1685年秋,在沙皇彼得大帝的支持下再次率領600哥薩克騎兵抵達尼布楚,並劍指雅克薩。

勃然大怒的康熙皇帝以2000雄師水陸並進再次圍困雅克薩城,並勒令侵華俄軍投降,俄匪頭目託布爾津斬殺清使,殘忍地拒絕大清國皇帝康熙的善意,清軍以各類輕重火器向雅克薩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俄軍匪首託布爾津當即斃命於雅克薩城,但雅克薩城繼續由俄匪杯敦固守與清軍死磕。

俄軍明知面對大清帝國2000多人的火力圍攻為何卻負隅頑抗?其實他們是想拖延戰事妄圖等待沙俄援軍的到來扭轉戰局,統帥彭春不傻,他看出了對方的意圖,於是將戰艦移師西進,並採取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雅的方式徹底堵截了沙俄援軍的支援道路。

在經過清軍強大的火力覆蓋後,原先不可一世的哥薩克勇士僅剩66人苟延殘喘,雅克薩城彈指之間化為粉齏已成定局,沙俄攝政王索菲亞遣使乞降,至此傲視歐亞的沙俄帝國臣服於大清腳下,雅克薩之戰以清軍完勝而宣告終結。

雅克薩之戰的意義

雅克薩之戰是清王朝對壘西方軍事強國沙俄的搶眼戰役,之說以說它搶眼,是因為此時的東方帝國遭遇了西方龐然大物沙俄的侵襲,就連北歐強國瑞典都被沙俄揍的滿地找牙,要知道,連維京人後代都對付不了的主,大清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儘管沙俄匪徒東擴人數不多,可就是憑藉著先發制人的武器優勢和天生的哥薩克騎兵戰士,沙俄才能在東進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拿下大片廣袤的領土,而也正是英勇善戰造就了沙俄過人的單兵作戰能力。

然而,大清王朝最終還是取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並以獨特的戰法和果決的勇氣將稱霸歐亞的沙俄打得七暈八素遣使求和。可以說此戰的意義既奠定了康乾盛世穩定的外部環境,提升了大清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遏制了沙俄南下的勃勃野心,被打怕的沙俄不得不就此偃旗息鼓、止戈息兵。清王朝也由此打出了與沙俄170多年的和平時光,可以說此戰功不可沒。

康熙為何不逐出西伯利亞的沙俄勢力

既然雅克薩之戰清王朝取得了絕對優勢,按理說應該依仗兵威劍指西伯利亞,然後,北逐胡虜徹底將沙俄勢力驅逐出西伯利亞,方能完全解除沙俄北部勢力的威脅。要知道,此時沙俄吞併西伯利亞汗國尚不足百年時間,亡國之恨、奴國之恥依然擺在西伯利亞韃靼人心中揮之不去,而早已適應苦寒氣候的滿清勇士足可以憑藉驍勇善戰的威名兵鋒直指西伯利亞的沙俄殘匪,況且叛軍在西伯利亞的沙俄匪軍人數和勢力單薄,加之交通不便拿下西伯利亞驅逐沙俄殘匪指日可待。

那為何雅克薩之戰後,清朝卻與沙俄簽訂了看似平等而實則喪失了至少1000萬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條約》呢?這其中除了首席談判大臣索額圖愚笨無能造成了重大領土損失,其實與清朝此時面對的險惡環境也息息相關。

清朝前番結束三藩之亂,而剛剛以雅克薩之戰平息沙俄殘匪,此時卻又不得不面對強勢崛起的準噶爾丹汗國問題,然而,滿清統治者卻不知道的是沙俄此時也同樣遭遇著西方戰線上沙俄與土耳其的死磕,抽身乏術的沙俄既然能兩線作戰,滿清王朝為何卻不能?康熙為什麼不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西伯利亞?這樣一來或許此後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以及《中俄伊犁條約》等等令國人痛徹心扉葬送361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人間慘劇了。

康熙皇帝沒有趁勢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西伯利亞,其實並非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首先,這對於康熙皇帝來說簡直就是一項耗資不菲的超級戰略工程。東北的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明雖然有著本質區別,但二者的共通之處在於可以就地取利,即無需像遊牧民族那樣採取對外擴張的方式來掠奪資源維持帝國的運作,這樣的文明生存方式註定了以漁獵起家的滿族不大可能像成吉思汗統帥的蒙古騎兵那樣橫掃歐亞以充盈大本營,加之滿族雖長期客居關外,但自唐至明深受漢家農耕文明的薰陶和影響,這就更決定了漁獵文化與農耕文明相對的保守性,相比較由農奴社會向資本主義文明過度階段的沙俄,後者的土地嗜好自然顯得無比強烈,因此對比之下,康熙不會趁勢北逐沙俄。

其次,準噶爾汗國問題猶如達摩利斯之劍時刻高懸於康熙頭頂。相對於沙俄北部邊疆的侵擾,準噶爾汗國的強勢崛起著實讓康熙寢食難安。這從後來的歷史發展趨勢來看,康熙的判斷確實精準無誤。我們知道雅克薩之戰驅逐沙俄殘匪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而準噶爾汗國的徹底瓦解,則是歷經康雍乾三代人,以整整85年耗費大半個世紀為代價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的統帥下崛起於漠西,佔據有新疆,進抵於蒙古高原,滿清王朝在噶爾丹弧形鉗制下大有傾巢覆卵之徵兆。此時,倘若捨近求遠、避重就輕以武威之師北征西伯利亞驅逐沙俄殘匪,屆時清王朝必將為準噶爾汗國所取代。

再次,水土不服問題勢必引起北征受挫。西伯利亞雖然地廣人稀,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但西伯利亞地區處於永久凍土層帶,且氣候極度寒冷,甚至歷史最低溫度一度逼近零下69度,在這種冷到撒尿成冰的酷寒地獄裡,別說揮戈殺敵兩軍對壘了,刀槍劍戟在嚴寒的催化下也會秒成薄脆如冰,仗還未開打清軍早已凍得不省人事了,相對於沙俄匪徒耐寒的秉性而言,滿清勇士雖然也打小耐凍,但終究敵不過人家冰窩子裡爬出來的老毛子。因此即便滿洲巴圖魯勇士再厲害最後也不得不鎩羽而歸。

因此,就當是的歷史條件和氣候地理因素來看,康熙皇帝確實沒有動過北征西伯利亞徹底將沙俄勢力趕回歐洲的想法,而放在彼時的大環境下,保住家底、守穩江山才是他的明智選擇,否則一旦江山改旗易幟,歷史上也許會變成另外一番模樣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大清聖祖仁皇實錄》、《平定羅剎方略》等


歷史偵查處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之所以雅克薩戰爭最後打成這個樣子,雖然看起來不夠酣暢淋漓,但卻是康熙想要的結果。

1582年開始,大批哥薩克懷著對毛皮的嚮往翻過烏拉爾山迅速向東推進,迅速消滅西伯利亞汗國和喀山汗國,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的大門。隨後的哥薩克,迅速將足跡延伸到整個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

1600年,哥薩克到達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地區;1639年,哥薩克到達鄂霍次克海;1643年,哥薩克侵入黑龍江流域。而此時我國正處於明清交替的歷史節點,對遙遠的黑龍江鞭長莫及。

等到1683年收回臺島,消滅了中原境內所有的前朝勢力,康熙皇帝終於能夠騰出手來對付北部的沙俄了。

一直以來,雖然我國早在唐朝時期就在東北地區設置了黑水都督府,將外興安嶺以南的整個東北納入版圖,並在後來的遼、金、元、明等朝代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但統治的形式多為羈縻統治。即便是少數民族王朝控制力更強,也是對天寒地凍的東北缺乏興趣,最典型例子如金朝的南下。

所以自明朝盛極而衰以來,特別是1435年明宣宗撤銷奴兒干都司,中原王朝在東北的控制力微乎其微,吉林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黑龍江廣大區域,連羈縻統治的機構都寥寥無幾,這是沙俄能輕易侵入的根本原因。

而在沙俄1643年侵入黑龍江到1685年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打響,42年的時間裡,中原王朝始終沒有對該地施加任何影響力。

所以到康熙準備著手解決東北問題時,面臨的局面不可謂不嚴峻。

而更要命的是,此時的準噶爾汗國已經自1676年開始迅速崛起,臺吉噶爾丹有著統一蒙古、消滅清朝光復大元的宏大夢想,並不斷向清朝接壤的漠北蒙古進犯,這使得康熙不得不在解決沙俄問題的同時,分出精力對付噶爾丹的問題。

更要命的是,雖然沙俄在鯨吞西伯利亞的過程中,和準噶爾汗國在西伯利亞南部進行了異常激烈的對抗,但因為清朝這一共同敵人,噶爾丹最終和沙俄勾結起來,這讓清朝開始同時面臨西部和北部兩方面的壓力。

而問題似乎比想象得還有嚴峻,相比於已經盤踞了42年的沙俄,清朝在吉林以北地區幾乎沒有一個據點,連沙俄建立的雅克薩這樣簡陋的據點都沒有,為了向東北運兵,康熙在出兵東北前,從北京向東北方向修建了長達3000裡的後勤通道,保證清軍的後勤供應。

而對於清朝而言,自中原向北推進,不得不面臨氣溫不斷下降,人口不斷係數,後勤補給越來越吃力的窘境,這也是為何古代中原王朝北伐難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相比之下,沙俄自歐洲來,他們和起清朝的“緯向性”推進不同,“經向性”推進的他們幾乎不會受到氣候劇烈變化的影響。

更要命的是,一旦戰敗,他們可以向更北放的西伯利亞逃跑,而這裡距離清朝的大本營越來越遠,清朝進行持續戰爭的難度越來越大。

所以,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東北問題,更為了離間沙俄和準噶爾汗國的關係,康熙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徹底消滅這群入侵的哥薩克。因為消滅了一批,還會有一批,清朝就永遠需要疲於奔命。

因為準噶爾汗國的牽制,清朝不能長時間和沙俄在東北死扛著。

1685年,清軍第一次圍攻雅克薩,因為清軍用了火炮等先進設備,哥薩克很快不敵,清軍在其放下武器後,燒燬雅克薩城,並允許哥薩克撤走。

但清軍剛撤軍,這幫哥薩克就捲土重來,不僅人數增加到800人,還修建了更為堅固的堡壘。而千里之外的清軍,直到第二年才知道。於是1687年,清軍派出了更多軍隊圍攻雅克薩。但由於第一次戰役的速勝,讓清軍產生了輕敵情緒。雖然人數很多,但全軍只有50杆火槍,沒有攜帶重炮,這就讓攻城變得難於登天。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軍改變策略,在雅克薩城外修築圍欄,實行圍困,前後圍困了9個月之久。

在這9個多月的時間裡,城內糧食耗盡,瘟疫橫行,總共只剩下66人,首領托爾布津被打死。

面對這樣的局面,沙俄兩度派遣援軍順黑龍江而下救援,但均被清軍水師擊敗和消滅。

眼看雅克薩成死城,敵軍死亡殆盡,清軍給他們送去糧食和藥品,幫助他們苟延殘喘。

而康熙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迫使沙俄接受談判。

果然,僵持不下的沙俄終於在1688年派出使者到清朝談判。雖然清朝做出了讓步,但最終於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最大的作用就是穩定了東北的邊界,將沙俄從黑龍江流域徹底趕走,從此清朝得以抽身重點解決蒙古問題。

相比於冰天雪地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康熙皇帝明顯更喜歡面積廣大的蒙古區域。因為戰爭的出發點就是解決蒙古問題,所以被蒙古牽制的清朝不可能有徹底消滅沙俄的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估計題主是被“萬古一帝”和“第一個平等條約”洗了腦了。

滅沙俄,簡直是在開玩笑,要我來說,沒被沙俄滅了,就燒香拜佛了。

雅克薩之戰,幾百個由沙俄土匪,小偷,流氓在內的土匪兵和一個匆匆建立的小城堡愣是抵住了清朝的五千八旗精銳(有資料說是20000人)的進攻,以此時尚未衰落的滿清軍事力量拿十倍乃至20倍的兵力且配備了大將軍炮(射程遠於俄軍火炮)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令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

在隨後的簽約中,被後世津津樂道稱作是康熙帝第一大功績的《尼布楚條約》盡然將貝加爾湖區域拱手讓給了俄國,給俄國在我國北方的存在造成了既成事實,沙俄,隨時都有可能再度南下。事實上,後來的沙俄確實也南下了,從“我大清”身上割走了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萬古一帝所在的時代,沙俄正是一個銳意進取的時代,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跟著一個由250人組成的考察團,到英法德荷等國考察先進的政治體制和科技文化,回來後就推動了一系列改革,擊敗北方強國瑞典,他徹底改掉俄羅斯人的陋習,實行了從改革皇家禮儀、服飾到生活習慣等“一攬子”新文化運動。他規定朝見沙皇不許下跪,不得留鬍子。他還要求貴族學法語、穿西服,鼓勵吸菸和喝咖啡。回國第一次與貴族見面,他就當眾剪掉一位貴族的鬍鬚。他還頒佈法令,對留鬍子的人,課以額度不等的重稅。

而此時的萬古一帝親自學習了曆法、幾何、西醫和哲學等西方科學著作,還刊行了部分圖書。遺憾的是,康熙除了向臣子們炫耀自己的淵博知識,並沒有在國內大力推廣西方的科技和文化。還在強行落實清初的鐵血“剃髮令”不但強行要求漢人剔陰陽頭、留長辮子,還要求男人穿馬褂、女人穿旗袍,讓文武大臣改做奴才。

彼得大帝興辦多所西式大學,創辦了歌舞團,出版了俄羅斯第一份報紙,改組了保守落後的東正教,大力倡導文化、科研的言論自由。俄羅斯迅速湧現出一批世界水準的文化和科技人才。他照搬西歐強國的軍事模式,組建了一支強大的俄羅斯軍隊。艦隊擁有先進的戰船,陸軍配置近代火槍和火炮,俄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他籌建了新都聖彼得堡和新王宮,目的是引領俄羅斯人走向了海洋。


而萬古一帝正在焚燬大量科技和文化圖書,製造文字獄,將繳獲的俄軍扳機擊發式火繩槍,留下二支自己玩,其餘下令毀掉。當時有人發明了連發火器(最早的機關槍),康熙直接將這人送到勞改營幹掉了。又禁止漢人去山海關外謀生,導致東北地廣人稀,防備鬆懈。導致後來,俄國人沒費多大勁兒,就佔領了東北的大片領土。

你說說,康熙憑什麼去滅了俄國?莫非要憑藉後世閻崇年之流的吹捧?什麼暖流一入懷,人們就殺到俄國了?

彼得統治下的沙俄當時的重心在歐洲,所以當時並沒有舉國朝著滿清南下,在他穩定了歐洲邊境之後,沙俄已經擁有了光靠著輸送到遠東軍力就能席捲東北,兵臨山海關實力,事實上,他也做了,沙俄亡中國之心正在實施。


而當時的中國,正沿著萬古一帝的方向一昏百昏,前赴後繼地為摧殘中華民族意志和中華文明的成果添磚加瓦。清朝以後,中華文明突然暗淡無光——再也沒有為世界文明貢獻文化和發明創造!當西方文明不斷提速,東方的中華文明卻被一直在倒退,最終退出了世界文明第一方陣。


關河南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梁一直認為對於這腦殼比核桃大,嘴巴就佔小腦瓜三分之一的滿清來說,這就是咱大華夏恥辱的開始。說道這,就有人要揪著老梁沒幾根頭髮的大腦瓜糊巴掌呀!先別動手,老梁給大傢伙說一句,咱大清朝看家法寶那就是割地、賠款和逃跑。這雅克薩之戰就給咱天朝上上國大清朝開了一個割地的好頭啊。

咋回事呢?且聽老梁細細道來啊!咱先瞅瞅沙皇的彼得大帝和咱天朝上上國大清朝的康熙大帝做個比較,然後通過雅克薩之戰做個總結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老毛子的祖宗彼得大帝

大傢伙都知道,這胳肢窩裡夾棒槌,倆手各操半瓶伏特加,用嘴巴吐氣的老毛子,那滿腦殼就裝倆字——擴張。

誰挨著他誰倒黴,說誇張一點,乘著鄰居上廁所的功夫,都有可能拆了你家院牆,把你家雞窩給佔嘍,還揮舞著拳頭告訴你,這嘎達歷來就是他的。

這要是一生病,好嘞,連門洞都給拆了,回頭告訴你,這屋子換主人嘍,您那涼快那溜達去吧,這您要是不樂意,順手就能挖坑把你埋嘍。

早先年的時候,這老毛子哪小地盤放在世界地圖上比指甲蓋大不了多少,叫啥莫斯科公國。這癟犢子一開始這血液裡就被注入了擴張的基因。在那小地方玩起了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套路,尤其是後來出了一個叫伊凡四世的人物。

這人帶著一幫子小毛子一直就在東擴,幹掉了一幫子成吉思汗兒孫們建立的汗國,在他死的時候,腦袋上就扣上了一頂沙皇的大帽子。

這沙皇的帽子等到了扣在彼得一世的腦瓜上的時候,這世界就已經開始變天嘍,作為老毛子中睜眼看世界的人,搞起了西化運動。

說道這裡,有人要問了,老梁這彼得一世咋就能睜眼看世界呢?咋就搞起了西化呢?

老梁在這裡簡單的說一下,1697年的時候,這彼得搞了一假身份,隨著一個使團跑西歐那塊溜達,啥造船廠,啥學校,啥博物館,啥軍火庫等等都溜達個遍。

回來的時候,蹲在自己家地頭上感慨這世界變化太快,玩著手裡的一把精緻的小手槍,趕巧了扳機壞了。

這得找一工匠修理一下,倆月修好了。彼得拿著這槍說:“好槍是好槍,我要是能活著瞅到咱俄羅斯也能造出這玩意,睡在棺材板裡我都能笑醒了。”

這工匠一聽樂了:“您現在就能看到!”一把差不多的槍就貢獻了上去。

這一傢伙把個彼得高興壞了,五千盧布的撥款就到位了,還搞了一兵工廠讓這工匠去搞。

從這時候開始彼得的西化策略就更加的堅定了,他知道俄羅斯這地界人才有的是,但壞就壞在了那癟犢子制度上,別人都進入資本主義,他們還蹲在農奴制上不挪窩,這得改。

這動靜搞的實在是大,老毛子的國力那“噌噌”的往上長,開著他小木船和歐洲各國懟,還懟贏了,這手還伸向了小日本的地界,懟的閉關鎖國的小日本從烏龜殼裡冒出來互罵。

反觀咱瞅瞅咱康熙大帝,這是閉眼看世界的人,人家老外送來一支先進的武器,在康熙大帝面前嘚瑟了半天。康熙覺得面子掛不住了,也是滿大清還真找不出一支和這槍一較高下的,沒得辦法找一叫戴梓的搞一批比這槍只高不低的出來。得,沒幾天,出來了,十支,性能只高不低,還創造性的加了琺琅工藝。

您知道咱康熙大帝是咋做的,首先高興壞了,把這十支送給了老外,又命戴梓再搞幾支出來,放庫房裡,沒事瞅瞅,至於圖紙燒了吧。

還有大炮,知道南懷仁不,這小子說給康熙大帝搞大炮,整整一年炮架子都沒整出一個,丟給戴梓,沒幾天就出來,性能還比他們牛。

當然這炮的待遇也一樣,用完了放庫房裡,圖紙燒了。您要問戴梓呢?流放嘍!三十年的大好年華就蹲東北那嘎達就著大餅夾大蔥喝起了西北風,這頓喝的老爺子直接就埋在那嘎達嘍!

就這倆人,咱康熙大帝和人家的彼得大帝一比較,世界史上有人家彼得大帝這麼一號,被大書特書,您這位康熙大帝一筆帶過而已。

雅克薩之戰,您就是贏了,想要滅人家俄羅斯,想多了吧。

雅克薩之戰

咋說呢,這就是咱康熙大帝和一沙皇鎮長的巔峰對決。

說道這裡就有人要說了:“老梁你這不扯淡嗎?不是康熙和彼得的絕世之戰嗎?咋就跑出個沙皇鎮長來呢?”

這麼說吧,在雅克薩戰役開戰之前,咱康熙大帝親自巡視了黑龍江這條河,還搞了很多偵查,這才拉著一幫子參謀搞計劃,順帶著命令戴梓那火炮趕緊的造幾門出來,應應景充充場面,一條穩定的後勤供給路線也是他親自參與搞出來的。

反觀沙皇這邊,託布爾津就得了彼得一個口頭鼓勵,啥也沒有,自由發揮,我去!

託布爾津這邊就帶了四百五十個哥薩克騎兵,三火炮和三百支火槍。咱大清帶了三千人的部隊,當然您要算上後勤路線的人員,可就不止這數嘍。

就這麼一頓猛懟,這小炮“咚咚”的懟,託布爾津這邊可就敗了,傷亡那叫個慘重脫了褲子綁樹枝上整了一小白旗投降了。這託布爾津頂著倆黑眼窩,就退出了雅克薩城。

咱大清的大頭兵也不含糊,直接平了這雅克薩城,卷行李走人。

這託布爾津也是一根筋的主,反過頭來,在1685年的時候,在彼得大帝的搖旗吶喊聲中,又一次鼓足了勁,跑到了雅克薩城,重新修築了城牆。

好吧這土木工程做的好,吸收了西方建設堡壘的各種優點,厚實還有一定的弧度,炮彈打牆上只能產生彈跳,根本就談不到傷害,而且無死角的射擊,啥防挖掘,防爆破,還囤積了三年左右的彈藥食物儲備。

咱大清搞了水路大軍,派遣二千一百名大頭兵把這雅克薩就給圍了,這頓大炮上去就沒起作用了,但賊首託布爾津給擊斃了,人家換了個首領繼續懟。

咱大清兵可就沒有辦法了,圍吧,這就圍了起來,今天打兩槍,明天放兩炮就這麼幹耗了起來,這麼說吧前後兩次雅克薩之戰就搞了整整四年。

這最後一次826個沙皇大頭兵,被整的只剩下六十六個,哇哈哈!咱大清的兵認為這城旦夕可下。

雙方這就簽署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興安嶺外到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納古納河作為了邊界,原本是咱大華夏的地盤,老大一塊就歸沙皇嘍。

也就從這時候開始,每次和沙俄籤個字啥的,咱大華夏那雞頭就少一圈,你個癟犢子估計就這滿清能受的了,咱大華夏的兒孫說起來就憋著老大一塊氣。

咋啥也不說了,就這條約您讓康熙大帝去懟彼得大帝,康熙大帝能掀開棺材板子呼死你!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雅克薩之戰發生在康熙二十四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85年到1688年之間發生的事。康乾盛世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鼎盛時期,這個時候沙俄開始對中國的黑龍江流域入侵,雅克薩之戰只是清朝的自衛反擊戰,清朝勝利之後為什麼不順勢逼退沙俄呢?反而是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雖然歷史上說這是一個平定的條約,但是要知道從這次條約之後,中國就永遠的失去了外興安嶺一部分地區,還有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

首先來說這次戰爭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邊境衝突,根本算不上兩國大戰,兩次戰爭第一次沙俄只派出了450人,清軍也只有2500人,第二次戰爭沙俄有826人,清軍也只有2000人而已。可以看到這兩次雅克薩之戰只是一個很小的邊境衝突,即使失敗了對於兩國來說都是構不成任何威脅的。所以說就憑這麼一個小小的衝突打勝了就說要滅掉沙俄帝國,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當時來說雖然康熙打贏了,但是都是慘勝,要知道在人數上兩次戰爭清軍都是佔了優勢的,但是清軍的傷亡比沙俄的更大,而且當時沙俄並沒有什麼城池堡壘做依靠,只是依靠幾個木寨就能抵擋住清軍的進攻,從這點來說康熙是害怕和沙俄打的,因為他看見了沙俄的戰鬥力。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的,那就是當時清廷上下沒有人會支持去征服沙俄,在他們的眼裡北方那就是苦寒之地,沒有一點用處,當時清朝崛起的地方就是在中國東北而已,要知道當時沙俄佔領的西伯利亞還在中國東北的北邊,更加的寒冷。滿清人怎麼會看得上這些地方呢?

即使康熙,滿清上下看得上這些地方,當時來說清朝也沒有能力滅了沙俄,當時沙俄的重心主要還是在歐洲,也沒有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東亞這邊,如果當時沙俄的重心轉移到清朝的話,可能清朝末期的恥辱會很早的到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問題我們得從多個角度來看待。

我們先從清政府本身利益來看吧。

雅克薩在黑龍江以北地區,天氣比較寒冷,並且不適合農耕,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對貧瘠的土地並不太感興趣,當時雅克薩地區地廣人稀,對清政府來說不好治理。如果清政府非要強硬和俄國爭搶這塊沒有營養的肉,確實沒有多大意義,這是當時康熙和他的大臣們的看法。

雅克薩之戰本身雙方投入的兵力不是很大,據史料記載,清軍投入了3000人,而俄國守軍有450人,像這樣小規模的戰爭本沒有多大的歷史意義,但是這是中國首次與歐洲國家在遠東地區發生戰爭,所以這一次戰爭才不斷的被後人所宣揚。

雅克薩之戰爆發之前,康熙平定了三番,通過十多年的治理,國家政權得到了鞏固。在這個背景時期下,西北的準格爾與俄國達成了軍事聯盟,不久後準格爾便在俄國的慫恿下入侵了喀爾喀蒙古,隨後清政府與準格爾便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根本沒有必要對遠在東歐的俄國進行大規模的用兵。

我們再從軍事戰略層面來看。

自明末起,俄國便開始向遠東這邊擴展,到了康熙時期俄國已經在遠東地區建立了一些軍事設施,俄國的軍事實力本身也比較強,雅克薩之戰,俄國雖然在軍事上戰敗了,但是在戰略上看並沒有敗。

由於雅克薩地處黑龍江北部,遠離了清政府實際控制的地區,所以對清政府來說戰線拉得比較長,在這種情況下康熙為了能保證比較偏遠的地區和平,而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在雅克薩之戰爆發之前,俄國與準格爾已經達成軍事聯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面臨著兩個強敵,所以在雅克薩之戰中必須在短時間內結束,進而避免兩線作戰。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清政府必須在解決完準格爾這個在背後捅刀子的國家,才可能對俄國用兵。

我們再從國際形勢的角度來看。<strong>

當時的中國已經達到了封建制度的頂峰,綜合國力還是世界第一,但是在康熙後期,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這個時候的中國開始逐漸落後於世界大發展的潮流。由於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的思想和工商業嚴重與世界脫離軌道。

如果中國在這個背景下大規模的進攻俄國,很有可能會引起西方國家的窺視,並且俄國的國土面積過大,容易實施戰略縱深,這在不是工業時代的古代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補給絕對會成為大問題,還有對佔領地的管理,也是有很大的困難的,所以在這種因素下清政府是不可能對俄國發動滅國戰爭的。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根本的原因。

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與俄國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還有當時的清政府已經經歷了三番之亂的戰爭,面對戰爭康熙並沒有那麼積極,當時清政府的國力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休整和發展國民經濟。


無筆


題主實在是太高看康熙和清朝了。

雅克薩之戰,是發生在清康熙年間,即公元17世紀後期的一場清朝與沙俄之間的戰爭。對於沙俄而言,雅克薩之戰不過是一場並不起眼的戰爭,它發生在距沙俄首都莫斯科萬里之遙的黑龍江流域,沙俄參加的人數不過幾百人,而且並非正規軍。

僅僅一場規模並不大的武裝移民戰鬥,對於沙俄而言,這就相當於一場荒僻邊境的村民械鬥,既談不上激烈,也不算多失敗。不知道題主的腦洞到底有多大,怎麼會得出雅克薩之戰後,康熙有滅亡沙俄的實力呢?



雅克薩之戰,康熙統治下的清王朝的確取得了勝利,也擊敗了侵佔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但是,一場位於邊境的局部戰爭勝利,並不意味著康熙統治下的清朝就有了擊敗沙俄的實力,更不能證明,清朝此時已經有滅亡沙俄的實力。


雅克薩之戰,清王朝動員了上萬人的兵力,而面對的對手,沙俄的守軍和援軍加起來不過千餘人。同時,沙俄在裝備,尤其是火器方面佔據優勢。這些從戰鬥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佔據絕對優勢兵力的清軍面對只有幾百人困守的雅克薩城,不得不採用長期圍困的方式,才擊敗了雅克薩的沙俄軍隊。

因此,對於沙俄而言,雅克薩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卻並非一敗塗地,更遠遠算不上傷筋動骨,雅克薩之戰不過是沙俄侵略擴張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挫折罷了。相反,雅克薩之戰還讓沙俄看清楚了滿清的弱點。



而事實上,雅克薩之戰雖敗,沙俄卻是佔了便宜的,沙俄利用滿清外交方面的無知,在談判桌上奪取了大片土地。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後,作為勝利的一方,中國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興安嶺以北的部分領土和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


打一場位於滿清“龍興之地”的雅克薩之戰尚且如此吃力,萬里遠征,與沙俄打一場滅國之戰,對於康熙而言,這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更沒有實力。所以說,“雅克薩之戰後,康熙為什麼不滅了沙俄”的問題,不過是完全不切實際妄想和囈語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