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什麼?

書法影響力


有關書法的忌諱很多,如果細分下去,說他個幾十上百條沒問題,但要說什麼是書法"最大的“忌諱,還真得仔細斟酌一二才能下這個定義。

"法"這個字在中國漢語中的含義是很豐富的,而能讓一門文字的書寫技能,上升到"法”這樣高度的,除了中國書法藝術,在所有語言文字可以說絕無僅有。因此,學書法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搞懂這"法"的含義。這個“法“不是寫字的方法和技巧,而是應該理解為規則和規律。只要找到了漢字書寫的規則與規律,就等於找到了打開書法大門的鑰匙,否則就會一直徘徊在書法大門之大。

大家都知道漢字的結構與其它文字不同,它是由幾個不同的部件組合而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偏旁部首,雖然現在小學生丶甚至於幼兒園的小朋友都開始學習字的偏旁部首。但也僅僅是粗略地瞭解字的結構,而作為一個書法者,那一定得將其研究透切,這樣才能在學書法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然而,我們許許多多學習書法的人,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首先,偏旁部首。當我們將這些字的部件(偏旁部首)組成為字之後,一定要知道字與字之間的關係。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我"字,如果你認為只是學會了單一的這個"我”字,那我們就完全錯了,"我“字如去掉撇就變成"找"字,如果將其筆畫略作增減,稍加變化,"我”則可變為“代、伐、弋、戈、化、式、域、線、鵝、俄、餓、鳶"等上百個與之相關的字,如果作為偏旁就"扌、亻、弋、禾、手、土(踢土)"等等。

再如"家"字,學會寫這個家字,也就應該基本掌握了"遂、豕丶貌、豹丶邃、勿、犭、宀、冖丶勹、丁、萬"等字和偏旁。因此,我們學書法不論哪種字體,一定清楚並掌握漢字組合變化的這一特珠規律。不要被書上那些什麼"天覆地載丶上寬下窄、左讓右讓"之類東西所侷限,我們學起書法來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其次,關於筆法。我們學習書法的寫的過程中,特別是學習楷書,常常被"提、按、頓、挫、蹲、駐“等,用鋒有“中鋒丶偏鋒、側鋒丶逆鋒丶搭筆丶切筆丶直入…等術語搞糊塗,特別是草書中的“絞轉、使轉"筆法更是如此,其實所謂的筆法沒有那麼高深,一句話說穿,就是書寫過程中因落筆的輕重丶長短和方向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墨跡形態。換句話說,就是對筆的力量控制,重則筆劃粗,輕則筆劃細。草書在寫折筆時,要注意從方折到圓勁的過度,寫草書不是“草率”地書寫,要在“平和丶遲澀丶圓勁“這三點上多體會,多下功夫。如果不注意"平和“,寫出來的作品會出現一股“躁氣";如果沒有"遲澀"的筆意,作品就會出現油滑,書法中有對這種情況有一個專門的詞叫"煞筆“,煞不住筆就會出現筆在意先,而不是意在筆先了,這也是很大一部分學書法的朋友會犯的小錯誤;草書在處理楷體的折筆時(7丶勹、乚),如不能把握折在過渡時圓勁之力,作品就會出現圭角和軟塌,而對平和丶遲澀,圓勁體會最好的當數顏真卿和朱聳,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多看看。

第三,讀帖。讀帖可以說學習書法中最重要的過程,一個正確的讀帖方法,可讓你在書法這條崎嶇的路上少折騰十年。

當你選定你喜歡旳字帖,從你確定學習書法的那一天開始,請聽我一句忠言:清先不要動筆。而你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把這篇帖的文章讀熟,若能背下來更好。把文章中所記錄人和事等關係與背景搞清楚,讀帖是讀的是內容。這個過程對於學習書法非常關鍵,這就好比你在一個新的環境中要記住不相識的人,一個班的同學有幾十人,一個單位的同事,少則幾十人多則成百甚至上千人,你只有先記住他們的名字和像貌才不叫錯人,才不會張冠李戴,記住他這個人然後才可能瞭解他具體是幹什麼工作的,最後才能更多地瞭解他性格如何。學書法也一樣,比如《蘭亭序》中的"之"字,二十個"之"每個的變化都不相同,如果不先把這篇文章背下來,如果不去認認真真讀帖,你怎麼可能知道這2O不同的"之“字,那個在什麼位置?又怎麼去分辯么丹個"之"的變化呢?同學的座位都沒搞清楚,同事的名字都不知道,你又怎麼和他們打交道?同理,你連字帖寫的內容都不清楚,又怎麼練出好字來呢? 因此,讀帖,一是讀文章內容,二是讀字帖中字形的特點,最後才輪到臨寫。 人們都說練書法可以折人性子,能讓人靜下心來,而讀帖就是第一關,換句話說,讀帖也就是讓你磨刀,磨刀不誤砍柴工。

臨寫不要貪多,也不要急於求成,每星期只臨寫三五句,記住了,不是每天臨寫三五句,而是星期然三五句,目的地就是要把帖吃透,然後揹著字帖寫出來與原帖對照,找出與原帖存在的差異和差距。臨帖,不僅僅是臨其形,更重要的是得其神,神在什麼地方表現出來呢?就是以點畫上表現出來,人們常說的用筆精練,筆畫精到等語,就是對書法中"神"的最準確、最直觀的描述。只有當我們能一口氣揹著帖通篇寫出來,且不太失真於原帖,臨帖才是成功的,從而也顯示出我們讀帖是用心了的。有很多朋友一說到臨帖,總是很自豪很驕傲地說,什麼什麼帖,我臨了多少多少通,讓聞者頓生黃河滔滔不絕敬佩之心,可一看其作品,又讓人頓生大失所望之嘅。

第四、創作。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學書法是有捷徑和方法的。我的方法是先不在平鋪的紙上寫,而是把要寫的內容背下來,再用鉛筆或粉筆將自已想用書體試寫幾遍(粉筆最好,因為較軟能體現出一定的筆鋒來),從中找出最佳字的造形,字與字之的穿插,牽絲映帶和章法上處理方案。其次,用毛筆沾水在牆上寫,現在有水寫布就更方便了,我在淘寶上買過2O米長的水寫布,在牆上寫一是視野開闊,易於謀篇佈局,二是筆的運動方向由上下運動,變成平行的前後運動,這有利於力量的掌控和筆性的把握,缺點就是水沒有濃度,體會不到黑色的乾溼濃淡變化。當我對要創作的作品,不管什麼形式全都瞭然於心之後,寫起來自然成竹在胸,得心應手。

結束語:這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是對的,我把自已學習書法過程的一些感悟寫出來,與廣大書友交流,與廣大書友共勉。





四寶齋


我是一名自由職業者,自2014年起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跟隨求泉齋王斌老師學習書法。在此之前,我曾經自學過幾年書法,走了很多彎路,後來有幸找到明師指點,終於走上正途。

根據我自己的坎坷經歷,我認為書法學習最忌諱的是方法不正確,尤其是筆法不正確,臨帖時不是用正確的筆法將字寫出來,而是塗描成帖中的樣子。

如果筆法不正確,就好比你往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練得越多,錯的越深。將來即使遇到明師傳授正確的筆法,也要花時間先改掉之前的壞習慣。反之,如果方法正確,即使進步慢一些,那也是在前進。

所以,我真心希望每位熱愛書法,或對書法有傾慕之心想要親近的朋友,都可以掌握正確的筆法,因為這是對你所投入的練習時間的最大公平和回報。


Karen的書法世界


練習書法,我從個人的學習過程來談談個人的體會。


最大的忌諱是打基礎的時候,換臨摹字體,不能定心。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在最基礎的楷書練習時,沒有完全領會精髓的時候,變換臨摹的字帖。


我開始小學五年級正式學習毛筆書法的時候,參考了歐體、顏體、趙體、柳體,最後我決定選擇柳體作為我的基礎練習臨摹,大概堅持了2年多,上了初中的時候,看到一個同學寫的字很好看。經瞭解,他練習的是龐中華的硬筆書法(鋼筆字),那個時候龐中華的字是非常的火。


我受到了動搖,但練習龐中華的字是不可能,我就又分別練習了顏體、歐體、趙體,這樣,我的字根就沒有扎穩。以後因為讀書和工作的原因,沒有在堅持練習書法。


現在我的字體,還是有柳體的影子在裡面。工作的時候,又不斷的學習了盧中南、田英章。


建議,練習書法,選定名家字體,紮根基礎,練習至少5年以上。在有了深厚的楷書基礎,可以同步練習隸書、篆書。紮根之後,在練習行書、行草。


成長新視點


我可以回答個真實想法嗎?我覺得最忌諱的就是沒有耐心,因為我爸還有我哥的書法都特別好,但是的話我就很沒有耐心去練習和學習這一塊。我覺得書法跟釣魚很像,但需要一個人很靜下心來,然後去感受每一個細節,這樣的話才能真正的有情感的寫出好東西,所以像我這種沒有耐心的人的話,就很難有在這一塊的突破


湘才藝小白馬


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學習書法可以修身養性、寧靜致遠;讓人延年益壽、精神煥發、廣見博識。



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什麼呢?筆者從30多年的學書經歷中,總結出了幾個要點,歸結如下:



一,只重讀帖,不重臨摹。

二、讀帖不夠細,沒有真正領悟古人的用筆。



三、臨摹不刻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四、臨摹不重視比對,往往“差之毫裡,謬之千里”。



五、用筆不夠豐富,表現在藏鋒、露鋒、側鋒、中鋒、偏鋒、回峰、大小、粗細、長短、正斜、俯仰、向背、濃淡、扁圓、枯澀等方面的處理。

六、行氣不夠貫通,點畫的呼應不夠生動。



七、楷書要行化,行草書要楷化,力求生動不呆板!

八、楷書沒學好,就急於學行草書,以致於點畫、線條的力度不夠,缺少神韻和質感!



九、臨摹的範本太多,一家沒吃透,就臨另一家,最後變得事倍功半!

十、重用筆不重結字,或重結字不重用筆。



十一、字體不夠規範,“閉門造字”。更有甚者把醜書當成藝術,認為越是別人看不懂的字體,越是高水平的創作!

十二、重實踐不重理論,不向古人學習經驗。只有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才不致於偏離方向。



十三、不重視選筆。練習書法一般選擇尖、圓、健、挺的善璉湖筆,而且選用狼羊兼毫的毛筆最好!

十四、只重視坐著寫小字,不重視站著寫大字!

十五、行、草書連筆過多,“拖泥帶水”,“畫蛇添足”。



十六、墨色變化不夠豐富,加水過多,或者中途蘸墨的次數太多。

十七、收筆過快,點畫筆力沒有送到位。

十八、只重視字內功夫,不重視字外功夫。字內功夫指的就是書寫的技法方面。字外功夫指的是審美能力、道德修養、文學水平等等……



綜上所述,練習書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好的,需要鍥而不捨的韌勁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耐得住寂寞,多向古人學習,才能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廣州廖成文


練習書法有三大忌諱,這三大忌諱是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都會碰到的,這三大忌諱分別是:臨摹不繫統;只臨帖不讀帖;忽視書法史和理論的學習。具體情況下面我們分別說明。

臨摹不繫統

  1. 不臨古帖,自己瞎寫。或者是今天看到李某某的一幅大字覺得很好,回家就照貓畫虎寫一通;明天看到趙某某的幾個字寫的不錯,回家又練一通;大後天又看到張某的行草書不錯,回家就跟著人家又開始寫了起來。心裡沒有一個清晰的歸化,我先學誰的,再學誰的,是臨摹今人的還是古人的,心中沒有一點譜,太隨意了。

  2. 不會選帖,人云亦云。很多人不懂臨帖一定要去學習古人的法帖,而是看網上誰出名就去學習誰的字帖。或者是對一個名家缺乏瞭解,不懂該選哪本字帖,例如趙孟頫的楷書字帖很多,代表作有《膽巴碑》、《妙嚴寺記》、《三門記》等,那麼要學趙字就要學他最成熟的代表作,這樣一來《膽巴碑》和《妙嚴寺記》就優於《三門記》。

  3. 不懂臨摹,只臨不摹。很多初學書法的都看不上“摹”,“摹”就是把比較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上,描著寫。但很多人覺得“摹”有點太LOW,所以只是臨帖。其實如果把“摹”和“臨”學習的時候結合起來練習,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4. 急於求成,只是抄帖。很多人學習書法臨帖好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覺得我對照著寫一遍就算是臨完了。其實這只是抄帖,不能算是臨帖。臨帖的時候,要一個字一個字的過關,一個字直到臨的逼真了才算完成,再臨下一個,而不是從頭到尾抄一遍,也不管寫的像不像。

  5. 過於求穩,不求上進。有的人練書法,聽到人說“書無百日功”,於是就認為學習書法要“慢慢來”,於是就不著急不著慌的慢慢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實每天臨帖的時候臨一遍要總結一次,寫一字要進一步,不斷否定自己,不斷前進,打破那種“慢慢來”的思想。樹立一種“日日有所進,字字有所進”的信念,才能用較少的時間換取較大的進步和收穫。

臨帖不讀帖

臨帖不讀帖,到老一場空。古人學習書法的時候,一般都是先把先賢的字帖張掛於牆壁間,先看。觀察琢磨它的用筆、結構、取勢、章法等等。

古往今來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讀帖。學會了讀帖,就等於得到了開啟書法之門的鑰匙。宋朝書法家黃庭堅說: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三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提出:

“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終身不復止。”

讀帖是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我們在臨帖的過程中通過反覆的讀帖、理解、摹仿,再讀帖、理解、摹仿…… 從心理學角度看,在人的感覺器官中,視覺器官所得到的形象是比較具體、確定、深刻的。因而充分運用視覺的作用,對於學習書法是有很大幫助的。

我們在讀帖的時候,雖然手中無筆,但眼和心中卻在揮毫。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臨帖之前要對帖有一個清晰而周詳的瞭解,在思想上要對字帖先“臨”上幾遍,在腦海裡留下印象,再來臨摹,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下筆不慌。

忽視書法史和理論的學習

學習書法,不是僅僅就臨摹個字帖那麼簡單,要讓自己擁有點書法文化,這種書法文化的薰陶可以放大你的視野,提升你的格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我們學習一些書法史的知識和古代一些名家的書法理論。

通過學習書法史使人能夠從歷史的高度考察書法的演進與流變,同時瞭解各代各家所處的歷史地位,以及當今發展的動態,廣收博取,避免偏狹與盲目。

例如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對書史就有深湛的造詣,故能通古察今,卓然成家。我們在欣賞沙孟海的書法時,就能發現黃山谷的筆法、王鐸的墨法、黃道周的結體與吳昌碩的氣勢,加之篆隸意味與章草情態,使他的書法內涵豐富,氣勢磅礴。

書法理論對書法的實踐起指導性作用,理論上不去,書藝亦難臻佳境。

例如明代董其昌的書論《畫禪室隨筆》中他談論到用筆:

“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

談論到用墨: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礱肥,肥則大惡道矣。”

論神采:

“欲造極處,使精神不可磨沒,所謂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他的理論見解與他清相秀骨空靈淡遠的書風互為表裡、渾為一體。

以上學習書法的三大忌諱,在書法的不同階段,重要性也不同,希望我們學習書法者,真正把書法當作門學問用心去學習。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播正統書法文化,感謝您的關注。

翰墨今香


書法學習的忌諱很多,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從一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興趣培養不足。有的強行要求孩子學習,還有就是個人不甚瞭解,學書法就為了附庸風雅。興趣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葉公好龍絕對不是真愛。

2,一曝十寒,淺嘗輒止。開始鬥志昂揚,熱血沸騰,決心下的很大,但是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甚至想放棄,最後來個虎頭蛇尾。很多本來很有激情很有天賦的人就這樣放棄了。

3,堅守如一,不思變通。有的朋友開始入門小有成就的時候就沾沾自喜,盲目否定他人,臨帖也是一家獨大,就萬年死守一本帖,不去試驗著創作。這樣的朋友當然也可以說沒錯,畢竟堅持是美好的意志體現,但是這樣一來藝術形式就比較單一,常年臨習同樣的帖還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懶惰。我見有不少人臨帖非常像,非常的準,讓他寫一篇作品就沒有了,往日臨習帖裡面的重要筆法什麼都體現不出來,各種敗筆缺點都出來了。

4,見異思遷,朝秦暮楚。這個針對上面第3條而言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所有都懂一點點,不如主打1~2個帖,或者主攻同樣風格的字體。其他的帖可以作為學習和取法所用,不然換來換去沒有一個拿手的,沒有得到每一家的精髓,更談不上後期的融合了。

5,目光短淺,井底之蛙。有的朋友從來不看展覽,也不關心書法藝術的動向。現在網絡很方便,各屆國展或者其他展覽網上都能看到,但是從來不看,認為離自己很遠,自己不往展覽上靠就離展覽越來越遠,也得不到自己和別人的對比,不知道自己的長短處。

6,缺乏文學涵養。有的“農民書法家”寫了一輩子,還是那一手。當然我沒有貶低這類朋友,這涉及到一個歸宿的問題,年輕拼幹勁,中年拼堅持,老年拼學問。

好了朋友們,我個人的學習和理解就這麼多,還有很多不足不到的地方, 引用黃山谷詩集一句話“慎勿取我語,親行乃不迷”。謝謝大家的瀏覽。(奉上我個人的醜字數張)




E203278026


學習書法的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自學,第二種是有師傅教,如果是第二種,師傅自然會把你在書法路上容易遇到的一些坑給你提前填好,如若是第一種,那有幾點忌諱是一定要記好的:

一:一曝十寒,淺嘗即止

書法這條路不談天賦,不談財力,談的是堅持和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一曝十寒,淺嘗即止,開始時信心百倍,過個半月一年,一點信心被消磨完畢,草草收場,最後虎頭蛇尾,很多原本很多本可以在書法領域有很好發展的人,就是這樣錯過了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需要堅持的不僅僅是持續不斷的練習,還有我們的臨帖,最開始喜歡楷書王羲之,過了幾天又喜歡黃庭堅,練個兩三月又轉投去蘇軾,這是萬萬不可的,雖然我們學習書法,不能只聽“一家之言”,可每一個大家的書帖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可以通透,即便是同一個書家,不同的字帖所有的筆法,意境也是不同,這有需要自己的選擇,有意識的投入時間精力去學習。這裡就又涉及到書帖的選擇,一般來說,自學者選擇書帖的第一原因是因為喜歡,才去練習,這當然很好,給我們書法道路給了一個源動力,在有一定書法基礎之後,書帖的選擇就不能任憑個人喜好了,要加上前人經驗,對自己書法道路的規劃等等結合來選擇,這點我們後面再講。

二:自我封閉,埋頭苦練

看到這個,大家心裡大概都是:“為什麼?前面說堅持最重要,現在又說苦練行不通,什麼意思”?埋頭苦練,就是隻把目光心思單單放在現在所學的那一家那一貼上,不去拓展自己的書法知識面,不去學習新的書法技巧,在把某一帖臨習的很熟練後,沾沾自喜,不去嘗試新的知識,不去創作創新。這樣帶來的結果是藝術形式的單薄,寬度和厚度都不足,故苦練後,需要把我們的目光胸懷都放大放開。

自我封閉,是自學者很常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不與外界溝通學習,而是沉醉在一個小圈子裡無法自拔。這兩點看起來矛盾,其實是統一的,不與外界溝通學習,不學習書法知識,不看書法展,不和共同喜愛書法的人交流,有這幾點,自然而然造成信息封閉,意識封閉,這一點對自學者來說是極不友好的情況。沉醉在一個小圈子裡無法自拔,就指的是當地的書協,或者三五愛好書法的好友,每天看似一起討論交流,其實互相學習,最後寫出來的字也是漸漸相似,以上兩點,都不可避免的阻礙我們的進步。

三:注重外在,不修“內功”

這個與第一點所說的相對應,在剛開始學習書法時,都是誰寫的好看學誰的,所以造成長久都處於“像”的地步,不去探尋字體的內在,例如瘦金體,許許多多人喜歡並去練習這種字體,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停留在對字體外表模仿“像”上面,可以走出來的人,是少之又少。書法中,筆法,筆勢,在往後,運筆,書寫技巧,哪一個不比“好看的外表”重要,前期打好基礎,中後期寫出好看的字體是水到渠成,如若一開始就追求外在,不修煉內功,那是生生將自己的上限降低了一截。

學陶藝的人,兩年和泥,三年拉坯,為的就是夯實基礎,以後才有一飛沖天的積澱。張無忌學習乾坤大挪移,極短的時間就練到了最高層,是因為這之前他已經修煉好了極其深厚的內力,所以一遇到修煉機會,一下子就爆發出來。所以我一定要注意“內功”的修煉學習。


王青山書法


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隨心所欲:

一忌時間上隨心所欲。沒有嚴格的時間觀念,有時候每天都練,有時隔三差五練練,有時候三五個月練一練,這種不連續的練習收效甚微。

二忌寫法上隨心所欲。不看、不學字帖,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也不愛與同行交流,自以為是,或偶爾學習別人寫法。這種閉門造車的方式不可取,最容易誤入歧途,成為鬼畫大師。

因此,習書者在時間上最好不要間斷,天天練最好,偶爾間隔幾天也可,但不能經常這樣,並且要長期堅持。在學習方法上,一定要有本大家公認的字帖,細心研究,爭取寫一個像一個,戒驕戒躁,同時與書友多交流,最好跟實力強的老師學兩期。


刁治凱書法


有三,一是見異思遷,二是抄帖,三是臨摹過程不比較分析。



書法發展至今有今五千年的歷史,積澱著華夏深厚的文化和高度成熟的技法,要想專注的臨摹練習一家書法,需要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如果因各種原因見異思遷,其結果只能是半途而廢。學習書法,對書法技法的鍛鍊,有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到消化吸收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有無我到有我的過程。切忌臨摹一家的過程中見異思遷,畏難而退,一定要堅持不懈,待對書法技法理解了,消化吸收了,成為自己的法,書法自然是水到渠成。然後才能遍閱百家。以免邯鄲學步。

二是抄帖問題。學習書法通過臨摹經典作品就是要把經典作品的技法變成自己書法的法。臨摹練習過程中如果抄題,反覆重複自己的錯誤,那就不是在練字。或許有一些大書法家臨摹練習有抄寫的情況,他們的做法和我們初學者的基礎不同,有經驗的書法家的讀帖能力不是我們初學者能夠做到。他們一眼獲得了書法信息量要豐富得多。而我們讀帖能力不夠,甚至還沒有學會讀帖。如果看著字帖抄上面的字而不是臨摹學習範字的技法和字形。這樣的做法就不是臨摹學習書法的做法。一天抄一千個字也沒有一天通過讀帖臨摹一個字收效大。因為關注點不同。



三就是臨摹過程中不進行比較分析。臨摹學習過程中雖然我們臨摹前已經通過讀帖做了臨摹前的準備工作。但在臨摹中,由於心手皆生,包括心理環境,筆墨紙硯的不同,或其他原因,往往臨摹結果和自己讀帖結果乃至原帖範字有非常大的區別甚至錯誤。這就需要我們在臨摹過程中要注意不斷比較分析。當然這是針對初學者在臨摹單字是採取的辦法。如果到了通臨階段,即便如此,在臨摹後也要與原帖進行比較分析。這種做法要一致達到形神俱似惟妙惟肖,並能夠背臨,然後就可以由入帖到出帖的自由境地了。就是這時候,也不能中段對經典書法作品的臨摹。就像吳昌碩,到了晚年,臨摹書法過程還有臨摹石鼓文一遍有一遍的收穫,一遍有一遍有的境界的認識。何況我們初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