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张郃是被自己的主帅司马懿害死的吗?│540

收割完麦子,诸葛亮整顿军队,继续进兵,与司马懿的大军在上邽以东相遇。

司马懿也充分分析了形势,知道不管诸葛亮如何操作,劳师远征,道路崎岖,蜀汉军队的粮草供应必然困难,哪怕收割了上邽的麦子,也只是暂时缓解一下而已,旷日持久,蜀汉军粮草供应问题必然出现。于是,司马懿收缩兵力,据险防守,并不与诸葛亮直接交锋。

当然,这里的司马懿,也还是对诸葛亮颇有畏惧之心,另外,有些自知之明,知道两军阵上,自己算计不过诸葛亮。不然,痛痛快快的将蜀汉大军消灭或者打跑了就完了呗,何必这么费劲?

诸葛亮见司马懿龟缩不出,也没什么好办法,率军退回卤城。

司马懿虽然不敢和诸葛亮正面决战,但是眼见蜀汉大军撤退,也是尾随而来。堪堪距离蜀汉大军不远了,司马懿就安营扎寨,继续稳固防守。

大将张郃是被自己的主帅司马懿害死的吗?│540

张郃也是智勇双全的一员大将,不是鲁莽暴躁之辈,可是连张郃都有些受不了司马懿如此怯懦的战法,这是战斗啊,还是列队护送蜀汉军啊,这也太惨了吧。张郃建议,现在形势对我军有利,可以派出一支奇兵,偷袭蜀汉军后路,必然可以获胜。

司马懿仍然不同意出战。

曹魏将领都沉不住气了,纷纷请战。见司马懿还是不同意,牢骚怪话也纷纷脱口而出,更有甚者,当着司马懿的面指责:“你司马大将军也算是我曹魏名将,怎么能惧怕蜀汉军怕到这个程度呢?他们又不是老虎。大将军你就不怕天下人耻笑你吗?”

司马懿也是满肚子火,还无处发泄。他真的不想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没有胜利的把握啊。难道这么轻松的将蜀汉大军耗得半死不活,然后乖乖退去不好吗?非要前去送对手一波人头才踏实?

可是,群情汹汹,最后司马懿实在顶不住了。司马懿估计,自己要是再不同意出战的话,手下将领就该造反了。无奈之下,司马懿也豁出去了,派张郃领兵攻蜀汉军侧翼,自己亲领大军与诸葛亮正面对战。

诸葛亮一直盼着曹魏军出战,现在终于见到曹魏大军行动了,当即也是分兵派将,派魏延、高翔、吴班等各自领兵,分头对敌曹魏大军。

双方一场大战。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自己这边大败,死伤无数,光精锐士卒及低级军官,就被蜀汉军斩杀三千多人。蜀汉军缴获玄铠五千多领,角弩三千多张。

司马懿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大营,死守不出。

这次,曹魏将军们也都踏实多了,不闹腾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按照司马懿的想法,老老实实待着多好。

接下来,双方大军继续对峙。

大将张郃是被自己的主帅司马懿害死的吗?│540

到了6月的时候,蜀汉大军的粮草供应再次出现问题,大军即将绝粮。诸葛亮也颇为奇怪。按说以自己的布置,不应该如此啊,至少不应该这么快粮草供应就出现问题啊?

就在这时,总督后方的中都护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来诸葛亮军中传达皇帝刘禅的旨意,召诸葛亮退军回朝。

诸葛亮不明所以,但眼见事已至此,也只得率军退回汉中。

见蜀汉大军退走,司马懿总算长出一口气,胜利了。但是不能就这么眼看着诸葛亮撤军,于是派遣张郃率军随后追赶。

一直主战的张郃,这时却反对追击蜀汉撤退的军队。张郃认为,蜀汉大军并没有败,他们是有序的撤退,而且以诸葛亮用兵的谋略,撤军同时,一定会安排人马断后,如果追赶,必然吃亏。司马懿并没有听从张郃的建议,执意派张郃率军追赶。

张郃无奈,随后追赶蜀汉军。

诸葛亮果然安排有伏兵。在张郃率军追入木门道的时候,钻进了蜀汉大军的埋伏圈。蜀汉军早就在木门道前后左右的山坡上埋伏好大队弓弩手,见曹魏大军钻进包围圈,立刻万箭齐发。这种环境下,诸葛连弩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可怜,曹魏这位文武双全,能攻善守的大将张郃,死于乱军之中。

大将张郃是被自己的主帅司马懿害死的吗?│540

因为是司马懿执意要张郃追击蜀汉撤退的军队,造成张郃惨死,因而后世多有人认为是司马懿故意派张郃去送死,为了除掉军队中自己的对手。因为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而且在军中德高望重,影响力太大,因而让司马懿感受到了威胁,在这里借诸葛亮的手,除掉了他。

以司马懿用兵的谋略和智慧来分析的话,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不然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不过虽然木门道兵败,死了大将张郃,但司马懿毕竟打退了蜀汉大军,所以在曹魏朝廷看来,司马懿还是功劳远大于过失。魏明帝曹睿也又是犒赏三军,又是对司马懿加官进爵,大肆封赏。

现在的魏明帝,已经越来越倚重司马懿了。

随着原来他爷爷、父亲留给他的那些老臣子们老的老,死的死,能征惯战的将军越来越少,自己的亲信将领又大多无能,不依靠司马懿依靠谁啊?

随着司马懿不断取得胜利,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曹魏的军权,越来越多的被司马懿掌握了。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