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反复难忍?归根结底都在脾胃,健脾和胃、止痛化瘀可解忧

人在江湖漂,哪儿有没胃痛过的?

有时吃饱了胃痛,

有时饿狠了胃痛,

有时候太累了胃痛,

有时笑抽了也胃痛

……

胃痛,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有时忍一忍,吃片药就过去了,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样真的可以吗?

很多人把胃痛不当回事,熬着熬着就成缠绵痴情的“老胃病”了!就是那种治一治好一点,时不时又犯了的那种老顽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困扰老中青三代的“大杀器”:我胃痛犯了!

胃痛反复难忍?归根结底都在脾胃,健脾和胃、止痛化瘀可解忧

我这个到底是不是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的疾病。大多数患者会表现为剑突下,上腹部,或者左上腹部隐痛、不适,伴有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等症状。

而且大多是遇到了诱发因素,就会加重,比如:饮食不洁、过饱、过凉、生气、劳累、感受外邪等导致胃的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成。

不要被假胃痛骗了

很多人就诊时会说自己“胃痛”,其实不一定是胃痛,也许是临近器官,因为脏腑定位模糊,很多人只是习惯性说肚子痛,又说不清楚具体哪里痛。

皮肤就不一样了,它的末梢感觉相当精准,在黑暗中,我们被蚊子咬,不需要开灯,我们也能准确找到痛的地方去挠挠止痒。

但胃(内脏)不是,我们的感受和语言很难描绘清楚。

所以对待“胃痛”时,要慎重,专业的事交给医生去做,千万不要随便吃胃痛药,只有搞清楚原因,确定病因,才能对症治疗。

胃痛究竟是怎么来的?

“胃病终于好了,来,喝一杯庆祝下。我勒个去,疼死了!”

易复发也是慢性胃炎的一大特点。你只要敢作,慢性胃炎就敢回来。

病从口入,这话一点也不假,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变好了,胃肠处在高负荷状态下,高油、高蛋白、高糖,且晚餐又是聚会最多选择时段……

胃痛反复难忍?归根结底都在脾胃,健脾和胃、止痛化瘀可解忧

每天你虽然下班了,甚至你睡觉了,可脾胃还没有下班,它得加班加点给你去消化你晚上的饕餮大餐。

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老话说:宁留三分饥,也不十分饱。

这句话真良言也,如果你每顿只吃七分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如果每顿都吃得十分饱了,吃得肚子鼓鼓的,反而疲劳没劲,脾胃功能受损,久而久之,病就找上门来了。

身体的肠胃它不怕饿、不怕半饥半饱,就怕堵。你吃进去的汤、面、菜、果,都沤在胃里,胃就像个中央食堂一样,负责腐熟食物,把大的变小,硬的变软的,整个过程就像发酵一样,要想食物烂了、熟了,需要胃气的加持,西医把它叫酶。

如果胃的腐熟这个功能完不成任务,这些食物残渣停留的时间就变长了,该消化的没消化,该送走的没送走一样,胃里就塞车一样。

万病皆起于脾胃

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先生写过一本《脾胃论》,通篇只讲一个道理,结果就红到了现在。他的书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在中医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脾胃乃后天之本”的江湖地位,无人能撼。

胃痛反复难忍?归根结底都在脾胃,健脾和胃、止痛化瘀可解忧

我们吃的食物从口腔进入到胃里,初步消化腐熟后,变为食糜,下传到小肠,小肠中的食糜,在脾气作用下进一步消化后,将“清”的部分,上输给心、肺、头面,以濡养全身;“浊”的部分从二便排走。

胃和脾同属中焦,在身体的中部,而且五行皆为土,是我们人体的中焦枢纽站,是我们的能量方。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得就是脾胃这二个部门升降协调,才能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① 如果脾气虚弱,不能升清,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去濡养,人会头晕眼花、脸色不好、精神疲惫;

② 如果胃不降,中有浊气停滞,会有纳呆脘闷、胃脘胀满、便秘等;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口臭等症。很多人以为口臭是口腔引起的,其实是胃里的食物停留过长,腐烂发出酸味,嘴里才有异味,这些都是身体自然的本能反应,告诉你别吃了,即使吃下去,它也没办法好好消化。

现在你们知道胃有多重要了吧,胃气是一身之气的来源,在临床治疗中,要特别注意“勿伤胃气”,不要轻易地损伤它了,否则受纳功能失常,百药难施。

所以健脾和胃的重点,就是保证脾升清,胃降浊,一升一降,一纳一运,相互协调相互辅助。

健脾和胃是一辈子的功课,能省好多事

胃痛反复难忍?归根结底都在脾胃,健脾和胃、止痛化瘀可解忧。

把脾胃比作路上行驶的汽车,给脾胃加油加气,增加行驶动力;给“汽车”减负,消食化积,减少行驶负担;工具箱,随时修车——化瘀止痛,帮助汽车行驶更安全,性能更好。

胃痛反复难忍?归根结底都在脾胃,健脾和胃、止痛化瘀可解忧

最后,三分治,七分养。

调理脾胃病,调养跟用药须并行,三分治,七分养。养的繁体字是“養”,下面明晃晃的是“食”字,也就是说,养的核心就是饮食习惯。

怎么吃才符合”养“呢?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只吃七八分饱,吃时细嚼慢咽,食物嚼得越细,才能充分变成食糜状,这样会大大减少胃的负担,避免进食过烫、过冷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怎么“养”呢?

服药后,忌言语一二时,戒酒面生冷,薄滋味以养胃气,稍食美食以助药力。更宜小役形体,使胃气与药转运升发。慎勿大劳,以伤脾胃升发之气。

这是说服药后一两个小时内,都要少说话,因为言多伤中气,影响药力;饮食简单,粗茶淡饭可以养胃气,为何还要小役形体呢?

这招也很高明,小役是小劳小动,帮助脾胃把气血药力运化开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练武;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要像春风拂柳那样运动开,比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等。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