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唐朝以后,再没有任何王朝政权在西安建都?

独酌一杯解千愁


看许多文章,认为西安在唐以后不能建都的主流意见是:

  • 唐以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影响力下降,关中地区向西失去政治、经济活力。

  • 农耕文明由种植小麦向水稻转变,人口重心向东南沿海转移。

  • 王朝逐步从关中向河南地区,洛阳、开封地区,向东、向南发展,南京、杭州也成为王都。

  • 东北少数民族崛起,军事战略重心向北京转移,天子守国门应该在北京。

  • 这些是历史过程,但不一定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也不能作为必然要如此发展的依据。

在西安建都前,有丝绸之路吗?没有。西安是全国政治、人口、经济中心吗?不是!

  • 建都西安是陕甘打拼出来的,不是说在哪个历史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人口、经济就比陇、秦地弱!

  • 看看在西安建都的主要王朝,历史发展过程。

甘肃省陇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重要文明发扬传承区。

  •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 甘肃省天水市作为秦州府治,又是成纪县地,即伏羲故里。伏羲庙 ,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 甘肃省庆阳周祖陵,周从这里发祥逐步向宝鸡、关中拓展最终建立周朝。


  • 秦,发祥于甘肃省陇南地区。陇南礼县秦祖地,同样是从甘肃天水发祥逐步壮大,向东拓展到关中,并最终取得全国政权。

  • 甘肃省定西地区陇西文化(古陇西今临洮),其中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元昊建立西夏;明末李自成大顺灭明等等。

  • 陇西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西北大族多崛起在甘肃陇地,发扬光大向东首先拓展关中,在历史关键时期建立周、秦、唐等重要王朝,这些决定了西安地位,因为发展的根就在这里。

  • 好多朋友说,天水、庆阳、平凉地区文化和陕西相近,这是不知道历史发展过程,谁应该像谁?

那个时期,全国经济,人口中心在陕西关中吗?不是!在王权斗争中,从经济、人口上讲,西北没有任何优势,但历史就是这样。因此说,只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而不是选择。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北宋建都开封就容易理解了。

  • 宋,建都于繁华之地,政治、军事优势不能集中。重要边关和都城兵力多地分散。

  • 先战于幽州,被困于山海关内,虽然多年征战并没有伤及根基。

  • 西北河湟争夺失败后,开始北部全面受敌。

  • 北方,西北失去河湟要地后,北宋很快就灭亡了。

  • 退入南方,在东南沿海富裕地区,人口众多区域就能成功反攻吗?事实证明,不成!待北方藏疆蒙回一体,成大环线迂回攻击时,灭亡只是时间。钱多、人多没用。

明,初建都城在南京,和朱元璋1364年建立西吴有关。以北京起家的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清,进关选择与东北临近的北京。王都的选择好像都和帝王的根基有关!

  •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重东北而轻西北,最后灭亡同样来自西北。

  • 明,总结宋衰败的主因,不能建都在繁华地区,效仿汉唐天子守国门。但没有搞清楚汉唐也是天子守国门,无非一个守东北,一个守西北。

  • 清,总结中国历史。在历代看似弱小的西北地区,多次改变历史进程。西北陇地,河湟,河西走廊等战略区失去有效控制,对东部平原地区的多点、成面、环形攻击是致命的。

  • 清在西部总督方面也探索很久。在延续明朝总督体系上,有川陕、晋陕总督多次尝试,总后定位陕甘总督。

因此,地区大族争斗的成败是王都建立地区的重要原因。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唐朝是定都西安(长安)的最后一个朝代。

因为西安(长安)唐朝年间,天子九逃,国都六失。

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

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占,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

以至于西安(长安)唐朝年间,史无前例地达成:“天子九逃,国都六失”的成就。

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下:

一、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属于中原河南,西汉时期,西安就隶属于河南司隶州;东汉称司隶校尉部,由洛阳统领;三国时期归许昌管辖;直到西晋才从河南划出,划入雍州边缘。

西安人百分百能听懂河南方言,但听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属于中原。

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西安均没有。

即便在西北,西安的历史也无法称为第一城。

三、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决定了西安从商周起只有三千年历史。

上下五千年,四川有三星堆,浙江河姆渡遗址7000年,陕西7000年以上的遗址一个也找不到。

如果从猿人角度,陕西蓝田猿人的历史,又比不上云南元谋县。

四、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

如果算上吐蕃,西安的朝代就是最多的。

五、西安房价超过郑州了没有?

西安人均GDP超过郑州了没有?

六、西安城墙。

西安古城墙,是八十年代日本出钱按照明城墙大致位置建的文物。

同时期建设的,还有西安给日本人安倍仲麻侣立的纪念碑。

七、西安伟人多。

代表人物:药家鑫、龙治民、周杰、葛万银。

八、西安美女多。

代表人物:马蓉。


用户67724358697


唐以后没有王朝再在西安定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关中尽管物产丰富,旱涝保收,但是面对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不断扩大的局面,不断增长的人口,仅关中的物产,难以满足当时的穿衣吃饭,动不动有些捉襟见肘。



二,长安城深居内陆,漕运不很发达,物资供应基本靠陆路车马运输,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这也就是隋炀帝不惜血本修筑大运河的真正原因,也是历代当政者最头痛的事情!

三是,长安靠近西北,距西边的,北边的少数民族很近,经常受到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击退和亲都只能是一时权宜之计,不是长治久安之策。秦始皇修长城,苏武牧羊,卫青,霍去病抗击凶奴,五胡乱华,都是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灭绝汉族的有力史证。



四是,农民起义攻占长安之后,不是掠夺财宝,就是焚烧宫殿,咸阳宫,阿房宫,建章宫,未央宫,大明宫,含元殿一个接一个毁掉,很少去建设。使宏伟的长安城一次又一次得到破坏。要重新修复起来耗费巨大,和建新都没什么两样。

以上几种原因的共同发力,使唐朝以后的新主不得不放弃长安,另寻新址建都,这些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原上麈


如果说有哪个朝代是和它的都城一同退出历史舞台的,那这个朝代就是唐朝,这座都城就是长安。唐朝将最辉煌鼎盛的时代留在长安,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唐诗灿烂……都城长安则载此长眠于历史长河之中,从此不再为都。

事实上,建都长安的唐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只有前半段是名副其实的。自安史之乱起,长安的都城地位便越来越不稳固。自东汉迁都洛阳以来,长安在国家历经300多年战乱后虽重为都城,但它正逐渐失去作为国都的最后条件。

所以,与其讨论西安为何在唐朝之后不再被建都,不如先来分析西安是怎样在唐代被证明不再具备建都条件。

首先,从外部威胁看,唐代的长安已成为四面受敌之地。

在魏晋以前,有实力威胁中原政权的外部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而到了唐朝,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例如,北边鲜卑、突厥的势力已经绕过了长城,西南面的吐蕃势力在“安史之乱”期间达到鼎盛,东北方的契丹族在唐朝末年崛起。这些方向上的强大威胁都是周朝、汉朝所不曾遇到的。

到了唐朝之时,中原政权一心经营关中、专注长城防御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围绕长安建立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不仅越来越不能够将北方的威胁屏障在外,而且在各方面的外部威胁都成长起来的情况下,反倒使自身处于四面受敌之地。

其次,从军事角度讲,唐代的长安已成为四面交战之地。

公元618年,李渊在隋朝旧都上建立唐朝,这处“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之城继西汉之后,再次迎来一个强盛的王朝。但是后来的发展远没有开始这么美好,在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面前,长安已在事实上成为交战之地,这在西晋灭亡以及其后的历史中已被多次证明。在公元626年,唐都长安与西北方向突厥骑兵之间的距离一度只有40里,它离战争太近了。

在随后两个世纪中,唐都长安迎来战争噩梦,成为历代被攻陷次数最多的都城。公元756年,安禄山、史思明自东北方而来,依次攻占汴州、洛阳、潼关、长安。公元763年,吐蕃纠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部由邠州、咸阳攻入长安。公元783年,泾原兵在行军途中发生哗变,不去河南解救襄城,而是顺道攻入长安、洗劫皇城。公元880年,黄巢先由山东向南攻占岭南全境后折向西北,攻占长安。公元885年,沙陀人李克用率兵攻长安,引发诸道兵在都城的混战和焚掠,长安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公元901年,李继筠率兵劫掠长安,衰弱的都城再次遭到战火毁坏。

最后,失去屏障作用,而又四面受敌,西安自身劣势暴露出来。

周至秦汉时期,中原政权的威胁主要是北方的匈奴,所以长城横亘在国土北疆,建都关中乃是居中之选。但是历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战乱变迁后,突厥的势力已经延伸到西域。鲜卑及其后的吐谷浑已经越过长城进入到青海、甘肃一带,并在唐中期被崛起的吐蕃所兼并。唐后期崛起的契丹族,其势力同样越过长城,进入到幽州、蓟州一带。

在这样的局面下,建都关中依托长城屏障北疆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来差。而关中虽然“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也就是说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以西安为中心的这片地区虽有关河险隘,但在经济上是远远不足以自保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堂堂大唐为什么会“国都六陷”!

到了五代时期,面对越来越尖锐的内外部威胁,长安这座连唐王朝都坐不稳的都城被彻底抛弃,新都在洛阳和汴州之间徘徊不定。既然长安的战略价值不复存在,而又在经济上不足自保,那么另建新都最起码也要找个更方便“转漕东南之粟”的地方。再后来北宋定都汴州,南宋退往江淮一线。这便是其后历代在失去战略中心之后,政权向经济中心迁移的结果。


读历见闻


西安,是中国最古老的首都长安。


西周,秦朝,西汉,新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十三个国家建都于此。

而当时能和西安一争高下的城市就是洛阳了。

洛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刘秀建立的东汉,此后曹魏西晋都是定都洛阳。


洛阳地理环境优越

洛阳地区居天下之中,地理位置险要,洛阳可以恃险防御,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美誉,定都这里可以让皇帝坐镇中央,遥控天下,又能很好的防御。

长安被战争破坏

西汉末年经过王莽的改革,和绿林赤眉军的起义对长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繁荣一时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还有一个原因和刘秀本人有关,刘秀依靠的是南阳的世家大族,河南是他的根据地,所以刘秀定都就建战了洛阳。

中原政权的主要危险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外族入侵都是从西北方向,但是唐朝之后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北方。


笑看蔡不列颠


我想是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吧!

政治方面:

唐朝之前,中国主要开发的是北方,广袤的东南沿海人口少,很多地方是还是蛮荒之地。这时候,作为北方的城市,西安退可以固守关中,进可以控制中国北方,是天然建都的地方。

但是,从唐朝末期开始,随着大量中原人口迁移到南方,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北方却因为战乱、饥荒、人口,经济地位开始下降。

这时候,如果还在西安建都的话,对中国这样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来说,遥远的江南有点鞭长莫及,会失去对南方的控制。所以,西安就不是一个良好的首都了。

有人会说,汴梁、北京也是在北方。但是这两个城市离江南还是近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城市有运河连接南方,可以实现对南方有效的掌控。


经济方面

这个问题更大。关中本是沃野。但是,到了隋唐的时候,各方面的原因,关中的粮食已经无法养活庞大的人口。所以,唐朝皇帝经常会去洛阳。很多时候的原因就是关中粮食歉收,要饿死人了。皇帝带着文武和军队到洛阳,而洛阳有运河,可以接收天下转运的粮食。


故纸汇


西安,也就是我国最具历史的古城“长安”。历史上,曾经有13个朝代的都城定在了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西安还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从西周开始至唐代,共有13个王朝定都于西安,它们是:西周,秦朝,西汉,新朝,西晋,前赵,黄齐,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但在唐朝后,却没有任何王朝政权建都西安。事无绝对,还是有一个并未成事的大顺建都西安,也就是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政权,但它存在的时间不长,被否认了当做一个王朝看待。

那么为什么唐代以后就没有了在西安建都的王朝了呢?

首先,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唐末时期的大混战对西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令西安这座古城不再是建都的首选。南宋初,大臣们曾建议迁都西安,明太祖朱元璋也曾有意定都西安,然而因为西安早已破败,因建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被放弃。

其次,经济发展的放缓及农作物产量下降也成为了西安不再被看重的原因。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致唐朝后期,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然后,其它古都的崛起令西安失去了先天的优势。洛阳在大运河修通后,交通运输的便利让洛阳成为了唐代以后朝代都城的首选。

最后,在北方势力崛起后,北京在抵御北方威胁的地位更加稳固。北京在金朝定都,决定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后,西安就更被当做了备选。新中国的首都也因为北平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定都北京。

所以,一个古城之所以没落,一是因为它自身的优势失去,二是因为其它城市的发展替代了它的位置。

所以,自唐代没落以后,就少有王朝会定都西安了。

你是如何看西安在唐代以后的没落呢?欢迎分享!

我是乐于分享的逐梦卡拉!欢迎各位朋友与卡拉共同成长!谢谢!


逐梦卡拉


唐朝之后,再也没有王朝在关中建都,跟整个东亚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有关。

一个国家的都城放在哪里,需要考虑几个因素:政治影响力、经济保障、军事上的安全。唐朝以后,由于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关中地区在这几个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

一、政治影响力的衰落

唐朝以后,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关中地区的政治影响力都非常微弱了。

国际层面,唐以前,陆上丝路是一条及其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国际政治也几乎是围绕丝路展开的。长安作为陆上丝路的起点,发挥着极大的国际影响力。但这一切自从安史之乱后,形势就变了。唐朝后期,西域以及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陆上丝路几乎断绝。蒙古帝国时期,短暂恢复过,但随着蒙古帝国的分裂,再次中断,之后再也没能恢复。与此同时,海上丝路兴起,长安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不复存在。

在国内,安史之乱之前,中原地区还聚集了大量人口,但是安史之乱,中原陷入长期混战,之后的藩镇割据更是加剧了混乱。宋元明清,一旦有事,包括中原在内的整个北方地区就处于战火之中。人口逐渐稀少,大量人口聚集在东南沿海。即使明清大一统时期,北方的人口也少于南方。而关中距离东南过于遥远,如果定都关中,则鞭长莫及,无法发挥政治影响力。

二、经济上无法保障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尤其是江南之地,从唐末至今都是国家的财源之地。关中离江南非常远,而且交通非常不方便。在古代,这是一个硬伤。如果定都在关中,征税之后,从江南运输到关中非常艰难。明末关中饥荒,没人愿意运粮过去,最终导致李自成起事。也就是说,由于交通问题,如果定都关中,那么国家是无法控制经济中心的。

而且如果定都关中,自身的物资供应也很难保障。由于长期战乱,整个西北地区都残破不堪,气候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当时的关中地区已经无法承载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三、安全问题

这里的军事安全,不是都城自身的安全,而是说整个国家的军事安全。

从唐末开始,安全问题已经偏移到了东北。唐末,东北的契丹兴起。宋朝之后,变成辽,后来是金、蒙古、后金以及后来的日本。也就是说,唐朝之后的王朝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东北方向。

在铁路运输还没有能够大规模运用在军事领域之前,军事力量的投送主要还是靠步行或者骡马,反应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古代王朝集结军队,一般都选择在都城集结,然后开往战场。关中地区距离东北也太远,等到军队集结起来,估计还没开到前线,大片国土就已经沦丧了。也就是意味着都城必须靠近东北方向。这就是为什么北宋始终对幽云十六州念念不忘的原因,后来的靖康之变就说明了问题。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理解为何朱元璋要派朱棣长期镇守北平,后来朱棣干脆直接迁都北京。而清朝定都北京也是基于这个考虑。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民国时期,由于定都南京,日军侵华时,国民政府来不及将军队开往北方,导致平津很快陷落。也正因为国民政府掌控的军队集中在江浙地区,才有了后来的淞沪会战。

总而言之,关中地区自身的原因其实不是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政治局势已经变了。



迷蝶梦文史社


如今看西安的位置,是处于国家的中心位置。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西安这个地理位置可是有些靠边了。

那么当时为什么还要选择西安定都呢。

首先就是西安得天独厚的地理原因了。关中地区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凭借黄河可作为屏障。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可谓是易守难攻啊。

其次呢,就是关中地区的人口在全国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而西安呢,虽然地处西北,西北多蛮夷,但是定都再次,进可攻,退可守,而当时建都于此也是为了守住国门。

那么,后来为什么没有其他王朝政权在西安建都了呢?

西安地处内陆,随着人口的发展,无论是从居住环境还是生产农作物方面已经无法满足这么大规模的人口了。再加上秦汉时大兴土木,对于西安周围的植被也破坏的差不多了,自然气候也大不如前了。

再者说,隋唐时期,虽然定都长安,但是却一直在修建着东都洛阳。而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更是解决了洛阳,开封一代的农作物运输问题。那个时候,长安一代的农作物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城市规模了,也没有运河可供运输粮食。这样以来,洛阳,开封一代就是帝都的不二之选了。

而之后,随着经济中心不断向东偏移。而自唐之后,契丹,女真的不断崛起,国家的外患主要来自于东北地区,以至于元明清都定都于北京以守国门。而西安,则无缘帝都了。


娱影杂谈


说起西京长安,了解历史的都不会忘却周、秦、汉、唐这段辉煌的历史,然而正因为这段历史太过耀眼,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西安,连同关中盆地,像是突然失去上天眷顾一样,从帝国的都城京畿一步步走出历史的光环,逐渐回归本真的古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西安都城“一去不复返”?

在唐之前,关东和关西这两个词经常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俗话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其实代表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政治格局的一种东西相峙的形势。这种形势的开端,其实就是战国其实的秦齐对峙。复旦大学周振鹤有一篇文,名为《假如齐国统一了天下》,很有意思,当时秦国一统六国,齐国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这是标准的东西对峙。

直至唐代,在江南地区还没有发展起来之时,北方依然是全国的经济政治重心,而东西之间依然是在发展上各有侧重,位于关东的平原地区依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关中平原就是一块金城千里的政治、军事重心,不仅高屋建瓴控制着东方,还是抵御来自北方草原匈奴力量的前沿阵地。

这种形势在什么时候被打破呢?

就是在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之后。

南方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分别是东晋的永嘉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北人南迁,以及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建立。

就是自唐代为始,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并在宋代后彻底把北方甩在了身后。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历史气候变迁,也有人为方面的北人南迁。总之自此之后,北方不再是经济方面的一枝独秀。

此时的关中平原,一方面,在周秦汉唐数朝,作为帝国都城,过度透支了渭河流域的资源;另一方面,成也地势,败也地势,关中四塞的地形也使得南方的粮食等物资很难通过漕运等运输方式输送到西安。

因此在唐末之时,唐皇数次因西安断粮而就食东都,就是跑到洛阳去混口饭吃。唐皇狼狈至此,宋太祖就把都城定在了开封。之后的都城,就在东方南北移动。之前的东西对峙,变成了之后的南北对峙,都城就在东部落了户,或在东部的中间,就是开封,或在东部的靠南部,就是长江下游一带,或者在东部的北方,就是今天的北京。

就这样,关中盆地彻底失去了京畿之地的光环,帝都之位“也一去不复返”。

中国历史上都城位置变迁简图(底图为百度卫星地图)

八大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