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歷史上能稱得上暴君的帝王不在少數,但其中最具爭議性的當屬隋煬帝楊廣。隋朝盛極而亡,楊廣推脫不了責任,他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強徵勞動力,致使民間怨聲載道,隨即演變成天下大亂,最終覆滅。然而楊廣又修建了京杭大運河,營建了東都洛陽,開創了科舉制度,這些成績都是功在千秋。

亡國之君,多被譭譽,歷史給予楊廣的評價是十分不公的。人們往往只把目光聚焦於楊廣的功過與否,卻忽略了他的另一項驚豔技能:寫詩。他的詩風廣闊,既有馳騁千里的豪邁,又有夕陽落寞的靜謐,抒情性很強。可以這樣說,即便放眼隋唐兩代的詩壇,楊廣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這一點的確比較令人意外,或許是我們對唐詩太過情有獨鍾,才沒有發覺楊廣這一位寶藏詩人,其實他的詩文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隋書》是唐人寫的,裡面對楊詩的客觀評價是:"並存雅體,歸於典制。"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首楊廣的經典名篇。

《春江花月夜》楊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是的,早在張若虛寫下那一首被譽為"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之前,楊廣就已經身先士卒,寫下了更早的版本。別看這首詩僅有20字,而張若虛則是洋洋灑灑數百字,其實二者之間擁有十分微妙的聯繫。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楊廣利用寥寥數字,便勾勒出了一幅遠大壯闊的春江夜景圖卷。"暮江平不動",暮色映照下的江水平靜沒有波動,"平不動"即水波不興,一來體現了江面的闊大,二來表現了春夜的寧靜。而這一句與張若虛篇首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正是如出一轍。

"春花滿正開",江面平靜如履,江邊春花盛放,開得滿滿當當,不僅把江岸都佔滿,春花映在江中的倒影也把江面都佔滿了。一個"滿"字,用得出神入化,寫出了那種群花擁簇爭豔效果。細細品味,這與"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描述的實為同一場景,"芳甸"、"花林"皆說明岸邊開滿了花。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流動的波浪攜扶月亮緩緩流去,漲落的潮水夾帶繁星而來。"將月去","帶星來"都是寫星月倒映在江水上的場面,而這場面鋪展得極為宏大,所營造的意境極為浪漫,讀起來彷彿眼前的世界都融為了整體和諧的一體,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另外,潮水與月色的流動,也是對時間流逝的隱喻,這也是張若虛在自己詩篇中所蘊含的真實感悟。整首詩讀下來,雖簡單明確,但卻描繪了一幅意象完整而內容豐富的春江花月夜,麗而不豔,柔而不淫,可讀性很強。而且毫不誇張地說,張若虛的同名詩篇是深受楊廣詩啟示的,二人所呈現出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卻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被抄成大唐第一名詩

楊廣為後世相關題材的作品樹立了榜樣,具有開先河之功,他的詩風也潛移默化地對唐宋年間的文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止是《春江花月夜》,催生出了大唐排名第一位的詩歌,楊廣其餘的詩作也被後世文人廣泛引用。比如他的"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就被秦觀化用在了《滿庭芳》當中:"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唐太宗的詩風,皆是威嚴之語、王霸之氣,而楊廣卻能脫出這一層身份,以一位詩人的角度去抒情納意,這的確是一件難得的事情。不論歷史對楊廣的評價如何,單從詩歌方面來說,小解願為其打ca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