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嗨,大家好,我是喬。

如果要評價2019年度詞彙,

我相信“啃老”一定會備選之一。

從年初的全民公敵蘇明成,

到年中的日本大使怒殺啃老兒子,

“啃老”的年輕人越來越被妖魔化。

不如今天,

就試試從一個角度看“啃老”。

01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熱搜:#如何優雅地向父母要生活費#,本想點進去“觀摩學習”一下,沒想到一看就是一中午,不得不說,這屆年輕人實在太有才了。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我總結了一下大家的思路,簡單來說分三類,第一類是以退為進型,比如雙十一給父母買了2000元的禮物,換回一臺雙倍價格的筆記本電腦;

第二類是語言暗示型,比如給父母發一條關懷短信:“媽媽,今天天氣好冷,多穿點,注意保暖。不要和我一樣沒有衣服穿。”

第三類是簡單粗暴型,張嘴直接要就行了,畢竟臉都不要了,還要什麼優雅。

雖然這屆網友心態好、思路廣、厚臉皮,但在這些言論其中,還有很多譴責的聲音,直指兩個扎心的字眼:啃老

02

說起啃老,很多年輕人都皺眉頭,誰也不想啃老,可不肯真的活不了。

比如辦公室一個同事,最近就很苦惱,她因為手頭緊向家裡借了房租錢,被親戚指指點點了半個月,導致至今都不敢向家裡借錢,寧願多給點利息,去跟銀行借。

我問她為什麼,她無奈地說,北漂五年,30歲,還在向父母要生活費,丟人。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其實,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

在2018年,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出一組數據,顯示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其中“啃老”比例最高的年齡段是28到38歲的中青年族群。

在月入過萬的受訪者中,有四成承認啃過老。

相信在這些啃過老的年輕人中,大多數都像我的那位同事,一個人在大城市中打拼,他們可能為了省錢住到郊區,每天上班通勤2小時,每一季交完押一付三的房租,工資卡剩下的餘額,也就僅僅夠每天三頓的飯錢了。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當他們被高昂的生活成本壓得喘不過氣,不得不低頭向家人伸手時,這可恥嗎?

譴責年輕人啃老的言論有很多,但他們不知道,對於這些正過“啃老”的這些人,父母的支持卻能拉他們一把,走出人生某個階段的困境。

你說這是“啃老”,但對於兒女來說,這是依靠,對於父母來說,這是天性

03

畢業後過得很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該啃嗎?

最近一期《奇葩說》,就“啃老”的話題再次開辯,罕見地,在這個我以為大家都會理論當然反對的話題上,導師中的大部分嘉賓都選擇了啃,而最後支持啃老的正方居然贏了。

其中,正方辯手冉高鳴的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他在大學時為了不啃老,做了很多辛苦的兼職工作,包括在朝陽公園表演噴火,做馴獸員與海獅接吻……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在他一個暑假可以掙到四千塊時,他特別自豪地邀請媽媽來看錶演,一邊噴火一邊接吻的他逗笑了全場觀眾,卻發現媽媽在人群裡默默哭泣。

年紀輕輕、四肢健康,卻像螞蝗一樣吸血父母的“啃老族”固然不值得提倡,但為了自尊、為了心安理得,堅持不啃老,不要父母幫助,也並不是天然正確的事。

因為在“啃老”這個行為中,父母除了物質上的幫助,還有情感上的依賴、心理上的陪伴。

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心理依賴,尤其是父母,他們早已習慣了為家庭貢獻,兒女付出,而這種付出,既有父母對子女無法割捨的愛,也有讓他們得到被需要的滿足感。

當我們長大後,因為害怕“啃老”拒絕父母的一切幫助,留給父母的,或許有“兒女獨立”的欣慰,但同時,一定還有對兒女生活的擔心,和自己不再被需要的失落感。

所以適度的啃老,其實是一種親情的維護。

04

今年夏天,一則關於“啃老”的新聞引發了身邊很多朋友的關注。

前駐捷克大使官熊澤英昭,他的兒子熊澤英一郎是個大齡“家裡蹲”,不上班、沒家庭,在家混吃等死,長期靠父親養活。

6月1日當天,熊澤家附近的小學舉辦運動會,熊澤英一郎因為玩遊戲被打擾而生氣地大罵“我要殺了這些傢伙”。

兒子的言論讓熊澤英昭感到非常不安,兩人因此大吵起來,熊澤英一郎更威脅父親“把你殺了”。

兒子的威脅和擔心他會傷害小朋友的念頭,讓熊澤英昭在衝動之下,朝兒子的胸前、脖子一共刺下十幾刀,親手殺死了這個對社會毫無貢獻的“繭居族”。

這件事在國內一曝光,主流輿論都是同情這位父親,強烈譴責長期啃老的兒子。

並且結合著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颳起了一股“反啃老者聯盟”風,只要是跟“啃老”有關的話題,一定會出現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生啃老族不如生叉燒等負面形容詞。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其實“熊澤英昭殺兒”事件背後,還有一個讓人心痛的真相。

兒子熊澤英一郎在18歲時就患上了AS,也就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在這種精神病的影響下,兒子一直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只要不順心就會恐慌和動粗。

在常人眼中,熊澤英一郎是個無恥的啃老族,但在熊澤英昭眼中,他只是在照顧自己生病的兒子。

當然,我不是說熊澤英一郎沒有錯,也不是在為“啃老族”開脫,而是覺得當今社會實在不必對年輕人“啃老”的現象過於妖魔化,輿論也不該擅自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物化父母對子女不計任何回報的付出。

我最近被不少人安利了一部日劇,《我的事說來話長》

這部劇的主角是一個大齡無業遊民小滿,32歲沒工作沒戀愛,和媽媽住在一起,理直氣壯的當一個“啃老族”。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說實話,我並不認同他的生活方式,但其中有一點卻讓我觸動很深:小滿的媽媽從不催促他找工作,也不抱怨,反而是一直開開心心地被啃,究其原因,是因為相比被啃,她更怕寂寞。小滿的陪伴,消解了她的孤獨。

這部劇讓我想起問過父母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失業了在家躺半年,你們會不會覺得我在啃老?”沒想到我媽挺開心地說,“不會呀,總比一年不回家好。”

我當時很驚訝,沒想到被口誅筆伐的“啃老”行為,在他們眼中居然意味著陪伴。

但同時,這句話也讓我反省有多久沒有放下工作和手機,好好陪過父母了。

曾經在網上流傳過一個非常“殘酷”的親情公式:

一個在外地打拼的年輕人,假設每年平均回家5天,除去應酬、玩手機、睡覺的時間,真正陪伴父母的時間只有大約24小時。而就算堅持30年,加起來的總時間,也只有一個月。

其實我們可以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

前兩天,#高以翔媽媽 你是我的天使#登上熱搜,看到新聞後我立馬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聊了聊身邊發生的瑣事,計劃了一下春節的安排。

天災和人禍,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降臨,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個今天,珍惜每一次和父母相聚的時間。

龍應臺說過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在不斷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

“成年人靠什麼維持親情?”“要錢”

春節將至,大家記得回家多陪陪父母,啃啃老


作者簡介:Jenny喬,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職場10萬+爆文製造者,多平臺簽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