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今天,不知道怎麼了,特別緬懷,回憶起小時候,依稀記得有個一直陪伴著我們長大的手藝。每天放學或者休息的時候,我們就會到泥磚排裡玩耍,捉迷藏。卻不知這些其實是農村特有的手藝,而且每家基本都會用上的。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一座樓房要用多少塊磚,我不知道,至少很多吧。但是要告訴你這每一個塊磚都是自己手工做得出來!你知道嗎?

從記事起,我們那還保留很多的土磚蓋的房子,雖然很多已經被雨水衝擊不成樣子,但那一道道印記承載是其歷史光陰。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土房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那時候家裡如果要蓋新房,磚都得自己手藝去做,雖然那時好像有磚廠,但是買不起。還是的自己燒製土紅磚。

選土和泥

記憶裡,每一次看到父親或者村裡人開始挖土時候,就特別興奮。因為我知道我們又有東西玩了。其實燒製土磚對於泥土還是有些要求的。都會見到父親在房屋周圍選取哪個地方泥土質量好點。在南方泥土都是紅黃色的。選好點後,父母開始挖土,挖出來的土要打碎,並要揀去裡面的石頭瓦片樹根等所有雜質,堆成土堆後,就可加水,進行和泥,這正是磚瓦的第一道工序和泥。等水滲透後,父親就赤著腳走上土堆,開始踩踏,邊踏邊用鐵鍁翻反覆踏。讓泥土和水充分混合,形成泥巴塊(其實和我們和麵粉一樣的意思),讓其有很好的粘稠和韌性。這個環節是最吃力的,你要和很多的。為了不讓父親辛苦,有時候我們也會拖了鞋,光著小腳丫進去踩,雖然沒有什麼用。但是也非常開心。時不時被父親喊著出去玩,別在這搗亂了。

製作磚坯

第二道工序是做磚坯。那時每家每戶基本都有這麼個模具。做磚坯的工具是一個用厚木板做的木案板(平臺)和一個磚模子,每個地方還有不一樣的叫法,我們那時叫“磚斗子”。磚模子是長方形的木盒子,有2種,一種是隻有裝一塊,另外一種可裝兩塊磚泥,就是一次可以“倒”兩塊磚。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磚模子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刮板,底下有根繩子。用來切開泥磚

等泥巴和的差不多的時候,父親就開始製作磚坯了。那時候我記得父親每次都把泥巴高高的舉起然後用力砸進磚模裡。然後用力壓平,依稀記得還有用木板拍平。讓泥在磚模中充分填實,不中空。上面一層多餘的父親會用刮板工具給刮平。老家管這種場面叫“扮磚”。這個“扮”,按方言的理解,有點甩的意思。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圖實在找不到,從網上找了個,供參考

刮平後,父親就端著磚斗子走到早已平整好並撒了草木灰的平場上,彎下腰,垂直著把磚斗子往下一扣,一塊方方正正磚坯就輕輕地擺在地上了。這個時候全憑的技術和手勁。扣時用手重了,磚坯掉在地上就會變形;手輕了又一次倒不下來。倒不下來就麻煩了,就要端回去剷下來回籠重新做。這裡體現了前面和泥的重要性了。

一塊,兩塊......

就這樣父親重複下來,一排排的磚坯就整整齊齊地擺在平場上了。在擺放的同時,還記得父親會稻草蓋在上面,後來長大點問才知道剛做出來的磚坯不能暴曬,暴曬磚坯會裂口子。在等磚坯慢慢陰乾。時間大概多長已經記得不清。當磚坯陰乾後,父親才會把磚坯一塊塊集中起來碼成一人多高。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磚坯曬乾

這個階段,你會發現在泥轉排中,經常會出現小孩子們的打鬧聲,捉迷藏等。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個。這一排排的磚坯牆正好是天然的遮擋物。在進行下一步的時候需要等磚坯曬乾水分,這樣磚的才可以保證使用壽命長。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燒製磚窯

如果說前面都是力氣活。這個燒製磚窯可是技術活了。

回憶中有點模糊,記得那次燒窯,父親請了村裡的人來幫忙建設磚窯。這個一般人是不會的,前期要是建設不好,後面的燒製的磚都是不行。

在家旁邊的選取一款平整的空地,先用土磚圍好一個圓圈,然後一層一層加煤餅、一層一層加磚,最底下層留很多直通中間空口,是後面燒製的時候使用。再用鐵絲捆綁緊,以免燒磚時,發生危險。直到差不多到5米高,才算搭完。光搭建磚窯都用幾天功夫。具體磚窯裡面的放置內容實在是有點不記得了。從遠處看著就和一座胖得圓形柱。

都碼完後才算建設完成,剩下就是燒製了。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農村遺留的磚窯

父母會安排人在預留好的空口洞添柴加火,每人燒幾口,所有的洞口一起開燒,我記得一口磚窯有20多口洞。每個洞口都要保持不滅。當時這麼好玩的事,我也是參與了,燒的自己的臉蛋紅撲撲的,還燒了些頭髮。被一頓取笑。記得那晚燒到很晚,一直是父親在看著。待磚窯中煤炭火分佈均勻,全部燃燒,才不用父親守著。直至熄滅,這期間多次看見父親會去查看燒製的情況,往磚窯上面加水。

之後你會發現這個過程是非常神奇,慢慢那些一個個泥磚,開始慢慢變紅。越來越來堅固。

其中,也有非常好玩的,在燒製後,我們會在底下加些紅薯。讓其慢慢烤熟。味道想想都是非常......

那時燒累了,躺在媽媽懷裡,看著那燒旺的窯火,做著那甜甜的夢。

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燒磚關鍵是火候。火太大就把燒成“鐵磚”,又硬又重,打都打不碎。主要問題是走了形,又彎又扭,根本就用不成了;火太小,又會燒成生磚,掏出來輕輕地一碰就散了。

加水的目的主要是降溫、定型,這一道工序必不可少,磚瓦顏色好不好、耐用不耐用也在這一道工序上。

幾天後,一磚窯就出爐了。磚的成色很好,父親也高興。有了磚才可以蓋新房,住新家。這是全家的幸福憧憬~而我也在那時光中慢慢長大。

60,70年代很火農村老手藝,從泥土到磚坯燒製,現在已消失不見

如今隨時間的過往,那時蓋的房子也成了舊房子,每次回家看著那泥磚都很回憶,它記載了我們那麼多的歡樂和回憶。一磚一瓦都是我兒時的見證,一磚一瓦都是我們親手製作。

現在科技技術的發展,在自己動手去做手工磚已經幾乎沒有了。但這些畫面,將是我永遠的記憶。

本文由我愛DIY原創,以此記憶小兒時的回憶,如有寫得不對,歡迎大家指點。

關注 ,每天分享生活好玩資訊,創意,手工DIY教程。一起學習進步。做個愛生活愛動手的手工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