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告訴你: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窮

1、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貧窮的來源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三位,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及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

三人最主要的貢獻是“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這三位諾貝爾獎得主中,阿比吉特·班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曾出過一本著作,《貧窮的本質》,內容非常具有探索意義。

1.1窮人的循環

《貧窮的本質》中的主要觀點是,導致窮人貧窮最大的原因,是窮人身處的環境有種種侷限,難以突破。在這樣的有限條件下,窮人們通常缺乏信息來源,所以會導致錯誤的認知,於是做出錯誤選擇,由此進入惡性循環。

窮人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呢。前幾年香港電視臺的一檔節目,《窮富翁大作戰》曾經揭露過。

節目裡,幾位富裕人士扮成窮人,體驗三天窮人的生活。

香港著名服裝商人田北辰,被安排在被稱為“籠屋”的格子間裡居住,工作是做一名清潔工。三天的體驗中,每天6點鐘就要起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過海,拿著掃把清掃9小時。“做了幾天,我的腰椎差點要斷掉,一睡在床上就會覺得疼痛”,田北辰說道。

然而,即使累成這樣,時薪也不過25港元。要知道,在香港一份便當都不止25港元。

高強度的清掃工作後,回到家便已經是深夜,勞累一天的田北辰,除了睡覺什麼也不想幹,一天就這樣過完了。

這樣極端的生活環境下,窮人幾乎沒有時間思考未來,於是更容易造成目光短淺。

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更不願意學習,更容易輟學。

因為在這樣高強度卻低迴報的生活環境下,窮人會形成一種錯誤認知:學習費時間還費錢,有這時間不如用來打工賺錢。

除了不愛學習,窮人還更愛追求“短期快樂”。

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提升專業技能,或者去享受生活。在疲憊的一天工作之後,只有“及時行樂”能讓他們獲取短暫的放鬆。

比如,抽菸、打遊戲、賭博。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窮人更容易染上煙癮、賭癮,然後背上鉅額負債。這樣就導致他們的處境變得愈發艱難,日子過得越來越窮。

環境限制導致認知偏差,認知偏差導致錯誤選擇,錯誤選擇導致愈發貧窮……這就是窮人普遍陷入的貧窮循環。

諾貝爾得主告訴你: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窮

1.2窮人和富人的區別

相比於窮人,富人天生就生在一個具有優勢的環境中。

比如,接受教育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接收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信息,也是輕而易舉。

在窮人還在糾結找什麼工作餬口的時候,富人已經得到多方面的贊助,做起了順應時代潮流的生意。

我們常說,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距,不在金錢,而在於所處地位不同帶來的不同眼界。

因為眼界,往往才是決定貧富的關鍵因素。

聽過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有個富人發善心,送給一個窮人一頭牛,並囑咐他好好開荒,春天到來後再送他種子,秋天到來便可以收穫糧食,擺脫貧窮。

剛開始時,窮人滿懷希望地開荒,可沒過幾天,便覺得自己既要養自己,還要養牛,過得比過去還要艱難,就想不如把牛賣了換幾頭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用來生小羊。

可等了幾天也不見羊生小羊,他便又對這一計劃失望,決定去換幾隻雞,雞下蛋快,拿雞蛋換錢,日子就能立刻好轉。

雞如他所願下了蛋,然而,雞蛋換的錢,遠遠不夠讓他擺脫貧窮。窮人的日子依舊艱難,便忍不住開始殺雞。

直到雞殺到最後一隻時,窮人徹底崩潰,覺得致富無望,貧窮才是自己的宿命。

春天到來,富人來送種子時,發現牛早就沒有了,窮人也依舊如他送牛之前一般貧窮。

於是富人轉身離開,窮人便繼續這樣窮下去。

許多“窮人”並不一定真的是金錢上的“窮”,往往是因為眼界所限,不斷地做出錯誤選擇,才導致了真的陷入貧困。


諾貝爾得主告訴你: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窮


2.如何逃離貧窮

這樣說來,似乎貧富差距不可逆轉?

不,不是的。

諾貝爾得獎主認為:窮人要擺脫貧窮,可能只要一點點援助。

這個援助,不是簡單的金錢援助,而是信息援助。

對於掙扎在貧窮漩渦裡的窮人,可能只需要一點點恰到好處的信息,就能帶他們脫離現狀。

電影《寄生蟲》中,貧窮的男主基澤就接受到了來自朋友敏赫的一個信息援助——給富豪家庭的女兒做家教。

這一信息提供,使得無業遊民的基澤順利進入富豪家庭,做起了收益不菲的家教老師。並由此將自己的妹妹、母親、父親全部帶入這個富豪家庭中工作,一家人收入頗豐,得以暫時告別以前食不果腹的日子。

我們不說後面的劇情如何,但得到這一點信息的基澤一家,便是藉此得以擺脫貧窮。

這一信息援助,遠比電影剛開始,基澤的母親所期盼的食物援助,得到的收益要高得多。

但《寄生蟲》中男主一家人的悲劇,卻也是來自於他們濫用這一信息。所以說,改變貧窮,除了來自外界的援助,根源還是要改變窮人的思維侷限。

聚焦到我們自己身上,具體的做法:

第一,將目光放長遠,不侷限於短期利益,而著眼於未來發展。

<strong>第二,堅持學習,將學習作為終生投資的項目,投入精力、時間與金錢。

第三,探索信息,儘可能的調用身邊可用的技術與系統,最大限度地去獲取各方面的信息。

只有打破信息限制的困局,加上突破自身認知的侷限,才能抓住機遇,實現由窮到富的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