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記:英國法國篇——血腥瑪麗、蘇格蘭瑪麗、瑪爾戈王后

女王記:英國法國篇——血腥瑪麗、蘇格蘭瑪麗、瑪爾戈王后

法國的瑪爾戈王后

寫作本文所用的參考書籍:

1、Queen Margot

作者:Alexandre Dumas

出版日期:2018年

2、Queen Margot : wife of Henry of Navarre

出版日期:2014年

-------------------------

一、前敘

1500年前後,歐洲出現了一些新王朝,帶來了局勢的變化,標誌著歐洲正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邁進,比如,1479年,西班牙聯合王國建立,1485年,英國都鐸王朝建立。

英格蘭王國的都鐸王朝,1485年到1603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此時,在東方,是明朝的後半期。

此前,英國的約克王朝與蘭開斯特王朝,互相交替統治,互相爭鬥殘殺,在紅白玫瑰戰爭中,雙方大批貴族同歸於盡,最終,約克王朝僅存的子弟亨利·都鐸,在廢墟中建立了都鐸王朝,是為亨利七世。

由於封建貴族消失殆盡,因此都鐸王朝,鄉紳階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且由於貿易發達,不少人開始轉化為工商業企業家,這些新形成的中產階級,日益強大,形成英國的主要政治勢力。英國由於貿易活動日趨發達,工商業開始踴躍發展,因為沒有了封建貴族的掣肘,英國的發展非常迅猛,超過了老牌強國法國、西班牙。同時,因為沒有了封建貴族,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為了新王朝的順利發展,亨利七世娶了蘭開斯特家族倖存下來的女子伊麗莎白,算是將兩大家族融合了,一睡泯恩仇,有了共同的後代。

亨利七世與伊麗莎白,生了七個子女,其中,四個較大的子女,在歷史上都是有名人物。

長子阿瑟,威爾士親王,在繼位為國王前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就是西班牙公主卡特琳,她是西班牙兩位君主伊莎貝拉一世、費爾南多二世的女兒,是著名的卡斯提亞女王瘋女胡安娜的姐妹,是威震歐洲的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的姨母。

長女瑪格麗特,蘇格蘭王後,她的兒子是蘇格蘭國王詹穆斯五世;她的孫女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即瑪麗·斯圖亞特,亦即大名鼎鼎的蘇格蘭瑪麗;她的外孫是蘇格蘭王族斯圖亞特家族達恩利支系的達恩利爵士亨利。亨利·斯圖亞特與瑪麗·斯圖亞特結為夫婦,生子詹穆斯,此子即開創了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詹穆斯一世。

次子,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先後娶了六位王后,他的一子兩女,先後繼位為英國國王、女王,是為: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亦即大名鼎鼎的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她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

次女瑪麗,她是法國瓦盧瓦-奧爾良王朝的國王路易十二的王后,她先後兩任丈夫,她的外孫女是著名的英國十日女王珍·格雷。

為了迅速壯大初生的都鐸王朝,亨利七世拼命與歐洲豪門聯姻,首先是與同樣是新興的、上升之勢迅猛的西班牙聯姻。他為兒子阿瑟娶了西班牙公主卡特琳,甚至在長子阿瑟去世後,還不捨得放棄這樁婚姻,又讓次子亨利續娶了嫂子卡特琳。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四年。次子亨利即位,是為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英國的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他先後娶了六個妻子,其中,首位妻子、西班牙公主卡特琳,為他生下長女瑪麗,即後來的英國女王血腥瑪麗;第二位妻子安妮·波琳,為他生下後來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第三位妻子珍·西摩,為他生下了後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

亨利八世與西班牙公主卡特琳的婚姻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為卡特琳色衰,好色之徒亨利八世於是厭倦了,想與卡特琳離婚,另娶美女,但是,因為卡特琳的外甥是威震歐洲的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教皇不敢得罪,因此不敢批准亨利八世離婚,誰也沒想到,專制君主亨利八世,乾脆背叛了天主教,創立了英國的基督教:聖公會,也稱英國國教。英國國教的特點是:英國國王是聖公會的最高主宰。

英國國教是新教的一種。此後很長時間,英國一直陷於天主教與新教的激烈鬥爭之中。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還完成了英格蘭王國與威爾士親王國的合併。

在國際上,十六世紀前半期,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是歐洲的三位主角,互相之間龍爭虎鬥。

亨利八世的六個妻子,有的,被離婚;有的,被斬首;有的,病逝。只有最後一個妻子,安安靜靜地一直陪伴著亨利八世。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年五十六歲。

其子即位,是為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他受父親栽培,也是新教徒,因為瑪麗隨母親卡特琳長大,與來自西班牙的母親一樣,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愛德華六世一直謀劃著,廢掉瑪麗的繼承權。

好在愛德華六世在位不久,1553年,他去世了,年十六歲,在位六年。

愛德華六世去世前,為了不讓姐姐、天主教徒瑪麗繼承王位,因而指定家族中的另一位新教徒珍·格雷,繼承王位,她是他的表侄女。

珍·格雷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十日女王,卡特琳與瑪麗母女,一直遭受亨利八世與愛德華六世的殘酷打壓,深得英國各階層的同情,很快,瑪麗就在臣民們的擁護下,起兵奪位,輕而易舉地擊敗珍·格雷,將其擒殺。

二、血腥瑪麗

瑪麗即位為英國女王,是為瑪麗一世。她在位期間,嚴厲鎮壓英國的新教徒,火燒處決了三百餘名新教徒,因而被稱為“血腥瑪麗”。

瑪麗一世,生於1516年,去世於1558年,她三十七歲時即位,在位五年,活了四十二歲。

1554年,瑪麗一世與西班牙王子費利佩結婚,費利佩生於1527年,這一年二十七歲,瑪麗則已經是三十八歲了。她是費利佩的表姑。

她與歐洲天主教陣營的盟主西班牙聯姻,目的是阻擋妹妹伊麗莎白將來繼承王位,因為伊麗莎白是一位新教徒。

費利佩因此成為英國的共治國王。1556年,其父親、威震歐洲的神聖羅馬皇帝兼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大帝退位,費利佩又繼位為西班牙國王,是為費利佩二世。

西班牙,此時仍然是由卡斯提亞王國、阿拉貢王國等國組成的聯合王國,費利佩二世是首位自稱西班牙國王的君主。

費利佩二世繼位為西班牙國王之後,英國實際上成為西班牙的附屬國。

不過,費利佩二世回到西班牙即位,此後與瑪麗一世聚少離多,一直未能生育後代。

眼看著新教徒伊麗莎白一日日逼近王位,瑪麗一世無可奈何,她想除掉伊麗莎白,但苦無藉口,因為歐洲人有宗教信仰,相信“君權神授”,因此不敢隨意殺害君主或是王位繼承人。伊麗莎白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始終沒有讓姐姐瑪麗一世抓到藉口。終於,1558年,瑪麗一世在焦慮中去世。

三、伊麗莎白一世

新教徒伊麗莎白,在隱忍多年之後,終於揚眉吐氣,即位為英國女王,是為伊麗莎白一世。英國重新變為新教國家,並且成為歐洲新教陣營的盟主。

伊麗莎白一世,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傑出女王,她生於1533年,去世於1603年,活了七十歲,二十五歲即位,在位四十五年。

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英國於1588年,在著名的英西大海戰中,擊敗歐洲霸主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震驚歐洲,英國從此由一個二等國家,上升為一流強國,成為歐洲新教各國的盟主,率領歐洲新教各國,對抗以西班牙為盟主的歐洲天主教各國。

伊麗莎白一世終生未婚,號稱“處女女王”。她派兵前往北美進行擴張,英國人將獲得的新領土,以“處女女王”命名為弗吉尼亞,以示對女王的尊崇。

女王未婚未育,她有幾十個王位繼承人,按照排序,排在首位的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亦即蘇格蘭瑪麗,是她的表侄女。蘇格蘭瑪麗在天主教法國的宮廷長大,是一位天主教徒,羅馬教廷為了使英國江山變色,一直企圖使伊麗莎白一世退位,讓蘇格蘭瑪麗繼位為英國女王。因此,如何對付蘇格蘭瑪麗,不讓英國江山變色,成為伊麗莎白一世考慮的頭等大事。

四、蘇格蘭瑪麗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生於1542年,去世於1587年,活了四十四歲。她出身蘇格蘭王族斯圖亞特家族,剛出生一歲時,其父、蘇格蘭國王詹穆斯五世就去世了,她於1542年即位為蘇格蘭女王,在位一直到1567年,在位二十四年。

蘇格蘭瑪麗的母親,是法國大貴族吉斯家族的瑪麗·吉斯。為了抗擊英格蘭王國對蘇格蘭王國的嚴重威脅,在傳統上,蘇格蘭王國一直與更為強大的法蘭西王國結盟。經過吉斯家族的安排,年幼的蘇格蘭瑪麗,與法國同樣年幼的王太子弗朗索瓦二世訂婚,蘇格蘭瑪麗在母后的那排下,於1547年,五歲就來到法國,在宮廷裡與弗朗索瓦二世一起長大,兩個人兩小無猜,青梅竹馬。

弗朗索瓦二世,生於1544年。1558年,在巴黎聖母院,十四歲的弗朗索瓦與十五歲的蘇格蘭瑪麗結婚。1559年,其父、奧利二世去世,弗朗索瓦繼位為法國國王,蘇格蘭瑪麗成為法國王后。

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蘇格蘭瑪麗一定是平安一生,幸福快樂的,但是,好景不長,事情突然起了變化,1560年,弗朗索瓦二世去世,蘇格蘭瑪麗成了寡婦。

法國太后,是出身於意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卡特琳·德·美第奇,她與奧利二世,生了十個子女,五子五女。

兒子中,長子弗朗索瓦,三子夏爾九世,四子奧利三世,先後為法國國王,五子弗朗索瓦,為安如公爵,準備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結婚。

女兒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女瑪爾戈王后,她後來成為法國改朝換代以後的波旁王朝國王奧利四世的王后。

少年國王弗朗索瓦二世去世後,太后卡特琳,立即安排三子夏爾繼位,是為夏爾九世。夏爾九世生於1550年,此時只有十歲,因此,由太后卡特琳進行攝政。

夏爾九世去世於1574年,活了二十四歲,在位十四年。

對於蘇格蘭瑪麗來說,丈夫沒了,再在法國呆下去已經沒有意義,並且,此時,法國的新教胡格諾派,進行武裝割據,法國內亂開始,胡格諾派與天主教徒的鬥爭,愈演愈烈,於是,十八歲的蘇格蘭瑪麗,回到了陌生的蘇格蘭,作為蘇格蘭女王,開始進行統治。

蘇格蘭的國教是新教的長老教,並且,蘇格蘭屬於窮鄉僻壤,與法國宮廷長大的天主教徒蘇格蘭瑪麗格格不入,而蘇格蘭瑪麗又相對單純,這就註定了她以後的悲劇。

1565年,二十三歲的蘇格蘭瑪麗嫁給了第二個丈夫、斯圖亞特家族達恩利支系的達恩利爵士亨利,他們同出斯圖亞特家族,他生於1545年,小三歲,是她的族弟。

1566年,在蘇格蘭首都愛丁堡,他們的兒子詹穆斯出生,他就是後來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國君主詹穆斯一世。

丈夫亨利利慾薰心,企圖奪取蘇格蘭瑪麗的權力,甚至將她軟禁起來,並且,他還得到了一些蘇格蘭貴族的支持。

蘇格蘭瑪麗與丈夫感情不和,因此,有了情夫,還不止一個。

很快,亨利被刺殺,蘇格蘭全國上下,都認為是蘇格蘭瑪麗派她的情夫乾的,認為瑪麗謀害親夫。

1567年,蘇格蘭瑪麗與第三任丈夫結婚,他是博思維爾伯爵四世詹穆斯·赫本。瑪麗很快生下兩個雙胞胎孩子,實際是未婚先孕。一些反對蘇格蘭瑪麗的貴族,認為瑪麗荒淫無道,是無道昏君,不願再接受她的統治,他們起兵,圍攻這對姦夫淫婦。其實,這些都是藉口,根本原因其實是,新教國家是不願意接受一個天主教君主的。

蘇格蘭瑪麗被俘,她被迫宣佈退位,讓位於一歲的兒子詹穆斯,詹穆斯即位為蘇格蘭國王。

瑪麗逃脫關押,逃離了蘇格蘭,不過,這個頭腦簡單的女人,沒有逃往最可靠的與她相同信仰的法國,而是慌不擇路,投奔了表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她才離虎口,又入狼窩,逃離了一個新教國家,又跑到了另一個新教國家。

新教徒伊麗莎彼白一世,守株待兔,立即將天主教徒蘇格蘭瑪麗關押起來,這一關就是二十年。

歐洲的君主,都相信君權神授,因此,伊麗莎白一世對蘇格蘭瑪麗只是關押,還無法採取進一步的措施。

天主教的羅馬教廷對蘇格蘭瑪麗給予了很高希望,希望她能取代伊麗莎白一世,繼位為英國女王,使英國重新變為天主教國家。最終,羅馬教廷企圖行刺伊麗莎白一世,而讓蘇格蘭瑪麗即位,這就威脅到了伊麗莎白一世本人的安全,並且,英國會因此而江山變色。為了自身的安全,為了防止英國的天主教徒營救蘇格蘭瑪麗或蘇格蘭瑪麗逃跑,於是,伊麗莎白一世經過再三考慮,終於下了決心,1587年,下令將蘇格蘭瑪麗斬首。

排位第二的繼承人、蘇格蘭國王詹穆斯,往前進了一位,成為最靠前的繼承人。蘇格蘭是新教國家,詹穆斯是新教徒,伊莉莎白一世對他是滿意的。

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以七十歲高齡去世,傳位於侄孫詹穆斯,於是,蘇格蘭國王詹穆斯,因此又成為英格蘭國王,他由此開創了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是為詹穆斯一世,他的兒子,就是在英國革命中被斬首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一世。

五、瑪爾戈王后

再來看法國,蘇格蘭瑪麗的首任丈夫弗朗索瓦二世去世後,其弟夏爾九世於1560年即位,他在位期間,1562年,爆發了胡格諾戰爭,法國的天主教陣營與新教陣營,雙方為了各自的信仰,大打出手。

瑪爾戈王后,生於1553年,去世於1615年,活了六十二歲。她自幼與蘇格蘭瑪麗一起在宮廷里長大。

1572年,在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的安排下,瑪爾戈與出身法國波旁家族的納瓦拉國王奧利·德·波旁結婚,他是胡格諾派新教徒的領袖,大批胡格諾教徒從全國各地趕到巴黎,參加婚禮,天主教徒大起恐慌,因此發生了法國曆史上著名的巴託洛謬之夜大屠殺,大批胡格諾教徒被殺。

新婚之夜,也就是屠殺之夜,瑪爾戈王后保護了新婚丈夫奧利·德·波旁。

1574年,國王夏爾九世去世,年二十四歲,他的弟弟、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奧利,放棄了東歐的王位,趕回來繼承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法國王位,是為奧利三世。被軟禁的奧利·德·波旁,於1576年逃走,拋下了瑪爾戈王后。

兩年後,奧利三世釋放了被軟禁於盧浮宮的瑪爾戈王后,她於是前去投奔丈夫奧利·德·波旁。但是,生性風流不羈的奧利·德·波旁已經有了不止一個情婦,於是瑪爾戈王后與他吵架,後來她也有了情夫。

1582年,瑪爾戈王后離開奧利·德·波旁,回到了巴黎,她名聲已壞,她的兄長、國王奧利三世很是不滿,為了怕她再幹出什麼出格的事情,於是將她關押在城堡裡。

1589年,奧利三世去世,因為瓦盧瓦家族與波旁家族皆為卡佩家族的支系,因此,奧利·德·波旁繼位為法國國王,是為奧利四世,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

但是,信奉天主教的巴黎人民抵抗這位胡格諾派的國王,奧利四世進攻巴黎,但始終無法攻破巴黎。1593年,身為胡格諾派領袖的奧利四世,為了能統治天主教徒佔大多數的法國,於是改信天主教,巴黎人民這才打開城門,迎接他入城。

瑪爾戈王后得到釋放。

1598年,歐洲天主教陣營的盟主、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去世,法國的天主教貴族對奧利四世的抵抗越來越弱,紛紛歸降國王,最後完全歸順奧利四世。奧利四世終於統治了法國全境,遂發佈著名的《南特敕令》,宣佈胡格諾派在國內擁有七十五個武裝城市,此後,法國的天主教徒與胡格諾教徒和平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後來奧利四世的兒子路易十三、孫子路易十四先後即位,他們在巴黎的宮廷長大,都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廢除了奧利四世的《南特敕令》,瘋狂迫害胡格諾派,法國的胡格諾教徒不堪忍受殘酷的迫害,紛紛出走,離開法國,前往英國、德意志、北美等新教地區。胡格諾派多是富裕的商人或技術工人,他們帶走了法國的財富和技術,使得後來英法爭霸,法國最終落了下風。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且說1599年,瑪爾戈王后與奧利四世簽署離婚協議,奧利四世離婚再娶。

此後,瑪爾戈王后幹了幾件事,一是寫了她的回憶錄;二是,美麗的瑪爾戈王后,有很多情人,然而後來她的美麗漸褪,她陷入了貧困,債主上門催討,無奈中,她變賣了所有珠寶;三是,她和奧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和解;四是,她成為貧窮的藝術家的贊助人和顧問。她於1615年在巴黎去世,年六十二歲。

幾百年後,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了小說《瑪爾戈王后》,這是一部大仲馬風格的跳脫歷史的浪漫演義小說,根據這部小說,法國於1994年拍攝了電影《瑪爾戈王后》。

1600年前後,歐洲又一次出現了新王朝,比如,1589年法國波旁王朝建立,1603年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建立。這兩個王朝因為專制,因為壓迫人民,因而都爆發了革命。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爾斯一世,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都被人民處決,被送上了斷頭臺。

波旁王朝始於1589年,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被推翻,前後整整兩百年。波旁王朝因壓迫人民太甚,從而導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陷於血與火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