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涼山的慢火車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車”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轉眼又到了大涼山最冷的季節,因為車上沒有空調,從旅客到列車員都裹著厚厚的棉衣……從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車,途經大涼山腹地,在當地人眼中,這趟慢火車是他們的“公交車”、脫貧車,更是大涼山孩子們的“校車”。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慢火車成了大涼山孩子們的“校車”。通訊員 石本駒 攝

當年的彝族姑娘如今成了列車長

“不在當地生活,永遠不知道這趟慢車對於當地百姓意味著什麼。”列車長阿西阿呷是一位彝族姑娘,她在這趟列車上已經跑了20多年。不過,她和這趟慢車的交情可遠不止20年。今年國慶70週年,阿西阿呷還到北京觀禮了國慶閱兵。

阿西阿呷說,現在每逢週五、週日,穿越大涼山的慢火車總是坐滿了彝族學生,對於沿線村落的600多名孩子來說,這趟車就是他們的“校車”。平日裡,車站裡則隨處可見拎著雞、鴨、鵝,扛著瓜果蔬菜,趕著豬羊上車的旅客,對於當地的百姓來說,這趟車是他們脫貧列車、公交車。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這趟車也是老鄉們的脫貧列車、公交車。通訊員 石本駒 攝

“當地百姓婚喪嫁娶也都要坐我們這趟車。”阿西阿呷的家就在小站白石巖車站附近,她的父親也曾是白石巖車站的一位值班員。

坐慢火車的彝族學生越來越多

上世紀80年代,正在讀小學的阿西阿呷就是坐著這趟慢車從白石巖到越西去上學。“那時候車上幾乎都是男學生,很少看到女生。”阿西阿呷說。

從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車,全程353公里,停靠26個站,運行時間9至10小時。自1970年開通運營至今已經49年,從一名旅客到一名列車長,阿西阿呷親見了這趟慢火車和當地百姓生活的變化。

“我上小學那會兒,班上只有5個女生,讀著讀著,就只剩2個了。現在,每家每戶的孩子都在讀書,坐我們慢火車去縣城讀書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阿西阿呷告訴新京報記者,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大涼山鐵路沿線新建了不少彝家新村,村民們搬入了新居,產業幫扶也幫助百姓提高了收入。鄉親們越發意識到讀書是讓孩子們走出大山、擺脫貧困唯一的方式,所以有條件的家裡都會把孩子送到縣城裡條件稍好的學校讀書。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孩子們在車上。通訊員 石本駒 攝

“現在女娃娃也能上學讀書,幾乎沒有因貧困輟學的孩子了。”阿西阿呷說道。

“每次看到車廂裡活蹦亂跳的孩子或是溫書的學生,我總能想起自己小時候。日子的變化真的太大了。”阿西阿呷說,有時,她甚至忍不住叮囑孩子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好好讀書。”

雞鴨鵝豬牛羊有了專屬車廂

變化大的不僅是當地百姓的生活,這趟慢火車本身也在悄然變化著。

在阿西阿呷的記憶裡,1996年左右剛工作時,這趟慢火車還是大棚車。“沒有座椅,車門是對拉門的那種。”

現在車上的硬件設施改善很多。以前,每逢秋冬時節,不少村民要趕著自家餵養的家禽家畜,揹著自家出產的花椒、核桃等農產品,到冕寧、西昌等地販賣。於是,人畜混行的場景就成了小慢車的常態。直到2017年,針對這趟列車的特殊情況,鐵路部門對列車進行了“優化”,將列車的最後一節車廂進行簡單改造,設立了專門的牲畜車廂,自此,老鄉們便徹底告別了和牲畜同處一個車廂的日子。

穿越大凉山的慢火车 600多名彝族孩子的“校车”

阿西阿呷(右)和坐車的孩子。受訪者供圖

“為了方便當地百姓出行,針對這趟車旅客特點,列車上還專門配備了彝族列車員,車上的廣播、提示語都是彝漢雙語。”阿西阿呷說。

現在正值寒冬時節,大涼山的這趟慢火車也迎來了每年最冷的日子,因為地理環境限制,慢車還沒有空調,依舊是冬冷夏熱。可對於當地人來說,在鐵路不斷提速的時代,穿越大涼山的這趟車卻是最特別的存在。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