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到底有多“坏”?

大国布衣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一个成语典故,意思是说:不除掉罪魁祸首,国无宁日。

故事中的“庆父”是春秋鲁国人,此人特别坏,生活作风有问题,和自己的嫂子私通。曾谋杀了鲁国两位国君,以致造成了鲁国内乱,人们纷纷说:“庆父不死,鲁国内乱不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662年,鲁国国君鲁庄公因病去世,此时鲁庄公的异母弟庆父正和嫂子哀姜调情厮混。

哀姜是鲁庄公的夫人,是个不抱窝的老母鸡——没子嗣。没有儿子可接替王位,于是她怂恿庆父接替王位,这样一来权力不会流失,二来可防止鲁庄公其他儿子继位,可谓一石二鸟。

庆父一听心花怒放,狠狠亲了哀姜一口,说:“还是宝贝考虑周到,我当了国王,亲爱的还是王后,哈哈……”

庆父想得很美,然而现实却背道而驰。鲁庄公另一妃子生的儿子公子般,在叔叔季友的拥立下当了国君。

庆父怀恨在心,他不甘心失败,预谋杀死公子般。

就在这时,他得知为鲁庄公养马的马夫曾受到过鲁庄公的惩罚,于是鼓动马夫趁丧期杀死公子般以报仇泄愤。

马夫是个鲁莽之人,在庆父的怂恿下杀死了公子般,公子般的叔叔季友得知消息逃往了邻国。

鲁国的新国君就这样被庆父干掉了。

国家不能一日无君,就在庆父要当国王时,情人哀姜提出让自己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当国王。

原来哀姜的妹妹也是鲁庄公的妃子,她想让外甥公子启继位。庆父虽然不乐意,但架不住哀姜撒娇,只好拥立叔姜的儿子公子启为国君,史称鲁闵公。

庆父有“从龙之功”,因此愈发专横跋扈,朝堂上被他作践的乌烟瘴气,鲁闵公敢怒不敢言。

尽管如此,庆父依然不满足,他萌生了自己当国君的念头。

思想支配行动,他瞒着哀姜偷偷物色了一个杀手,意思是先斩后奏,哀姜知道了也没办法。

鲁闵公二年,也就是公子启继位的第二年,杀手在庆父的指引下杀了鲁闵公。

还没等庆父当国君,此时逃往临国的季友趁乱带领邻国军队杀回了鲁国,庆父一见大事不妙,脚底抹油逃往了莒国。

随后季友拥立鲁庄公的另一儿子姬申为国君,此时朝中大臣纷纷说:“要想鲁国稳定必须除掉庆父,否则国无宁日!这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的出处。

季友用重金买通莒国国君,庆父被押解回国,百姓面对这个祸国殃民的恶棍,纷纷上前生啖其肉,庆父就这样被人们活活咬死了。


秉烛读春秋


那么庆父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这么恨他?

庆父出生于春秋时期,是鲁国人。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兄。但是庆父一直想当鲁国的君主。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竟偷偷和鲁庄公的夫人哀姜勾搭上了。后来鲁庄公得了不治之病,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但是他和夫人哀姜膝下没有任何一子,于是鲁庄公决定从庶子中选一个人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庆父得知消息后,提前买通了叔牙,于是叔牙建议鲁庄公立庆父作为继承人。但是季友坚决不同意,要求立鲁庄公宠姬的儿子般作为继承人。

不久鲁庄公离开了人世,公子般继承了王位。庆父不甘心,与哀姜密谋,想要杀死姬般。这时有个叫荦的牧马人,力大无穷,脾气暴躁,鲁庄公曾经责罚过他,于是他怀恨在心。庆父就教唆荦,在姬般为鲁庄公守举行葬礼期间打死了他。庆父和哀姜阴谋得逞后,让哀姜的妹妹叔姜的儿子姬启继承了王位。

从此以后,庆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他公开和哀姜住在了一起,没有感到任何一点羞耻。在鲁闵公继位的第二年, 庆父又派人暗杀了鲁闵公,想取而代之。不料,季友趁宫中大乱之际,带着鲁庄公的生子姬申,逃到了邻国邾国。到达邾国后,立即想全国发出告示,要声讨庆父,要求庆父让出王位,被谢罪,立姬申为君王。国人们看到告示后,非常愤怒,于是开始讨伐庆父,庆父得知大事不妙,连夜逃亡到了莒国,哀姜也逃亡到了株国。

庆父和哀姜逃亡后,姬申回国继承王位。季友用重金买通了莒国国君,莒国国君下令庆父回国,庆父得知消息后,在回鲁国的路上便自杀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但是哀姜却是齐国齐襄公的女儿,还是齐桓公宗族之女。齐桓公从来都是以恪守礼仪自居,得知哀姜做了这样的事情,他感觉自己大失脸面,非常愤怒,于是偷偷将哀姜杀死了。

总结

庆父在鲁庄公死后,和哀姜勾结起来,杀害了鲁国的两位国君公子般和鲁闵公,犯下了滔天大罪,给鲁国和鲁国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齐国大臣仲孙湫在吊唁鲁后,叹息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是历史上第一个危害国家的大奸臣,也是最早的大奸臣。


公元前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是一句著名的成语。按照解释是:假如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将要是继续发展。意思就是必须铲除制造国家内乱的乱臣贼子,国家才能安定发展。那这个庆父是何人?他又是如何“名垂青史“的呢?下面清水哥就给大家仔细说说。

庆父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鲁桓公庶长子。关于庆父的具体记载出自《左传》,书中记载:“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这是仲孙湫与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对话。从中也可以看出鲁国的暴乱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一触即发的地步。

鲁国是周王近亲宗室,属于春秋时期大国。但鲁国从来没有因为他的地位而强大过。公元前602年前后,庆父连杀两位鲁国君主,引发鲁国国家内乱。起因就是庆父淫乱后宫。自己想当国君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即鲁庄公、叔牙、季友,庆父。在鲁桓公临终之际问叔牙何人继位,叔牙举荐庆父,后又征询季友的意见,季友举荐鲁庄公。最终鲁庄公继位。

鲁庄公登基以后,国家局势比较稳定,但鲁庄公预料不到是,庆父已经和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通奸,而此时庆父已经有自立意思了。他在等在时机,鲁庄公突然去世给庆父带来了机会,鲁庄公的同母弟弟季友就按照庄公的遗命,拥立庄公的庶长子之斑为国君。庆父对此十分不满,都是庶长子,为何子斑能当国君,我就不行。在心理极度的不平衡的状况下,派人暗杀了公子斑。而公子斑被暗杀身亡的时候距离鲁庄公病逝才仅仅两个月。作为托孤之臣的弟弟季友只得逃到陈国政治避难。

庆父杀公子斑不过是想自己当国君,由于时机不成熟,庆父与哀姜合谋,预备拥立哀姜妹妹和鲁庄公所生的儿子公子启为国君,也就是鲁湣公,但继位鲁湣公虽是是庆父所立。但鲁湣公十分反感与惧怕庆父。且他本人并不愿意当傀儡,更怕庆父对自己下黑手,所以联合在陈国叔叔季友对抗庆父。又积极向当时最强大的齐桓公求救。经过几番运作,在鲁湣公元年(前661年)八月,齐国正式准备干涉。

就在齐国积极准备的时候。就在鲁湣公二年,庆父痛恨鲁湣公不识抬举。而且鲁湣公有联合外国(齐国)对付他的意思,于是庆父先下手为强,派人害死了鲁湣公,季友只有再次逃出鲁国。在庆父的眼里,似乎对于弑君和宰鸡没啥区别。庆父自觉很正常,但庆父的行为引发整个鲁国公愤。也让鲁国宗室人人不安。而庆父根本没有意识到危机,索性自立为君。

庆父无故连杀两任国君。引发鲁国政治地震,整个鲁国上下对庆父纷纷进行斥责和反对,在“国际”上,在齐国的带领下,对鲁国现任国君不予承认,已经组织起“多国联军”要进行武力干涉,天不怕地不怕的庆父也知道众怒难犯。庆父只能逃到莒国。在鲁国处于无国君的状态下,季友(这真是一个丧命星)后脚就又一次赶回鲁国,拥立了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鲁僖公登基以后,向各国发出“照会”凡是接纳庆父的国家,都是鲁国的敌人。同时,鲁僖公准备用财物向莒国赎回回庆父时,庆父得知以后,在途中就上吊自缢了。

这个搅乱鲁国,连杀两任国君乱臣贼子终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而鲁国经此内乱也就彻底衰退。在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国所灭。鲁国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庆父,春秋时期鲁国上卿,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异母弟。

庆父专横跋扈,一直拉拢三弟结党营私欲谋君位,且与嫂子齐襄公之女哀姜私通。鲁庄公病危时,因与哀姜无嫡子,遂接受四弟季友建议,立与宠姬所生之子公子般为储君。

鲁庄公病死后,公子般即位。庆父与哀姜密谋,利用养马人荦打死公子般,再立哀姜妹妹之子姬启为鲁闵公。从此,庆父更肆无忌惮,野心膨胀,指使刺客杀死鲁闵公,企图自立。

四弟季友趁乱携鲁庄公另一妾生之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布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拥立姬申。庆父被迫逃往莒国,哀姜逃往邾国。

在齐国支持下,季友带姬申重返鲁国执政,姬申继位为鲁僖公。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遣送回国接受审判,庆父无颜见人,半途自缢而亡;齐襄公恨女儿助纣为虐,作风放荡,将其从邾国召回处死。

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两名国君,作威作福混乱朝政,给鲁国带来极大灾难。所以齐国大臣仲孙湫从鲁国吊唁回国后,感叹:“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从演变为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2许云辉


庆父是做了什么事

有的人因为忠君爱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因为不堪留下骂名,庆父就是其中一员,因为做了很多不光明正大的事而遗臭万年。在中国春秋时期,他上榜了十大奸臣之一。他制造内乱,使百姓苦不堪言,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人们厌恶他的真实写照。

说起他的生平经历,他拉拢自己的兄弟叔牙为党,想要坐上皇位,此为不忠。还有更不齿的事他与鲁庄公姬同的夫人也就是他的嫂嫂哀姜私通。但是由于袁姜一直没有怀孕生子。鲁庄公也就后继无人,眼看着大好江山无人继承,在掌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鲁庄公想要在庶子中立储。便于叔牙商量应该谁继承皇位合适。其实庆父早就收买过叔牙。但由于季友的阻挠,最后公子般坐上了皇位。

鲁庄公去世后姬般继位,庆父当然怀恨在心。便与情妇哀姜密谋,欲暗杀姬般。最后唆使荦打死了姬般。最后就庆父掌握大权了,他拥护自己庆父袁姜妹妹的生子姬启坐上皇位,史称为鲁闵公。但是没有坐上第一把交椅,他也是不甘心啊。于是又害死了鲁闵公。就在他得意忘形时季友又出现了并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最后庆父难逃一死的命运。

他二次弑君,造成了很大内乱,使当时的政治混乱。而且与自己的嫂嫂袁姜私通,在执掌大权时更是残暴无德,很多人都因此丢了性命。


大灰狼不吃小猪


与其说庆父有多“坏”,还不如说庆父野心有多大。对春秋时代的许多人而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根本,礼义廉耻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不管怎么说,要理解“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一定要明白这句话是谁说的。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世。因为想做国君,公子庆父便派人刺杀了太子般,试图篡位。太子般一死,支持他的鲁庄公同母弟季友被迫逃往陈国去了。季友逃跑可以理解,可奇怪的是,庆父此时却意外地到齐国去了。

庆父在此时来到齐国,目的有二:其一,是寻求齐桓公支持;其二,是避开弑君篡位之嫌。但庆父到了齐国后,却没能得到齐桓公的认可。虽然哀姜与鲁庄公没生下子嗣,但哀姜之媵叔姜却与鲁庄公生下了一个儿子。在齐桓公看来,为什么不立齐国外孙而要立庆父为国君?

叔姜之子公子开年龄尚幼,不过七八岁;有他母亲在,齐人更好控制。庆父虽然主动向齐人投诚,但毕竟已经成年,想要他惟命是从,是较为困难。所以,最终公子开被立为鲁国国君,是为鲁闵公。

公元前661年,鲁闵公与齐桓公在齐地落姑会盟。虽然鲁闵公年幼,但已意识到庆父将会对己不利。因此,在盟会过程中,鲁闵公向齐桓公请求召回季友。齐桓公对季友本来就没什么偏见,也就答应了。这年冬,为考察鲁国局势,齐桓公还特意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访问。

仲孙湫回来后,就对齐桓公说:“不除去庆父,鲁国之难不会停止。”这句话,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源头。这表明,齐人很早就看出庆父野心勃勃,为篡夺君位会不择手段,甚至是弑君!如果齐桓公真想维护鲁闵公,将罪魁祸首庆父抓起来即可。

可接下来齐国君臣的对话却令人意外。

齐桓公问道:“怎么样才能除去庆父?”仲孙湫答道:“庆父会不断作乱,直到自寻死路,请耐心等待吧!”仲孙湫的意思,就是不干涉这场内乱、坐山观虎斗——鲁国内乱越多国力损耗越大,齐国不刚好收渔翁之利?

听了这话,齐桓公突然更进一步追问道:“那鲁国可取吗?”既然鲁国肯定会爆发内乱,那何不趁乱而取之?这倒让仲孙湫有些为难了,答道:“不行啊,鲁国还秉承周礼,还无法吞并它。国君您一定要务求平定鲁乱,借此来亲近鲁国,这才是称霸之道啊!”


齐人想趁鲁国内乱而收服鲁人,可他们没想到的是,鲁人也想趁这次内乱来尽量摆脱齐国对鲁国的控制。

鲁桓公被齐襄公联合文姜杀害后,年少的鲁庄公继位成为国君。虽然参与了谋害鲁庄公之事,但文姜毕竟是鲁庄公母亲。此后,齐襄公在外、文姜在内,互相紧密配合控制住了鲁庄公,让鲁国在齐襄公执政期间成了齐国事实上的附属。直到齐襄公死于内乱之后,鲁国才短暂摆脱了齐人的控制。可不想继位的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等人,一举当上了东周霸主。在齐国强大压力和母亲文姜的影响下,鲁庄公被迫再次归顺了齐国。而迎娶哀姜,就是鲁庄公归顺齐国的标志性事件。

早先,鲁庄公已经娶了党氏之女孟任,并发誓要立她为夫人。在公元前672年夏,鲁庄公又被迫答应与齐国联姻,娶哀姜作夫人。公元前670年夏,当鲁庄公兴匆匆地前去迎亲时,哀姜却突然发难、不肯跟他一起回国——除非他答应不让孟任作夫人!万般无奈之下,鲁庄公只得一个人孤零零地先回鲁国了。虽然哀姜最终还是嫁到了鲁国,但两人成亲的过程中鲁庄公所受到的各种刁难,让整个鲁国之人都脸上无光。

不管是鲁桓公娶文姜还是鲁庄公娶哀姜,都让鲁人颜面尽失。所以,尽管鲁闵公被立为国君,可因为他是齐女所生,鲁人多不喜欢,也想改立国君。鲁庄公小妾成风看出鲁闵公必不能长久,就私下结交季友,将自己儿子姬申托付给他。这足可证明,季友虽然被鲁闵公信任,可他也别有心思。

无论是齐国人还是鲁国人,都期盼着庆父作乱,鲁闵公的命运当然就已注定了。

公元前660年秋,庆父再度指使人杀死鲁闵公!一听到这个消息,季友赶紧带着姬申逃到陈国。而庆父杀死鲁闵公后,因为得不到鲁人支持,与情妇哀姜先后逃出了鲁国。在收到庆父与哀姜逃出鲁国的消息后,季友立刻回到鲁国,将姬申立为国君,是为鲁僖公。

庆父与国君之妻私通,又接连杀死两位国君,他是坏人吗?当然是。然而,他本性就很恶劣吗?恐怕并非如此。在鲁庄公执政的三十二年时间里,他都表现得兢兢业业——除了不该与哀姜私通。

特别是庆父杀死鲁闵公一事,虽然哪一方都说他是罪人,但他再次作乱不过是遂了齐人和鲁人心愿罢了:齐桓公借此机会杀死哀姜,向鲁人示好;鲁人也趁机扶持一位非齐女所生公子作了国君,消除了国政再度被齐国控制的风险。某种意义上,庆父就是齐桓公和季友手中棋子罢了。

庆父确实是“坏”,但那些明知道他会再次作恶、却不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的人,又该是好人还是坏人?


欲云谈史论今


都别抢,我来答。

这句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意思就是说:庆父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

这话有一个孔子都不愿提及的背景,因为太丢人,孔子在编撰《春秋》的时候就把这件事情给隐去不写。孔子是开创春秋笔法的人,后来我们就把这种做法叫做“讳莫如深”,虽然这个词语和这件事并没有本质关系。

鲁庄公虽然有好几个妻妾,但她的正妻哀姜没有生育能力。于是哀姜的妹妹叔姜就嫁给了鲁庄公,可以说是姐妹通吃。叔姜给鲁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启,母凭子贵,很快就赢得了鲁庄公的宠爱。

而她的姐姐哀姜因为不会下蛋,所以就逐渐被鲁庄公冷落了。哀姜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一丝小寂寞,小愤恨。于是就和鲁庄公的庶兄庆父搞起不正当的关系。而这时候鲁庄公另一个深受宠爱的妃子孟任也给鲁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做般。

鲁庄公想把公子般扶持为君主,但是庆父自己也阴谋夺位。鲁庄公死了以后,庆父原本打算先扶持公子般为君主过渡一下,但恰巧公子般的外祖父也去世了。公子般就离开国都前去吊唁,庆父就派人在半路上把公子般杀了。

但这个庆父依然还没有胆量夺位,于是就把叔姜的儿子启扶持为君主,即鲁闵公。因为哀姜两姐妹都是齐桓公的女儿,为了寻求齐桓公的支持,庆父还特地跑到齐国去了一趟,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

如此一来庆父掌控了鲁国的权力,过了两年,庆父觉得时机成熟,就把鲁闵公杀了,准备自己当国君。但是他的这个做法激起了鲁国人的不满,于是起义反抗,另外齐桓公看到自己的外孙被杀,也开始准备发兵鲁国,惩治庆父。

而这就是上面那段话的意思了,只有杀死了庆父,鲁国才会恢复和平。

在国内的抗议和齐国施加的巨大政治压力小,庆父只好在惊恐之中逃出鲁国,逃亡到了莒国。但是鲁国新君鲁僖公要求把庆父引渡回鲁国,庆父很害怕,知道自己是插翅难逃了。所以就自杀了。

这件事因为是鲁国王室的一件丑闻,所以孔子对这件事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大书特书,就是为了照顾鲁国王室的面子。不愿让鲁国背负骂名。

因为这个鲁国的地位有点特殊,它属于姬姓诸侯,它的首任君主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正因为根正苗红,所以说“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既所谓“周礼尽在鲁矣。”

正因为鲁国是执行周礼的模范国家,结果却闹出了私通、骨肉相残这种违背礼制的事情。那孔子的老脸上肯定是过不去,他一生都为恢复周礼而奔走,结果自己的大本营却失了火,闹出了私通乱伦这种丑事。

那么自然也就不难怪孔子要替鲁国王室做掩饰,把这件事一笔带过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庆父(?-前660年),即共仲、仲庆父,姬姓,谥号共,鲁庄公的长弟,三桓之一孟孙氏之始祖。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

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令立(子开)闵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

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闵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多哥在线


说实话庆父作为中国古代奸臣的杰出代表,他已经被人们骂了千年。题主所说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句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原文如下: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庆父到底何许人也?他做了那些坏事

庆父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他是当时鲁国君主鲁庄公姬同的兄弟,是个十足的野心家。他一点也不在意和国君的姬同的关系,直接和自己的兄弟鲁国国君鲁庄公的妻子哀姜私通。

后来,鲁庄公患了重病,要命不久矣了。他便开始安排后事,考虑该由谁来继承王位的问题。鲁庄公和哀姜没有孩子,所以鲁庄公决定在庶出中选人继承王位。这件事被庆父知道了,他一看机会来了。便收买了鲁庄公的亲戚,让他在鲁庄公面前使使劲,多美言几句。结果,鲁庄公选择了另一人——公子般继承王位。

公子般继位后,庆父当然怀恨在心。别说,这庆父还真不是省油的灯,也不知道他收买了谁,竟然活生生的把公子般给打死了。

公子般死后,在哀姜和庆父的一顿操作下,又重新选了哀姜妹妹的儿子来继承王位,方便他们把持朝政,史称鲁闵公。把将公子般杀死后,庆父和哀姜再无顾忌,两人直接同居在了一起。

公元前660年,也就是鲁闵公继位的第二年,庆父突然有了自己称王的想法,于是庆父又找人将鲁闵公杀死。

最后,庆父和哀姜的事情败落了,引来了全国人民的讨伐,这两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古今说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只要庆父不死,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结束,它出自于《左传·闵公元年》

冬,齐仲孙湫(qiu)来省难(慰问),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那庆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到底有多坏?

故事发生在齐桓公时期,鲁闵公去世,仲孙湫去慰问。仲孙湫回来之后,汇报说庆父是鲁国动乱之源,不除掉庆父,鲁国将会发生内乱。所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演变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然而,《左传》中奸臣楷模的庆父,却和《春秋》中的大不相同!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但孔子却对庆父网开一面,能隐瞒的就隐瞒,能不说的就不说,尽量使用中性词,不对庆父丑化,总之是“讳莫如深”!孔子为何“包庇”庆父的罪行?

其实,历史还真是任人评说、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历史真相来看,“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一句判断,充斥着阴谋成分。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重,准备寻找王位继承人。当时,鲁庄公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公子启、公子般、公子申,其中鲁庄公最中意公子般。《左传》记载,鲁庄公的四个兄弟中,鲁庄公、三弟季友支持公子盘,庆父、二弟叔牙支持庆父。

春秋时期的国王权力,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鲁庄公想要公子盘继位,如果没有三个弟弟支持,也无法如愿。

这时,三弟季友首先破坏了政治规则:季友设计毒死了哥哥叔牙,孤立了庆父。因此,鲁庄公去世之后,公子般就继承了王位。

《左传》中记载,贪婪残暴、权欲熏心的庆父,和鲁庄公夫人哀姜通奸,两人密室密谋除掉公子般。随后,庆父唆使一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杀死了公子般,由此立公子启为鲁王(鲁闵公),三弟季友逃到陈国。

公子启何许人也?原来,他的母亲叫叔姜,原配夫人哀姜的亲妹妹,都是齐国公主,鲁闵公自然就是齐王的外孙。此时,由于新君初立地位不稳,庆父派人去齐国求援时,齐桓公非常乐意的答应了,丝毫没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评价。

然而,第二年庆父又唆使一个叫齮(yǐ)的人杀死了鲁闵公,自立为王,这时季友又带公子申突然逃到邾国(公子启继位后,季友回国,公子启一死,季友就带公子申逃难,好像排练一般,庆父警惕心太差了)。这一下,齐桓公坐不住了,就派仲孙湫来了解情况。于是,这才有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并准备对付鲁国。

当时,齐国是春秋第一霸,放出风声要对付鲁国,自然引起鲁国恐惧。于是,鲁国人就此反对庆父,三弟季友也发出讨伐檄文,拥戴公子申为王。在此形势下,庆父逃亡莒国。后来,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庆父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从庆父所作所为来看,说他是一个野心家不为过,但说他是大奸臣,甚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显然有些过分。而且,庆父两年杀两君,也疑点重重:都是唆使了一个莫名其妙之人杀了国君。为什么一定是庆父唆使,而非其他人?

其实,在回过头看一看齐国态度,或许反而能有助于澄清真相!

孔子的《春秋》中记载,庆父早年带过兵马,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齐国有过矛盾。同时,庆父年纪较大,治理国政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对齐国而言,庆父做了国王,鲁国将是一个威胁!所以,《左传·闵公元年》中关于“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对话,还有下面一半:

公(齐桓公 )曰:“若之何而去之?”
对(仲孙湫 )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庆父是鲁国人,齐桓公为何想要为鲁国除掉庆父,难道这是国际雷锋精神?后面一句对话揭开了齐国真面貌:“鲁可取乎”,“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齐桓公野心巨大,想要吞并鲁国,但庆父有较强的能力,所以仲孙湫给的建议是引导鲁国自相残杀、内乱不止,才是霸王之器也。

显然,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与其说是一句预言,不如说是一个口号,鼓动鲁国内乱的口号。庆父成为国王,齐国表态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于是国内外反叛势力群起反对,最终庆父无奈逃走,鲁国经历一场又一场内乱,实力大幅度下跌。

其实,鲁庄公死后的王位之争,以及公子盘、公子启之死,是不是有齐国的影子,也不太好说。但从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的功绩来看,不可能不关注邻国的重大变化,并因势利导、削弱邻国实力。

庆父死后,鲁国实际上是分裂了,即“三桓”。所谓三桓,就是鲁国被三个大家族把持,庆父后人家族、叔牙家族、季友家族(最强),鲁王徒有虚表!鲁国这一分裂,就为齐国去掉一个大敌,从此鲁国不再是威胁,最终为齐国吞并。

正因如此,孔子编修《春秋》时,就陷入了左右为难:庆父肯定不是好人,但也不能说是恶人,只是鲁国上下被齐国玩弄了,吃了一个大亏,所以才上演了这一出又一出悲剧,有苦还说不出。于是,孔子对于不利庆父的内容,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对这段历史也是讳莫如深。

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公子申成了鲁王,公子季友水涨船高,甚至有了一个神奇的传说:季友出生时,手掌心就有一个“友”字,而且传闻季友能救鲁国两次,季友后人兴旺,鲁国就兴旺;季友后人不兴旺,鲁国就衰落。毫无疑问,这是季友在美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