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


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

住進新房真快樂。圖為在巖腳鄉瓦幾村易地扶貧安置點,孩子們在寬敞的道路上你追我趕,開心地玩耍。唐曉軍


在雷波,有這樣一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

在馬處哈新村,村道整潔寬敞,一戶戶環境優美的彝家院落,一片片充滿生機的種植基地,呈現魅力四射的彝家新寨圖景;

在千萬貫鄉千萬貫村,核桃、青花椒產業蓬勃發展,蜂蜜產業甜甜蜜蜜、生豬產業逐漸壯大,呈現競相發展的新農村圖景;

在八寨鄉甲谷村,居住在3個集中安置點的村民用上了安全飲用水,用上了手機、看上了電視,60歲以上的老人還由相關部門組織到縣城和西昌看變化,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圖景。

在雷波縣,還有更多的地方讓人印象深刻。這些地方,因為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走出大山、走進幸福,實現了祖祖輩輩的夢想。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雷波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解決貧困、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經濟的重要引擎,搶抓機遇,創新方法,用活政策,抓緊抓實“三個三”工作法,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切實有效地推進了脫貧攻堅的進程。

“三個強化”提供工作保障

俄木爾補,千萬貫鄉千萬貫村的一名普通農戶。搬進新家的他,建起了養豬百餘頭的養殖場。今年,他已銷售了70多頭肥豬,鼓起了錢包。

在雷波,因為易地扶貧搬遷各項政策的落實、各項制度的完善,各種產業配套舉措的實施,讓眾多像俄木爾補一樣的農戶笑得合不攏嘴。

雷波強化工作力量,分別成立以縣、鄉、村三級黨政一把手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和推進小組,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職責,形成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強大合力。抽調精兵強將成立4個項目建設業務指導組,定期不定期對全縣易地搬遷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督查,及時研究解決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強化項目審批,針對項目推進的關鍵環節,推行“一線工作法”,整合行政資源,開闢綠色通道,實行部門聯合審批,做到手續加速,流程減少,確保建房如期開工、建設、驗收和結算。為有效解決群眾落戶難造成資金難撥付問題,協調公安、國土、規建等部門簡化縣內自主搬遷群眾落戶手續或合法居住手續辦理。

強化產業配套,堅持把後扶配套措施與基礎設施建設、安置房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確保每個集中安置點至少配套一個後扶脫貧門路。探索建立發展農特增收、權益入股分紅、藉助旅遊創業、進城入鎮打工、勞務培訓就業等一批後扶脫貧模式,實現“逐步能致富目標”。

“三個強化”強保障,已經成為雷波各級黨員幹部推動脫貧攻堅的堅定舉措。“我們一定要苦幹實幹拼命幹,把甲谷村打造成為精準脫貧的樣板村。”甲谷村村黨支部書記吉日木石說。

“三個突出”推動項目實施

“從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住危房,到如今水、電、路、電視網絡樣樣通。全靠黨的好政策,靠各級幹部的幫扶。”曲依鄉馬鞍村黨支部書記吉克阿體說。

如今,馬鞍村的貧困建卡戶和無安全住房的隨遷戶,已經全部搬遷到集中安置點,住上了好房子。村裡建起了“一村一幼”,適齡兒童一個不少地進園學習。通村路、通組路、入戶路全部硬化,打通了連接帕哈鄉渣波村的公路,村民出村又多了一條通道。不僅如此,馬鞍村立足實際,在二半山上種植的2000餘畝核桃成熟時,被一卡車一卡車運出山外銷售;在草場養殖土雞、山羊、黃牛,實現了畜牧業大力發展。

馬鞍村,只是雷波以“三個突出”推動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實現村發展、人富裕的一個縮影。

雷波突出項目超前謀劃,縣委、縣政府提前一年謀劃易地扶貧搬遷,陸續開展第二年的易地搬遷摸底核查、宣傳發動、政策培訓、安置點規劃、選址、設計和預算準備工作。如在2016和2017年,省、州共下達易地搬遷任務2258戶,雷波縣實際啟動3144戶,超計劃啟動40%;2018年和2019年下達易地搬遷任務2692戶,2017年提前啟動918套,剩餘1774戶全部於2018年啟動並實施。

突出資金整合使用,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相對集中、配套使用”的原則,雷波縣積極整合各級各類資金,按照項目村實際需求進行合理配置,資金重點投向20戶以上集中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效緩解資金壓力。整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有效整合廣東省佛山市、宜賓市翠屏區、三峽集團等各級各類幫扶資金約1.15億元。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對1650戶臨界貧困戶實施同步搬遷,全部參照彝家新寨建設標準給予補助,提升了群眾滿意度。同時,積極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及增減掛鉤項目,全縣已啟動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13個,涉及11個鄉鎮。2016至2017年,共流轉土地指標903畝,預計可到位資金4.42億,目前已到位1.06億,極大地緩解了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壓力。

突出搬遷集中安置,借鑑貴州六盤水、畢節模式,突出易地扶貧搬遷重點向主要城鎮和縣城集中,土地破碎、交通不便的就近向集鎮靠攏集中,對莫紅九口、馬處哈、達覺村和克覺鄉克覺阿門、龍頭灣村等“懸崖村”,實施跨區域整村搬遷至縣城周邊和條件較好的集鎮等地安置,有效解決分散安置方式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成本過高問題。

截至目前,雷波全縣共建6戶及以上集中安置點120個,集中安置率達到65%以上。其中,20至50戶規模以上集中安置點33個、50至100戶以上安置點14個、100戶以上安置點12個。

“三個原則”依法依規建設

莫紅中心鄉馬處哈、九口、達覺三個村,總人口438戶2029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45戶1565人,人均耕地不足1.5畝,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000元,是極度貧困村和典型的“五難村”。

近年來,在中央紀委、省紀委、州紀委的大力幫扶下,在聯繫州領導的指導下及幫扶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雷波縣委、縣政府啟動了三個村整體搬遷工作。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收益,流轉土地683畝實行有土安置,共安置138戶646人,其中建卡戶1 12戶515人。

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是雷波縣實施三個村整體搬遷的原則。在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彝家新寨建設“家”“園”“寨”理念,並強化了質量監督,確保了群眾住得好、住得安全。

堅持原則、依法依規,在莫紅中心鄉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中得到切實體現,使其成為雷波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亮點。

雷波縣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願,嚴格按照“戶申請、組評議、村公示、鄉審核、縣審定”程序,鎖定“十三五”計劃內搬遷戶4950戶21532人,建立相應臺賬、進行扶貧系統精準錄入,確保符合條件自願搬遷的一個不落、不符合條件的堅決清退。在集中安置區選址、戶型設計、基礎配套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方面,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不搞強制拆遷,切實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

堅持“政策紅線”、依規推進,嚴守“人均住房建設面積不超25平方米和戶均自籌不超1萬元”的政策紅線,不搞“高大上”。制定10類50檔分類補助標準供群眾選擇,嚴格資金撥付申報審核,確保搬遷群眾不因建房(購房)出現大量舉債影響脫貧。2017年結合實際,再次提高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補助標準,補助率達到群眾平均建房成本的90%左右,切實減輕群眾自籌資金壓力。

堅持質量優先安全搬遷,嚴格執行安置點選址標準,各集中安置點建設堅持先勘察、再設計、先審查、後施工,基礎設施充分考慮各區域實際需求,滿足群眾長久生活和長遠發展。通過建立項目監理全程參與、紀檢監察部門不定期督查、業主委員會隨時監督等制度,全過程對公共基礎設施和住房質量、進度、項目資金等進行監控,確保項目質量安全、資金安全。

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成為首選產業。

“今年,馬處哈三峽新村將創建3A級景區。”雷波縣汶水鄉黨委書記劉波介紹說,馬處哈新村依山勢而建,房屋錯落有致,各家各戶都有小院,水電、WIFI都已開通,稍作打造就可建成農家樂。今年,新村栽種了1萬多株果樹,待到明年春天,桃花、李子花將競相開放,處處鳥語花香,遊客們可前來賞花、品彝家美味,感受彝家人的純樸和熱情好客。

此外,村莊後面還有一個天然的瀑布,自然景觀很好。目前,正在積極開展停車場、旅遊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村裡結合實際配套農牧產業,重點發展種養殖業和彝繡產業,正打造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村,讓村民們吃上“旅遊飯”早日脫貧奔康。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雷波縣計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950戶21532人,實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969戶21636人。截至2019年10月12日,全縣住房建成4965戶,建成率99.9%;搬遷入住4956戶,入住率99.7%。

科學紮實的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變了雷波山區農村貧困落後的面貌,脫貧群眾正鬥志昂揚建設幸福美麗文明和諧新家園。

來源|涼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