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貨”藏在深山無人識 三個年輕人把它們賣向全國

通過農村電商平臺,城口縣雞鳴鄉的“寶貝”被越來越多的城裡人發現

“土貨”藏在深山無人識 三個年輕人把它們賣向全國

▶參展的土雞蛋

“土貨”藏在深山無人識 三個年輕人把它們賣向全國

▲重慶移動在雞鳴鄉組織農產品特賣。 重慶移動供圖

12月的城口縣雞鳴鄉,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已經覆蓋了厚厚的積雪,一些身體較好的老年人,一早就揹著揹簍,拿著鋤頭上山了,因為這個時候,山裡的野生黨參是營養最豐富的時候,可以賣個好價錢。

隨著雞鳴鄉農村電商的發展,這些山裡的寶貝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城裡消費者發現,山坡上的野生黨參已經成為當地農戶增收的一條途徑。

貧困鄉的土貨擺上城裡的展臺

城口縣雞鳴鄉,是重慶市的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而雞鳴鄉金巖村又是當地的深度貧困村,平均海拔1000米,全村有900多戶、2700多人,其中有127戶為建卡貧困戶。

全村只有三個年輕人,有兩個之前外出打工,現在相繼回來做電商,有一個是因為家中父母及妻子身體都不好,只能留下來照顧家人。

從雞鳴鄉到城口縣城有112公里,而從城口縣城出發到重慶主城,還有7個小時的車程。

5日晚上10點,雞鳴鄉金巖村的農村電商帶頭人之一範天喜,便從雞鳴鄉開車出發,他的長安小貨車上,裝滿了雞鳴鄉當地貧困戶的希望。

經過近10個小時的奔波,終於在6日早上8點前,範天喜將滿滿一車的野生黨參、臘肉、鹹魚以及土鴨蛋、苦蕎麵條、香菇等農特土貨,運到了2019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扶貧(重慶)活動暨第三屆重慶電商扶貧愛心購活動的城口縣展臺,供重慶以及來渝採購的全國300多家採購商挑選。

回鄉創業的電商帶頭人

展會一開始,範天喜便將這些來自大山的寶貝擺出來,拉開嗓門向過往挑選的供貨商及市民吆喝起來。

今年35歲的範天喜,是城口縣雞鳴鄉金巖村一組一生產隊的人,18歲那年,他和當地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開始外出打工謀生。

這10多年,範天喜一直在武漢打工,從建築工地到餐館,他做過很多工種。

2017年,他回鄉時,聽說當地政府鼓勵發展電商,於是他決定不再外出打工,就在老家做電商,隨後,他成立了城口縣喜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老家有很多農特產品都是純天然的土貨,但是,由於地勢比較偏遠,很少有東西能賣出大山。”範天喜說,公司成立後,他就在農戶家收集了當地的土鴨蛋、臘肉、蕎麥等多種土特產,通過淘寶等電商平臺售賣,這些土貨很快就被一搶而空,隨後大量訂單紛至沓來。

這些訂單中,蕎麥最受歡迎。

“我們當地蕎麥,主要生長在貧瘠的山坡,不需要施肥,完全是純天然的高山自然生長,以前由於稻穀不多,當地農戶只是把它與大米或玉米摻和在一起煮飯,但是那樣並不好吃,粗糙且有一股澀澀的味道。”

從小吃著這種東西長大的範天喜,對蕎麥的這種吃法非常反感,他決定改變蕎麥的吃法。

“我們在外打工的時候,吃過蕎麥麵,就非常好吃,就是將蕎麥粉與麵粉進行合理的比例搭配。”經過反覆試驗,範天喜自己研發的蕎麥麵上市了,一上市就被搶空。

帶動更多大山土貨走向全國

範天喜農村電商做得如火如荼,在北京打工的另一位年輕人聽說後,也回到了雞鳴鄉,將更多當地的土貨通過電商平臺賣到全國。而留在老家務農的那位年輕人,也成了電商公司的骨幹員工。他們共同將大山裡的農特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出大山。

“現在,雞鳴鄉有1800畝地的訂單農業種植蕎麥,這些都是廢棄的山坡,我們給農民發蕎麥種子,收購價在7元左右,而農民的成本在3元左右(包括種子成本),通過種植蕎麥及售賣其他農特產品,我們就可以讓貧困戶一家人一年增收1.5萬元左右。”範天喜說。

除了雞鳴鄉,他還帶動了附近幾個鄉鎮種植蕎麥。

現在,他一年可以通過農村電商賣出450萬元左右的“土貨”。當地的臘肉、鹹魚、蕎麥麵、香菇、土雞蛋、土鴨蛋等農特產品,都通過電商走出了大山,賣向了全國市場。

他說,接下來,他們還將開發更多的當地農特產品和電商大數據帶來的訂單農業,讓更多的貧困戶通過電商增收。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徐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