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 馬鞍山這兩條通江黑水溝如今變“清流”

今年5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安徽省反饋“回頭看”及專項督察情況時“點名”:“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黑臭水體整治推進緩慢,園區通向長江一級支流慈湖河的兩條主要排澇溝渠尖擔溝和昭明溝水汙染問題依然突出。”

半年時間過去了,馬鞍山能否再現“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千年詩畫美景?近日,紅星新聞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督察整改見成效”採訪組實地“回訪”時看到,曾被“點名”的渠尖擔溝和昭明溝的水汙染問題得到治理,水流清澈、岸綠如茵,已無明顯的刺鼻臭味。

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 马鞍山这两条通江黑水沟如今变“清流”

整治後的昭明溝

據介紹,橫穿馬鞍山主城區的慈湖河,沿河36條支流,曾有17條屬於黑臭水體。為此,該市先後投入20多億元實施綜合治理。目前,慈湖河水質已由劣V類轉為地表V類水標準。

此外,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指出的馬鞍山長江岸線被非法碼頭、散亂汙企業、砂石堆場佔據等問題,也得到有效整治。

【一】

曾經

這兩條臭水溝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然而,馬鞍山也是因鋼立市的資源性城市,沿江產業佈局密集、結構偏重、汙染排放較大,生態環保任務繁重。

據安徽日報報道,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以下簡稱督察組)對安徽省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督察組於2019年5月11日向安徽省委、省政府進行反饋。

督察組指出,安徽省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雖然取得重要進展,但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處理發展與保護關係時態度仍不夠堅決,一些重要任務沒有整改到位,甚至存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裝整改的問題。

督查組在通報敷衍整改情況時“點名”: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黑臭水體整治推進緩慢,園區通向長江一級支流慈湖河的兩條主要排澇溝渠尖擔溝和昭明溝水汙染問題依然突出。

尖擔溝和昭明溝位於馬鞍山市工業園區內,兩條河自東向西流入慈湖河,最終匯入長江。水體黑臭、氣味刺鼻,這曾是尖擔溝和昭明溝的真實“寫照”。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也反映,尖擔溝、昭明溝常年黑臭,化工氣味刺鼻。

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 马鞍山这两条通江黑水沟如今变“清流”

昭明溝整治前後照片對比展板

鉅變

仿若藏身工業園區的“景觀帶”

如今,漫步在這兩條河溝旁,已無強烈刺鼻氣味,岸邊綠草如茵,水面波光粼粼,仿若藏身工業園區的“景觀帶”。河岸邊立著顯眼的“河長公示牌”,上面列明“管護目標”:河岸整潔,河面清潔、河流暢潔、河道水質和截汙能力明顯提高。

這一“變身”背後,有怎樣的“涅槃”經歷?

“黑臭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馬鞍山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長朱國斌向紅星新聞介紹,尖擔溝全長1860米,上游河道780米,中游暗渠750米,下游明渠330米。匯水區內工業企業14家。由於少數工業企業偷排、雨汙水管網錯接混接等原因,部分工業汙水通過雨水管網排入尖擔溝。

為此,他們全面排查了匯水區範圍內企業雨汙分流、混接、錯接、漏接等情況,完成3處雨汙混接點分流改造。市政道路和企業內部全部實現雨汙分流;完成沿河17個排口溯源排查,封堵非法排口8處;完成河道清淤3萬立方米;對9家涉水工業企業排水口進行在線監測,實時監測企業排汙。

朱國斌說,昭明溝同樣因工業企業偷排、混排等原因,造成水體重度黑臭。目前已對58個沿河排口進行溯源排查,摸清企業雨汙混接、錯接點位11處。對匯水區內40餘家涉水企業進行雨汙分流,新建管網6公里,封堵企業排口11處,對企業排汙口、排水口進行在線監測;完成河道清淤12000立方米……

據介紹,慈湖河整治前水質為劣V類,發源地向山地區分佈著大量的採礦企業、化工企業和散亂汙企業,沿河周邊居民亂搭亂建嚴重,生活汙水直接排入河流,沿河的散亂汙企業達到120多家。馬鞍山市已先後投入20多億元實施綜合治理。目前,水質達到地表V類水標準,全部整治工程完成後,將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

【二】

曾經

非法碼頭、散亂汙企業盤踞長江岸線

萬里長江浩蕩東流,至皖江稍作蟄伏,便一氣衝開天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詩仙李白的千古名句,描繪的便是馬鞍山景色。

有著79.12公里長江岸線的馬鞍山,由於岸線資源長期被非法碼頭等佔據,百姓過去是“濱江不見江”“臨水不親水”。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亦曾指出,馬鞍山長江岸線被非法碼頭、散亂汙企業、砂石堆場佔據等問題。

“督察組指出問題以來,馬鞍山市把‘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為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要求,持續推進各類突出環境問題整改。”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胡偉說,截至目前,114個重點問題已完成整改96個。

據介紹,緊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的非法碼頭問題,馬鞍山市對153家非法碼頭全部拆除並復綠到位,同步拆除船舶修造企業22家,整治散亂汙企業684家,清理固廢堆放點62處。

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 马鞍山这两条通江黑水沟如今变“清流”

薛家窪整治前後對比展板

薛家窪是馬鞍山整治長江岸線的“牛鼻子”,長江奔騰到此,流速放緩。由於是自然形成的港灣,加之地理位置和條件優越,這裡不僅是長江干流馬鞍山段漁民、漁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是一些非法碼頭和散亂汙企業的聚集區。

長久以來,非法碼頭、散亂汙企業、岸上住戶及漁民無序生產、生活造成的各類汙染,嚴重影響江岸環境和長江水體,近千畝的區域整體環境極差。

鉅變

再現“碧水東流至此回”詩畫美景

而今,薛家窪“華麗轉身”為長江生態遊園。

12月3日,紅星新聞記者在薛家窪這處被稱為“城市客廳”之地“打卡”。站在園區觀江平臺,眺望遠處,悠悠江水、自然灘塗、水生樹林盡收眼底。

平臺一側的宣傳展板上,展示著整治前後的對比照。花山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陳鵬指著展板介紹,薛家窪原有非法碼頭3家、散亂汙企業7家、露天固廢堆場1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2個、危舊民居96戶、漁船223條。

整治後的航拍圖顯示,這裡非法碼頭、散亂汙企業、固廢堆場、畜禽養殖場、危舊民居、漁民住家和作業船等均已不在。岸線復綠、增綠了,沿江遊道蜿蜒鋪開,一座親水、綠色的遊園,正向市民、遊客伸開懷抱。

陳鵬說,今年5月,薛家窪水域229名漁民全部“上岸”。8月,薛家窪長江生態遊園主題工程基本完成。

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 马鞍山这两条通江黑水沟如今变“清流”

薛家窪生態遊園

【三】

轉型

漁民“上岸”退捕轉產

馬鞍山正探索生態價值轉換

據悉,2018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快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

今年4月,馬鞍山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率先在全省啟動全域漁民退捕轉產工作。可退捕轉產後,漁民能否適應?生活有無著落?吃、穿、住、用,他們靠什麼維持生計?

陳鵬坦言,漁民“上岸”不僅僅是環保問題,更是民生問題。“上岸”後,首先要保證漁民就業。政府採取託底政策,有一技之長的自謀職業,沒有的政府組織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保證有就業能力的每個人都有工作。“同時,要讓漁民有住所。漁民們根據自家情況選擇住房,有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廉租房,都有國家政策支持和經濟補貼”。

張春燕是“船生船長”的地道漁民,直到今年5月上交了自家的四艘漁船,才開始生活在岸上。“我能說實話嗎?”面對紅星新聞記者,她直言,“上岸”半年時間,自己仍未完全適應。

張春燕一家分到了兩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肯定比住在船上方便多了,老伴也在附近打工,參與江岸整治工程,也算是為長江保護做貢獻了。”張春燕說。

同樣結束“水上漂”生活的徐喜根,已在安徽華菱西廚裝備有限公司找到一份電焊工作,一個月工資5000多元。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是今年6月份“上岸”的,之前政府做了七八次工作。其實,他心裡也清楚,長江禁捕後,肯定不能以捕魚為生了。“主要是害怕找不到工作,沒想到第一次面試就留下了。”徐喜根說,他的電焊技術已越來越熟練。

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 马鞍山这两条通江黑水沟如今变“清流”

退捕轉產後的徐喜根正在工作

目前,馬鞍山已實行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全面禁捕,完成5146艘漁船拆解、1.1萬名漁民退捕轉產。

馬鞍山因鋼立市。據介紹,漁民退捕轉產之外,馬鞍山市還以馬鋼和寶武集團重組為契機,爭取寶武集團在馬布局新產業,把馬鋼建成綠色智慧的都市型鋼鐵企業。同時,堅持新技術引領、大招商助推,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馬鞍山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8%,高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8%,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3.3%。

另外,在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基礎上,馬鞍山正在謀劃整合採石磯景區、陳家圩、太白鮮花島等文旅資源,推動沿江地區產業“退二進三”,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馬鞍山昔日的生態“痛點”,如今蝶變為環境“亮點”。水清了,岸綠了,美景復現了,過去的“環境窪地”,成了“生態福地”。

紅星新聞記者 高鑫 趙倩 安徽馬鞍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