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普京要把二戰結束的日子從9月2日改為9月3日?

吾為君犟


昨日(24日),普京專門簽署總統令更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子:從1945年9月2日改為9月3日。隨後,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了普京的總統令法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更改實際上並非普京提出,而是由以杜馬國防委員會負責人沙馬諾夫為首的俄上下兩院議員們提出的。

雖然表面上看只是把二戰結束日期往後推遲了一天,但其中必然有特殊的意義。綜合來看,俄羅斯此次之所以更改二戰結束日期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法案提出者表示,前蘇聯的最高權力機關蘇維埃最高主席團曾下達的相關命令內容是戰爭結束於9月3日。

其二,在前蘇聯時期,大約有多達180萬人曾獲頒戰勝日本勳章,而這枚勳章的背面所鐫刻的日期就是1945年9月3日。所以為了保持統一,沙馬諾夫等人也建議將日期從9月2日改為9月3日。

其三,或許也是俄羅斯基於當前國際政治局勢做出的判斷:沙馬諾夫表示,中國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束日期是1945年9月3日,而當前兩國正處於截至目前最好的戰略合作期,所以在這方面保持一致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誠然,歷史上的1945年9月2日確實是日本法西斯簽署投降書的一天,但這一天同盟國最大的主角並非蘇聯(俄羅斯),而是美國。當年,美國海軍的密蘇里號戰列艦停靠在東京灣水面,以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為主的美軍將領接受日本投降。

所以對俄羅斯人來說,這在當前的政治秩序下是一種幾乎不能被接受的事實:俄羅斯人為二戰結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但最後出風頭的卻是美國人。當然需要特殊說明的是,蘇聯當年對於東北亞的干預並不是很出彩。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二戰結束,是日本天皇9月2日宣佈投降,普京不耐煩認可這個日子,故意改成3號。另外,前蘇聯與日本東京時間存有時差,俄羅斯與北京時間也相差五個小時左右吧。作者猜測疑跟他的北極熊希有血型的性格特點不無關係,他是位霸氣的男人!前蘇聯紅軍有支部隊,抓到一千多名日軍俘虜押往他地,他地接收俘虜兵的營地沒有供這麼多的牙齒咀嚼的食物,向小普請示:咋個整?小普同志下令:架起機槍,將他們一掃而光。達娃裡希(俄語同志)普挺有大將風度!





阿鼎AD


其實,早年的蘇聯時代,9月3日就是蘇聯官方的二戰結束日。

因為,當年心高氣傲的蘇聯認為,1945年9月2日,在美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簽署投降書的這天,主角是美國代表,自己的地位遭到了忽視。為了表示不服和蔑視,就把戰爭結束日選在了第二天——9月3號。這天被稱作“軍人榮耀日”,2004年別斯蘭人質事件後,又加上了一個“反恐團結日”叫法。

直到2010年,當時跟西方關係還不錯的俄羅斯,又按歐美傳統,將9月2號設為二戰結束日,非常友好的要和西方國家保持一致。

再往後,就是今年了,俄羅斯再次把日子改了回來,跟咱們的“中國抗戰勝利日”成了同天。不過,這倒真不是因為俄方要主動和東亞大國保持一致的考慮。目前看,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俄羅斯在對西方和投靠北約的各個原蘇東國家的回應。

比如,在二戰認知上,頭也不回的迅速倒向西方的烏克蘭和波蘭,近些年來,從不吝惜抓住一切場合,打臉俄羅斯。

早在2015年,烏克蘭就公開表示,今後不會依循舊規,在5月9號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也不再參加莫斯科勝利日閱兵等俄羅斯官方舉行的紀念活動;而選在8日與歐洲國家同慶二戰勝利。

只是,好像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家歐洲也沒邀請過烏克蘭紀念5月8號的“二戰勝利日”。

到了今年1月27日,波蘭舉行了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5週年紀念活動,在普京不在場的情形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成了“主角”。

在發言中,澤連斯基充分發揮了演員功底,聲情並茂的講述了衝破集中營大門的烏克蘭坦克兵,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功績,對蘇聯紅軍的貢獻和犧牲,隻字未提。

發言現場,波蘭總統杜達與澤連斯基一唱一和,互相追捧,通篇唯一提及蘇聯的,就是控訴了蘇聯夥同德國發動二戰,瓜分波蘭(實際上,說蘇聯發動二戰有點過了,但是合夥瓜分波蘭倒真屬於史實)。


這番演繹之下,給人的感覺就似乎是,蘇聯和德國發動了二戰;而最終摧毀法西斯,解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和東歐國家,是當年的烏克蘭......

可是,要追溯“烏克蘭打贏二戰”的這番說辭的相關歷史依據,貌似僅僅源於——打開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的,是當年蘇聯紅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坦克兵。

要非強做聯繫的話,貌似只能這麼解釋了。

然後,時間一晃,到了今年3月,烏克蘭公開發表官方聲明,又一次強調了,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不會參加2020年莫斯科方面任何有關“勝利日”的紀念活動。

再接著,捷克境內也出現了“異動”。

2020年4月3日,在捷克和俄羅斯官方及民間的各種口頭較量之後,疫情當下,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蘇軍將領伊萬·科涅夫元帥紀念碑還是被強行拆除了。

然而,布拉格的美麗風貌和宏偉建築之所以能保存至今,科涅夫元帥是有不可磨滅的功勞的。

在二戰史中,科涅夫不僅是與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齊名的元帥,而且也是率蘇軍攻克柏林,解放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重要功勳將領。

在從納粹手中解放布拉格時,科涅夫元帥禁止使用遠程重型火炮,選擇了更殘酷的近身戰鬥,從而讓這座城市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為此,蘇軍犧牲了12000官兵。

(1945年,在布拉格城內受到群眾英雄般熱烈歡迎的蘇軍)

之後,科涅夫元帥在捷克斯洛伐克(當年還是一個國家)一直以“解放者”的形象傳承了數代。這次被拆掉的塑像,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紀念為從納粹德國手中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犧牲的蘇軍,當地人通過捐款的形式,修建而成的。

在塑像被拆除的前一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也為此新簽署了一項聯邦法律。規定,俄羅斯將對破壞或損壞為保衛祖國犧牲的軍人墓地和紀念碑的人追究刑事責任,境外活動也是一樣。

當然,雖說立了法,但畢竟事兒發生在捷克境內,也只能打個嘴仗。

顯然,面對前勢力範圍內國家主動投靠西方,褻瀆二戰和蘇軍功績的行為,俄羅斯政府確實需要出手了。

所以,這回把“二戰結束日”改回蘇聯時代的傳統日期,就是俄羅斯在敲打這些同屬斯拉夫人的東歐國家們,不要忘本;更是一種對西方近年來企圖篡改二戰歷史行為的回應和警告——別以為蘇聯不在了,你們就可以隨意打扮歷史,當今的俄羅斯不但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肉體”,更傳承了它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