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一般提到印度,中國人總會想到印度那混亂的治安,滿掛著人的火車,複雜的宗教問題以及連基本的廁所都解決不好的落後基礎設施建設。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即便是在國際學界、科技界、金融界,我們也不會想到要去和印度人競爭,我們的競爭對手應該是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


但就是我們潛意識裡並不會視為競爭對手的印度,近幾年頻頻登陸各大頭版頭條,甚至有美媒驚呼“10個印度裔CEO在統治世界”!


01、印度裔CEO統治世界

事實上,這些友邦驚詫論都來源於一組數據。


從2008年開始,就已經又媒體留意到硅谷印度裔管理層的崛起:當時在硅谷有超過30%的工程師是印度裔,而硅谷高科技公司裡超過7%的CEO是印度人;除此之外,印度人創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國人、華人和日本人所創建的

總和還多。


微軟現任CEO薩蒂·納德拉(Satya Narayana Nadella),印度裔;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手機軍工企業諾基亞CEO拉吉夫蘇里(Rajeev Suri),印度裔;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全球第二大半導體晶元代工廠GlobalFoundries的CEO桑傑·賈(Sanjay Jha),還是印度裔……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硅谷傳奇人物、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與謝爾蓋·布林在本月初宣佈卸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CEO和總裁職務,引發一場科技新聞界大地震。


而走馬上任的新任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對不起,還是印度裔!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中國、印度都是重要的科技人才輸出國,大多數中印人才初期發展軌跡也並沒有明顯差別:都是從國內頂級院校畢業,深造後加入硅谷科技公司,從底層工程師開始架設自己的職業道路。


但為什麼後期職業發展會呈現出如此巨大的差別,而且在近年來越來越明顯?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吸引著全球各地的人才,而硅谷則是一個重要體現。


按理說硅谷的管理層如何更換,跟我們身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普通老百姓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麼多曾經不被我們作為競爭對手的印度人紛紛鳥槍換了炮,不禁讓人感到疑惑。


難道華人就天生不適合做領袖嗎?


02、印度人的優勢

我們在 裡也談到這個現象,溝通方式的差異引導著華人和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差異。


我們說,國人總是譏諷印度人英文發音不對,但是國內考過四六級的大學生那麼多,按理說日常詞彙量已經足夠了,可有幾個能跟外國人正常溝通交流的?哪怕操著一口蹩腳的“方言英語”?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駐美媒體記者楊琳樺曾詢問自己來自思科的印度裔鄰居,怎麼看待華人工程師?


這位鄰居回答:“他們都非常聰明,但很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許和民族文化有關,害怕說錯話?”


重成績而輕能力,固然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弊病,但是印度人佔領硅谷的原因,或許遠遠不止“敢於說英文”,畢竟英語就是人家的通用語言,哪怕我們認為那是“方言英語”。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另一方面,印度人一向被詬病“喜歡抱團”,包括目前硅谷印度裔橫行,也被很多華語媒體解讀為“抱團排擠華人”的表現。


在知乎,關於硅谷華人和印度人的恩怨糾纏有幾十條問題和上千條評論,中國工程師一邊倒的認為“老印”是他們在硅谷的對手和絆腳石。


The Indian Entreprenuer(印度企業家協會)串聯起一整個硅谷的印度裔人口。在這裡,一個印度人有了實際權力,就會惠及十個印度人;一個印度人創立投資基金,就會有十個印度人的創業公司受益。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對比一下,華人在硅谷的社團組織眼花繚亂,不僅從行業細分,甚至從學校細分,常青藤的不跟清北的玩,清北的不跟復交的玩,本校直升的不跟外校考入的玩……


但類似印度人這樣“拉幫結派”的管理學,卻受到職場的認同。


新罕布什爾南方大學在一項研究中稱賞印度人的管理風格:“上級會非常真誠地替下屬考慮,兩者之間往往會建立極強的忠誠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報。”


03、印度教育的崛起

很多中國人第一次接觸印度,也許就是電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廁所英雄》,即使在中國也叫好又叫座。


但是提到印度電影,繞不開一部經典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這部電影講述一個離經叛道的天才少年蘭徹頂替他人來到皇家工程學院讀書,用他的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著周圍的人。


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最終成為了具有400項專利的王牌科學家。


而影片中的皇家工程學院,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學院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說過:“印度理工學院是一所改變世界的名校,沒有印度理工學院的助力,就不會有今天的硅谷。”


這裡為全世界輸送最頂尖的IT人才,在美國的500強企業當中,基本上所有的高層都會有印度理工學院畢業生的身影。除開硅谷,還有世界銀行、國家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還有美國宇航局。


印度理工學院培養的是什麼人才?我們在《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面可見一斑。


影片中作為正面角色的蘭徹,雖出身平凡,但是從不循規蹈矩,按我們的話說就是喜歡“窮折騰”。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蘭徹並不僅僅是一個影片中的人物,更像是印度理工學院培養人才的一個縮影。


普通的印度小學老師Arvind Gupta,被報道教授孩子用各種廉價的材料甚至是回收的垃圾製作科學玩具,結果還真的有個小女孩通過這個小製作所撰寫的科學報告參加了美國的因特爾國際科學和工程展(ISEF),並獲得了第二名。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緊接著,她又因為這次的獲獎,被英國的大學錄取,麻省理工林肯實驗室甚至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


而這名老師依舊還在教授他的小學,不斷更新著一個“來自垃圾的玩具”的網頁,這都是孩子們親手做出來的“小玩意兒”。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廢自行車內胎做的打氣筒、吸管做的水泵、只剩一半的籃球做的數學模型、廢光盤做的發電機、自行車氣芯橡皮和火柴棍做的原子模型、飲料瓶做的肺部呼吸模型……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再一搜這位老師的名字,資料顯示印度理工學院背景。在參與各界演講時,他說:


科學教育的器材應該是任何階層的孩子能負擔得起並且能參與制作的。如果一個孩子在這樣的博物館花了3個小時,看那些激光裝置、那些玻璃儀器、和各種發光,他會感到完完全全的無助、深深的無力感。因為當他或她回家以後,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無法延伸。這些巨型的機構,更像是權力和財富的炫耀品,而不是親近這些孩子的教育載體。”


他放棄了自己所有的發明專利,以身作則將自己的科學理念教授給學生,讓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具備科學素質、動手能力,去創造、去想象、去揭秘。

兩大留學生生源地的纏鬥,為什麼是印度人“佔領”了硅谷?


更可怕的是,這並不是一種“敢於”,並不是“打破陳規”的表現,這是正在印度發生的、細微處的科學革命。這樣長大的孩子,今後何止進軍硅谷?


在中國談及科學,不是封閉的實驗室,就是昂貴的儀器。我們有自然課,有實驗課,但是把報告交上去,一切都與我無關了。


教育有一個特點,今天投下的種子要到十年、二十年後才能收穫。我們確實也知道創造力的泯滅對於未來人才培養是致命的,也知道千篇一律的正確答案對孩子來說有很多害處。但是在起跑線的追逐下,電影院前面的人都站起來了,我們也還是要帶著孩子去跑,揹著孩子站起來,晚了就沒位置了。


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是不重要的。


但,它真的不重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