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柏林空運

1948年6月28日,蘇聯為了抗議美、英、法三國合併德國佔領區、迫使西方陣營停止籌建西德國家,切斷了柏林的水陸交通並中斷了對西柏林的一切供應,以此向美國施壓。美英則出動大批飛機,向西柏林250萬居民日夜不停空運糧食和日用物資,並對蘇佔區實施反封鎖,是為第一次柏林危機。

柏林危機,是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首次正面交鋒,雙方以柏林為焦點,上演了一場封鎖與反封鎖、扼制與反遏制的較量。較量的結果是蘇聯暫時讓步。此後的冷戰中,柏林又上演了兩次危機,每一次都驚心動魄,撥弄著人們對第三次世界大戰恐懼的神經。

歐洲戰事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分成4個佔領區,由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別佔領和管理。德國首都柏林也同樣被分成4個佔領區,由四大國分別佔領和管理。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德國被分區佔領

四大國對德國的地盤劃分,主要依據各國在戰爭中的貢獻值和戰後的實力大小,蘇聯是反法西斯的主力,是打擊納粹德國的中堅力量,戰後實力也數一數二,所以在分區佔領德國時,蘇聯拿的是最大頭——蘇佔區面積佔全德的40%,人口占36%,生產資源佔33%;就柏林而言,蘇佔區面積為409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而美、英、法三國佔領區面積為480平方公里,人口250萬。

四國分區佔領一個國家,矛盾自然少不了。為此,四國成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統一處理德國事務。為了避免以多欺少,盟國管制委員會實行一致性原則,相當於一票否決制度,這樣蘇聯可以以一抵三。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盟國管治委員會四大股東都能一票否決,誰說了都不算,只能是形同虛設,各行其是。事實上,各國佔領區的事務,都是各國駐軍說了算,它們只對本國政府負責。

遺憾的是,冷戰開始,四大國分化成了兩個對立陣營:美、英、法對抗蘇聯。德國因四國分區佔領,成了美蘇爭霸和兩種意識形態鬥爭的最前沿。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冷戰

二戰後,美國憑藉強大的國力,以自由世界的領袖自居,到處推廣美式民主。戰火中崛起的蘇聯也自認為是世界革命的策源地,要對外進行革命輸出,到處複製蘇聯模式。史達林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次戰爭和以往戰爭不同,誰解放領土,誰就能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的軍隊所到之處,絕不可能不是這樣。”

一句話,搶地盤是硬件,輸出意識形態是軟件,二者結合,一個死心塌地的小弟就出現了。

為此,美、蘇在朝鮮、伊朗、土耳其、希臘等地頻頻較勁,竭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打壓對方的話語權,只不過這些地方遠離核心區域,沒有掀起大浪。

但是德國不同,德國被從中間劈開之後,成了東西歐的分界線,它既是阻擋蘇聯鋼鐵洪流的最前沿,也是阻止美國“和平演變”的防波堤,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德國底子好,稍加調養就是一個重量級選手,倒向哪邊哪邊就會實力大增,自然是雙方爭奪的重中之重。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二戰時期德國的坦克工廠

各國分區佔領德國後,分別在各自的佔領區推行自己的政治、經濟制度,由於美英法都是市場經濟,蘇聯是計劃經濟,所以四個佔領區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經濟實體,德國已然分裂。

在考慮德國的前途時,美國認為包括德國在內的整個歐洲,當務之急是復興經濟。為此,美國於1946年5月率先宣佈,停止從美佔區拆遷設備用於支付賠償,並在1947年1月拉攏英國合併了兩國佔領區。

與美國不同的是,蘇聯認為德國的當務之急是實現政治統一。

在1947年3-4月的莫斯科四國外長會議上,蘇聯提出德國應該成立一箇中央集權的民主共和國,可以先在柏林成立德國臨時中央政府,美國則認為德國應該搞地方分權的聯邦制,強調德國的經濟統一是成立德國政府的基礎。雙方各持己見,會議不歡而散。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分區佔領德國

同年7月,美國正式將德國西佔區納入馬歇爾計劃,意味著西德經濟將與西方接軌——西德將倒向美國陣營。蘇聯對此反應激烈,認為此舉會削弱蘇聯對整個德國問題影響力,而且會大大增強西方陣營的實力。

有問題,開會談。

1947年12月雙方又在莫斯科舉行了一次四國外長會議,結果老調重彈,各執己見,會議再次無果而終。會議期間,法國決定將佔領區與美英佔領區合併。

顯然,德國分裂已成必然,美國分家過的想法更務實,蘇聯統一德國的想法有點一廂情願,但是蘇聯並不想屈服。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爆發“二月事件”,大大加快了西方籌建西德國家的進程,也進一步激化了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二月事件”,是捷共和資產階級政黨爭奪捷克斯洛伐克政權的鬥爭,兩邊都想引入外援壓住對方,但捷克斯洛伐克是蘇軍解放的,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結果捷共在蘇聯的支持下奪取了政權。

“二月事件”引起了西方強烈反應,出於對蘇聯的恐懼,西方加緊抱團取暖。1948年2-3月,美、英、法聯合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在倫敦開會,討論建立西德國家。

對此,蘇聯連發兩份照會,抗議美、英、法單獨行動,指責其分裂德國。

除了嘴上抗議之外,蘇聯還準備動手,企圖逼迫西方在對德問題上讓步。

蘇聯敢動手,是因為蘇聯有動手的優勢和底氣。

柏林位於蘇佔區之內,距離西部佔領區邊界有100多英里,美、英、法三國要供應各自在西柏林的駐軍和佔領區的居民,需要通過蘇佔區道路進行運輸。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德國剛戰敗時,雙方是同盟,關係還不錯,道路問題沒有必要搞的太清楚——西方認為既然都在柏林駐軍了,自然有通過蘇佔區的權利,還有人認為分區佔領長不了,待幾天就走了,何必多此一舉。蘇聯代表也表示,英美軍隊駐紮在柏林,自然有必要的出入便利。

1945年6月29日,雙方在商討西方軍隊進駐柏林時(柏林是蘇軍打下的),達成了一個口頭協議:蘇聯同意美軍和英軍分別有各自佔領區通往柏林的一條鐵路、一條公路、一條航線進入柏林。

口頭協議只是表明一種態度,沒有約束力,在利益面前,往往靠不住。

陸地上可以沒有書面協議,但空中不能沒有書面約束。由於涉及國防和安全問題,雙方在1946年初簽署了一個飛行協議,規定了從漢堡、漢諾威、法蘭克福直飛柏林的3條各寬32英里、高一萬英尺的空中走廊。美、英、法三國軍隊在這3條航線上飛行,可以不必事先通知蘇聯。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三條空中走廊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3條空中走廊,成了之後挽救柏林危機的生命通道。

為了向西方施壓,蘇聯決定封鎖通往西柏林的交通,只要交通中斷,西方國家在西柏林的駐軍和佔領區的居民,就會面臨糧食、物資短缺局面,到時候,不怕西方不低頭。如果運氣好,還可以趁機把西方軍隊攆出柏林,將西柏林併入蘇佔區。

在蘇聯看來,蘇軍是在自己的佔領區封鎖交通,沒有條約和協議規定不允許蘇聯這樣做,合法行為,西方不敢因此冒險與蘇聯發生戰爭。

幾十萬軍隊和幾百萬居民被蘇佔區包圍,成了變相的人質,面臨餓死的危險,看你屈不屈服?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攻入德國的蘇軍

1948年3月9日,倫敦會議剛一開完,蘇聯駐德軍事長官索科洛夫斯基奉命回國,商討反擊西方的對策,最終搞出了封鎖計劃。

從3月20日開始,索克洛夫斯基宣佈蘇聯退出盟國管制委員會,然後頒佈了一系列命令,限制、阻撓甚至阻止西方人員、物品通過蘇佔區,對西柏林實行局部封鎖,企圖迫使西方放棄建立西德國家。

西方不為所動。

6月7日,西方國家公佈了籌建西德國家的《倫敦協定書》,6月11日和12日,蘇聯切斷了西佔區通往西柏林的鐵路2天,16日蘇聯索性退出柏林管制總部,徹底單飛。18日西方正式宣佈在西佔區實施貨幣改革。23日,蘇聯也宣佈在蘇佔區實施貨幣改革。

衝突和較量不斷升級,西方似乎不甩蘇聯。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蘇聯駐德軍事長官索科洛夫斯基

蘇聯決定玩一把狠的——6月24日,蘇聯以技術原因為由,徹底切斷了西佔區與西柏林的水陸交通,並停止向西柏林供應電力和煤炭。

當時,西柏林用於發電的煤炭僅夠維持45天,食品36天,沒有燃料和食品,城市將成為一座死城,而要維持西柏林最低生活水平,每天至少需要4000~4500噸物資。

蘇聯封鎖西柏林後,美國駐柏林軍事長官克萊與部下緊急研究對策,研究的結果是,美國不能放棄柏林,解決的辦法是,可以通過空運為西柏林提供物資。

為此,克萊聯繫了美國空軍總部的李梅將軍,詢問能否空運煤炭、食物、藥品等西柏林需要的物資,李梅表示可以調動所有能調動的飛機實施空運。

此時,華盛頓方面,包括陸軍部長、國防部長、海軍部長、副國務卿在內的大佬們也在緊急開會,討論如何應對柏林危機。有人主張撤,有人主張留,會議沒有達成一致。

6月28日,問題終於推到了白宮會議上。

白宮會議上,當副國務卿洛維特談到美國是否應該留在柏林時,杜魯門插話道:“這一點無須討論,我們是要留在柏林的,俄國人無權直接或者間接施加壓力把我們攆走。”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杜魯門

老杜一錘定音了:必須留在柏林,現在的問題是討論怎麼留。

會議的結果是:留在柏林,加大有利於美國的宣傳,通過空運來供應西柏林,增強美國在歐洲的空中力量,如果可能,聯合英法向蘇聯進行外交交涉。

杜魯門之所以堅決主張留在柏林,是出於美國全球戰略的考慮。

白宮智囊團認為: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都在關注柏林危機,一旦美國向蘇聯屈服,會嚴重影響美國的國家聲譽,動搖歐洲對美國的信心,還會讓蘇聯更加囂張,進而得寸進尺,西柏林一倒下,西德就難保。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柏林危機是美國能力在歐洲的測試——如果美國撤退,歐洲人就會認為美國從西歐撤退只是時間問題,到時候美國在歐洲的地位將會嚴重削弱,美國在全球爭霸中將處於下風。如果美國挺住,就會增強西歐加入北大西洋聯盟體系的信心,鞏固西方陣營對抗蘇聯的士氣。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老大一旦慫了,手下看不到希望,人心各異,隊伍就不好帶了,這也是頭面人物看重面子的原因之一,面子不單是虛榮,也是一種影響力和能力的證明。

當然,美國也考慮過採取武裝護送的方式,建立陸地運輸通道,但這極有可能引發軍事衝突,搞不好還可能引爆新的世界大戰。美國十分清楚,在歐洲範圍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常規軍力上處於劣勢,一旦戰爭打響,西方很難抵擋住赤色鋼鐵洪流。

陸地運輸行不通,空中運輸成了唯一的選擇,因為之前雙方簽訂過飛行協議,除非蘇聯想挑起戰爭,否則它沒有理由切斷飛往西柏林的航線。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美國的空運能力,能否維持西柏林兩百多萬人的生活。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政策都定了,那就開幹吧。

柏林空運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有足夠數量的運輸機,二是組織和協調運輸過程。

最初,李梅能動用的飛機只有102架C-47“空中列車”式運輸機(載重3噸)和2架C-54“空中霸王”式運輸機(載重10噸),運送的物資只夠管駐柏林的美軍。

華盛頓下令增強歐洲空中力量後,到7月20日,執行運輸任務的飛機增加到了161架,日運輸量達1500噸,但這一數字離4000噸的要求還是太遠。

鑑於形勢危急,美國軍事空運局緊急從阿拉斯加、日本、夏威夷、巴拿馬、加勒比海地區調來了全部可以調動的力量——72架C-54運輸機和全部機組人員。與此同時,英國空軍也把所有能動用的飛機都投入了空運,還從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搞來了不少民用飛機加入運輸隊伍。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為了協調數量龐大的運輸飛機,提升運輸效率,1948年10月15日,美、英兩國建立了聯合空中補給工作小組,由美國空軍中將威廉·特納負責統一指揮空運。特納曾在二戰時指揮過飛躍喜馬拉雅山脈的“駝峰空運”,富有空運經驗,是當時空運界的權威。

美國將這次空運稱為“運糧行動”,英國則稱為“簡單伙食行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空運行動。

大規模空運開始後,航線和機場都處於飽和狀態。以美國使用的南北航線為例,高峰時期每90秒就有一架飛機降落,一天24小時總有32架飛機在空中,所有運輸流程都是經過嚴格計算的,飛機必須在規定的高度按規定的速度飛行,任何一架飛機的任何一個點延誤,都會破壞整個環節的運作。

以加託機場為例,每天進出飛機近1000次,每架飛機到達的時間只允許有10秒的誤差,超過時限必須攜帶貨物返航,加入下一時段的運輸行列。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為了保證空運安全,降低安全事故,指揮機構對飛機採取了嚴格的維護和保養措施,每20小時定時小修,每200小時定時大修,達到1000小時直接飛回美國返廠修理。所以此次空運的事故率僅為平時的一半。

既然兩個問題都解決了,那運量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1948年7月運輸量為6.9萬噸,此後月月攀升,到1949年5月達到了25萬噸,其中1949年春天已達到了每天8000噸的標準,與封鎖之前陸地交通運輸量相當,巔峰時期甚至創造了日運12840噸的記錄。

從1948年6月底到1949年5月初,美英對柏林的空運持續了324天,共飛行277264架次,運輸了2343315噸物資,代價是16起機毀人亡事故,死亡76人,耗資15億馬克。

美國和英國不僅運來了麵粉、牛奶、雞蛋、糖果、肉、藥品、衣服,還運來了汽油、煤炭甚至發電廠設備。西柏林堅挺依舊。

蘇聯瞠目結舌。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美國運往西柏林的物資

在柏林空運期間,西方一方面對蘇佔區和東柏林實施反封鎖,一方面與蘇聯進行外交磋商。蘇聯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因為西方的反封鎖,導致蘇佔區和東柏林無法獲得煤炭、鋼鐵等重工業原料,企業和工廠大量倒閉,失業加劇,社會動盪不安,東柏林居民逃亡西柏林的事件頻發。

從道義上講,以德國民眾的生命安全為代價,對美英進行要挾,本身就是不得人心的事。當一架架美國飛機拼命運送物資拯救西柏林居民時,一列列蘇聯火車將德國工廠拆下打包運回國內,幾乎把東德搬空了,德國人和歐洲人會怎麼看?不管美國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但結果勝於動機,事實勝於雄辯。

從這個時候開始,冷戰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1948柏林危機:淪為“人質”的250萬西柏林居民是如何獲救的?

《空投柏林》劇照

從1949年1月史達林表態柏林危機可以商量開始,蘇聯開始考慮解除對西柏林的封鎖,3月29日,主張對西方強硬的蘇聯駐德軍事長官索科洛夫斯基被調離,其職位由崔可夫接任。

5月5日,美、蘇、英、法四國達成協議,宣佈從1949年5月12日起,取消反封鎖和封鎖,歷時一年多的柏林危機終於結束了。

柏林危機雖然解除,但冷戰愈演愈愈烈,關於德國、關於柏林的問題,註定還會發作。

尚慧霞:《第一次柏林危機的爆發的原因》

張盛發:《再論柏林危機:緣起與結果》

楊捷:《美國應對第一次柏林危機的空運行動——決策動因與政治效應》

張鳳豔:《美國應對柏林封鎖空運政策的討論及決策》

王強:《柏林空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