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or PB?该用哪个来给股票估值

当我们需要判断股票指数是低估还是高估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就是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了,那么这两个指标到底用哪个更合适,这篇文章将聊聊这个问题。

先从概念开始:

市盈率(PE)等于企业股权价值与净利润的比值,也等于上市公司的股价与每股盈利的比值,它反映了在企业盈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该股票多少年能回本。

市盈率的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PE) = 企业股权价值 / 净利润 = 股价(P) / 每股盈利(Eps)

市净率(PB)等于企业股权价值与净资产的比值,也等于上市公司的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了投资者为了获得企业的股权,愿意付出多少倍净资产的代价。

市净率的计算公式为:

市净率(PB) = 企业股权价值 / 净资产 = 股价(P) / 每股净资产(B)

接下来,我们从经济逻辑

实证数据两个角度来看,各股票指数是更适用于PE,还是PB?


01 经济逻辑

根据PE和PB的概念:

市盈率(PE)以净利润作为参考指标,适用于盈利相对稳定、周期性较弱的行业,如公用事业、必须消费品业等,而不适用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如资源类行业、证券业等。

市净率(PB)适用于固定资产较多、账面价值相对稳定的行业,如化工业、钢铁业、航空业、航运业等,对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如证券业、银行业,PB也是重要参考指标。

但PB不适用于账面价值变动快、不稳定的行业,如固定资产较少商誉较多的服务行业、互联网信息、软件行业等。


02 实证数据

怎么用实证数据来判断到底PE还是PB更合适呢?

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逻辑:

既然我们用PE或者PB是为了更准确的评估指数是高估还是低估,并且在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那么更有效的指标,自然应该导致更好的投资业绩。

也就是说,对某一个指数,我们只要分别拿PE和PB来进行历史回测,哪个指标的投资业绩更好,哪个指标就更适用于该指数

测试策略的核心逻辑是“低估买入,高估卖出”,最直接的想法自然是根据PE或PB来进行择时,比如PE或PB的历史分位数小于20%时买入,大于80%时卖出。

但是,这样有个严重的问题,交易信号太少,偶然性太强,测试结果的可信度比较低,用专业的话来说是“统计意义不显著”。

因此,我们换一个测试策略,用定投策略,低估值时多投一点,高估值时少投,正常估值时正常投,这样交易信号数量足够,而且也最贴近实际应用,因为PE和PB指数估值应用最多的领域就是定投。

详细策略逻辑为:

<strong>(1)当PE或PB分位数≤20%时,判定指数低估,定投1.5份资金;

<strong>(2)当20%

<strong>(3)当PE或PB分位数>80%时,判定指数高估,定投0.5份资金;

测试时间范围为2011-01-01至2019-06-30,分位数计算时的历史数据长度为5年。

具体测试结果为:

PE or PB?该用哪个来给股票估值

从测试结果看,基于PE和PB的估值定投策略的效果差不多,并没有本质区别,这和我们最初设想的结果不一致。

也就是说,使用从经济逻辑角度看,更适合PE估值的指数(如消费),并不能带来明显比PB更好的效果,使用更适合PB估值的指数(如证券、银行),也同样不能带来明显比PE更好的效果。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合乎逻辑的,因为PE和PB的走势,是高度相关的,其分位数自然也会高度一致,所以它们的使用结果会很接近。

在PE和PB的计算公式,差别仅在于分母中的净利润和净资产,而这两者都是季度低频数据,一年仅变动4次,而分子中的股价数据,是日频数据,每天都在变化。

所以,作为日频数据的PE和PB,平时的变动基本都是由股价变动导致的。


总 结

如果我们是要从相对角度,也就是分位数,来判断指数估值的高低,那用PE还是用PB,区别不大。

如果我们是要从绝对数值的角度分析指数估值,那对盈利相对稳定、周期性较弱的行业,如公用事业、必须消费品业,应该用PE,而对周期性较强、固定资产较多、账面价值相对稳定的行业,比如钢铁、证券等,应该用PB。

至于上证50、沪深300等宽基,PE和PB均可,但PE的的直观意义更强,比如PE为10倍时,可以直接反推出盈利收益率为10%。


PE or PB?该用哪个来给股票估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