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103張罰單壓頂 支付機構艱難求生

年內103張罰單壓頂 支付機構艱難求生

監管對支付行業的嚴監管態勢從未鬆懈。12月9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第三方支付行業已收到103張監管罰單,罰沒金額合計1.32億元。其中不乏千萬級罰單,環迅支付更是以5939.4萬元的罰沒金額創下支付歷史上最大罰單記錄。在頻收罰單的同時,中小支付機構還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未來如何合規發展、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年內103張罰單罰沒1.32億元

臨進年末,央行並未放鬆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力度。12月6日,央行長沙中心支行對九派天下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派支付”)、深圳瑞銀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銀信”)長沙分公司開出罰單,兩家公司合計罰沒203.45萬元。

具體來看,九派支付收到百萬級罰單。該公司存在可疑交易監測不到位,直接或間接為非法交易、虛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務;備付金賬戶出金業務不規範;超範圍經營支付業務等九項違規行為,央行長沙中心支行給予警告、責令改正的處分,並罰沒195.95萬元。瑞銀信長沙分公司因未按規定落實收單外包業務管理、未按規定落實特約商戶資質審核等問題被罰款7.5萬元,並責令改正。

對於被罰情況及後續整改措施,瑞銀信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以公告為準,後續將按照央行要求進行改進。隨後,記者根據天眼查公開信息中記載的電話多次嘗試聯繫九派支付,但截至發稿該電話未接通。

而上述案例只是今年支付行業被罰的一個縮影。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開年至12月9日,央行系統已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103張罰單,罰沒金額合計超過1.32億元,涉及55家支付機構,較為熟知的財付通、平安付、易寶支付、環迅支付等均榜上有名。相比之下,有數據統計,2018年全年支付機構收到逾130張罰單,累計罰沒超過2億元。

與此同時,大額罰單密集出現也引起市場關注。央行今年開出兩張千萬元級以上罰單,100萬元-1000萬元罰單數達到11張。其中,7月環迅支付因違反支付業務規定,被央行上海分行罰沒5939.4萬元,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史上的最大罰單。另外,易智付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也收到千萬級罰單,因未按規定開展網絡支付業務,未按規定審核留存商戶資料等問題,該公司被罰沒1599.51萬元。易寶支付、匯潮支付、隨行付、易聯支付等也收到百萬級罰單。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支付機構頻遭處罰反映出當前一些支付機構合規意識較弱,沒有探索出長效健康發展模式,且存在規避監管的僥倖心理。未來支付行業仍將繼續保持現在的高壓態勢,對合規性不足的、累犯的支付機構加大處罰。

收入模式單一存隱憂

央行重拳出擊下,支付機構面臨的壓力不小。以收到“天價”罰單的環迅支付為例,該公司2017年、2018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6億元、2961.3萬元;而淨利潤仍為虧損狀態,分別為-185.74萬元、-738萬元。可以看到,一張近6000萬元的罰單,已是2018年一季度營業收入的兩倍。

而當前不少支付機構的收入模式較為集中且單一。例如,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匯付天下,在其營業收入中,綜合商戶收單收入仍為主要收入來源,今年上半年實現綜合商戶收單收入15.14億元,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達到80.99%。拉卡拉半年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96億元,其中支付業務收入為22.94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2%。可以看出,多家支付機構的收入大部分依賴於支付服務。

分析人士指出,對於支付機構而言,目前收單業務的利潤已經出現被攤薄的情況。隨著“斷直連”以及備付金100%繳存的完成,支付機構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收窄,未來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至關重要。

“目前中小支付機構生存環境比較嚴峻,”蘇筱芮直言,一方面伴隨著此前“斷直連”、備付金繳存等大棒揮下,中小支付機構的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在頭部支付陣營的擠壓下,中小支付機構也不斷被邊緣化。此外,一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業務也被監管從支付端切入並進行大力整治,例如虛擬幣、714高炮等,而涉足於此的多為中小支付機構。

發力B端合規發展

一邊是嚴監管態勢不減,一邊是利潤空間收窄,未來如何合規發展成為支付機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從目前支付行業格局來看,C端市場已經趨於飽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佔據著大部分體量,寡頭競爭格局基本形成。持續深入B端市場和跨境支付則成為中小支付機構轉型的發力方向。

根據《中國支付清算髮展報告(2019)》顯示,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方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大巨頭去年全年佔據92.44%的市場份額。

易觀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支付機構應根據自己不同的基因來尋求出路。出路之一是做好傳統的線下收單機構,服務好產業鏈下游商戶,同時可以為產業鏈條上的企業提供全場景供應鏈金融服務。另外一個出路方向是拓展現有行業的產業鏈,做線上解決方案的支付機構。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認為,在C端支付市場接近飽和時,眾多支付機構轉型B端支付和跨境支付。不過,B端市場同樣面臨諸多困難,跨境支付的多國合規、用戶習慣等問題也難以快速突破。而除了B端外,三農市場、金融科技等方向也可供支付機構選擇。未來支付機構在新業務的創新中應權衡好創新和合規的關係。

此外,跨境支付也是支付機構轉型可供選擇之一。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近日表示,拓寬走出去領域,以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突破口,推進國內支付產品技術標準向境外推廣,推動支付機構向跨境清算轉移。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吳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