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島獨角獸企業更加“硬氣”

如果說上一輪獨角獸更多憑藉互聯網風口和模式創新,現在硬科技已經成為了獨角獸未來發展的主線


讓獨角獸更加“硬氣”

臨近歲末,來自機構IT桔子的一份數據再度引發人們對獨角獸的思考。根據IT桔子新經濟死亡公司數據庫“死亡公司公墓”顯示,截至12月6日,2019年共有327家創業公司倒閉,金融、電子商務、本地生活、企業服務等行業死亡公司數量最多,其中不乏獨角獸的身影。

曾經排名行業前三的熊貓直播黯然倒閉,創始人王思聰被多地法院執行限制消費令;以O2O方式殺入傳統中介行業,號稱最快完成五輪融資的獨角獸愛屋吉屋轟然倒下;拿過民生資本、巨人網絡等知名機構25億元融資的P2P公司團貸網突然暴雷……這不禁讓人要問:獨角獸怎麼了?

以顛覆者自居、熟稔“燒錢換市場”資本遊戲的某些獨角獸也許本身就先天不足,他們更多的是產品創新或者模式創新,缺乏在行業價值鏈中難以被複制模仿的過硬技術。在互聯網創業最為火熱的時候,創業者甚至靠一個故事就能撬動幾百萬風險投資。但隨著資本力量退去,他們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的短板,對行業痛點和市場需求的誤判,逐漸暴露無遺。

對比中美獨角獸也可以發現,中國的獨角獸企業帶有明顯的互聯網烙印,而美國獨角獸集中於以技術創新為主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從行業分佈上看,螞蟻金服、今日頭條、滴滴出行這些國內超級獨角獸基本來自於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服務、電子商務、社交文娛等領域,很少是具有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的硬科技。

在過去,社會資本強調投資回報率,往往更看重模式創新的獨角獸。相比互聯網的快速“變現”,硬科技企業往往伴隨著較長的研發轉化週期和較重的資產投入,很難受到資本的青睞。這或許可以解釋,有眾多“硬創新”企業的青島在上一輪互聯網經濟爆發時期為什麼難見獨角獸。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和互聯網紅利的消退,憑藉互聯網風口和模式創新成長為獨角獸越來越難。可以說,從互聯網過渡到硬科技已經成為了獨角獸未來發展的主線。新一代獨角獸一定來自於技術創新對產業的重塑,尤其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為代表的硬科技以及用硬科技賦能的傳統產業。

在青島,這樣的變化已經初露端倪。作為科研院所與民間資本相結合典範的青島中科航星,從輕型航空發動機拓展到更廣闊的無人機市場,成立兩年營收就突破6700萬元;創造爆款“每日堅果”、獲得紅杉中國數億元投資的青島沃隆食品,依託產品和渠道創新實現了711.05%的營收增長率;研發投入比例在20%以上的青島百事基,將傳統紡織纖維材料做成了高科技產業……這些青島準獨角獸或潛在獨角獸無不是產業積澱和技術創新演進的產物。

硬科技創業週期長,見效慢,需要足夠的耐心,更需要完善的生態體系和政策環境的支撐。對青島而言,依靠先進製造等方面的深厚優勢,實現資源整合、產業迭代,從而集中爆發一大批硬科技獨角獸,是最現實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