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10672762346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清朝的富裕大抵就是這麼個模式,有錢人是真的很有錢,窮人是真的很窮。朝廷官員、滿清貴胄們當然都是有錢人,可是普通種地的百姓,能夠填飽肚子養活一大家子,基本已經成為了一種奢望。
為此清朝的富裕,主要體現在上層社會,並沒有藏富於民的習慣。為此這種富裕程度,其實是一種假象。
鄭強教授說過,清朝的經濟總量是英國的6倍,是日本的9倍。如果這些錢拿來搞國防建設,那麼甲午海戰不可能戰敗。
可問題也就出在這個觀點之上,誰願意拿錢出來搞國防建設呢?老百姓的稅賦當然是可以正常收取,這是理。可貪官口袋裡的鈔票,你想讓他們吐出來,簡直比登天還難。
而社會上大多數財富,全都集中在這幫貪官汙吏的手裡,你讓清朝怎麼從這幫人口袋裡掏錢呢?
這讓我想起了明朝滅亡的時候,李自成和滿清大軍四處搗亂。當年崇禎皇帝缺錢缺的要命,後宮妃嬪的首飾都拿去賣了充當軍餉。
當崇禎皇帝向朝中官員們伸手,讓他們捐款的時候,這幫人立刻開始哭窮,有些人第二天就穿著打補丁的官服上朝,崇禎皇帝也只能慘然一笑。
可是等到李自成的大軍殺進北京城以後,手下大將劉宗敏把這幫官員都抓進牢裡言行逼供,居然壓榨除了8000萬兩白銀,可見他們有多富有。
如果這筆錢拿來拯救大明朝,那麼崇禎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做亡國之君了呢?顯然是這樣的,可是你讓這幫人交錢,靠講道理是根本行不通的。
百姓們為什麼願意幫助八國聯軍?
慈禧太后一頓飯,總是有一百多道菜,她只挑那幾道菜隨便嘗兩口,這些菜可就都要倒掉,之後會被手下人給分了吃掉。
而普通老百姓們,當時已經餓得賣兒賣女,根本無力承擔家庭重擔,別說是好吃的菜品,就連一個窩窩頭,百姓們也吃不上。
- 全國各地的造反起義,那為的不是反清復明,為的就是能填飽自己的肚子。太平天國起義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參加?真的是因為他們信教嗎?當然不是,因為跟著太平軍有飯吃,不用再捱餓了。
- 很顯然慈禧太后對此不聞不問,那些貪官汙吏們也不會去管這些人的死活。他們只知道壓榨老百姓,至於其他的事情,留給後代去解決就好了。
- 誰也不會想到,事情在自己這一代就會爆發,他們貪汙了一筆以後,能夠安然退休就行。 可問題是當時正值多事之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又打響了。
這個時候百姓們不僅沒有幫助清朝的官軍,反而幫助八國聯軍前去掃蕩北京城,這是為什麼?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他們積壓在內心的痛苦太多了,是時候對清朝貴族們予以打擊了,所以才會釀成這麼一出。
如果愛國就是維護清朝政府的統治,那麼很顯然,這幫百姓是達不到愛國標準的。可是清朝政府從未愛惜過他們的百姓,又拿什麼去要求百姓們愛清朝呢?再說了,百姓們可以順道搶點財主家的餘糧,這有何不可呢?
朝廷有再多錢,不用在國防上,那也是白搭。
清朝國庫裡的確也是有錢的,至少錢要比當時的英國和日本要多,可是為什麼清朝的國防力量還是那麼差勁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國庫裡的錢,根本就沒用在正路上。國防力量的缺失,是因為拿不到足夠的資金來建設。
那麼清朝國庫裡的錢都花哪兒去了?慈禧太后過大壽要不要錢?慈禧太后修園子要不要錢呢?圓明園、頤和園裡那些精緻的建築,全都是真金白銀堆砌起來的。
滿清貴胄們,每個月都要從國庫裡領取大量贍養費用。他們什麼貢獻都不用做,因為老祖宗是滿人,所以就有資格讓朝廷供養著。
這些開支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當年李鴻章打算給北洋艦隊增加軍費的時候,財政大臣翁同龢表示一分錢沒有,自己想辦法去。
那麼好了,李鴻章也不去想辦法,既然沒錢,那就這麼晾在那兒好了,反正也沒什麼仗可打。真正甲午戰爭打起來以後,清朝才意識到了不給軍費的嚴重性。此後賠償日本的賠款,足有2億3000萬兩白銀,不知道可以給北洋艦隊裝備多少新式武器。
清朝認為,不能讓老百姓太富有,不利於封建專制統治。
其實早在秦漢時期,封建統治者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百姓不能太富有。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富有了,那麼朝廷就會衰弱了。
富有的百姓們越來越多,那麼他們所佔據的社會資源也就越來越多,也就有能力做一些只有朝廷才能辦得到的事情。
比如說三國時期,吳國地區的土豪們錢多了,那就可以自己招兵買馬,孫權從建國到吳國滅亡,其實一直都沒能解決土豪自己有武裝力量的問題。
清朝時期也是一樣,他們不會讓百姓富裕起來。所以孫中山總是到海外去募捐,因為那些去了海外的人兜裡才有鈔票,才能支持他推翻清朝政府。
孫中山為什麼不在國內募捐呢?即使他自己不能親自前往,為何也沒見其他人在國內募捐呢?答案只有一個,太窮了。
江湖小曉生
國富百姓窮,官員誰拿百姓當一家人?朝廷政治是私利權利集團的,只是代表了國家,換一個好的政府,他們同樣代表國家,愛國與愛清政府腐敗朝廷不能同日而語。
愛國不能綁架非要愛那個政權統治者,愛國是愛生他養他的土地,不受外敵入侵,否則,你不配擁有政治權力與談愛國。
愛國就必須與同片土地上各民族同胞和諧相處,不自私,不暴力,不貪腐,不崇洋媚外,把精力放在教育,經濟,科技,軍事,民生上,否則那不是愛國政府,推翻換一個更好。
一個不愛國的政府肯定百姓不會捍衛,人民愛國,一定首先愛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希望的鄉村
國內知名的網紅教授鄭強在談到清朝時說:甲午海戰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清朝太窮,而是因為清朝太富了,當時的清朝經濟是英國的6倍,日本的9倍,如果拿這些錢來建設國防,誰又敢來惹事呢?
鄭強認為清朝很富強,本來清政府可以做很多的事。實際上這反映了鄭強教授缺乏最起碼的人文修養,這種分析歷史和社會的思路並不靠譜,顯然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的確清朝在大多數的年代裡GDP排名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非常遺憾,清政府卻不是世界第一強國,也不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清朝時的人口大約為4億,那時候的英國人口只有1000萬。也就是說雖然清政府的GDP是英國的6倍,而清朝的人均GDP只不過是英國的1/7。
更致命的一點,清朝是皇權專制社會,社會的財富都控制在皇族和地方豪強手中。底層的老百姓根本都吃不飽飯,就算是在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是如此。在張宏傑老師的《飢餓的盛世》中,對於這種情況有很多的描述。
在皇權專制社會中,國家就是皇帝的私有財產。如果清朝是一個公司的話,那麼清朝的皇族就是唯一的股東,皇帝就是董事長。大臣和地方官不過是企業高管,普通老百姓啥也不是,就是一個窮打工的。
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存在著那麼多的朝代更替。既然國家都是皇族的,那麼大臣和普通老百姓對於皇帝的忠誠度就基本沒有,因為誰來當皇帝都是一樣的,對他們來說。
底層的老百姓非常可憐,這要從商鞅變法開始說起。商鞅在《商君書》中寫道:國強則民弱,民強則國弱。這就成為皇權專制時代的一個最基本統治邏輯,從底層老百姓身上無限的壓榨,不能讓他們有錢,否則他們就會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甚至造反。
既然普通老百姓對皇帝根本就沒有太多的興趣,當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時候,這些洋人就會聘請老百姓替他們辦事,比如當帶路黨、幫他們運輸後勤物資,甚至還有傳遞情報的。
老百姓反正吃不飽飯,在他們眼裡跟皇帝幹活,還是跟八國聯軍幹活沒有區別。八國聯軍還要給他們發工資,何樂而不為呢?老百姓自然願意替八國聯軍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