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中華大蟾蜍食性與其他無尾兩棲類相同,不同生長期具有不同的特點,蝌蚪屬於雜食性動物,幼蟾一般採食較小的活體食物,如蠅蛆、小型蚊蟲、黃粉蟲低齡幼蟲等體型較小的活蟲,成蟾可採食較大的活體食物,總的來說,自然界的昆蟲均可採食,也可採食人工養殖的活體昆蟲包括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等。

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黃粉蟲

黃粉蟲引自大型、小型或家庭式黃粉蟲養殖場,一般選用蛹或高齡幼蟲做種蟲。種蟲要求具備個體健壯(體長不低於1.5釐米)、活動迅速、體態豐滿、色澤光亮、大小均勻、成活率高等特點。運輸前應供足飼料;選擇晚上運輸,運輸時間不超過7小時;運輸若超過7小時,中途需要飼餵青綠飼料。

1)場地準備:塑料大棚或閒置房屋均可作為養殖場地。用生石灰水噴灑場地消毒,用高錳酸鉀和水按1∶500的比例噴灑用具,密閉燻蒸48小時後通風5天。用具準備:飼養盒、蛹盒、成蟲盒:規格為615毫米×420毫米×95毫米;產卵盒:由飼養盒和底部為篩網的盒子組成,篩盒規格為600毫米×400毫米×90毫米;飼養架:規格為6200毫米×1250毫米×100毫米。飼料準備:精飼料:以麥麩、花生麩為主;青綠飼料:以白菜葉為主的各種蔬菜葉。

2)繁殖與飼養管理。雌雄鑑別多在蛹期進行。蟲蛹腹部末端有一對較尖的尾刺,呈“八”字形,末節腹面有一對乳狀突,雌蛹乳狀突粗大明顯,突的末端較尖,並向左右分開;雄蛹乳狀突短小微露,末端鈍圓。人工分揀蟲蛹按雌雄比例為1∶1或3∶2為宜,然後轉入飼養盒。

交配產卵與收集蟲蛹自第5天起在養殖盒內覆蓋溼布,每天早晚各一次將羽化的成蟲轉入盛有少量麥麩的產卵盒,溫度要求控制在25~34℃,相對溼度為65%~80%。羽化後3~4天開始交配,10天后開始產卵,產卵期可持續兩個月。每隔5天更換新的產卵盒收集蟲卵。卵的管理:控制養殖室內溫度為24~34℃,溼度為55%~85%,每次收集的卵需單獨存放在養殖盒,並貼上日期標籤。

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3)幼蟲的飼養管理。剛孵化出20日齡內的低齡幼蟲,每天投餵1次麥麩,每3天投餵一次白菜葉,投餵量最佳為第2天投餵時無剩餘或有少量剩餘。30日齡時將幼蟲分盒飼養,每天投餵2次麥麩和1次白菜葉。幼蟲盒標籤需記錄孵化日期、幼蟲蟲齡,室內環境要求溫度為25~30℃,相對溼度為65%~85%。

注意事項:低於10日齡(體重小於1毫克)的黃粉蟲幼蟲可供應幼蟾開口料,10~40日齡(體重小於4毫克)的幼蟲可應用到幼蟾後期飼養中,60日齡以上(體重大於6.5毫克)的幼蟲只能飼餵成蟾。

4)蛹的飼養管理。將幼蟲盒內的蛻皮收集後放入蛹盒,利於透氣保溼。人工分揀蟲蛹,可用細的軟刷將蟲蛹轉入蛹盒,不可直接用手捏出而造成蟲蛹損傷。第5天覆蓋溼布,早晚各收集一次成蟲轉入成蟲盒。蛹盒要求溫度為25~30℃,溼度為65%~85%。

5)成蟲的飼養管理。成蟲投餵飼料以菜葉為主,切碎後均勻撒入產卵盒內,投量以保證下次投餵前無剩餘或有少量剩餘為宜。成蟲密度控制在每3平方釐米1只為宜,溫度控制在24~34℃,溼度為55%~85%。

6)黃粉蟲的敵害防治。蟎蟲:多在飼料中滋生,投料時帶入養殖盒,對卵盒低齡幼蟲傷害大,多發生在7~9月高溫季節。防治方法:梅雨季節的飼料經暴曬後密封儲存;使用殺蟎劑對養殖盒、養殖器具、室內場地進行全方位消毒。蟻害:螞蟻可將幼蟲搬走或吃掉。防治方法:養殖場內周邊均勻撒上生石灰驅趕螞蟻接近黃粉蟲。鼠害:老鼠一次可吞食大量蟲體,排洩物也會嚴重汙染養殖盒環境,造成蟲體死亡。防治方法:在室內牆角投放鼠藥和鼠夾,並及時清理掉死亡或被捕的老鼠。

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黑水虻

黑水虻引自大型、小型或家庭式黑水虻養殖場,一般選用蛹或高齡幼蟲做種蟲。種蟲要求具備個體健壯、活動敏捷、體型豐滿勻稱、色澤光亮、成活率高等特點。運輸蛹期適合運輸,運輸途中應保持通風透氣,避免陽光直射。

1)場地準備:塑料大棚或閒置房屋均可作為養殖場地。用生石灰水噴灑場地消毒,用高錳酸鉀和水按1∶500的比例噴灑用具,密閉燻蒸48小時後通風5天。用具準備:養殖盒、成蟲盒、產卵盒:規格615毫米×420毫米×95毫米;孵化網架:由80目篩網覆蓋在蒸架表面形成。飼料準備:精飼料:以麥麩、花生麩為主;青綠飼料:以白菜葉為主的各種蔬菜葉。

2)繁殖與飼養管理。雌雄可通過腹部末節的生殖器官進行區分,雌雄比為1∶1為宜。交配產卵與收集:將進入預蛹期幼蟲裝進養殖盒並轉入產卵房中,15~20天后羽化為成蟲,成蟲2天后進行交配,2天后即可產卵。產卵房溫度為26~34℃,相對溼度為60%~80%,成蟲交配產卵需要每天光照6~8小時,若無陽光照射可在室內安裝虻蟲小太陽。房內放置接卵板,每天晚上6點刮取卵塊移放到養殖盒內的孵化網架上。

卵的管理。控制養殖室內孵化溫度為26~30℃,溼度為60%~85%,每天收集的卵需單獨存放在養殖盒中,並貼上日期標籤。轉入孵化網後的第2天晚上向養殖盒內加入一層含水70%的麥麩,孵化出幼蟲可採食新鮮食物。

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3)幼蟲的飼養管理。在溫度為27~30℃,溼度為60%~85%的條件下,孵化出的幼蟲體型增長迅速,呈“S”形生長曲線。5日齡時需要分盒飼養,每天投餵70%溼度的麥麩3~5次,保證食物充足。15日齡後的幼蟲逐漸進入預蛹期,飼餵食物量應逐漸減少。

注意事項:低於5日齡(體重小於1毫克)的黑水虻幼蟲可供應幼蟾開口料,5~10日齡(體重為1~7毫克)的幼蟲可應用到幼蟾後期飼養中,10日齡以上(體重大於7毫克)的幼蟲只能飼餵成蟾。

4)蛹的飼養管理。蛹盒內撒入溼木屑,用於蛹的保溼,溫度控制在26~30℃,溼度為60%~85%。

5)成蟲的飼養管理。卵房內放置綠色盆栽,每天早中晚3次向植物表面噴灑紅糖水供成蟲採食,保證每日光照時間為6~8小時。產卵後的雌蟲很快死亡,應及時清理。

6)黑水虻的敵害防治。鼠類:老鼠是黑水虻的頭號天敵,一次可吞食大量蟲體。防治方法:在室內牆角投放鼠藥和鼠夾,並及時清理掉死亡或被捕的老鼠。

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蠅蛆

蠅蛆可通過室內人工養殖或室外半人工養殖進行培育,以下將分別介紹這兩種方法。

蠅蛆引自大型、小型或家庭式蠅蛆養殖場,一般選用蛹或高齡幼蟲做種蟲。種蟲要求具備個體健壯、活動迅速、體態豐滿、色澤光亮、大小均勻、成活率高等特點。選擇蛹期運輸;幼蟲應在運輸前供足飼料;選擇晚上運輸,運輸時間不超過7小時;運輸若超過7小時,中途需要飼餵青綠飼料。

(一)室內人工養殖

1)場地準備:塑料大棚或閒置房屋均可作為養殖場地。用生石灰水噴灑場地消毒,用高錳酸鉀和水按1∶500的比例噴灑用具,密閉燻蒸48小時後通風5天。用具準備:蠅籠、羽化缸、產卵盤、飼水盤:規格為615毫米×420毫米×95毫米。飼料準備:紅糖、奶粉、麥麩、雞糞、動物內臟等。

2)繁殖與飼養管理。交配產卵與收集:蟲蛹3天內羽化完畢,羽化後4~6天開始交配,交配次日便可開始產卵,放入產卵盤。每天收卵2次,分別為中午12時和下午4時。卵的管理:控制室內溫度為25~30℃,溼度為90%,每次收集的卵需單獨存放在產卵盤上,並貼上日期標籤。

3)幼蟲的飼養管理蠅蛆的活動範圍一般在培養基質10釐米以內,接近地表處,以腐爛的有機物質為食,氣溫和營養條件適宜,幼蟲期需3~5天。注意事項:低於3日齡(體重小於1毫克)的蠅蛆幼蟲可供應幼蟾開口料,3~5日齡(體重小於4毫克)的幼蟲可應用到幼蟾後期飼養中。

4)蛹的飼養管理。幼蟲化蛹前停止採食,離開高溫高溼環境,爬行到附近幹鬆土層中靜止化蛹,蛹期一般為3~5天。

5)成蟲的飼養管理。羽化後不久即交配,一生產卵3~6次,每次產卵約100~150個。

6)蠅蛆的敵害防治。要特別注意預防老鼠、螞蟻、蟑螂、蟋蟀等敵害生物,特別是老鼠和螞蟻的侵害。

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二)室外半人工養殖

1)場地選址與建設。因夏季多有東南風,場地應選擇在養殖場的西北處。地面挖深20釐米、直徑1米的圓池,並高出地面10釐米,防止陰雨天氣雨水進入,池壁用混凝土抹平,並製作池蓋。

2)養殖管理。人工向池內投放豬血、動物內臟,防止陽光暴曬,數小時可見成蠅產卵,第2天便有蠅蛆幼蟲出現,第3天可撈取蠅蛆投餵蟾蜍。

最後,常用的中華大蟾蜍人工培育飼料像黃粉蟲、黑水虻、蠅蛆,具有繁殖快、養殖技術簡單、成本低等優點,適用於小規模、家庭式室內昆蟲的飼養管理,用於解決幼蟾開口料和蟾蜍飼料來源。我是農人答農事,如果您有其它的見解或補充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蟾蜍飼料通過人工繁育黃粉蟲、黑水虻、蠅蛆獲得,養殖技術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