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漢:一張圖告訴你誰才是真正的孔氏“嫡長”

有關今天誰才是真正的“孔氏嫡長”問題,屢見於網絡,各種亂噴的、調侃的、洗地的,乃至於胡言亂語的,可謂層出不窮,卒不忍睹。本人不才,願就孔氏譜牒及相關的史料記載,簡單梳理一下,釐清其脈絡。

孔氏家族至五代十國時期,孔子第四十三代孫、孔氏中興祖孔仁玉有四子,分別是孔宜、孔憲、孔冕、孔朂。後世除孔憲、孔冕兩支失傳外,曲阜孔氏均為孔宜、孔朂之後。這其中,孔仁玉長子孔宜、長孫孔延世、曾孫孔聖祐、孔宗願均襲封文宣公,孔宗願又於宋仁宗時期改封衍聖公,孔氏後人尊稱此大宗一系為“襲封位”;孔仁玉四子孔朂生五子:長延魯(道輔)、次延齊、三延範、四良輔、五彥輔,這五支之中的二、三支均失傳,孔道輔又生二子,長子孔舜亮曾官至中散大夫,其後一脈是為孔氏“中散位”。次子孔宗翰官至刑部侍郎,其後一脈是為“侍郎位”。孔良輔官至太子中書舍人,其後是為“中舍位”。孔彥輔則曾任國子監博士,其後一脈即“博士位”。——這就是孔氏家族歷史上“五位”的來歷。

雲漢:一張圖告訴你誰才是真正的孔氏“嫡長”

曲阜孔廟遠景(圖源網絡)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改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這是歷史上衍聖公封號的開始,其後的衍聖公一系、即孔氏大宗俱為孔宗願之後。孔宗願有四子:長若蒙、次若虛、三若愚、四若拙。其中孔若蒙的長子孔端友,承襲孔氏世爵衍聖公。靖康之難後,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的十一月冬至日,趙構在揚州舉行郊天之禮,衍聖公孔端友奉詔南下赴闕陪位。但此時大舉入侵的金兵卻迅速佔領了山東、河南、山西等北方廣大地區。正是在這種局面下,揚州郊祀完畢,孔端友有家難歸,遂寓於衢州。孔端友無子,後來以其胞弟孔端操的幼子孔玠繼嗣襲爵。毫無疑問,依據最關鍵的古代宗法制度,雖然這個時候北方的衍聖公是孔玠的胞兄孔璠,但由於孔玠承繼的是孔端友,孔玠此時是孔氏的大宗嫡長是毫無疑問的。從孔端友開始,宋代南渡的孔氏大宗在衢州共傳六世而至孔洙,隨著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孔洙的去世,凡一百六十餘年。這就是孔氏歷史上的南渡大宗。

雲漢:一張圖告訴你誰才是真正的孔氏“嫡長”

衢州孔廟孔端友像(圖源網絡)

在建炎二年孔端友奉詔南渡後,其胞弟孔端操代守曲阜林廟,因而被此時已經佔領廣大北方地區的金人也封為衍聖公,是為孔氏北宗的由來。北宗的衍聖公後來傳至孔端操的曾孫孔元措時,蒙古鐵騎入侵闕里,金宣宗完顏珣將孔元措召至汴京,孔元措在赴汴京前,囑託其族兄、孔宗願第三子若愚之後元用代守曲阜林廟。後來,孔元用及其子孔之全均被蒙古任命為“權襲封衍聖公”。金國滅亡後,孔元措返回曲阜,孔之全遂主動歸還衍聖公世爵給孔元措。宋代時,衍聖公兼任曲阜縣尹。孔元措因感念孔元用、孔之全父子奉守祖先林廟有功,所以只接受了孔氏世爵衍聖公,曲阜縣尹則仍由孔之全出任。所以,在孔元措讓出曲阜縣尹後,此後的衍聖公就不再兼任曲阜縣尹,曲阜縣一職則一直到明初都在孔之全一系中傳襲。

孔元措無子,在其去世後,由其嗣孫孔湞襲爵。孔湞,孔元措之弟元紘之孫,其父孔之固。孔湞為側室所出,其父孔之固去世的又早,母子二人遭到其嫡母任氏的欺凌和驅逐,其生母被任氏強迫嫁給蒙古驅口(奴隸)李氏,孔湞也因以為姓。孔湞的伯祖父、此時的衍聖公孔元措後來獲悉此事,就把孔湞尋回,養育為嗣孫。但孔元措此舉卻引起其女婿李天輔的不滿,在元朝添造戶籍時,李天輔將孔湞的戶口填報在驅口李氏名下,而此事孔元措卻並不知情,這就為後來孔湞的被罷爵埋下了伏筆。孔湞在孔元措去世後的第二年、即元憲宗元年(1251)襲封衍聖公。或許由於孔湞幼失怙持,教育不力,在其襲爵後,遊樂無度,日事鷹犬,不修祖祀,遂引起了族人的強烈不滿。以孔之全之子孔治為首的族人對孔湞進行了指責和攻訐,訟告他不事儒雅,並且是驅口賤民李氏之後,且已名列驅口戶籍,而實非聖人子孫。事起,有司查對戶籍,果然在冊,遂於元憲宗二年(1252)被虢奪衍聖公封爵。後來,孔湞也乏嗣無傳。

但在孔湞被奪爵後,終元世祖忽必烈之世,其間又經所謂孔洙“讓爵”,實際上當時的元帝卻並沒有另選他人承襲封爵,於是遂造成了孔氏世爵中斷四十三年之久,也造成中國歷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時期,就是在這四十三年的時間內,孔子林廟無人奉祀、天下儒門無宗。等到這個問題的解決,要到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由孔治襲封衍聖公才告終。

孔治,孔元用之孫、孔之全之子。在元憲宗二年孔湞被奪爵後,元帝並沒有重新任命他人承襲孔氏世爵,所以曲阜林廟的奉祀,一直就由曲阜縣尹孔治代理主持。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孔治赴闕朝賀鐵穆耳即位,被封為衍聖公。至此,中斷了四十三年之久的孔氏世爵衍聖公終於恢復。孔治去世後,又由其子孔思誠承襲衍聖公。

前面我們說過,孔子第四十六代孫、衍聖公孔宗願生四子:若蒙、若虛、若愚、若拙。至孔治孔思誠父子此時,除承襲世爵的長支若蒙之後外,二支若虛之後則除了絕後乏嗣的,就是外遷流寓他地。而三支,即孔宗願第三子若愚亦四子:端弼、端雅、端稟、端立,端弼、端雅無傳,端稟生珵,端立生琥。珵亦無傳,琥生拂,拂三子:元直、元孝、元用。元直又無傳,元孝生之厚,元用生之全;之厚生浣,之全生治。孔浣之子孔思晦,孔治之子孔思誠。

另一方面,隨著孔洙和孔湞的無後,孔氏大宗“襲封位”的孔宗願長子孔若蒙一系已經斷絕,按照血統長幼次序,留在曲阜的,此時是孔宗願第三子孔若愚之後為長。孔思誠雖然襲封了孔氏世爵衍聖公,但由於其為孔元用之後,不屬於嫡長,是以庶支承爵,自然為孔氏族人所難服,根據文獻記載來看,當時孔氏族人曾數次上疏請改立正嫡。元仁宗經過詢問並經親自查對孔氏譜牒後,於延佑三年(1316)遂罷免了孔思誠,而重立孔思晦為衍聖公,孔氏大宗自此遂復歸於正。此事在《元史·元明善本傳》中也有記載,但時間和世次有誤。此後的明清兩代衍聖公,均是孔思晦之後。

雲漢:一張圖告訴你誰才是真正的孔氏“嫡長”

曲阜衍聖公府為明清歷代孔子嫡長孫的住處(圖源網絡)

回過頭來我們再說下孔洙之後的衢州南宗。

南宋祥興二年(1279)、即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左丞相陸秀夫負少帝趙昺於崖山投海而死,宋祚乃亡,元世祖忽必烈也隨之統馭中國,南北又復歸於一統。此時的北宗,正處於因孔湞被奪爵而造成的世爵中斷的狀態,僅由孔子第五十三代孫、曲阜縣尹孔治暫時代攝林廟祀事。至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令議孔氏當立者,經過廷議,認為“以端友之孫孔洙當襲封”。至元十九年(1282)十一月,忽必烈召孔洙赴闕,決定讓孔洙“載封歸魯奉祀”,孔洙於是奉詔北上大都覲見忽必烈。《元史·世祖本紀九》記載道:“至元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江南襲封衍聖公孔洙入覲,以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道學校事,就給俸祿與護持林廟璽書。”眾所周知,《元史》較為粗略,元明兩代文人的詩文集和筆記類題材文獻,則富含元代歷史的重要線索。在《元史》中,有關孔洙的記載,除了《世祖本紀九》以外,另外還可見於《裕宗傳》和《程鉅夫傳》,這三處均是對孔洙入覲後授官之事的記載,並無有關所謂“讓爵”和元世祖誇讚孔洙的隻言片語。而後世所謂孔洙以孔氏南宗歷代衍聖公的墳墓均在衢州,難以離棄,且曲阜子孫守護林廟有功於祖,遂“讓出”襲封衍聖公世爵,忽必烈也對孔洙大加讚賞,遂發出“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之後也”之嘆的故事,但揆諸史籍,有關孔洙“讓爵”的記載,實則早見於元代後期著名的儒臣和史官蘇天爵所作的《題孔氏家藏宋勅牒後》:“建炎南渡,衍聖公亦徙三衢。……嘗聞故老雲:宋社既墟,廷議以襲封之爵當歸三衢,彼固辭曰:‘吾既不能守林廟墳墓,其敢受是封乎?’嗚呼,孔氏居江南者,皆當以斯言為念也。因觀學文所藏七世祖毅甫郎中元祐五年赴闕敕,感而為之書。”(《滋溪文稿》卷二九)蘇天爵文中所說的孔學文七世祖毅甫,即宋代著名“清江三孔”之一的孔平仲,孔學文則是孔子第五十四代孫,元末曾任經筵官和禮部官。根據此文可知,蘇天爵因觀看孔學文家藏宋代勅牒有感而發,並著重交代其“嘗聞故老雲”,可知當時也僅是傳聞而已,並且是孔洙辭去世爵,而非讓爵。正史中非但沒有對孔洙“讓爵”的記載,而有關元世祖對孔洙的讚語,其實則又最早出現於明宣宗宣德初年著名文人楊士奇所撰的《魯林懷思圖詩後序》中:“吾聞元有天下,詔求曲阜之後,將命為衍聖公,主孔林之祀,議久未決。有言衢孔故世嫡也,徵至,力辭曰:‘先人葬衢數世矣,不可以去,請授曲阜之長者。’元君嘆曰:‘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之後也。’從其志而命為國子祭酒。”(《東里文集》卷三)此後,孔洙讓爵和元世祖讚揚之事,被成書於明景泰七年的史部書籍《寰宇通志》所首次收錄,其後的《大明一統志》、明弘治時期衢州知府沈傑的奏疏和《明史·孔彥繩傳》又蕭規曹隨,延續了這個說法,乃至後世部分論著甚至在此基礎上更相推演,導致孔洙讓爵的故事離歷史真實越來越遠。

但孔洙在覲見忽必烈而不願北歸之後,忽必烈在當時南北已經統一的情況下,依然沒有另行選擇他人承襲衍聖公,於是自元憲宗二年(1252)北宗孔湞被奪爵算起,至忽必烈去世後,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孔治襲封,孔氏世爵中斷四十三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孔洙去世,葬於衢州。孔洙無子,其身後則以《東家雜記》的作者孔傳之後孔思許為嗣。孔傳,原名孔若古,是孔氏中興祖孔仁玉第四子孔勗的曾孫,根據傳統宗法制度,孔洙以孔傳之後為嗣,除了不符合宗法禮制外,顯然更為後人的困惑和紛爭埋下了伏筆。孔子六十九代孫、清代著名的學者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三十載孔洙之後的世系說:“自端友至洙凡六世皆於南宋時襲衍聖公,後洙歸元,讓世爵於北宗,卒後無子,而南渡之大宗遂絕。傳子端問為奉新縣丞,端問子璹漳州錄事參軍,璹子攄銅陵主簿,攄子應發武寧縣令,應發子言兗州府同知,言子津,津子思許,思許子克忠福清學正,克忠子希路福州嶽山書院山長,希路子議,議子公誠,公誠子彥繩。彥繩之後世襲五經博士,與端朝、瓚、琯之裔共居衢州,是為南宗。”民國《孔子世家譜》卷二也記載說:“南宗襲封凡六世而罷,至明武宗正德元年,授洙族弟津六世孫彥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奉衢州先聖廟祀,別立衢《譜》。”顯然可知的是,在宗法制度上,孔洙去世後的所謂南宗,已經和孔洙之前的南宗成為兩個概念:從孔端友到孔洙六代人,在衢州的南宗都是毫無爭議的孔氏大宗;但由於孔洙之後的繼嗣問題,後來的此南宗已不是彼南宗了。

孔洙朝覲後,由元大都南還衢州,途經過闕里祖庭拜謁林廟並與族人相見。十八年後的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孔子第五十三代孫孔淑在其《闕里世系圖題辭》中記載說:“聖朝混一之初,宋故五十三代襲封洙首膺召命還,謁林廟,與今襲封公暨諸族會。百年之分,一旦複合,實吾族之盛事。”孔淑和衢州南宗的孔楷曾共同參訂南北宗譜,共訂孔氏總圖。此時距孔洙去世僅八九年時間,這說明,在孔洙去世後,曲阜自動歸正為大宗已得到當時衢州的認同。而至於孔洙緣何以孔傳之後為嗣,到底是後人自接,還是孔洙生前所定,這在元代似乎已經定論,但到了明代卻開始出現了爭議。乃至在明代中後期,孔子第五十八代孫孔公璜著《嫡裔考》專門辯正之:“彥繩於弘治十一年刊行《家譜》,乃擅移宗祧,將身及子承美等列南渡宗子之後,以繼孔洙。而北宗若愚子孫世次嫡長,反附孔傳裔孫之下。既不祖孔傳,而又僭承端友,以疎間親,以庶奪嫡,推此一端,奚所不至?昔聖祖為政,正名為先。彥繩敗祖宗之成法,負朝廷之恩意,已移牒浙藩,改正偽《譜》,立石儒學。猶恐吾宗後人,不辨南北嫡庶絕續之由,故詳述於右以正之。”從其文來看,當時應該發生了不小的爭端,以至於都驚動了浙江巡撫,並在學校立石以昭世人。

南宗失去爵位後,日趨衰微。至明代中期,“三衢家廟,缺官奉祀”,南宗後裔,“猥同氓庶”。衢州知府沈傑以明代尊孔崇儒之精神,擬就《衢州知府沈傑為條陳孔氏家規以彰聖教》及《乞添授衢州孔氏官職及處置祀田疏》,於弘治十八年(1505)上奏孝宗,請求“勅命吏、禮二部詳定禮制,合無將衢州孔端友嫡派子孫添授以五經博士一員,以主祭祀,責令灑掃家廟,看守各代聖公墳塋,統領見存子孫。”同時,乞請減免舊賜祭田賦稅,“如此,則家廟不至於墮廢,祭田不至於變賣,子孫不至於流移,聖裔不至於湮沒。”孝宗準其所奏,但卻旋即駕崩。明武宗繼位後,於正德元年(1506),詔授南宗孔子第五十九代孫孔彥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並減免祭田賦稅,奉衢州廟祀。自此,中斷225年之久的南宗襲封得以恢復。但《清史稿·職官志》又載:“自明彥繩授職後,數世未襲。(清)康熙四十一年,始授孔子六十六世孫興醽主衢州廟祀。”

同時,朝廷再次明確衍聖公為全族宗主,南宗的爵位享受衍聖公次子待遇,與顏、曾、孟三氏翰博相同,秩正八品,代衍聖公管理衢州族務,且與他氏聖裔翰博一樣,均受衍聖公之節制。現存南宗《衢州孔氏家規》也正是明正德初年欽準刊行(似乎正暗合孔公璜《嫡裔考》所說的時間節點),共分七條。其“

遵制典”條雲:“竊恐後世兩派子孫互相嫌隙,妄起爭端,不惟有違聖朝制度盛典,又恐背忘伊祖德讓之風,合無嚴立規戒,行令在衢子孫永遵制典,恪守祖風、有違者以不忠不孝論,置之重典,永不敘錄。”其“責報本”條又規定:“今後其南渡孔氏子孫,每十年一赴闕里,謁拜聖祖家廟,祭掃山林,一展本末水源時思之敬。就令會同南北宗譜,開保歷代子孫名諱,居曲阜縣者書引於前,居衢州府者書引於後,庶俾流裔清白,不致泮渙分離。”(《孔府檔案》0736卷之一八)孔氏大宗主衍聖公對衢州翰林博士擁有絕對管轄權,衢州翰林博士必須隨時將情況報明衍聖公府。入清後,清廷對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再次申明瞭嚴格規定,衢州翰博的承襲,須將應襲者的親供與裡鄰、親族甘結,附上應襲者三代履歷由西安縣(即今衢州,非陝西西安)逐級轉呈,經衍聖公批示,方可呈請吏部、禮部選任。吏、禮二部批准後,經予文憑,諮文衍聖公府,轉發至翰林公署。衢州翰林博士接到文憑後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到任,延期不得超過一個月,並將到任時間上報衍聖公府,以轉報吏、禮二部。

雲漢:一張圖告訴你誰才是真正的孔氏“嫡長”

衢州孔氏家廟(圖源網絡)

通過梳理,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歷史的脈絡。進入元代後,隨著孔洙和孔湞的無後,因宋金之時南北分割而造成的南北二宗都已斷絕。而至於所謂的南北二宗之所分,系因國家分裂南北而使然。宋代的南北二宗,南宗是理所當然的嫡長,其次才是北宗;但後來南宗孔洙無後,依禮應選北宗近支入承,若如此,又豈有後世之聚訟?南宗即端友後,北宗即端操後。端友、端操之後絕,則若蒙之後絕;依禮退而應立若虛後,若虛後或外遷或無後,故再退應立若愚後,若愚後思晦最近,思誠則遠之,以立嗣之法推求嫡長,惟思晦為正,故依禮得立。

或謂孔洙讓爵,實則直至孔洙身後四十三年、孔治方始封衍聖公,則孔洙所“讓”者何人?至於後世南宗,為孔傳之後,屬“中散位”一系,而較之思晦、思誠“襲封位”一派,遠為支庶,而與孔洙當時的南宗正嫡,實天壤之別,更無疑義。

為便於分辯其派系,試以血緣簡表分析其源流(說明:此表非宗法制度下的延續世系,而僅以血緣計;其長幼次序以從右向左為序):

雲漢:一張圖告訴你誰才是真正的孔氏“嫡長”

此表非宗法制度下的延續世系,而僅以血緣計;其長幼次序以從右向左為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