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大奇连“体品之乡”的由来

大奇连位于定州市北的唐河故道,全村有2100多户720人,均系汉族,因背靠唐河,沙荒地较多。据碑文记载:公元485年,北魏时期曾经叫大祁连,至元朝时期因村北唐河中淤一土丘,更称疙瘩头。

1928年,奉系军阀至此,问何村名,村人答日疙瘩头,遭到奉军的毒打,就又改成大奇连。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奇连以体育用品生产崛起于定州市,被称为当时的四大专业市场村之一,年产各类体育用品20余万件,销售到全国多2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

大奇连村处于唐河南岸故道,每逢春日,”西北风起,黄沙弊日,禾苗多被湮埋没顶。”民谣有“风刮沙埋难安苗,种一葫芦打一瓢”的说法。发源于唐县的唐河,自西向东到大奇连村西折向东北。到雨季洪水肆虐,河堤塌方,房倒屋塌。严重的风沙水患,更兼薄沙漏地,仅靠耕种难以养家糊口,逼迫村民另寻生活出路。因此,村人多有出门学艺或作小买卖。

定州大奇连“体品之乡”的由来

清末民初,变法维新,各地开办教习所,村民踊跃参加。当年就有韩贵生,杨文东,韩清河、马永全,宋根榜等人,先后赴天津,南京等地作学徒,学习制作体育用品。

1943年,我八路军四区区长张振业(大奇连村人),在大奇连开辟工作建立地下党组织。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扬国栋,以村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秘密发展了庞振山,张永池,李洛福等一批地下党员。他们积极配合党的抗日工作,使大奇连成为我抗日武装的地下根据地。杨国栋在开展党的活动的同时,努力教育和培养了一批学生。自解放到文革前,先后有张东江(南开大学),杨清顺(东北理工大学),李素英(河北师大),尹秀亭(内蒙古医学院),张维明(河北师大)等人毕业于各个大学。

1962年,曾经在外地制作体品单位工作的白木海,杨文东等人,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生产队搞副业生产体育用品。当时的八个生产队和大队都建立了自己的副业厂,被称为“八小一大九路军,荒沙滩里闹翻身”。即便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们的体品生产都没有停止。他们生产的铁饼、标枪、蓝球、排球、网球拍等产品,填补了当时停产闹革命的体育用品市场,大奇连村也成为“以副养农、以副促农”的模范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大奇连村的体育用品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1980年,大奇连体品生产创始人之一的白木海,又从福建引进并试制成功了武术刀剑的生产。适逢电影《少林寺》在全国热播,引发了中国功夫的热潮。武术刀剑的生产开创了大奇连体品生产的又一个崭新的领城,并迅速的成长为定州体品生产的支柱行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奇连的体品生产规模上亿元的企业达到了3家,上千万的企业12家,百万元的体品个体户100多家。

他们的体品生产企业,实行了”占领高端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人才技术外延”的战略,在全国各地地级城市建立了企业办事处,长年从事政府公开招标的预算投标和售后服务,使大奇连的体育用品生产年产值达到了十二个亿。

2010年大奇连新民居工程的竣工,结束了从1972年开始的新村搬迁.19600平米居民小区已经全部入住,实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城不离村”的城市生活。

经济发展违促进了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全村参加农民新农合率达到90%了村尼寿命从解放前的平均37.5岁,提升到73.8岁了。大奇连百岁老人宋洛润说:解放前大奇连,风沙水患似黄连,如今的大奇连,蜂蜜加糖甜上甜。

2010年,全国体育产业实现了增加值2000亿元,并且以每年20%的增速递增。大奇连正在抓住机遇,进行资源组合,打响品牌,冲击国内外的一线市场。注册”大奇连”地域商标,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由“大奇连制造”向“大奇连创造”的根本转变。一个全新的体品之乡正在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