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宇新材困境中更換實控人 出手新併購項目難言樂觀

紅刊財經 胡振明

梳理併購預案給出的標的公司基本面情況,可發現其核心競爭力平平,而經營業績的基礎也並不牢固,這導致本次評估的估值難免有高估之嫌,在未來的經營中,標的公司對上市公司的幫助到底有多大,是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的。  

創業板公司紅宇新材今年的動作不小,先於3月份進行了控制權變更,後又於4月完成管理層的變更。近日,公司又打起發行股份收購資產的念頭,擬以6.31億元收購深圳鉑睿智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鉑睿智恆”)75%股權,切入移動互聯網行業。  

在本次重組預案中,紅宇新材表示,此次收購能較大幅度提升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水平,增強上市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然而,《紅週刊》記者梳理預案內容發現,標的公司經營業績的基礎是並不牢固,核心技術優勢也不明顯。

紅宇新材經營遭遇困境 

財報數據顯示,紅宇新材2018年營業收入為10457.48萬元,同比大幅下降了30.81%;淨利潤虧損-29820.95萬元。2018年的虧損並非紅宇新材首年出現虧損,其在2017年就已經出現了虧損,當年淨利潤實現額為-5558.52萬元。而除了這兩年虧損外,在之前的2016年,公司淨利潤已經出現大幅下滑,僅錄得952.76萬元。而正是業績表現的持續不佳,使得紅宇新材近年來的淨資產也出現嚴重縮水,2016年年末所有者權益為8.46億元,到2017年年末減至7.77億元,而2018年年末和2019年第三季度末時,則下滑至4.54億元和4.99億元。  

就在這樣的基本面狀況下,《紅週刊》記者發現其2017年營收數據若從財務勾稽角度分析還存在一定的異常。
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當年公司營業收入錄得15114.30萬元,按17%稅率測算其增值稅銷項稅額,可知這一年含稅營業收入為17683.73萬元。在這樣的收入規模之下,2017年全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高達19683.88萬元,即便是衝抵預收款項增加的394.30萬元,仍多流入了1605.85萬元現金流量。從財務勾稽角度分析,理論上,這將導致負債表中的應收款項出現相同規模的減少。  

可事實上,2017年年末,紅宇新材的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分別有2993.52萬元和15035.23萬元,再考慮1831.12萬元的壞賬準備,則應收款項餘額合計達20673.56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合計只減少了7536.22萬元。很顯然,這一金額與上述分析中測算出來的1605.85萬元明顯不同,存在5930.37萬元的差距。  

若用同樣的邏輯方法分析2018年年報相關數據,則可發現並沒有出現大額的異常。由此來看,本已經虧損的2017年數據是非常值得懷疑的,需要上市公司給予合理解釋。

紅宇新材困境中更換實控人 出手新併購項目難言樂觀


“換主”與跨界收購緊相連  

就在紅宇新材利潤明顯變差,遭遇業績困境時,原控股股東、實控人硃紅玉選擇“拋棄”手中控股權。
3月6日,建湘暉鴻與硃紅玉、朱明楚簽訂了《表決權委託協議》,硃紅玉、朱明楚將其合計持有的紅宇新材11550萬股(佔紅宇新材總股本的26.17%)所代表的表決權不可撤銷地全權委託授權給建湘暉鴻行使,並全權代表硃紅玉、朱明楚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紅宇新材公司章程賦予股東的各項權利進行表決。同時,建湘暉鴻還與硃紅玉、朱明楚簽署《一致行動協議》,《表決權委託協議》生效之日起,硃紅玉、朱明楚、硃紅專與建湘暉鴻成為一致行動人。
10月15日,建湘暉鴻與硃紅玉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擬受讓硃紅玉持有的8825.91萬股紅宇新材無限售流通股(佔總股本20%)。至此,硃紅玉對紅宇新材的持股比例降至0.55%,僅剩243.82萬股。  

此後不久,建湘暉鴻、硃紅玉、朱明楚、硃紅專又簽署了相關協議或補充協議,完成一系列股權、表決權的變動,使得建湘暉鴻可以實際支配上市公司紅宇新材的115511198股,擁有表決權比例為26.18%。在一系列資本運作下,紅宇新材控股股東換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建湘暉鴻與硃紅玉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後一個月,紅宇新材即公告了以6.31億元收購鉑睿智恆75%股權,這意味著新控股股東盧建之“入主”紅宇新材之後,急切想往這家虧損的上市公司“裝入”東西。然而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盧建之的主導之下,紅宇新材“著急”買下的鉑睿智恆過程中,卻存在不少現實問題,如收購資金從何而來。  

紅宇新材2019年三季報顯示,賬上的貨幣資金只有1172.14萬元,而變現比較快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也只有10135.15萬元。手上的這點錢怎能買到6.31億元的鉑睿智恆75%股權?為此,公司在交易預案中設計了發行股份支付60%對價而用現金支付40%對價的支付方案。  

然而,即便只有40%股權需要支付現金,紅宇新材也需要拿出超過2.5億元的現金,這遠高於最近一期報表中所顯示的賬上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怎麼辦?也只能向股東們伸手了,擬通過詢價方式向包括華民集團、盧光輝在內的不超過5名特定對象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集配套資金總額不超過2.7億元。而就在定向增發募資過程中,盧建之還拉來一位小夥伴,戰略投資者盧光輝將認購不低於8000萬元股份。  

建湘暉鴻與盧建之“入主”紅宇新材之後腳還沒站穩,就立即開啟數億元規模的收購,還讓小夥伴抱著8千萬入股,似乎意味著此次被收購的標的是非常優秀的,完全是一次穩賺不賠的生意,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標的公司存估值偏高之疑  

交易預案顯示,被收購標的鉑睿智恆100%股權的預評估值高達84600萬元,較2019年7月31日未經審計的淨資產賬面值8087.80萬元增值76512.20 萬元,評估增值率高達946.02%。  

鉑睿智恆是設立於2014年12月12日,其主營業務是基於安卓系統而二次開發的“dido OS”操作系統及應用商店“i酷市場”為核心,為智能終端廠商提供軟、硬件的設計及研發服務,同時提供APP預裝、APP分發和廣告推廣服務。就主營業務類型看,鉑睿智恆是一家輕資產型的公司。  

交易預案並沒有詳細披露鉑睿智恆的各項資產情況,“資產概況”也只顯示了有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如此情況意味著公司主要資產就是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中,固定資產的賬面淨值為38.61萬元,包括機器設備、電子設備和辦公設備三類,原值合計158.13萬元,累計折舊已經119.52萬元,成新度很低,升值的可能性不大;無形資產方面,交易預案認為鉑睿智恆擁有穩定的研發團隊、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豐富的市場經驗。截至2019年10月,鉑睿智恆擁有研發人員139人,其中有核心技術人員6位,都是“80後”,在他們的職業經歷中,2015年或2016年加入鉑睿智恆之前都有過兩年左右就換一次工作的比較頻繁的“跳槽”經歷。而就在這樣的研發力量背景之下,鉑睿智恆擁有了軟件著作權241件,專利117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鉑睿智恆的117件專利中,實用新型專利13件和外觀設計專利47件合計佔了一半,而57件發明專利中僅2件已拿證,且公告日分別為2018年10月16日和2019年6月11日,也就是說拿證時間不算長。而其餘55件發明專利並沒有拿證,且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授權公告於2016年和2017年,最晚的2018年公告僅2件,2019年之後並沒有授權公告的發明專利。  

就在這些研發成果當中,交易預案列出了其中7項作為核心技術。按理說,核心技術是一家企業最高技術水平的代表,本次交易預案所列出的核心技術讓人也應有這樣的理解。可這7項核心技術在市場上卻是有諸多相似技術的,例如“一種動態節日日曆圖標軟件”是核心技術之一,該技術可以根據不同日期將節日圖標推送手機桌面,動態更新桌面日曆的圖標。實際上,類似圖標推送功能在主流中高端品牌手機產品中均已實現。另一項核心技術“智能終端的快速搜索方法、系統及智能終端”也有相同的情況。總之,就公司現有的核心技術來看,核心技術競爭力有多大,對鉑睿智恆的高估值有多大影響,是值得考量的。  

併購預案還披露,鉑睿智恆的營收來自基於“dido OS”和“i酷市場”,為移動互聯網數字媒體提供應用分發、APP安裝、廣告推廣等營銷服務。報告期內,其前五名客戶主要是百度、騰訊、奇虎360等互聯網企業,而並非其研發技術所覆蓋的中低端品牌手機生產廠商,如此情況就難免讓人詫異,鉑睿智恆到底是一家從事軟硬件研發的企業?還是互聯網營銷服務企業?  

或是過高的估值影響,在預案中,交易對方做出了不低的業績承諾:淨利潤在2019年度不低於7000萬元、2020年度不低於9100萬元、2021年度不低於11830萬元,每年都有30%的漲幅。若能實現這樣的業績自然是皆大歡喜,然而在核心技術優勢並不明顯的情況下,一旦不能完成每年都大幅增長的業績承諾,則高達946.02%且數億元的評估增值就會失去支撐,屆時,紅宇新材很可能會面臨大額商譽減值風險。  

還需要注意的是,鉑睿智恆主營業務是互聯網的應用分發、APP安裝、廣告推廣等移動互聯網服務,而上市公司紅宇新材的主營業務是在礦山、水泥和火電行業推廣高效球磨綜合節能技術,以及可控離子滲入(PIP)技術的產業化推廣,兩者的主營業務範圍相差很大,一旦本次交易成功,未來兩家企業在經營、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整合與磨合問題,對於紅宇新材來說將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本文已刊發於12月7日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