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凱迪出售140億資產自救 「白衣騎士」中戰華信實力存疑

創下24個連續跌停板的*ST凱迪(000939.SZ)意圖瘦身自救。

8月2日晚,*ST凱迪公告稱,公司與中戰華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戰華信)、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陽光凱迪)簽署重大重組框架協議,協議各方同意此次重大重組擬通過“股權重組+資產處置+債務重構”聯合重組方式,中戰華信將全面參與、整體設計聯合重組方案。

根據協議,若重組需要,中戰華信可選擇受託管理*ST凱迪控股股東陽光凱迪所持的公司股份,由中戰華信代為行使表決權、委派董事等權利,*ST凱迪承諾對予以配合。陽光凱迪目前持有*ST凱迪11.70億股,持股比例29.08%。

在資產處置方面,*ST凱迪擬打包出售其部分業務板塊資產,賬面總資產價值暫估為139.42億元。*ST凱迪和中戰華信雙方同意採取“標底底價+溢價分成”方式打包出售,其中標底底價為40億元,溢價分成辦法由協議各方協商後另行確定。從標底底價來看,不足當前資產估值水平的三成。

首批處置資產包括作價12億元的風電項目、作價10億元的楊河煤業項目、作價22.6億元的首批生物質項目。但目前尚未披露上述資產賬面資產情況,尚不知此次作價增值情況。

*ST凱迪、中戰華信分別就前述三個項目與上海斯能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斯能)、深圳市前海燚坤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前海)、山東水發眾興熱電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水發)簽署了收購框架協議。在首批項目完成處置後,各方還將全面推動其他非主業資產對外出售工作,力爭1年內全部完成。

*ST凱迪引入中戰華信籌劃上述系列動作主要是為了化解公司債務危機。根據公告,截至7月26日,*ST凱迪逾期債務達到31.71億元,佔公司最近一期淨資產的近30%,且部分債權人已經採取訴訟、仲裁、凍結賬戶和資產等措施,導致公司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業務開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此前為應對*ST凱迪債務危機,湖北省、武漢市和公司所在的東湖高新區已成立工作專班,確定了股權重組、資產重組、債務重組等三種方式為主的解決方案,併成立了債委會。

此次與各方簽訂框架協議,意味著*ST凱迪在解決債務危機的路上再邁出一步。不過,此次協議涉及多方,需要各方履行決策程度,並經債權人同意,若構成重大資產重組還需深交所批准,最終能否順利實施還存在不確定性,能否達到公司所說的全面化解債務危機仍待時間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在*ST凱迪召開的對上述協議進行表決的董事會上,有3名董事同意,但也有1票反對和1票棄權,這說明公司董事會成員對此次解決方案並不完全認可。

董事王博釗對投反對票給出了五個理由:中戰華信資信實力存疑;盡調時間至9月30日是否過於漫長;第一年管理費由公司承擔是否合理;資產初步估值定價是否有依據、溢價率多少;協議簽署前或同時是否可以支付擬收購價格的一定比例用於恢復生產。王博釗表示,在未對上述問題進行充分說明前,反對簽署此協議。

投出棄權票的則是*ST凱迪董事唐宏明,其表示對中戰華信的背景和實力不瞭解,對以募集產業基金的方式收購公司資產的可行性存疑,對重組框架協議未涉及提供流動性資金解決員工工資、燃料客戶欠款以及恢復電廠生產的問題表示擔憂。

唐宏明曾在6月30日李林芝辭任董事長後被推選為董事長並代行董秘職責,但上仍不足1月其便因個人原因在7月底辭職。目前*ST凱迪董事長職位空缺,公司缺乏核心骨來領導企業渡過危機。

那麼,中戰華信作為*ST凱迪選擇全面參與、整體設計聯合重組方案的交易對象,實力到底怎麼樣呢?

公告顯示,中戰華信成立於2015年11月,是一家主要進行資產、投資管理的公司,註冊資本13億元,法定代表人為劉耀綱,去年底由劉耀綱、胡曉、輿情戰略研究中心合計持股變更為輿情戰略研究中心單獨全資持股。

輿情戰略研究中心官網顯示,該機構是經中央編辦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審批成立的國家事業單位,主要工作為輿情戰略信息的徵集、監測、分析和研究等,該網站多個欄目下並無實質性內容。

但實際上,輿情戰略研究中心不久前在資本市場上已經露過臉,其因旗下公司華融國信控股(深圳)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融國信)擬入主湖南上市公司紅宇新材(300345.SZ)而受到市場關注。

根據紅宇新材今年6月份發佈的多份公告,其控股股東硃紅玉及一致行動人硃紅專擬將5.49%的股份作價1.16億元轉讓給華融國信;同時擬將14.52%的股份對應的表決權等委託給華融國信行使;交易完成後,華融國信將成為紅宇新材的控股股東,硃紅玉等人與其為一致行動人,公司實控人由硃紅玉變更為輿情戰略研究中心。紅宇新材在披露變更事項後公司股價出現多個漲停,深交所也先後4次就該事項向該公司發出關注函。

天眼查信息顯示,華融國信即為中戰華信的全資子公司,輿情戰略研究中心是其實控人。紅宇新材在對深交所的回覆中披露,輿情戰略研究中心的舉辦單位為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其官網顯示該機構為民政部批准註冊的國家一級學術團體,是全國綜合性戰略研究機構。

該回復還顯示,中戰華信共計控制33家公司,大都成立於2015之後,主要從事股權投資或金融業務,多數尚處於虧損或沒有收入和盈利,並且中戰華信正在剝離多家下屬企業。

截至今年6月26日,中戰華信總資產為4.31億元,淨資產近2.47億元,賬面貨幣資金僅有365萬元,且從年初到該日未有收入,淨利潤虧損312萬元。另外,輿情戰略研究中心財務狀況也未對外公開,其經費來源為非財政補助,開辦資金為50萬元。

這樣看起來,中戰華信的自身實力似乎並不雄厚,背景略顯“神秘”,這也是董事王博釗、唐宏明分別投出反對票和棄權票的原因之一。參照深交所對中戰華信入主紅宇新材的關注,*ST凱迪此次恐怕也難逃監管問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戰華信去年11月通過直接全資控制的長沙紅豆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億元收購了P2P網貸平臺信投寶。天眼查信息顯示今年1月份已完成投資人變更。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中戰華信被定義為一家央企,是經國務院批准,為有效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促進國企改革發展而成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在此次與*ST凱迪的重組交易中,中戰華信擬通過自行管理或協調其旗下管理人發起設立併購基金打包收購凱迪生態擬出售的業務資產,包括風電項目、楊河煤業、在建生物質等十項資產類型。中戰華信有足夠的資產實力和號召力嗎?

目前,已簽訂協議的上海斯能、深圳前海、山東水發將作為有限合夥人認購中戰華信發起設立的專項併購基金,在滿足相關條件後對相關資產進行收購。上海斯能是澳洲金融投資集團麥格理下屬企業,山東水發則是山東國有獨資企業山東水發集團旗下企業。

另外,此次公告還披露,待*ST凱迪資產處置及債務重組工作進入到穩定可控階段,公司生產經營全面恢復並步入健康軌道後,將適時引入央企或國企戰略投資人,進行控股權轉移,實施混改重組。那麼屆時,已經在資本市場展露頭角的中戰華信及其背後的輿情戰略研究中心會再次走向臺前,成為這個戰略投資人收割*ST凱迪嗎?

*ST凱迪還表示,此次重組對公司今年業績可能構成重大影響。數據顯示,公司去年淨利潤虧損近23.81億元,其在今年一季報中預計今年上半年將虧損5.8億元至7億元。*ST凱迪能否通過此次交易實現扭虧還需看資產交割進度以及與中戰華信的溢價分成比例。

目前,*ST凱迪自7月2日被披星戴帽以來,公司股價已經連續吃下24個跌停,最新股價報收1.46元/股,市值蒸發近139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