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台山赵村的卧云庵

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镇山赵村三面青山环绕,如一个美丽的摇篮,曾是山村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革命根据地。该村建在大山的怀抱中,前边有一高岗,曾经建有一处庙宇,名字就叫“卧云庵”。说起卧云庵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村里的老人讲,庙宇建于乾隆初年,由山赵村、山柴村和长城村的乡亲们共同出资建设,请来崂山道士徐作全选址,建设时正逢夏季,烈日炎炎,施工的人们汗流浃背,准备下基时庵的上空突然出现了一大片云彩,好像专为施工的人们挡住炎炎烈日,风吹云彩也不走。更神奇的是,一连月余云彩不散,直到立秋时节庵刚好建成时,天上的那片云彩才散去,徐道士便为庙宇起名“卧云庵”,村里的人也称其为南庙。

王台山赵村的卧云庵

图片与文字无关

我小时候亲眼见过这卧云庵,还经常到里面玩耍。卧云庵东西长三十多米,南北宽二十四米,卧云庵不大,占地七八百平方米,但是卧云庵地多,三个村共捐出四十亩地和几十亩山场,专供卧云庵里的道士们生活用。

卧云庵青砖黛瓦,十分肃穆。大门朝向南山口,院门是圆拱形,上面是二层楼阁,人们称之为“阁子殿”,楼上的匾额题名是“文昌阁”,里面供的是文昌菩萨,意在保佑乡亲们的平安,下面是进庙通道。阁子殿东侧是娘娘殿,西侧是牛王殿,殿内供的是一头健硕的大黄牛雕塑。在农耕时代,牛是农民不可或缺的劳力,农民对牛很感激,甚至顶礼膜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牛王生日,凡是养牛的人家都要蒸好白面饽饽,请上香和纸,到殿里祈求牛王保佑自己家的耕牛平安健壮。牛王殿西侧有一间屋单独供着一尊十不全神像,腿残臂断,意在祈求上苍保佑乡亲们平平安安,免受意外伤害。

在庙门正北是大殿,供的是关公神像,手持大刀,专门震慑恶煞邪祟,不得伤害三个村的乡亲们。大殿西侧是道士们的居室。正西是碾屋和磨坊,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曾在这里读过书。在碾屋与磨坊的南边有一棵二百年左右的龙爪槐,传说是当时建庙时栽种的,其树干挺直,树冠高耸圆正,像一把撑起的大伞,为人们遮风挡雨,夏天是村民乘凉的好地方。

在阁子殿与大殿之间有一棵古柏树,树高十几米,树干很粗,小时候得三四个小伙伴才能合围过来,是我和小伙伴做游戏藏猫猫常去的地方。大殿东南建有钟楼,钟楼下面用四根大石柱子支撑,钟楼用石板封顶,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钟,据说是胶东村庙里最大的钟,每到早晨钟一响,经环山回音,可以传出十几里地。

卧云庵建好后,不少道士前来云游讲道,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前来参拜神灵,祈求福祉。渐渐的卧云庵成了村里的“信息中心”,什么国家大事、家长里短都会在这里听到,并从这里传播出去。这庵还是山村最热闹的文化娱乐中心,每年清明节和七月都要搞两次庙会,道士们焚香诵经,开坛讲道,吸引了无数善男信女前来祈福许愿。村里趁机请外地的戏班子来庵唱戏,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戏台设在我村西河边,这里地势平坦,能容纳上千人。我记得演唱最多的是茂腔和吕剧,演唱的曲目有《小姑贤》《铡美案》《罗衫记》等。在那个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听戏是难得的机会,每到唱戏时周围很多村的人都会来投亲靠友,住着听戏。听戏最开心的是老人和孩子,老人趁机见见那些常年甚至多年没见的朋友、亲戚;孩子可以穿着新衣服和小伙伴们痛快地玩,可以要点零钱,买一些平日不敢买的食品。当然,最开心的要属那些小商小贩,他们中有炸香油果子的、烙大饼的,有卖日常用品的,叫卖声、询价声、欢笑声与台上的唱戏及伴奏声汇集成那久远的乡愁。

解放前,每逢过年庙里的道士会在子时敲响新年的钟声,之后村民便点燃鞭炮,一家人围坐在炕头上吃饺子迎接新春的到来,农村叫“接岁”或“守岁”,卧云庵的钟声成了山村人生活中的依赖。

岁月流转,世事沧桑。卧云庵只存在了二百年。解放战争打响后,军队急需金属制作枪炮,我村就把卧云庵那口巨大的钟献给了解放军,据说当时由四个壮汉抬到大车上,这钟为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了贡献。解放后1956年拆除了大殿,将卧云庵改成了学校,几年后将阁子殿也拆除了,卧云庵完全变成了山赵小学,我就是在卧云庵里读的书。一九六三年办学时因缺少课桌,便将卧云庵的柏树做成了长条课桌凳。七十年代卧云庵拆除,在原址上盖起了真正的学校,唯一保住的是那棵如伞盖的龙爪槐。直到上世纪末山赵小学被撤并到石灰窑小学,那棵龙爪槐被人作为风景树移走,不知是那槐树有灵性,还是故土难舍,被移走后,那棵龙爪槐不久便死去了。

卧云无踪影,乡愁已淡泊。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曾经繁华辉煌的卧云庵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后记:卧云庵几位主持的去向:王士奎去世后葬在卧云庵东南的道士茔;孟士英回宝山乡善终;匡桂林后来去了崂山太清宫,继续从事道教事务,圆寂于199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