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沈文裕是個堅持熱愛彈琴,卻懷才不遇的“守心人”。

沈文裕卻是一個沒有主見,被父母擺佈的“大孩子”。這也導致眾人對其家庭教育非議眾多。

是從不同的視角看待沈文裕。你會發現,媒體的引導很重要。

媒體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卻依然可以從蛛絲馬跡中看出,沈文裕境況的原因何在。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說起郎朗和李雲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神童,鋼琴天才。但是說起沈文裕,也許您就有些陌生了。

其實這三個人,也恰巧年齡相仿,且都是少年成名,在十幾年前,沈文裕曾經和郎朗與李雲迪齊名,並稱為“中國鋼琴三劍客”。

實際上,從百度百科上的介紹看來,沈文裕的少年成名之路,比李雲迪和郎朗更早,更順利,更輝煌。他是三個人之中,唯一早年間就被眾多內行人稱之為“天才”的人。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9歲,沈文裕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辦了自己的獨奏音樂會

10歲,沈文裕受邀在南非舉行巡迴演出

16歲,獲得伊麗莎白王后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是大賽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18歲,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拉赫瑪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上獲得冠軍,並獲得在美國音樂殿堂卡耐基音樂大廳舉行獨奏音樂會的殊榮

德國音樂評論家霍爾維茵曾公開說,他聽過60多個不同的“拉三”版本,沈文裕的演奏版本是最好的。

從以上金光燦燦的履歷看來,沈文裕少年成名,剛成年便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界的寵兒,且備受自己的老師——有德國鋼琴界教父之稱的卡沫林教授的器重,風頭一時無二。

按照這個速度,本來沈文裕應該如冉冉一顆新星,璀璨於夜空之上,可是為什麼後來他的發展卻不如李雲迪和郎朗呢?


1 看看這三人的不同風格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李雲迪被人稱為“低調謹慎”。

在鋼琴演奏上陰柔內斂,在舞臺上比較羞澀。日常生活中,李雲迪可以正常打理自己的生活和音樂事業,並且有除了鋼琴以外其他的興趣愛好。

他在20歲時獲得了國際大獎,但是之後他卻依然過著半演奏,半學習的生活。

可以說,成名後的李雲迪,依然保持住了自己的節奏,也並沒有因為成名,而過多的代言和演奏。

可以說,他的成名,帶來了一些經濟效益,但是他並沒有一味的追逐經濟效益。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郎朗則外形更像是一位“搖滾歌星”。

在鋼琴演奏上豪放張狂,在舞臺上就如同明星一般。日常生活中,郎朗的生活由父母一手包辦,多年處於“只懂鋼琴,不懂生活”的境況之下。近年來隨著結婚,有了步入普通人生活的跡象。

郎朗最令人爭議的是:有太多的代言和演奏。尤其是演奏密度,達到了一種完全沒有時間休息和反思的節奏,不得不令人懷疑,他還有沒有時間,自我進步?他還有沒有時間消化以及內化自己的演奏?

這種節奏一路下來,他是能成為一個大師?還是一個工匠?鋼琴演奏是越多場次就越好嗎?這值得人思考。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沈文裕的外形就狼狽許多。

他們一家三口租住在北京五環外的一個別墅中。沈文裕長年在別墅的地下室中練琴,所以在自己錄製的鋼琴演奏的視頻中,沈文裕總是給人一副穿著簡陋的感覺。

日常生活中,沈文裕雖已年過33,但是無法脫離父母獨自生活。除了練琴之外,除了吃飯睡覺這種生理需求之外,他沒辦法獨立打理生活。

在鋼琴演奏上,沈文裕早期被稱為天才,彈奏之聲自然純淨,但是回國後卻逐漸只注重技巧,少了渾然天成,多了穿鑿附會。

2 看看這三人的早年經歷

李雲迪科班出身,血統純正,從鋼琴比賽中脫穎而出。後來一直維持求學生涯,不緊不慢,腳步穩固。

郎朗屬於上天恩賜機會,替補人員一炮而紅。

成名之後密集的演奏安排和代言,甚至出書,讓他分身乏術。曾經在採訪中,他透露出自己非常想暫停演奏,然後專心求學,潛心鑽研。

沈文裕從小就在“天才”的光環之下,一路成名而來。不僅科班出身,而且師從德國鋼琴教父。

但是19歲的驟然輟學,回國發展,讓他“一步錯,步步錯,滿盤皆落索。”

不僅無法獲得之前的榮光,而且淪落到了地下室生活,且一直在三線城市琴行演奏,不得不讓人唏噓。

到目前為止,他依賴網絡點擊量,選秀節目來維持收入和知名度,但是收效甚微。


3 看看這三人的家庭教育背景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李雲迪:網上關於李雲迪家庭教育的背景文章不多,但是大多集中在他有一個嚴格的母親——張小魯。

張小魯是一位端莊的女士,且相當有魅力:有著重慶女子特有的白皙肌膚與精緻五官,優雅的儀態舉止顯示出她極好的教養與品位。同時她自己在企業做技術工作,丈夫在部隊服役。

張小魯對李雲迪練琴這件事很嚴格,但是並不苛刻。

她培養李雲迪堅持不懈的精神,決不放棄,但是卻依然記得教李雲迪如何“做人”。做一個鋼琴神童,和做一個正常人,並不衝突,也並不矛盾。

隨著李雲迪年齡的增大,父母兩個人也在減少對李雲迪的干預,儘量讓李雲迪自己決定,打理自己的事業。

最令人感慨的是,張小魯雖然為了兒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但是卻沒有忘記提高自己的素養。

等到兒子成為鋼琴家,張小魯的鋼琴教育也達到了授課水平。在李雲迪入讀深圳藝術學校時,張小魯就被聘為鋼琴班的輔導員,帶著四五個學生。從一個不知道鋼琴有多少琴鍵的人,到成為精通鋼琴理論知識的專家。

張小魯的教育理念,三觀比較正常,她認為 “堅持,其實也是考驗母親的毅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就看家長怎麼去發掘,怎麼去引導。如果家長把孩子的潛能都挖掘出來了,那所有的孩子都是人才!”

反觀郎朗有一段時間關於郎朗家庭教育有問題的文章,甚囂塵上。


郎朗在成長過程中,母親周秀蘭在長達8年的時光裡,跟父子倆“分居”兩地,獨自“留守”瀋陽,為郎朗的成長提供必需的經濟保障;此外,父親郎國任為了讓郎朗練琴不分心,甚至不讓母子相見,更有郎國任在極端失望與迷茫時對郎朗的暴烈行徑,令網友們大跌眼鏡。

“不練琴,便跳樓”,“練不好琴,便跳樓”,這是曾經郎朗家庭教育背景介紹中常出現的字眼。伴隨著琴聲而來,對郎朗而言,究竟是痛苦多還是歡樂多?我想,除了郎朗以外,沒人說得明白。

但是我想,就郎朗目前的演奏頻率而言,他無愧一個“職業鋼琴演奏者”,但距離“大師”還很遠。

這種演奏頻率,一般人撐不住,也受不了,但是對於郎朗這種,不能練好琴,就連生命也不配擁有的家庭而言來說,這種演奏頻率真的不算什麼。

在郎朗未結婚之前,曾經網絡上盛傳父親期望過高,表示兒子是天才,什麼女性也配不上。我更傾向於把他當做一個父親的戲言,否則很難想象一個如此自大和狂妄的人,可以走的遠走的穩。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沈文裕,毫無疑問,這三個人當中沈文裕資質最好,年少時也最順利。

但是19歲,在離大學畢業還有半年的時候驟然回國,讓他的演奏事業從此一落千丈。回看沈文裕的家庭教育,你會發現比郎朗更極端。

他的親生父親肖雲生,曾是一名郵遞員,後來又做過小生意,現在是一名職業股民。他的母親是一個家庭婦女,僅有小學文化。

當父親發現他的音樂才華後,如同郎朗的父親一樣,傾盡全力支持他練琴。後來母親一直跟到德國去陪伴沈文裕學琴,一家人經過了8年的分居生活。

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肖雲生到了德國聽了沈文裕的一場演奏會,不禁發現了兒子和妻子都沒發現的“問題”。


李雲迪,郎朗,沈文裕,同是鋼琴神童,不同的前半生值得家長們深思


1 沈文裕水平已經很高了,卻依然在做學生,德國人沒有拿他當大師,演奏的費用和大師們相比,“極低”!

2 德國聽古典音樂的人,都是中老年人,沒有市場,沒有發展空間和未來。

3 郎朗和沈文裕年齡相當,技術相當,在國內已經開始知名了,沈文裕卻依然在學習。

4 一家人兩地分居,就是為了這種“廉價的演出費用”,不如一家人回國,打開市場,共謀大業。

5 沈文裕在德國已經8年,開始結交女朋友,如果再不及時回國,很可能就不回國了。而哪怕妻子在德國生活了八年,卻依然一句德語也不會說。長此下去,恐怕父母兩人會失去這個“天才”兒子。

—— 肖雲生勒令沈文裕回國的理由

你會發現這5條理由,沒有一條是真正為沈文裕的音樂前途考慮,肖雲生考慮的都是“演奏費用低,不賺錢”,“和郎朗同樣的技術,卻沒有名氣”,“沈文裕長大了,父母二人如何拴住兒子在身邊”。

金錢和名利,佔了這位父親的大部分思路。如果說,郎朗的演奏密集程度,更多是為了經濟效益。但是郎朗的父親,起碼還沒極端到為了金錢,連半年畢業的時間也等不了。同時郎朗的父親,也還沒有極端到,逼迫著郎朗中斷學業。

如果網上的文章有部分真實的話,你會看到沈文裕的父親有很多奇葩的教育觀,比如“天才都是奇怪的,正常了就不是天才了”;比如“天才根本不需要學歷的證明,演奏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可是一個天才,即便古怪如凡高,也渴望大眾的認可。大眾的認可包括什麼?包括和大眾有距離,卻也相似的生活。

這裡面有“生老病死,娶妻生子”,自然也包括“求學,戀愛,正常生活”,最起碼也不應該是一個33歲還無法自理,自立的“大孩子”吧?

少年時的琴音靠靈力,中年後的琴音靠閱歷。沒有絲毫生活能力和生活閱歷的沈文裕,如今靈力散盡,似乎只剩下了“技巧”。

諸多樂評人,以及小時候和沈文裕合作過的音樂大師都扼腕嘆息,直言他是在“浪費時間,基本不可能再重現少年時的輝煌”。

在這個事件中,唯一樂觀的只有天真的沈文裕,和不成功便成仁的偏執父親。


4 傷仲永

中國古語就有“富貴天註定”。

一個天才並不能和成功劃等號,這其中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清醒的認知和方向,以及始終謙虛平和的態度”。

成功更不能和富貴劃等號,這其中需要“世俗的巨大成功,眾人的認可和上天恩賜的運氣”。

但是,在一個天才面前,把持不住的父母太多了。

前者有仲永,後者有肖雲生,中間還有諸多淘寶兒童模特的父母,將自己的孩子當做一株“搖錢樹”,將自己的孩子當做“達成自己理想和改變自己命運的途徑”,這不啻於犯罪。


一言以蔽之:兒子的才華,令父親覺得有利可圖,所以不再讓兒子繼續深造,以求才華可以早日變現。

也許我們不應該這樣妄自猜測任何人的父母,但是前車之鑑,人類社會,著實沒有多少新鮮的原因。

最後,很想提出一個問題:不論是郎朗還是沈文裕,如果上帝都可以提前告知其父母:你的孩子確實是一個天才,可以留名鋼琴演奏的青史。但是註定一生才華無法變現,始終要過著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治學般的演奏”的生活,那這兩位鋼琴神童的父母,還能真正堅持讓兒子練琴嗎?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有多少是為了名?多少是為了利?多少是為了實現父母兒時的夢想?多少是為了孩子自己的歡樂?多少是為了孩子自己的熱愛呢?

神童的故事,離平常人很遠。但是其中蘊含的警示,卻值得每個家長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