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學知識成為一種基礎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知識分子粉墨登場,各抒己見。大體最多三類意見和建議。大家分享的某些觀點相左,細心觀察和聆聽就知端倪。有時候很顯然表現出某些生活、工作和成長環境的一種侷限性。稍不留神,還是容易浪費時間和精力。

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人們獲取常識和研判依據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和便捷。紙媒體的徵訂和發行大部分屬於每況愈下,好在基本上都多樣化轉型了。一個強烈的感受是各行各業聰明人越來越多,有的還真是大智慧。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知識更新的挑戰,努力做到耳聽八方,與時俱進。

篩學必然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存能力。首先是確定相對專業領域,三十歲以前很可能廣泛涉獵,過了而立之年必須聚焦。這也是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一個狹窄賽道深挖持久而且伴隨激情分享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內求諸己,認識自己到底興趣何在,積累何在,目標何在?然後需要定期歸零,察納雅言,包羅萬象,尤其是騰出時間探究不同意見的出發點和對治思路。第四就用普世成果驗明正身,偶爾駐足,想一想自己到底要幹嘛,何止如此?最後免不了縱橫捭闔,對比觀照一下一路風雨與內心深處。

青少年身心健康,容易揮斥方遒。人到中年,對名利權色的追逐越來越淡化,享受身心寧靜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不願意聚會,越來越喜歡吃素,越來越善於忘卻傷痛不快,卻篤定民族情懷,嚮往陽光、江河湯湯和春花秋月。對故久親朋珍惜感動時刻,卻不再執著。也許有一天一定會出現一兩個大品牌,專門解決知識精選和解構的需求。也許市場化導致過度唯利是圖,忘記來時路。

任何事情走到極端總會露出馬腳。百度競價和著作版權保護也是利大於弊而已。後發優勢有時候落入凡塵,行業大咖壟斷收割利潤難以想象和平衡。資本力量的強大和蠻悍真是不容小覷。滿大街都是講股權分配的培訓機構,也不知道那些人到底做過多少實業。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膽量和堅持可能比其他品質具有推動力。

突然發現身邊許多人其實都有某種程度上的選擇困難症。患得患失,舍與得總不能恰如其分。想起李雲迪和朗朗的妙手鋼琴曲,越是簡單,越是有高度。

如果提前二十年都能了悟江湖,大部分人可能別有異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