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快退休了來深圳,在這裡成爲鋼琴界「金牌教練」

55歲,眼看就到了可以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紀,有多少人放下工作環遊世界,又有多少人開始重新定義人生軌跡。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的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的後面。但或前或後,只要有想做的事,無論早晚,都應該去做。23年前,55歲的但昭義臨近退休時離開熟悉的城市,捨棄大學教授的身份到深圳重新創業。也正是因為他的“冒險”,才成為培養出多位國際鋼琴比賽冠軍的“金牌教練”。

23年前快退休了來深圳,在這裡成為鋼琴界“金牌教練”

▲但昭義與學生張昊辰(右一)、左章(右三)、何其真(左一)參加2003年中法文化節時合影。

9月伊始,晶報記者來到深圳藝術學校,見到了這位為深圳鋼琴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傑出開拓者。坐在記者面前的但昭義滿面春風、思維活躍,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他的執教生涯,以及他與深圳20多年來的情誼,“沒有深圳這塊沃土,就根本不可能有我們取得的這些成績。”

臨近退休想走出去闖一番

回想當年來深圳的故事,還要從但昭義從事鋼琴教育那個時期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但昭義被選派赴京進修,隨中國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廣仁教授學習, 1964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當時但昭義非常珍惜這份工作,不停地去研究鋼琴教學系統,他會把教學當中遇到的問題寫成論文,哪怕有一點不明白都要了解清楚再去教,詳細到每個曲子的作曲家是怎樣的人、創作背景是什麼,認真到事無鉅細。“裝著很有學問地去指導學生,我做不到。”這麼一來,但昭義慢慢地積累起一些經驗和教學上面的認知,他培養的學生在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隨之而來的是四川音樂學院對他的高期望。但是但昭義卻說自己不是那個材料。“我更適合基礎的教學,我所培養的學生都是從小孩教起。”從那時候起,但昭義便有了“走出去”的想法。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再也不認為必須一輩子守著一份工作到老了。儘管當時距離法定退休年齡沒剩幾年了,但昭義還是趁著自己那股不安分的勁兒,希望走出四川盆地,去沿海城市看一看,再幹一番事業。這期間他去過廈門、廣州,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選擇留下。

23年前快退休了來深圳,在這裡成為鋼琴界“金牌教練”

▲2005深圳但昭義藝術中心首屆教師培訓班開班。

被深圳吸引“舉家”南下

1994年,在第一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上,但昭義的學生陳薩、吳馳雙雙獲獎,一金一銅。時任深圳藝術學校校長的陳家驊和李祖德在現場觀摩了賽事,還邀請他們到廣州巡演。在得知他有意向外尋求發展時,李祖德校長便向他發出邀請。所以在1995年初,但昭義帶著學生李雲迪前往美國比賽時,特地繞道,選擇從深圳過香港乘機,就是為了到深圳看一看,也順道瞭解深圳藝術學校。

當深圳的橄欖枝拋向但昭義時,他卻猶豫了。“那時我是大學教授,1993年又獲得國務院津貼,讓我一下子離開大學到一所中專教書,難免有些介懷。可是來了之後,我發現深圳藝術學院的校長和很多老師都是從大學來的,看到這些我的顧慮就打消了,人家可以來,我為什麼不可以。”

於是但昭義更堅定了要來深圳的決心,他率領著包括學生和家長在內近10人組成的“川軍”南下,學生中年齡最大的陳薩16歲,年齡最小的宋浩才5歲,老老少少、浩浩蕩蕩地坐飛機舉家南遷。“最吸引我的就是深圳先進的理念。”但昭義說到此時,眼中流露出欣喜。“學校的氛圍很和諧,大家都很親近,人事關係也不復雜,這裡沒有內地大學一些複雜的盤根錯節的人事關係,而深圳的經濟發展也給我提供了更好的平臺。那時候都說深圳是文化沙漠,能開發沙漠我還是很感興趣的。”

對深圳常懷感恩之心

讓但昭義更為感動的是,深圳給予的條件非常優渥。那時的他已經55歲,而深圳市人事局按規定引進專業人才的年齡上限是45歲,即便是特殊人才可以放寬5歲,他也不夠條件。“但特區不愧是特區,考慮到我的特殊情況,對我破格引進,我非常感激。”不僅如此,還給學生的家長提供就業機會,安排他們居住在黃木崗社區,學生們去比賽可以在學校提供的三角鋼琴上練習,假期有人專門留守給他們開琴房門。1999年,李雲迪就參加了3個國際比賽,還兩次去國外上大師班,經費都是由深圳文化部門和學校資助的。2000年國家文化部選派李雲迪參加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時候,雖然並非“勝券在握”,但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文化部門領導以及深圳藝術學校校長都非常熱切地支持他參賽,在國際舞臺開拓視野、積累經驗,還組成了代表團支援,並從香港請了老師,讓當時在國外深造的陳薩很是羨慕。“所以,我說沒有深圳,就根本不可能有我們取得的成績!”

在這之後的23年間,但昭義把全副身心撲在鋼琴教學一線。從陳薩、李雲迪到左章、張昊辰,當他把一位又一位年輕的學子送到國際音樂舞臺的中央後,依舊日復一日地“鑽”在琴房裡,培養著一茬又一茬的小琴童一起向音樂的高峰進發,為深圳音樂事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付出自己的辛勞和汗水。

對於深圳“鋼琴之城”的建設,但昭義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我們在沒有鋼琴產業的情況下,靠鋼琴藝術文化來撐起這座城,還是要付出很大努力。”他認為還應該普及鋼琴教育,現在還是缺乏一些比較高端的專家。不過這些年,在鋼琴音樂的活動方面,還是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介紹,深圳創辦了中國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已經連續舉辦三屆了,每場比賽都堪稱一場頂級的音樂會,儼然已成為“鋼琴之城”的一個品牌,如今也得到了國際的認可。除此之外,深圳鋼琴公開賽已連續舉辦了八屆,為全國專業青少年學子和業餘琴童搭建了一個常設性的鋼琴藝術交流、學習和表演的舞臺。但昭義說,它和“中國深圳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一起,為深圳建設文化強市和“鋼琴之城”,貢獻了源源不斷的軟實力。

晶報記者|張瀛戈/文 受訪者供圖

來源|晶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