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堡 大田縣

琵琶堡 大田縣

位於大田縣建設六保的廣平祠琵琶堡,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末,土地大量集中於大戶之手。許多農民破產,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貧民大有人在。在“弦急則斷,民急則亂”的社會環境裡,有錢人為了保全家業、身家,大建土堡。有些利用宗族意識,以宗族名義大興土木,名為族人避亂之地,實為富戶藏寶之處。以宗族名義建土堡具有很強的感召力。

當時,封建氏族意識濃厚,大房欺小姓,大姓壓小姓,時有發生。在建設六保村,遊姓在村裡人口少,可是遊姓家財卻是村中首富,至遊姓十三世祖遊三島已擁有三百擔家業,按明代畝產300斤,田租6:4分成算,遊三島個人擁有大量田地。況且他還是個九品官職,在閉塞、落後的小山村,可想遊三島在族中是個極有感召力的人物,因此,借修宗祠名義,在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建造一座大田獨一無二的琵琶型土堡——廣平祠。

廣平祠土堡坐亥向巳,佔地面積644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40平方米。整體形狀猶如落地琵琶,巳方安門,亥方呈半圓,牆高7米,加上硬山頂達9米餘,土堡為迴廊式,跑馬道寬2米。內共三進,歇山式,建築古樸,用材粗放,原為木結構,立柱和拱梁組成的框架頂著沉重的瓦屋頂,簷突背翹,巨柱承受垂直重力的同時,也承受三百餘年無數次地震、暴風雨的考驗。拱梁巨柱相下同樣以受橫向力的考驗。建築物整體結構的關鍵部位是接頭處,如沒有在“文革”時的人為破壞,也許廣平祠琵琶堡的木構件的堅固性與外圍土牆持同樣壽命。“文革”後,豎柱拱梁已顯腐爛,1985年冬,村裡遊姓捐款集資修建,內房立柱易木以磚,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的廂房中基本保持了原貌。前座為十二柱二房一廳(為內中門),因處於琵琶形之上部,廣度小,實用價值不大,但增加了整體的美感,提高整體深度。中為正廳,斗拱梁混合結構,廳裡設有神龕,供奉遊姓列祖神位,兩邊為八開間,是寢室和儲室。後座為佛廳,據《遊姓家譜》記載為聽佛唸經之地。

廣平祠琵琶堡集土堡、祠宇、佛廳於一體,容封建社會主要活動祭祖、敬神於一處。佈局中充滿自主的個性,折射著土堡深邃的畫境,給人提供了無數視角去認識歷史與實現的種種延伸和拓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