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是強化基層工作力量的現實需要,也是培養鍛鍊幹部的有效途徑。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要攻克深度貧困這樣的堅中之堅,更要選派最能打、最會打的人,能夠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也是要經過派出單位的千挑萬選。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就有這樣三位老當益壯的扶貧“先鋒將”,他們分別是,巨天強,今年56歲,中國電信白銀分公司高級工程師、高級顧問,大家稱他為“巨主任”。張小朝,今年55歲,是白銀市教科所的美術教研員,高級教師,大家稱他為“張教授”;牛成彪,今年54歲,中鐵二十一局高級工程師原項目部黨工委書記兼安全總監,現任劉溝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兼隊長,大家稱他為“牛書記”;他們三者的年齡分別是56、55、54歲,各相差一歲,年齡總和是165歲,比會寧全縣任何一個駐村工作隊隊員的年齡總和都大,成為全縣隊員平均年齡最大的工作隊。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仍覺“廉頗不老”,老驥伏櫪正當時,主動請纓要求駐村加入到脫貧攻堅的行列中,在劉溝村開始實現助力“三農”的夢想,鄉親們親切的稱呼他們是“駐村三老漢”。

老少搭配幹活不累 。駐村工作隊年齡偏大,但是鎮村幹部清一色年輕,大溝鎮幹部、劉溝村包村組長郭永文,村支書兼主任李鵬,包村幹部陳寶忠,村文書王掌琪都是八零後、九零後的年輕人,思想活躍,做事幹練,工作雷厲風行。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劉溝村村民就放下了疑慮,對這支“老少搭檔”隊伍豎起了大拇指。信任之後,便有了“甜蜜”的煩惱,那就是接下來該幹什麼,該怎麼幹?在駐村隊長“牛書記”的帶領下,他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漸漸地鋪開了工作。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首先是“落腳”,解決自身困難

初到村上,三老漢就遇到了生活難題,水土不服,肚子脹,跑肚拉稀。“張教授,張教授,是不是上個廁所!”牛書記喊醒了旁邊的張教授,因為天黑廁所遠,還要在一片樹林中穿行,一個人大半夜的,確實瘮得慌,真是“一人起床,全家幫忙”,長此以往也不是個事,於是三老漢開始想辦法,一是修去廁所的路,清除路上的雜草和垃圾,修剪刮臉的樹枝,鋪設磚塊,形成一條風雨無阻上廁所的路;二是從家裡帶水與窖水摻和著用,最終達到完全適應村子裡的窖水;三是淨化水窖,購買了淨化水的二氧化氯泡騰片,20片為一組化入一桶水,早上投入水窖,當天下午窖水就清了,水質得到了改善;四是維修水窖入水口,在集雨水的時候不讓雜物進入水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後,時間也過去了三個多月,三個老漢基本上適應了水土。

適應了水土,但還是還沒有適應做飯。三老漢在家依靠慣了老伴,到村子裡只好自己動手了,單位對駐村工作都很重視,三個老漢每人都有一套單位配置的完整的灶具,各做各的,費時費力,工作也沒有效率,三個老漢商議大家一起做,各顯各的手藝。巨天強做早點,拿手的是蔬菜湯,菜葉切碎下鍋,稀麵糊掛汁,撒點調料、食鹽,一人一碗,讓人想起了憶苦思甜時吃過的菜葉飯;張小朝做午飯,米飯,炒菜,一個字形容“鹹”,他自嘲解曰:“好廚子一把鹽”。牛成彪做晚飯,拿手的是懶疙瘩,做的及其特別,懶疙瘩大的像雞蛋,菜葉半鍋,油蔥花熗鍋,誰也沒這麼吃過,兩個字形容“粗獷”。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其次是“走訪”,摸清村情民意

劉溝村是深度貧困村,現有貧困人口378戶1592人,2014至2018年脫貧309戶1283人,截止2018年底,全村未脫貧戶72戶327人,貧困發生率15.81%,今年預脫貧66戶305人。現轄九個社,分佈在大山溝壑的兩邊,去河川、曹屲兩社的路由於山大溝深,施工困難,至今沒有硬化,儘管崖頭坪與河川隔溝相望,有盤山便道相通,但下雨天萬萬不能通行,只能繞道大溝鎮到韓岔村再到河川社,路程也遠了三、四倍不止。就這樣,他們從最平常的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做起,找各種機會和村民們“套近乎”,開始了千頭萬緒的入戶工作。積極配合村兩委開展各種技能培訓,扶智與扶志相結合,提高群眾生產技能,激發內生動力,在增產增收上下功夫。慰問困難群眾,瞭解反饋村情民意,訪貧問苦,加強與群眾的情感溝通,解決特困群眾的燃眉之急。幫助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積極申請項目,監管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察看項目進展,確保扶貧項目有效推進。幫助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銷農產品等……三老漢樂此不疲。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7月17日,會寧縣政協辦公室居養峰主任來劉溝村調研,瞭解危房改造、自來水入戶工程進展,準備去河川,由於前天剛剛下過雨,捷路行不通,只能繞道大溝鎮前往。駐村三老漢陪同入戶,牛書記駕駛自己的愛車,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山區的道路修建起來很困難,維護更是一件長期而艱鉅的工程,黃土的路基很難抵擋雨水的沖刷侵蝕,路段多處塌方,灌湧掏空了路基,水泥硬化路面像橋面一樣懸空橫跨在雨水才衝出的溝壕上。一路險情不斷,牛書記的老爺車像花轎一樣搖晃,巨主任說:“老牛,換個底盤高的新車,你這車該退槽了”,牛書記漲紅著臉說:“我哪有錢!”張教授說:“小心!小心!”,只聽嘭地一聲車後保險槓剮蹭到了塌方土塊上,一半保險槓落地,一半藕斷絲連的掛在車上!牛書記臉色難看,嘴裡一個勁的說“壞了、壞了、壞了…” 三個老漢面面相覷,傻眼了。巨主任托起掉在地上的保險槓試著按原位置懟回去,但是沒成功,螺絲剮掉了,打開後備箱觀察保險槓的安裝結構,最終給對上了,一顛簸還會再掉下來,於是用鋁膠帶粘上保險槓所有縫隙,問題勉強解決了,繼續趕往河川社。一天的工作比較順利,牛書記的心情也好了許多,巨、張二老漢勸說道“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牛書記下週換個新的吧”…

期間,讓三老漢最踏實的一件事情,還是村主任選舉,駐村三老漢被尊到主席臺就坐,選舉是莊重嚴肅的大事,社長早早就通知各社村民前來村委會參加選舉投票,人來了不少,但還是有一些人沒有來,只好採取集中與流動票箱相結合的投票方式。駐村工作隊去西岔溝社組織村民流動票箱投票,三老漢挨家挨戶叫人,全部集中到西岔溝莊子裡最大的場上,公開宣佈投票程序,公平、公正、自主投票,群眾感嘆這樣的選舉太民主了!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第三是“變化”,讓百姓有福利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經濟強。對於產業扶貧而言,如何通過傳統的“輸血”式扶貧跨越到“造血”式扶貧開發,一直在教育行業工作的張小朝一直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於是,一場產業扶貧攻堅戰正在這裡打響。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劉溝村上曲、中組兩社的土地流轉,建起了蔬菜大棚,種植高原夏菜,在當地這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群眾不看好,沒人敢種。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在村兩委的積極引導下,史殿軍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今年種了100個大棚,如果他今年種不成,直接會影響觀望群眾明年的大棚種植積極性。今年他的大棚蔬菜長勢良好,可是銷售環節掉了鏈子,蔬菜滯銷了,主要原因是第一年種,沒有銷售渠道,其二是山路難行,交通不便,菜販子不愛來!這叫三老漢如何心裡不著急!於是通過電話,不斷向四處宣傳這裡的蔬菜綠色、有機、環保、品相好、口感好、價格實惠等等,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銷,打開銷路。

“9月6日,今天巨主任很忙,電話一天不停,向單位聯繫銷售蔬菜10噸,他很有成就感!”張教授日記如是寫的!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今天是巨主任聯繫的單位拉菜的日子,天公不作美,陰雲密佈,下起了雨,一大早老巨就穿著雨衣出門了到地裡,沒過多久打來電話求救。牛書記、張教授穿上雨衣趕到地頭,原來是拉菜車到不了地頭,再用小三輪車往大路邊轉菜。三老漢加入到了轉菜的行列。雨水,汗水一起流,內心的感動激發出了火熱的勞動激情,疲倦早被丟在腦後。送走了單位派來的拉菜車後,老巨的臉色難看,滿臉虛汗,原來他有近20年的糖尿病史…

功夫不負有心人,牛書記也向中鐵二十一局推銷了8千斤辣椒,第一次推銷就取得如此戰果,牛書記很是興奮,親自開車為拉菜車引路,誰承想半路出了連環追尾的交通事故,牛書記的愛車後保險槓再次被嚴重撞壞,前保險槓也受到重創,由清障車拉著送到修理廠徹底大修去了,所幸人沒有受傷…

漸漸地,也就破除了貧困戶因觀念意識落後、經營能力差、生產技術落後而對產業扶貧參與意願低的藩籬。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第四是“溫暖”,用真心換真心

秋過冬寒,低保戶的生活牽掛著三老漢,他們自籌資金,購置了床單,糕點,茶葉,冰糖等物品挨家探望,今天去下坪社的康金芳家,汽車在盤山路上爬行,一條能走農用車的路,汽車也是剛好通過,車的一邊緊靠著山邊的路坎,一邊是山崖,從車窗向外看去,如同從飛機的舷窗看去一般,讓人心驚肉跳,張教授是一個有駕照,但沒有上過路的新手,他羨慕地問牛書記與巨主任,在這樣的路上駕車害怕嗎?他倆笑著說第一次也很害怕,沒法掉頭,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開,過了這一關就好了。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到了劉溝社五保戶馬建功的家,老兩口無兒無女,老太太在炕上圍了箇舊被子,腿疼下不來炕,三老漢幫著把新床單鋪上,二老激動的說:“感謝國家!感謝政府!感謝共產黨!”老人指著家裡一套新添的淨化水裝置說,“這個設備太好了,只要將窖水用潛水泵抽到水桶,經過淨水設備,安全衛生的水到了廚房鍋臺。要不是黨的關懷,政府的溫暖,我們哪裡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走訪過程中,也不乏一些“驚險”的趣事。有一次,張教授騎著電動自行車入戶去了,他也是多年不騎自行車了的“老司機”了。崖頭坪社距離工作隊駐地不算遠,但走起來也不近,騎電動自行車是最好的選擇,他在工作結束返回時誤入了岔道,一家犬脫韁奪門而出,直奔張教授的腳踝而來,加速逃跑的結果只能是腳踝被咬,養過狗的他深知這一點,於是大喝一聲,來了個急剎車,誰料此車前閘緊,後閘松,一個馬失前蹄,來了個人向前滾,車向側翻,狗被這陣勢嚇的一怔,掉頭跑了,結果張教授鼻青臉腫,推著自行車一瘸一拐的回到駐地。


會寧縣大溝鎮劉溝村駐村“三老漢”的故事


劉溝村駐村的“三老漢”是無數駐村工作隊員中的普通一員,他們的故事也是無數駐村工作隊員所經歷的最普通的事,他們工作兢兢業業,默默無聞,持之以恆,沒有豪言壯語,把全部的愛給了群眾,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快樂並充滿激情的工作著,書寫出很多不平凡的詩篇,在大溝深處奏響了一曲優美動聽的音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