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上初中時我們都學過英國曆史。眾所周知,近代英國一度是世界頭號強國,工業革命、現代金融、現代海軍,都是從這裡誕生的。英國還有個讓人羨慕的稱號,叫做“日不落帝國”。

英國曾經牛到什麼地步?19世紀中葉,有一位英國的經濟學家這樣寫道:北美和俄國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有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羊地;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

從這段描述的字裡行間,你能感受到何等的霸氣?不錯,那時候的英國就是個大土豪,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1/6 英國為什麼會崛起?

關於英國崛起的原因,史學界為此爭吵了很多年,比較主流的解釋有以下幾個:

第一個解釋是技術進步。這是最容易理解,也獲得認可最多的答案。你想啊,發明蒸汽機的瓦特是英國人,如果追溯到更早以前,現代紡織業的幾位技術大牛,像發明飛梭的凱伊,發明水力紡紗機的阿克萊特等等,他們都是英國人。除此之外,英國還有像牛頓這樣了不起的科學家。有那麼多科技天才在一起,英國的產業發展自然突飛猛進。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但如果你熟悉歐洲歷史,你就會發現,在近代歐洲,創造發明不是英國人的專利。與英國同時期的國家,像荷蘭與法國,也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與能工巧匠,為什麼這兩個國家就沒有爆發工業革命呢?

關於英國崛起的第二個原因是產權制度,這也是經濟學家近年來熱衷的話題,尤其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為代表。諾斯認為,正是英國重視產權保護,使政府和公民之間有了信任關係。產權保護為私人的財富增長與創造發明提供了激勵,因為創造了經濟繁榮。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道格拉斯·諾斯

然而,產權保護也不是英國特有的。近代歐洲的許多國家,都有相應的產權制度。甚至明清時期的中國,私人財產權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換句話說,產權保護是一個社會商業發達的基本條件,但還無法作為產業革命爆發的原因。

除了以上答案,類似殖民說、圈地說、能源說等等,都曾經風靡一時。這些觀點或多或少都有道理,但他們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近代英國是作為一個國家崛起的。英國曾經貧窮而落後,他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戰勝世界上的各個強國,成為全球霸主?我們得從更深的制度層面去解讀。

2/6 光榮革命

說到英國的崛起,我們得回到331年前,那一年,也就是1688年,英國發生了一場重要的革命,史稱光榮革命。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光榮革命,但你可能已經不記得它的來龍去脈。為此,我們有必要做個簡單的覆盤。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的繼任者為詹姆斯二世。這位國王是個天主教徒,而當時的英國,大多數人信奉新教。但這個詹姆斯二世上臺後,卻想要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不過,由於他的兩個女兒都是新教徒,英國人認為只要國王一死,天主教在英國就成不了氣候。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詹姆斯二世

可到了1688年,王室卻宣稱詹姆斯二世有了一個兒子。英國人擔心,國王會從小將兒子培養成天主教徒,以便讓他將來繼承王位。到了那個時候,英國將會再次成為天主教的天下。

英國人不想看到天主教得勢,於是貴族們邀請荷蘭的威廉三世進行武裝干預。而詹姆斯二世派出的將領也不靠譜,非但沒有阻擊敵人,還大大方方地把威廉迎接到英國。結果,現任國王就這樣被趕下臺了。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光榮革命兵不血刃,卻成功實現了英國的制度轉型。從此以後,君主立憲制得以確立,國王的權力被關在制度的籠子裡。

光榮革命之後通過了很多重要的法案,如《權利宣言》、《權利法案》、《三年法》、《兵變法》等等。不過,光榮革命在約束統治者權力的同時,卻擴大了國家的實力。這主要體現在英國的公共財政上。

3/6 被制約的王權

其實在英國,國王的權力一直不大。類似中國那樣大權獨攬的皇帝,英國很少出現。當然,英國人也經歷過短暫的獨裁統治時期,比如克倫威爾執政期間。但總體上,最高統治者很難為所欲為。他們始終受到貴族們的制約。

即使在中世紀,貴族在英國的議會中也享有很大的權力。一旦國家面臨戰爭,國王就需要貴族的兵源。一旦把貴族惹毛了,嚴重時連自己的王位都難保。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另外,國王若想徵稅,通常也徵不太多。因為英國人產權保護的意識很強,他們認為,徵稅等於讓統治者剝奪了他們一部分私人財產。

如果換成別的國家,這樣只能帶來兩個結果,一個是國家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就像與英國同時期的荷蘭。一旦國家遭遇外族入侵,因為政府沒有雄厚的財政實力,往往撐不了多久就投降了。

而第二個結果就是變成集權式的帝國,像法國和西班牙那樣,為了強化國家的動員能力,只能讓君主大權在握,壓制個人權利,以便集中力量一致對外。

但英國很幸運,因為它是個島國,海洋是它的天然屏障。所以在歷史上,外國很難入侵英國本土。英國也因此佔了個大便宜,它那鬆散的政治體制得以一直保留下來。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你看,這像不像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日本也是個島國,長期與世隔絕。19世紀以前,外族從未征服過日本本土。所以,歷史上的日本不曾有強有力的中央王朝,經常處在軍閥割據的狀態,日本天皇也只是個象徵罷了。

正是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英國國王在貴族與平民之間,保持了一種微妙的制衡關係。到了光榮革命之後,國王的權力進一步被削弱,議會開始掌握政治的話語權,並對英國的徵稅制度做了重大改革。

而在這些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建立了預算制度。

4/6 預算制度

預算制度在今天並不陌生。小到一個企業的部門,達到一個國家,凡是需要花錢的地方,都必須先申請預算。實際上,所謂預算,就是讓花錢變得透明。統治者花多少錢,怎麼花,花在什麼地方,都必須提前公開,並接受監督。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1690年,英國議會設立了審計委員會,專門審查政府開支。這是現代審計部門的先驅。審計委員會規定,政府花的每一筆錢都要經過議會同意。不僅如此,這筆錢說好用在哪兒,就得用在哪兒,不得隨意移動。

你可不要小瞧了預算制度,它給英國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英國政府變得越來越有錢了。

乍一看這似乎是反直覺的,權力不已經被關在制度的籠子裡了嗎?政府應該變得沒錢才是啊,但事實恰好相反。

如果我們拿同時期的英國和法國做比較,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與法國相比,英國的稅率更高,但國債的利率更低。當時的英國是個君主立憲國家,而法國還實行絕對君主制。稅率高和利率低,這背後說明了什麼問題?它意味著英國人比法國人更信任自己的政府。

法國國王權力雖大,但他無法向人們強制徵收高額稅,否則必然會遭到抵制。即便不抵制,人們也會想盡辦法偷稅漏稅。同樣的道理,法國國王要向貴族借錢,必須以較高的利率作為回報,否則後者必然會吝嗇自己的腰包。法國的例子向我們證明了,單純依靠權力,未必能換來強大的動員力。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而英國就不同了,因為議會有權監督政府花錢,這等於是政府向人民做出了一項承諾:我不會亂花錢,我保證每筆錢都用在該花的地方。通過將財政預算公開化,透明化,政府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貴族和商人也更願意把錢借給政府。

有了獨特的財政和預算制度,英國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歷史上稱之為“重商主義”時代。

5/6 重商主義時代

關於重商主義,傳統教科書的解釋是:國家秉持自由貿易與開明的經濟政策,通過發展商業來實現社會的繁榮富強。

但真實的重商主義,可能沒有那麼簡單。至少,所謂的“自由”和“開明”,都是有條件的。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英國的財政制度,其最偉大的創新在於,它改變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關係。在新的財政制度下,雙方的互動更為積極,合作也更為密切。

這是什麼意思呢?你想啊,政府向人民徵稅到底是為什麼?除了維持自身的運轉,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人民提供公共品。

所謂公共品包括國防、治安、基礎設施等等。到了現代社會,還包括教育和醫療。對政府而言,徵稅越多,他提供的公共品就越多,人民就能享受到更大的好處。

但這裡有個問題,人類政府很早就開始提供公共品了。無論是古埃及、古羅馬,還是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都需要維持公共秩序,既然公共品利國利民,為何那時的國家,未能展現近代英國那樣的動員能力呢?

原因在於,人類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種叫做“搭便車”的現象。公共品需要眾人出資,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出,或者出的少一點,讓別人出大頭。而自己到時候坐享其成。這也是為何在古代社會,普通民眾的國家意識淡薄,因為說到底,他們認為政府所做的與自己無關,至少不會帶來直接的收益。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那為什麼英國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英國政府將財政收入與納稅人的收益掛鉤了。

議會由哪些人組成?主要是商人和貴族,在英國,交稅不到一定數額是沒有投票權的。這些人渴望通過英國政府得到更多的錢,依靠什麼途徑呢?答案是海外市場。

如果英國政府能夠幫助他們開拓海外市場,並藉助強大的軍事力量政府各地,打垮競爭對手,商人和貴族就樂意資助政府,無論是以交稅還是借錢的方式。所以對他們而言,所需要的公共品不是別的,正是英國在全球市場的軍事存在。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英國政府融資水平那麼高。因為商人和貴族有這個積極性,他們給政府的錢越多,英國的國家實力就越強,也就越能給他們提供保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把納稅變成了某種“投資”。

久而久之,政府融資與公民納稅之間形成了一個增強迴路,財政收入越多,商人就能獲得更大的海外利益。他們再將收入所得的一部分交給政府,進一步擴大英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對英國政府而言,只要他的勢力範圍足夠大,提供公共品就越划算,因為受益於公共品的人越多,公共品的單位成本便能降低,從而產生規模效應。所以,英國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互動是良性的,能夠促成共贏的局面。國家為商人提供好的營商環境,商人則為國家貢獻利潤。

這就是英國崛起的內在原因。當然,除了預算制度,英國還有很多的制度創新,比如設立專門的稅收機構和股份制銀行,大大增強了英國政府的財政實力,為近代以來的一系列海外擴張奠定了基礎。

6/6 總結

從英國的崛起中我們看到,所謂“自由貿易”並不是免費的。它離不開秩序的維持,而維持秩序則需要高昂的成本。因此,現代國家崛起的一個首要條件,就是看政府是否具備高效率的動員能力,而英國率先通過制度創新實現了這一點。

近代英國是如何變得富有的

那麼,英國崛起對今天的公司治理有何啟示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當今時代,公司的老闆和下屬,正從過去的上下級關係,逐漸演變成合作關係。越是優秀的企業,就越懂得促進公司和員工之間的共贏,如通過利潤分享、股權激勵、事業合夥人等手段,讓所有人一同為企業的未來而努力。

其次,不僅是企業與員工之間,在市場中,優秀的企業也會激發合作伙伴的創造力,一起把蛋糕做大,鞏固企業的護城河。所以,今天的不少企業,像騰訊和小米,從很早起就強調,自己在行業中不僅是一個平臺,更是一個龐大的生態圈。

最後一點,就是好公司也和好國家一樣,如果想讓員工變得更加出色,就得向他們提供一定的“公共品”。對企業而言,這些公共品可以是員工培訓、成長計劃、海外遊學、以及各種各樣的福利。總而言之就一句話,老闆越捨得為員工花錢,員工才越捨得為公司賣命。

說到底,無論國家和企業,基本道理是相通的。只有提升了各成員的能動性與獲得感,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共同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