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大家好,我是視知數據研究院的殷羅畢,今天我們來聊聊小米

這家公司——為啥明明是手機公司,卻總強調自己不是做硬件的?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咱們都知道互聯網公司就是比硬件公司更值錢。

上期我們聊過美團點評,半年營收260多億,小米半年800億,營收相差兩倍以上,但這兩家公司都在香港上市,市值卻幾乎一樣。按照2018年10月31日為止的數據,美團點評總市值2767.96億港幣,小米總市值2731.89億港幣。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可見,純互聯網業務的公司,因為海量用戶對平臺有更強的使用習慣和路徑依賴,儘管營收規模可能相對小些,但在投資市場上會被評估得更有價值。

所以雷軍總強調要以互聯網無限互聯的態度看小米,那咱們就找找小米互聯網的一面。

前幾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開始造手機。做空調的格力開始做手機,做家電的海爾開始做手機,TCL 、聯想、錘子還有那個大家現在可能已經想不起來的樂視也做了手機,除了因為銷量大以外,還因為手機是流量入口。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現在app想得到一個新用戶,推廣成本少說幾十塊,多的要三五百。你算算一臺小米手機裡預裝這些應用,能省多少推廣費?

預裝的應用還能持續幫小米賺錢,放廣告,賣東西,推遊戲,根據第二季度公告,這部分收入有將近40億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看著雖然不少,但在小米總收入中一成都不到,和賣手機的收入根本沒法比。

小米在2018年雙十一之前就賣了1億臺,提前完成任務,全球銷量排第四,排在三星、華為、蘋果之後。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可是手機賣得太好,不又成了硬件公司了嗎?

所以雷軍總強調小米可不是靠賣硬件賺錢,他曾經公開宣佈——小米所有硬件產品利潤率不超過5%,多賺了錢要返還給用戶。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視知數據研究院挖地三尺,從小米第二季度財報裡挖到了數據。2018年4-6月,小米手機的銷售總收入305億,整體成本是284.6億,剩下的20.4億就是毛利。除一下,毛利是6.7%。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我之前看過中國企業家雜誌的報道,說蘋果利潤率35%,三星是15% 左右,國產手機低一點,平均淨利率大約為10%。

這麼看小米定價相當良心了。但小米很難對蘋果、三星甚至華為的定價產生影響。畢竟習慣花五六千買個手機的主,不會在意一兩千元為主打的小米。小米過去兩年賣出的手機平均售價都在800左右,掃蕩的是大量山寨機和小品牌。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小米還有一塊互聯網化的大業務,在公告欄目裡寫的是“IoT”,高大上的翻譯方法是消費物聯網(Internetof Things),其實就是大家平時玩的電子手環、平衡車、掃地機器人和智能音箱之類。再加上毛巾、拉桿箱、雨傘之類。這些商品在第二季度賣了103.8億。

和去年同期相比,這部分收入翻番了,可以說從戰略上提升了小米的格局。

但這裡有個大問題,手機作為媒介給小米帶來的流量,其實並沒有轉化出太多銷售量,小米能賣大量其他產品,靠的其實是小米這個品牌的認知度,這才是所謂生態鏈的主體。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這些生態鏈裡的公司很多都是雷軍和小米投資的。招股書裡說,小米共投資和管理超過210家公司,其中硬件公司有90多家。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這些產品其實可以分成三個生態鏈圈層,第一圈層是手機周邊——耳機、移動電源、手環;第二圈層是智能家居——掃地機器人、智能音箱、空氣淨化器、智能血壓計;第三圈層是家庭日常消耗品,如小米浴巾、雨傘之類。

本身也能吸引更多流量來到小米的平臺,成功繞開BAT之前架構的流量平臺,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商業生態圈,讓小米自己也成了一個巨大的流量池,而且獲得這些流量的過程不但不用多花錢,甚至還能賺錢。

小米賣這麼便宜,怎麼做成了市值兩千多億的公司?

要是單從技術研發投入來看,小米2017年的研發投入只有32億人民幣,佔總收入的2.7%,稱不上典型的技術驅動型公司。

但從應用場景的搭建和用戶渠道的建設來說,小米確實是一家有著一定生態鏈構架的互聯網公司,而不是一家純硬件公司。

既然是生態嘛,理論上會比純賣硬件的格力更有前途,但長遠能長啥樣,還得靠雷布斯的努力了。

你有用過小米的產品嗎?

你對小米的評價是怎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