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码头林立 如今美景如画,打造黄石长江“最美岸线”

昔日码头林立 如今美景如画,打造黄石长江“最美岸线”

昔日码头林立 如今美景如画,打造黄石长江“最美岸线”

昔日码头林立 如今美景如画,打造黄石长江“最美岸线”

  

昔日码头林立 如今美景如画,打造黄石长江“最美岸线”

■东楚晚报记者 石教灯/统筹 阮瑞祺/文字 周巍/翻拍

  今年“十一”前后,黄石市民的朋友圈被一个新晋“网红”刷屏:昔日脏乱差的沈家营码头摇身一变,华丽转身成一片江堤“花海”,成为了崭新的滨江公园。它的变化,是几十年来,黄石的一个缩影。

  与江相连的黄石坐拥79.37公里长江岸线。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黄石这座城市就是依江而生、依江而兴。不可否认,过去工业的发展,也曾给长江及其岸线带来了威胁。如今,肩负着“长江大保护”的使命,黄石也开始大刀阔斧地治理沿江生态环境。

  黄石,因水而兴,因水灵动,黄石人的长江情怀从未改变。

  长江边,是满满的生活气息

  82岁的李汉华在长江边生活了一辈子。前几年从人民街搬走后,来江边的次数也减少了。今年秋天,李汉华在孙子、孙女的陪伴下再次来到长江边。老人惊奇地发现,在沈家营码头原址上,过去岸边满眼的机械设备,早已被成片的绿草替代,市民在公园里悠然地踏青放风筝。江堤边的波斯菊、向日葵花开得正艳,到处都是拍照的游人。

  川流不息的江水和沿江美景把李汉华的思绪拉回到过去。新中国初期,整个黄石城区要数黄石港最为繁华,这主要归功于黄石港的码头。因为货运的发达和便利,给临江的人民街赢得了“小汉口”之称。3米宽的人民街铺着青石板,街道内人来车往,商铺林立。那时有百货商店、副食店、服装店、书店、药店、澡堂、食堂等。

  在李汉华的记忆中,如今的黄石港江滩公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片沙地,沙地中有人种菜。年少时,李汉华常与同伴到这片沙地玩耍,这里承载了少年时的美好时光。

  后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小码头在黄石沿江逐渐建了起来,城市的重心也顺着黄石大道向着长江下游转移。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江北的菜农,每天挑着数千担蔬菜乘轮渡到黄石交易。他们挑着担子、推着车子穿梭在街头巷尾,临时摆摊设点,成为第一批“马路大军”。

  随着菜农的增多以及市民日益提升的需求,百米长的马路市场变成上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上窑码头菜场。可以说,相当一部分黄石人的清晨是从长江边的码头菜场开始的。

  2018年,上窑轮渡码头市场彻底关停改造,未来,又一个滨江公园将在这里诞生,或许就是下一个网红打卡地。

  爱长江,有酸甜苦辣的记忆

  每到夏天的傍晚,黄石人大都喜欢来到江边,乘乘凉,看看江水涨落。

  临江社区干部徐勇也有这个习惯。

  徐勇说,小时候,他听老人说起过1954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洪水,直到1998年,他才真正认识到江水发怒时的厉害。

  “1998年,中窑里面全淹了水,成了一片汪洋。许多平房和一楼的房子几乎都在水中泡着。”徐勇说,在抗洪的日子里,平时不太熟的人都会一起携手并肩作战,疏通积水、扛沙包。这些记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在很多老人眼里,长江每隔十几二十年“闹腾一次”简直是习以为常。这不,2016年,长江水位居高不下,城市内涝不断,眼看“98+”大洪水又要来了。徐勇和同事们在江堤上又搭起了帐篷,整个夏天都在巡堤。

  “对于生活在长江边的每一个人来说,保护长江,谁都不应该掉队!”徐勇说,守护江堤安全也是保护长江生态,这些工作都是他责无旁贷的。

  长江的记忆有时也很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于长江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在八十年代,乘坐轮船沿江而下去往上海,是那时年轻人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55岁的曹林说,当年在单位里,最盼望去上海出差,每次和几个同事结伴而行,在船上一住就是好几天。尤其是船到沿江的每一个城市,都会停靠码头,通常大家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逛街。“每次返回黄石,都会带不少各地的特产。”曹林说,这条长江给他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

  说长江的故事,也有一些痛的事没法回避。这些年来,野泳造成人员失联、溺亡的遗憾,总是会让哭声从长江边响起。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一次提醒大家,在长江游玩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拒绝野泳。

  护长江,打造长江“最美岸线”

  码头经济见证了黄石的发展和辉煌。

  王永好是一名老码头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所在的公司管着青龙阁、中窑港、中窑3个码头,码头主要运煤。“最红火的时候,码头工人的收入在黄石算高的。”王永好说,但是,码头的存在,也确实很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王永好说,长江边常年灰尘漫天,货运车辆往返于城区和码头之间。那段时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人们根本无法接近江边。

  事实上,黄石沿江还有很多货运码头,其中不少是非法码头。

  保护好长江,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黄石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黄石对码头动真格了。当年,全市拆除非法码头泊位123个,出台了《黄石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整治长效管理规定》,对长江岸线实行了史上最为严厉的管控措施。

  水,是长江的灵魂。黄石也在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打造长江“最美岸线”。非法码头场地复绿、10公里修复岸线长度、重拳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行动、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无不彰显出我市岸线修复与绿化的决心。

  全新的黄石港口岸棋盘洲港区(黄石新港)是一座绿色生态港口,也是黄石未来发展的主阵地。新港依托六横六纵十二条道路主线,对已建成的1032亩堆场进行方格式绿化布置,在美化港区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净化空气、吸附粉尘、降音降噪。加快环保设施建设,降低扬尘污染,实现散货装卸输送作业全封闭,在扬尘重点区域设置喷雾除尘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散货输送和堆存过程中的扬尘。

  守住生态红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有效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黄石长江经济带将迎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如今顺着黄石沿江走去,以往砂石裸露,硬质化地面龟裂,而今很多披上“绿装”的岸线几乎看不出码头存在过的痕迹,整治复绿后,长江岸线增添了更多美景。

  本期画家

  王世旺,19岁时毕业于黄石三中并留校任教,后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已从事美术工作四十余年。现为黄石美协会员、黄石民盟会员、湖北省青少年美术作品评审委员。1997年创办旺旺画室,进行青少年美术基础教学,5次荣获湖北省美术辅导“园丁奖”和优秀教师辅导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