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若摻水,愛心反堵心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點滴善心能匯聚成滔滔江河。近年來,“指尖公益”“隨手行善”藉助眾籌平臺成為現實,網絡眾籌為不少無力就醫的大病患者、為危厄困頓的家庭帶來希望。“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等平臺已成為讓社會愛心對接個體困境的一個樞紐。

然而,近期網上爆出的一則視頻卻增加了人們對眾籌平臺的疑慮。據報道,“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派駐地推人員,這些所謂的“志願者”進入醫院進行地毯式“掃樓”,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隱瞞求助者財產、隨意填寫金額、模板化撰寫求助故事,這等現象讓人不齒;籌款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每月至少要有35單業績否則末位淘汰,這樣的管理方式更讓人大跌眼鏡。對此,水滴籌連發兩條聲明,承認存在線下人員違反服務規範的現象,已全面暫停線下服務,並表示“線下服務何時重啟還沒有時間表”。然而,這樣的現象還是讓人打了個問號:到底是病房,還是市場?到底是做公益,還是做生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從羅一笑到小鳳雅,從大學生為母親眾籌後炫富曬吃喝,到德雲社演員有房有車眾籌百萬治病,相關平臺已不止一次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但相比求助者隱瞞財產信息、虛構證明用以籌款的行為,平臺方主動降低援助門檻、製造悲情故事的行為更令人氣憤。畢竟,信任是眾籌治病的基本前提。如果說個別人“詐捐”不足以減弱人們扶危濟困的熱情,但平臺的“失守”將讓更多愛心人士寒心。社會信任一旦透支,平臺公信力隨之減弱,每一樁求助的真實性都會被打上問號。這樣一來,網絡眾籌救治大病的渠道或將失效。

需要看到的是,“水滴籌”並不是純粹的公益組織。作為平臺運營方,日常維護需要開支;作為互聯網企業,存在盈利的目標。很多專業人士曾就“水滴籌”的盈利模式進行分析。但無論是依靠保險、電商業務營收,還是依靠籌款利息獲得收入,只要是合法所得就無可指摘。我們並不否認所謂“公益+保險+社交商業”的運營模式,但公益與經營的界限必須劃清。正如一些網友所說:地推人員“掃樓”很像在搞推銷。眾籌治病本應以“哪裡有難哪裡幫”為導向,如今卻成為“創造困難引流量”的手段;本來是為了關懷患者、核實信息的線

下團隊,卻成了業務刷單的主體一旦善意摻雜了利慾,公益事業套用了商業模式,這種愛心勢必會變味。沒有了愛心的支撐,眾籌平臺將難以為繼。

水滴籌團隊在解釋組建線下服務團隊的初衷時說,一些年紀偏大、互聯網使用水平較低的患者,在陷入沒錢治病的困境時,不知道可以通過水滴籌自救。的確,眾籌治病依賴於網絡上的有效發聲,而不少深陷“數字鴻溝”的患者無法進入公眾的視野、得到社會的救助。但地推人員用“套路”幫人撰寫求助文案、主觀降低求助門檻,表面上惠及了更多病患,客觀上卻放大了這種“數字鴻溝”,甚至導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會講故事的能拿錢”等現象的產生。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我們期待有關部門加強對平臺本身的監管力度,我們也呼籲出現更多運營科學、管理有序的眾籌平臺,為更多人一解燃眉之急。但也應注意:網絡眾籌不應成為大病救助的唯一手段。“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制度兜底才是減少因病致貧的根本保障。近年來,從提高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到大病保險城鄉全覆蓋,相關政策的推出有效減少了“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的發生。政府力量與社會各方一道,進一步健全大病救助機制,織密醫療保障的大網,方能為更多大病患者和家庭帶來福音。

這正是:“水滴”若摻水,愛心反堵心。

(文 | 石羚)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薦書

《與時代談談心——睡前聊一會》

“水滴”若掺水,爱心反堵心 | 睡前聊一会儿

簡介

兩年前,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年輕人,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開了個小欄目——“睡前聊一會兒”。聚焦文化現象、社會心態,以大時代為底色,以輕閱讀為指向,與年輕人360°無死角對話,這個欄目很快吸引了大批讀者,成為了近

300萬人的睡前必看的讀物。

化身“黨報評論君”觀世相,這一欄目提供了一個觸摸時代、感知社會的窗口,成為主流媒體評論放下身段、延展新可能的有益嘗試。以坦誠與真摯的姿態觀察世界並不容易,以文字推動更多人理解、包容社會的多元則更難,但是這本書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