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窯街的前世今生

在老本溪人的口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清道光年間,山西缸販王永盛給本溪送貨之後遊覽本溪風光,發現溪湖地區小後溝黃土坡的黃土特別細,特別粘,一粒沙子都沒有。王永盛如獲至寶,把十匹騾馱子賣了,花錢買下了這個黃土坡,開窯燒製粗陶器皿。第一批大缸上市後,很快被搶購一空。第二年,王永盛生產的粗陶器皿,不僅走俏本溪,就連周邊府縣也紛紛來人訂購。由於技術不外傳,想跟他拜師學藝的人只好偷藝。眼看著王永盛燒出的缸又光潔又結實,而依樣自己幹,燒出來的缸一挪動就碎,白搭了不少本錢。就這樣王家的缸年年有市場,生意紅火了九十多年。

據考證,遠在2000多年前,本溪湖地區就是燒缸、制瓦的地方。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山西太原府盂縣人楊春海會同鐵匠多人來到後湖、柳塘一帶,從事採煤和鍊鐵業。同治年間,因慕名於“本溪湖”的一方山水,遠方遊客紛至沓來,特別是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的商賈遊客的大量流入,雲集興業,成立了“買賣興隆,生意兩旺”的“呂缸”、“順成”、“廣盛”、“福順”四大窯業,後來又有王家窯、德盛窯開張。由於以窯業為主,因此這裡就被叫做窯街。

清光緒三十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加緊了對遼東地區的經濟入侵,日本人大倉喜八郎又在“窯街”一帶建立了“本溪湖大倉煤礦”。由於採煤工人的增加,進一步帶動了商業和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外地從業人員愈來愈多,街市人口倍增,“窯街”範圍逐漸擴大,形成了始於河東橋頭,橫跨河西至柳塘,全長4000餘米的狹長商業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將軍趙爾巽上書清廷,請求設置本溪縣。翌年,經吏部批准,劃遼陽東、鳳凰城北、興京南各一部於本溪湖,稱本溪縣,縣治設於本溪湖。本溪湖成了太子河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1937年日偽政權實行街制,在本溪縣公署所在地本溪湖設立本溪湖街。

1939年,偽滿洲國在本溪設市,稱為“本溪湖市”,市政機構設在本溪湖市區之中。

本溪湖自從設市之後,日本人在本溪開設的商戶達55家,其中窯街一地就有34家;中國人開設的110餘家商戶也主要分佈在窯街一帶。張碗鋪、稻香村、福增利、三益合、湖山戲院、工益茶莊、於家燒餅、馬家燒雞、大老虎藥房、楊家刮皮刀、老百貨、老商場等商號相繼出現,窯街日益繁榮,每天車來人往,熙熙攘攘。

解放後,溪湖的窯街地面上陸續成立了新華浴池、溪湖百貨、後石商場、小人書攤、大華照相館、河西醬菜鋪等服務業網點。窯街也就是溪湖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是本溪的繁華之地,她承載著無數老本溪人的回憶和夢想。


本溪窯街的前世今生

她承載著無數老本溪人的回憶和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