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痛: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聯金滅遼”

北宋終朝以來制約軍事行為的除了重文輕武的政策外便是缺乏戰馬,無法組織、訓練大規模的騎兵

。北部邊疆沒有險隘可守,一旦被北部敵人入侵便要在千里平原之上以步卒對抗敵人的鐵蹄。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直到滅亡前仍然保持領土擴張的態勢。那麼北宋心心念念一直渴望得到的燕雲十六州是怎樣的情況呢?北宋之前從沒有得到過這片土地為何又要叫做收復?

百年之痛: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聯金滅遼”

一、北宋朝思暮想的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大致相當於今河北、山西北部,位於華北平原北部,依山據嶺修築長城,自古就是中原的門戶。另外燕雲十六州也是馬匹的天然牧場。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後晉石敬瑭本是後唐將領,起兵造反時為爭取遼國支持,便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從此遼國勢力伸展至長城以南,直接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全。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把收回燕雲十六州當做國策,並多次北伐。但天不假年,柴榮英年早喪,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時機。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方針:先統一中原以南的地區再收復北部的燕雲十六州。趙匡胤甚至專門準備了一個帛庫,想用積攢的財帛換回燕雲十六州,如果不行就拿這筆資金武裝軍隊收復。

百年之痛: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聯金滅遼”

趙匡胤也沒有活到可以北伐的時候,宋太宗趙光義繼承了太祖的這個夢想。太宗在統一了南方之後先把目光集中到了北漢割據政權。在消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之後便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親自出徵帶領十萬大軍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高粱河一戰宋軍被遼國騎兵擊潰,太宗本人也身中兩箭,連馬都騎不了,只能坐驢車逃走。

七年之後,太宗趁著遼國新君初立、主少國疑之時再次北伐。這一戰宋軍分兵三路共二十萬撲向燕雲十六州。史稱“雍熙北伐”。初時宋軍節節勝利,後西北路軍和東路軍失利,太宗急令大軍撤退。著名的“楊家將”、楊老令公楊業就是在這一戰掩護撤退時被遼軍俘虜後絕食三日而亡。自此之後,北宋一直沒有主動進攻過燕雲十六州。宋真宗時宋、遼締結“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宋以“歲幣”換和平。兩國之間開啟近百年的和平。

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百年等一回

一百年間,宋遼保持著相對的和平。這期間北宋主動聯繫過朝鮮半島的高麗,希望雙方合作一起對付遼國,可稱為“聯高滅遼”。可惜高麗勢力過於弱小,只想著如何能在兩個大國之間當個騎牆派,最好兩邊都討好,誰也不得罪。然後李元昊稱帝建國,與北宋連年征戰。對於燕雲十六州自然就要先放一放了。

百年之痛: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聯金滅遼”

到了徽宗朝是整體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遼天祚帝繼位後不理朝政,整日喝酒打獵,不喜歡聽忠言,專喜歡任用宵小之徒。王公貴族造反和百姓起義的情況層出不窮。遼國百姓被他的苛捐雜稅盤剝得很苦,尤其是燕雲十六州以農耕為主的農民們。遼國似乎是一片末日景象

徽宗朝最得寵的宦官童貫這時出使遼國的南京(今北京),結識了當地一個叫馬直的漢人。之後在童貫的引薦下馬直向徽宗獻“聯金滅遼”之策,並勸徽宗“念舊民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此時正是白山黑水之間女真興起之時,金國方興未艾,已多次擊退遼國軍隊的進攻。

徽宗採納馬直之計派遣使者從海上以買馬的名義前往金國聯絡。金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大喜過望:“宋大國也。與之盟約如天降之”。於是和北宋互通使節。因雙方頻繁往來使者都是在海上航行交流

,所以後來達成的盟約被稱作“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的主要內容包括:金軍攻取遼上京與中京大定府,宋軍攻取遼的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滅遼後,將原來給遼的歲幣轉給金。 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宋

三、北宋為何要選擇“聯金滅遼”

北宋要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是從北宋建國時就定下的基本國策。終北宋一朝都希望能讓燕雲地區重回中原管轄,這不光是軍事考量,後期也已經成為一種政治目標

百年之痛: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聯金滅遼”

1、燕雲十六州是自然的險隘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門戶,斷不容許掌握在別人手裡。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大多是崇山峻嶺,歷代長城也都是在這裡依照山脈走勢而修建,為得就是能利用這裡山川之險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一旦遊牧民族的軍隊越過燕雲十六州,就會在千里平原上長驅直入而沒有任何天險可以憑藉

後來北宋就是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而被金兩次直接包圍了首都開封,終至於王國,史稱“靖康之恥”。可見燕雲十六州對北宋而言是命脈所在。明朝就是吸取了北宋的教訓而選擇定都北京的,“天子守國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因此就軍事上來說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十分必要的

2、北宋需要擴大戰馬來源

北宋立國之初就缺少戰馬,軍隊無法大規模的組建騎兵隊伍。而當時的產馬區主要在北部蒙古高原和西北河西走廊一帶。西夏李元昊建國稱帝之後北宋一直視其為叛逆,縱使屢戰屢敗也要對西夏屢敗屢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西夏佔據了河西走廊,使北宋失去了優良戰馬的來源。

北宋為了獲得戰馬不得不與他國長期進行“茶馬互市”。但數量還是無法得到保障。燕雲十六州的西北九州恰好是天然馬場,盛產優良馬匹。北宋如果能得到燕雲十六州就可以利用該地區的馬匹大規模的組建、訓練騎兵,從而彌補自身軍事上的先天不足。故而北宋從自身實際軍事缺陷的補充上,也必須奪回燕雲十六州。

3、北宋終朝以來從來沒有放棄過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遼雙方為爭奪燕雲十六州多次交手,宋太宗趙光義甚至於在北伐時身中箭傷,最終去世也是因為金瘡發作。一旦遼國強盛之時便會利用燕雲十六州南下,輕易到達黃河北岸;北宋每當發現遼國衰弱之時也會北伐,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澶淵之盟”不過是雙方在軍事均勢的狀態下的暫時和解,之後兩國又各自需要著手解決其他事物而無暇顧及對方,造成雙方長期和平的局面。

此時遼國發生內亂,可以說是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從時局的角度出發,北宋的“聯金滅遼”也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

百年之痛: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聯金滅遼”

4、北宋國民的飲食結構中肉食以羊肉為主

北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羊只,收復燕雲十六州則可以解決牧場問題,發展畜牧業。北宋傳承自五代中的“

沙陀三朝”及其分化而成的後周,受沙陀胡風影響較深。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北宋時嗜食羊肉,無論上流社會還是升斗小民都以羊肉為貴。北宋一朝戰馬不足的原因也有養殖羊群佔用了大量牧場的原因。而收復燕雲十六州之後無論是通過對外貿易獲取羊只還是發展畜牧業都可以得到極大的便利

5、北宋的政治需求

無論是後周的柴榮還是北宋的太祖太宗都把收復燕雲十六州看做頭等大事,甚至消滅其他割據政權都是為了最終收復燕雲十六州做的準備。宋太祖趙匡胤傳下過遺詔,“復燕雲十六州者當封王”。北宋歷代君主特別是宋神宗、宋哲宗都把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當做最高政治目標。另外北宋“得國不正”,屬於軍事將領奪取政權。如果能收復被異族佔據的燕雲地區可以增加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6、宋徽宗及其手下高級官員的抱負

宋徽宗作為帝王,雖然在治理國家上昏聵不明,但其心中也是有自我期許的,剛繼位時也是一派明君景象。“聯金滅遼”前北宋雖然朝政腐敗、民生疲敝,但對西夏作戰時收復了涼山一線,是北宋對外戰爭少有的重大勝利。於是宋徽宗對西北軍的戰鬥力還是很有自信的。若是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以達到“念舊民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的政治目標,則可以把宋徽宗的個人聲望提高到頂峰。其他高級決策層官員如童貫、蔡莜、王黼等也認為能利用遼國內亂收復燕雲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百年之痛: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必然選擇——“聯金滅遼”

7、當時的局勢是金必滅遼

北宋即使不“聯金滅遼”遼也會消亡。與其隔岸觀火不如選擇其中之一,而形勢上已經表明選擇與金聯合才是最佳方案。若北宋不趁機收復燕雲而被金奪取了該地區,則北宋的安全更得不到保障。

四、結語

北宋的“聯金滅遼”是其自身的必然選擇,通過後事的發展來觀看北宋被金滅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具體失誤主要在北宋與金交往的過程中犯下眾多難以挽回的錯誤,使得金髮現了北宋孱弱的軍事力量和巨大的財富。而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自身以宋徽宗為首的決策層昏聵無能、統治腐敗,與“聯金滅遼”沒有必然關係。我們不能得出北宋“聯金滅遼”是使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遼史》

2、《金史》

3、《三朝北盟會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