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俗語為什麼有”窮過呂蒙正”的說法?

粵語俗語為什麼有”窮過呂蒙正”的說法?

粵語俗語為什麼有”窮過呂蒙正”的說法?

形容人貧窮,一般用'囊空如洗',意思是錢袋子空空如也,像洗過一樣乾淨了。

粵語中形容人貧窮,詞語就豐富得多了。

通常說成“冇米”或者“冇水”。就是冇錢,生來沒錢,叫做“五行缺金,五行缺水”,但窮的狀況不盡相同,說法亦就不一樣。

形容窮,可以說:'身無分文'。分文不有,叫做“拍手無塵”。

在粵語有歇後語“乾隆皇契仔一週日清”。粵語叫“周身無文,荷包當手巾”。

又叫做“周身搵文錢刮下痧都冇”,亦可說成“仙都唔仙下。

積蓄用盡,可稱“乾塘”。比'乾塘'更甚的是“荷包乾燶咗',即錢包乾到'燶咗'(焦乾); 於是從前有句打油詩:“做官做得清,荷包又燶丁。逢人搵上門,打開個大天平。”

更為甚者,可稱為“荷包肝硬化”。“

粵語還有”窮過呂蒙正”是民間的一句俗話,意思就是貧窮超過呂蒙正。比呂蒙正還窮的意思。

呂蒙正河南洛陽人,與廣東一點關係都沒有。為什麼有窮過呂蒙正的說法?粵語又有”富過石崇”,”狼過華秀只狗”。

為什麼要拿呂蒙正和窮人來比較呢?因為呂蒙正雖然後來成為了北宋的宰相,但少年時非常貧窮,甚至淪落為乞丐。

父母都雙雙早逝,所以他是無家可歸,他孤孤單單,無處安身,迫不得已落腳到山下一座叫白馬寺的大寺院旁邊的一座破磚窯。

而且求助親戚朋友都被他們嫌棄拒絕。於是,呂蒙正只能在外漂泊,風餐露宿,淪為了一介乞丐,處境非常悽慘。

這個故事後來在民間引申出一句俗話:窮過呂蒙正。所以民間論到誰人窮極,則有“窮過呂蒙正”之喻。

有一年過年,呂蒙正見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沒有東西”。(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